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书院 > 都市小说 > 重生之大建筑师 > 第383章 积累

第383章 积累

钱,投了就投了吧,就当是帮波萨克老师他们了。”林桥经过这段时间的锻炼,聊起商业上的事情也是有模有样。

    “我感觉这笔投资的收益绝对不会比咱们创办欧特克公司低!”然后思科公司的市值可是吊打欧特克公司啊。

    处理完这件事,林楼又和林桥一起处理了欧特克公司上市后的一些工作,等到快要元旦的时候,才结束在美国的行程,返回中国。

    这次回来,学校依旧很是激动,毕竟这可是来自中国的建筑师第一次获得美国建筑学会金奖,他们想要进行大肆宣传,讲座、采访什么的都打算来一套。

    林楼却拒绝了,之前为乌鲁迪建造圣鼓体育场和在威尼斯建筑双年展拿到金狮奖之后,这样的事情已经来过一遍了,这才几个月的功夫?他实在是不想再来第二遍了。

    “我最近要写几篇论文,实在是没时间操心这些,所以还是算了吧!”至于新闻报道啥的,你们之前不是已经采访过么?把素材拿出来重新组合一番不就行了?

    香山饭店的经理邹立伟也过来了,邹立伟问林楼要了他和贝聿铭一起上台领奖的照片,打算带回去放大,挂在酒店比较醒目的地方,毕竟林楼和贝聿铭可是靠着香山饭店项目获奖的,他们也是与有荣焉啊。

    打发走他们,林楼闭门谢客,整日里待在四合院中,和李庆熙、胡忠平、徐家平等人讨论那条胡同的改造来,就在林楼去美国的这段时间,这条胡同已经被他们拿下了,李庆熙、金秋香、冯少平、林米塔、胡忠平、徐家平各自买了一套四合院,剩下的都被林楼给包圆了。

    林楼通过刘桐的关系,说服了市政府,只要他们拿出来的方案能够说服有关部门,他们就会批准林楼等人按照方案进行改造。

    “咱们过年前就主要忙这件事吧!其他人想找咱们做项目,先让他们等一等好了!”以林楼如今的声望,也有资格挑拣项目了。

    “我先来说说我的想法,在这条胡同的改造中,应该吸取南方住宅‘里弄’和北京‘鱼骨式’胡同体系的特点,以通道为骨架进行组织,向南北发展形成若干‘进院’,向东西扩展出不同‘跨院’,由此突破北京传统四合院的全封闭结构。”

    “之前在巴黎我和格姆鲍赞巴克先生聊过,了解了他的开放式社区理念,我觉得这种理念也可以应用在这个项目当中。”老实胡同院落与院落之间的空间比较狭窄,要是全部竖起围墙的话,公共空间就不够了。

    “可以对相邻院落进行连通的设计,引导邻里间的新的交往模式,同时也预留了很多交往空间和公共空间。”

    “在建筑形式上,可以在局部进行新的尝试,但是在整体风格上应该保持北京旧城的肌理有机统一,保持城市文脉的延续性。”

    “小楼的意见我也很赞成,我们这次不仅是为自己改造一座新房子,同时也是对北京老城区改造方向的一次探索。”徐家平照旧第一个支持,如果这种探索获得成功,他们在建筑界的地位将飞速提升。

    同时这些建议也并不妨碍他们建造自己喜欢的房子,在老城区的胡同里,确实没有什么比四合院更好的方向了,跟着林楼做了这么多项目,他们都懂得建筑并非是孤立,而是和周围的环境有着密切地联系。

    大方向不能更改,但是在细节上可以做文章的地方还有很多,李庆熙喜欢园林,他可以在自己的院子里打造微型景观,同时负责整条胡同的景观设计;冯少平喜欢尝试新技术,也可以在四合院里加入大幅的落地玻璃窗……

    就算是远在香江的许文彪和梁志天,他们有什么想法也可以参与进来,比如最近梁志天就在琢磨,如何吸取中国古典家具的精髓,然后化繁复为简约,设计出更加简洁流畅、同时又充满东方韵味的新式家具来。

    或许因为自己的干涉,梁志天能比原来的历史中更早闯出新中式设计的路子来呢,让新中式装饰风格早日出现在高端项目中。

    除了这些工作之外,林楼还正如他先前对那些记者所说的那般,开始撰写论文,之前在美国和在巴黎搜集到的资料已经慢慢研究了一些,从中找出了不少能够支撑自己论点的证据,趁着现在北京的城市规划方案还没有最终确定,希望能早点写成文章引起规划委员会的注意。

    写好之后,林楼请吴委员替自己把关,吴委员看着这些文章陷入思索之中,“…你的这些文章和时下流行的说法有些不太一样啊!”

    “不过从你应用的这些资料来看,对出于城市化高速发展阶段的城市规划很有帮助!要是按照我们目前制定的规划方案推进,的确有可能出现这些问题!但是你提出来的解决方案,和美国的城市化进程还是有些不太一样啊!”

    “因为他们原历史中拿出来的解决方案已经失败了,我们肯定不能在他们曾经摔倒的地方再摔倒一次,要不然摸着美国等先进国家过河就没了意义!”美国实在是个好榜样,许多地方都能摸着美国过河。

    只是随着时间的流逝,随着中国的发展越来越快,美国也快要被摸秃了,很多领域都已经走到了美国的前面,实在是没办法继续摸他们了。

    “而且,我提出来的解决方案,也有很多是在欧美国家得到过验证的,只是时间上有些不连贯而已!”或许六十年代出现的问题,一直到七十年代末才有更好的解决方案,林楼按照自己的经验,将这些粘合在了一起。

    “整体而言,这些文章的质量还是很高的,我继续帮你投递吧!不过话说回来,现在就算你自己去投递,他们也会发的。”吴委员说道。

    在他看来,林楼现在唯一的缺点就是太过年轻,在很多人看来积累还不够,而一旦这些文章发出去,他在规划领域的积累就差不多够了,可以承担更重要的责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