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书院 > 历史小说 > 活在南宋 > 第四四五章到达临安

第四四五章到达临安

    活在南宋第四四五章到达临安据文献记载,从唐朝到清末,这一千三百多年的时间里,共产生状元七百余名,根据状元籍贯统计,排名前五的省份是:江苏、浙江、河南、福建、山东。

    东南籍贯的状元,几乎垄断了状元的席位,在学位代表着官位的古代,这种现象造成的后果就是,朝堂上的官员全是一口“乡音”,以至于当权者为了压制东南籍的考生,设立了南北榜。

    这种有趣的现象,让后世众多砖家叫兽,总结了许多的“独家解析”。

    蚂蚁归纳总结了许久,最后得出三条最根本原因。

    经济因素、战乱因素和向学因素。

    自晚唐开始,北方的战乱明显要多于南方,尤其是在南宋时期,南方地区大开发,政治经济文化统统南移,使南方地区的到了炸裂式的繁荣。

    而同时期的北方,以及荒凉、贫穷、人少的西部地区,主要任务还处于恢复人口、发展生产中,能读书的人远没有南方人多,物理学上有条规律便是,“质”取决于“量”,因此,东南籍官员能在朝堂上独树一帜不是没有原因的。

    在宋一朝,当河南全境沦陷后,排在进士榜第一位的,是福建籍考生,其次是两浙路。

    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不走出去真不晓得外面的人才,是多么的优秀。

    好在狗儿一行,已经安全挺过了“失落期”,正在发愤图强中。

    时间进了腊月,这大街小巷中,一些喜庆的活动相继展开,腊祭便是其中最终要的一环。

    《礼记·月令》记载,“孟冬之月,门闾腊先祖五祀。”

    意思是,上到皇帝下到黎民百姓,都要在家中供奉的神牌前,敬上各式祭品,以答谢祖宗和门、户、天窗、灶、行五位家神的保佑恩赐,顺便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合家康宁。

    一连串的祭祀活动结束,这日子也就到了除夕,转眼又将是正月新年,所以腊月,是一个忙碌又幸福的日子,大街上来来往往的人群,不管男女老幼都是一副喜气洋洋的模样,除非是家中遇到重大急事儿,才会一副惶急懊恼的表情,毕竟,要过年了大家伙都要图个吉利,你这一副死了爹娘的晦气模样,会让路人厌恶。

    腊月赶大集,一场塞一场。

    不管是后世还是古代,腊月的集市就像是节日一般,异常繁荣。

    挑担儿的、推车的、背着小娃儿拉着妻子的,一群群的涌到集市上,把不宽的街道瞬间堵的水泄不通。

    没办法,年货要买,而且的抢着买,因为在货物供需不足的时代,去晚了还真能让你空手而归。

    除了米面油盐酱醋茶这些必须的生活品,过年待客用的糖瓜、核桃、枣子、甜瓜子这些唠嗑必用的果干肯定要备上。

    这些完事儿了,小孩子玩耍用的竹鞭、木刀小玩具,还有最最重要的爆竹肯定是要有。

    小孩子的东西好糊弄,家中老人的可不行,如果想被街坊邻居夸赞一声孝顺,过年穿的新衣肯定要裁缝出一身来。

    喘气的都全了,还有不喘气的,所以香烛,纸钱以及裱装的异常精美的金银箔纸人马要买,既然买了这些,那门神画像、挂千、以及时下流行的对联也就顺便买了。

    东西买了一箩筐,回头一看,肉还没买,这全年就盼着这一口改善伙食的,要是没有买,回去了当家的可就埋怨死了,所以勤劳的妇人娘子们,就三五成群的来到了肉摊前,羊肉是不敢奢求的,所以猪肉、鸡肉和鱼肉就成了重点购买目标。

    一扇儿三指厚的肥猪肉刚刚才挂到勾子上,一转眼就变成大大小小的肉块儿装进了娘子们的菜篮子中,瞅一眼儿摊子前丝毫不见少的人群,卖肉的摊主急了,催着送肉过来的屠夫快点回去背肉来,屠夫也晓得事情重要,于是就火急火燎的往回跑,等跑回了屠宰场,才发现上一头猪的账,摊主还没给结。

    民间如此热闹,富有四海的皇宫大院,更是鼓乐喧天,笙歌鼎沸,奇形怪状的花石,以及被各式鲜花装点的亭台楼阁,就像是春天里盛开的花朵一般,殷勤的期盼着蜜蜂王能够登门而来。

    有人说了,这隆冬腊月的怎么会有花朵?呵,你太小看古人的智慧了,温室大棚这种暖房,汉代之时就已经存在了。

    花农们昼夜不停地在暖房里摊火,保持温气,培养花朵,在一些面积大的暖房里甚至还培育着各式绿菜。

    不光有暖房,一些达官贵人家还有“冷窖”的存在,打冰人在各大结冰的河流湖泊中,用锤子凿子打下四四方方的大冰块,然后用破麻絮被包裹住,运进城里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