热度书院 > 历史小说 > 怪帝邪相 > 第一百五十七章君的决断

第一百五十七章君的决断

,后来午门的守卫也知道这是老爷子给宫内那两位王子带的,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放过了。

    如是,刘煜便对章之涵说到,“母后,儿臣去迎迎外翁。”,见章之涵点头,刘煜便一路小跑的出了永寿宫。

    此时,年逾七旬的章秋歌正在小太监的带领下走了进来,见到刘煜便赶忙撩袍跪倒,“老臣参见新君,问新君圣躬金安。”

    “外翁快起。”,刘煜赶忙将章秋歌扶了起来,“外翁不必如此。”

    章秋歌倒是笑呵呵的,“礼法不可废,礼部颁的令,新君登基前,一律称颂问新君圣躬金安,待新君登基后再问万岁。”

    刘煜扶着章秋歌的肩膀慢慢向前行着,“礼部那些人就是成天捣鼓这些没有用的东西。”

    “唉,陛下可不能这么说,礼法这东西是根基啊,我们这等中土上国就是因为礼法森严才让诸国臣服的。”,章秋歌摆了摆手,然后停住了脚步,打量了刘煜然后说道,“四年没见了,长个儿了,也壮实了不少。”

    刘煜微微一笑,“母后也这么说,您老体怎么样?我常常写信到新安来,您总说体好。”

    “唉,岁数大了,毛病肯定是有的,不过好的。”,章秋歌说道,不过眼神也突然落寞了起来,“中秋前病了一场,当时国秦国公还特意出宫来看了老臣,没想到这不过个把月的工夫,秦国公竟然,唉。”

    见自己的外祖父眼中含泪,刘煜也红了眼眶,秦国公刘淼的事实在是太突然了,任谁都没有办法接受,刘煜也不想将这话题进行下去,便赶忙说道,“您老体好就好,今后多到宫里来,看看母后,她一个人在宫中也是寂寞。”

    章秋歌点了点头,便在刘煜的搀扶下走进了,章秋歌见到太后章之涵便又要行跪拜问安之礼,不过却被刘煜和章之涵都拦住了。

    “严君不必如此。”,章之涵拉着自己的父亲坐到了塌上,自己则坐在了另一边,而刘煜则坐在了屈伯彦搬来的椅子上。

    “陛下,太后。”,章秋歌朝刘煜和章之涵拱手之后便说道,“礼法还是遵循的。”

    刘煜摆了摆手,“礼法讲究人伦,百姓即知道尊师重道,更是知道恭敬长辈,怎么到了这王宫之中就颠倒了呢?不能因为我是新君就颠倒了。”

    “陛下可不敢这么说,这是祖制,陛下乃是莒国新君,是九五之尊。”,章秋歌赶忙起说道。

    刘煜起扶着章秋歌坐下,“外翁既然认我是新君,那就听新君的。”,说着刘煜便对屈伯彦说道,“屈公公。”

    “奴才在。”,屈伯彦赶忙躬应声。

    “你且记下,孤下面的话,然后递给内务府,再报礼部备案。”,刘煜点了点头,轻声说道。

    “是。”,屈伯彦点了点头,便从一旁小太监手中接过了纸笔,准备开始记录。

    见屈伯彦做好了记录的准备,刘煜沉思片刻之后说道,“天地君亲师乃儒家所推崇的,即敬天法祖、孝亲顺长、忠君国、尊师重教,此乃莒国历代君王教化民众所应崇拜的、尊敬的,王室宗族及君王也当如此,自今起更当如此,不应以份作为尊卑的考量,今后免外翁见孤行大礼,免先王后妃见孤行大礼之事,应由孤行礼问安。”

    “陛下”,章秋歌一直默默的听着,甚至很是赞许的点了头,不过听到后面以后自己这位新君的外孙要向自己行礼,章秋歌便准备阻止,不过却被女儿伸手拦住了,章秋歌看向自己的女儿,却见女儿只是微微的摇了摇头。

    刘煜在屈伯彦写完之后,便将屈伯彦手中的纸接了过来,看了一遍之后又还给了屈伯彦,然后说道,“屈公公把这个现在就交给内务府吧,然后让内务府通知下去。”

    屈伯彦点了点头,然后后退了三步转离开了。

    “煜儿长大了。”,章之涵有些感慨的说道,然后看向章秋歌继续说道,“严君后也不能再对本宫跪拜了。”

    见章秋歌还要说些什么,章之涵便摆了摆手拦住了章秋歌,“今后,我们父女还是参照入宫前的称呼来吧,父亲大人。”

    “这怎么能行呢?”,章秋歌摇了摇头,“天子与民当是不同,尊卑还是要的。”

    “外翁。”,刘煜轻声说道,“何为尊何为卑?依我看,既然说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那么天子与庶民就是同样的,没有任何尊卑之分,天子的命是命,百姓的命当然也是命,人人都是人生父母养的,没有什么区别。”

    章秋歌叹了气,不再说话,他知道刘煜是个什么样的人,当年武太学评价刘煜是“优柔寡断、多愁善感”,但是同时章秋歌也知道其实武太学还说过,刘煜是“凡有决断、鲜有变更”,他对自己下的决定是很坚持的,骨子里实际上是个很固执的人。

    见章秋歌一声叹息,刘煜只是一笑,然后抱拳拱手对章秋歌说道,“请外翁大人受外孙一拜。”,说着便跪在地上给章秋歌磕了一个头。

    章秋歌起了将刘煜扶了起来,然后轻轻的拍了拍刘煜的脊背,老泪纵横。

    在章秋歌离世之后,整理章秋歌遗物的时候发现了一些本子,是从章秋歌二十岁开始的记,在永和四年十月二十一的记录之中,是这样写的,“永和四年十月二十一,鄞州公下奉旨还都,祭祀太庙晋为新君,待登基典仪后执掌莒国朝政为莒国国君。吾入永寿宫,见新君及太后,新君以礼相待,后免吾参拜新君及太后之礼,吾深觉不合礼法尊卑,新君言天子与民并无尊卑,吾深感温暖,思及永和王即如今秦国公,若永和王在位时良善待臣、温暖臣心,自能平复朝堂动,自能掌控朝政,事与愿违,永和王在朝中杀伐凌厉,群臣皆为惊惧,恐遭君王惩治,行事多为阳奉违,由此见新君临朝或为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