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书院 > 历史小说 > 大唐山门异类 > 第八十四章 新的矛盾

第八十四章 新的矛盾

    “哲小郎君,地可不是这般种法哩。”

    “是极,是极,哲娃子,虽说你可以换来粮食,但也不是这般胡闹法。”

    “这般种,怕是今年颗粒无收。”

    “全天下种地也没有这般种法哩”

    ……

    村人七嘴八舌,你一言我一语的说着陆哲,眼中俱是可惜和不解,颇有些恨铁不成钢的意味。

    “诸位叔伯,请听哲一言……”在众位大人的意见中,陆哲的辩解变得苍白无力,很快再次淹没在村人的职责和规劝,最后,陆哲不得不败下阵来。

    “哲心已决,既然诸位叔伯婶娘不认可哲之作法。那哲还是自己来吧。”陆哲忍无可忍,朝着议论纷纷的众人做了个团圆揖。

    “汝这少年郎,恁的不识好人心哩。”

    “秋日之时,若是颗粒无收,届时蕴娘可就受苦了。”

    眼见陆哲依然固执,村人的反应更加激烈了,林姜氏等亲近的婶娘,还恨恨地拧了陆哲一把。

    场面一下变得更加激烈起来,陆哲被众人围着,所有人都唾沫横飞,或是语重心长的规劝,或是恨铁不成钢的指责,空气中充满了嘈杂。

    陆哲知道,这个时候再去费力一个个解释,显然是没用的,他所需要的,只是说服人群中威望比较高的那个。

    所以,他去了明长老的石屋。

    果然,在他才说明了自己来意的时候,明长老只是意味深长地说了句:“知晓了,汝去吧。”便不再多言,继续自顾自地和邓长老下棋。

    果然,无论哪个时代大领导都是一副样子啊。陆哲一边往家里走,一边不由得想起了前世自己集团的大领导,说话也是这个风格,让人模棱两可。

    虽然领导的样子都是古今一般同,但是自从陆哲去找过明长老之后,村里人对于他要做的事情,再也没有组织规劝过了。

    虽然村人看陆哲都是一副“可惜了”的神色。

    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耕田组一边耕田,村里的插秧组就要把秧插上。这几天,轮到陆哲家的地插秧了,关于种什么和怎么种,陆哲再次提出了让村人很难接受的办法,所以才发生了以上的一幕。

    因为有了足够耕牛的帮助,村里的男人们齐齐上阵,很快就把地耕完了,早早地进入了插秧的程序。

    对于陆哲这些城市里长大的孩子来说,听到村人说曲辕犁的好用和高效,觉得今年春耕稳了。谁知道,插秧才是重头戏。

    哪怕是在后世来说,插秧都是一项重体力的劳动,而且及其花时间,哪怕是在平原,有机械的辅助,还是需要大量人工,何况是在大唐。

    所以,插秧组和耕地组,在比起往年快得多的耕地速度耕完全村的地之后,愉快地合并了。

    等到众人开始插到陆哲家的地的时候,陆哲的要求让他们觉得有些不能接受了。

    这个时代耕田,因为生产工具的原因,翻开的土很浅,而且施肥还没有普及的唐朝,唐人对于耕作,还是十分粗放,把种子种到地里就完事,也很少除草,抓虫施肥等等。收成完全凭天。

    陆哲虽然没有种过地,但是没有吃过猪肉,还是见过猪跑的。深耕细作,高垄密植这两句在后世都听烂的东西还是明白的。

    所以,他向耕地组建议把所有的地深耕的时候,村人虽然有些不以为然,但是看在他之前的神奇之处和曲辕犁可控制耕地深浅等因素之下,还是依言深耕了。

    但是,到了陆哲家的地插秧的时候,陆哲遇到了重大的阻碍。陆哲不仅对种植的作物做了改变,而且还对种植的手法进行了改革。

    左华山位于后世河南与安徽接壤的地段,但是还是属于河南,中原自古是产粮地区,所以陆哲就想起后世河南老乡爱吃的主食起来,想要改黍米为麦子。

    对于这点,村人都觉得陆哲疯了,在他们看来,村里的地,都不是什么上田,只能种黍米这种比较好养活的作物,怎么可能去种麦子等作物。肯定没什么收成。

    虽然馎饦,毕罗,胡饼等食物确是要比黍米可口,但是那个需要浪费多少麦子啊。不少人心中都暗暗地想。

    这个年代,因为没有石磨,麦子脱壳都是靠后世那种打谷子的连枷,而面粉,更是靠人工用石舂,一下下舂出来的,要得到面粉,极为费力。而且做出来的面粉还含有麸皮。要想得到后世超市随处可见的精白面粉,就需要过筛,再舂,把这个环节重复好几遍,才能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