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书院 > 都市小说 > 重生之大建筑师 > 第416章 彩云之南

第416章 彩云之南

还在上大学的时候就把人家闺女儿拐着一起出去旅游,恐怕人家也会有意见吧?

    “你就是小楼吧?我听济川说起过你,他可是把你都夸成一朵花了!现在一看,他当时还真没说错!”于兵兵的母亲看着林楼满是笑意,似乎对他很满意。

    “出去之后,一切都要小心点,别乱吃东西,也别去不安全的地方,特别是不能去南边!每天都给家里打个电话报平安……”她拉着于兵兵好一番叮嘱,然后又对林楼说道,“小楼,出去之后就麻烦你了,一定要照顾好自己和兵兵啊!”

    “阿姨您就放心吧?我肯定会照顾好她的!”上车之后,直到汽车拐过街角,再也看不到于兵兵的母亲,林楼方才松了一口气。

    看样子她对我印象还不错啊?这么说我这一关算是过了?林楼从后视镜里看着于兵兵,想要询问她家人对自己的看法,却有点没好意思开口。

    很快他们就到了机场,林楼顺道去看了看机场航站楼的情况,和参加会议时候其它人拿出来的改造方案对比了一番,然后拿出笔记本,记下了几个下次开会时候可以讨论的要点,到亚运会的时候,这里就要扩建了。

    到了贵阳最值得看的建筑自然就是中国古代九大名楼之一的甲秀楼了,这座建筑地处南明河上,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六年,以河中一块巨石为基设楼宇,历代屡加修葺,现存建筑为清宣统元年重建遗存。

    甲秀楼是三层三檐四角攒尖顶阁楼式建筑,飞甍翘角,层层收进,由桥面至楼顶高约20米,12根石柱托檐,护以白色雕花石栏杆,楼侧由石拱“浮玉桥”连接两岸;浮玉桥为九孔,长90余米,称“九眼照沙洲”。

    解放后临河修公路填埋二孔,现能见七孔,桥上有涵碧亭,桥下有涵碧潭、水月台,桥头立有石木牌坊,牌坊中央设有“城南遗迹”四字,桥南有古建筑群“翠微园”。

    林楼拿出纸笔画板开始描绘甲秀楼的结构,于兵兵在旁边找了个地方坐下,胳膊放在膝盖上,手托着下巴,笑眯眯地看着林楼和画板上逐渐成型的建筑。

    从不同的角度画了几张速写,将甲秀楼的精华记录下来,然后帮于兵兵拍了几张照片,开始从古建筑学的专业角度给于兵兵讲述甲秀楼的难得之处。

    看完准备回去的时候,林楼回头看了一眼甲秀楼,心里暗暗嘀咕着,不知道王渊王首辅当年是不是在这里和贵州的士子们宴饮过啊?

    晚上俩人一起品尝了贵州的特色美食花江狗肉和花溪牛肉粉,到了贵阳还有一样特产肯定不能错过,那自然就是茅台酒了。

    现在在贵阳购买茅台可不用担心买到假的,所以林楼给了宾馆的工作人员一张美元,让他帮忙联系,准备等离开的时候找趟去北京火车帮忙捎回去,到时候都不用让李庆熙他们去取,分上齐宝成一箱子,让他帮忙跑一趟就行了。

    第二天继续游玩采风,贵州省民居种类颇多,仅仅在贵阳肯定是没办法看全的,所以林楼让宾馆帮忙找了俩车,一起去周边转了转。

    贵州民居一般都是三层建筑,这是在南方建筑中比较常见的建筑形式,总结为吊脚楼形式以及穿斗形式。结合居住的特点,三层楼房有不同的分工,底层每家都会养一些牲口作为劳力或者养殖变卖成为收入。第二层为居住使用,第三层则是用来堆放粮食。

    但是因为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省份,所以各民族的民居又有不同的特点,苗族吊脚楼不仅可以依山而建,也可以依水而修,富有灵气的吊脚楼就这么呈现在青山绿水间。

    布依族民居有双斜面顶草房和瓦房,也有平房,在建筑内部都会设置火塘用来烤火。

    侗族民居建筑风格分为“北侗”、“南侗”,其中“北侗”建筑和汉族的民居相似,“南侗”建筑为“干栏”式木楼。

    一般有两层或三层,前半部分设置廊,利用良好的采光方便侗族妇女做手工,在窗户的前檐,悬挂竹竿来晾晒衣物,除此之外,侗族同一个姓氏的居民会建造一座鼓楼以榫槽衔接,造型精致华美。

    在黄果树瀑布附近还有风格独特的石头寨,这里的建筑主体都是由石头搭建的,不同规则的石头经过打磨加工组合在一起。

    在贵阳呆了三天,他们就依依不舍的离开了,林楼最大的遗憾是来得稍微早了点,陶华碧的实惠饭店还没开呢,要不然还可以去那里吃顿饭,尝尝最早版本的老干妈到底是什么味道,然后买几罐带回去用来下饭可就太美了。

    从贵阳到了昆明,就能感觉气氛明显有点不一样了,这里的机场要比贵阳忙碌了不少,走在大街上也经常可以看见穿着绿军装的军人,身上散发着一股肃杀的气质,一看就知道是从南边回来的。

    尽管现在的情况要比之前好得多,大规模的战争已经结束,轮战尚未开启,但边境依旧不断有各种小的战争。

    所以于兵兵父母的老战友都比较忙碌,林楼他们也不好多打扰人家,转达了于兵兵父母的问候,送上专门带过来的礼物之后就告辞了。

    在昆明看了同为中国古代九大名楼之一的甲秀楼,又看了金马碧鸡坊、官渡古镇、圆通禅寺等名胜。

    另外,身为清华学子,既然到了昆明,肯定要去看看西南联大的旧址,杨振宁就是在这里完成他的学业的,鹿桥在这里写了《未央歌》,多年以后,这本书里伍宝笙、余孟勤、蔺燕梅、童孝贤等人的故事又被黄舒骏写到了歌里。

    在昆明呆了几天之后,他们就前往了本次采风旅行的最后一个目的地大理,原本林楼以为到了大理之后,顶多看看崇圣寺三塔、西门街明代白族古建筑等景点就可以回去了,没想却在云南多留了一些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