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书院 > 历史小说 > 大唐山门异类 > 第一百五十六章 大唐的生鱼片要配米饭鸭

第一百五十六章 大唐的生鱼片要配米饭鸭

    看着面前热气腾腾的白米饭,还有晶莹剔透的鱼肉,陆哲顿时有些明白后世岛国的寿司是从何而来了。

    唐人吃切脍,跟后世岛国人吃寿司还是有很大区别的。讲究的是一口鱼肉一口米饭,鱼肉跟米饭是分开的,而不像后世岛国的寿司,是把鱼肉和米饭捏在一起。

    而且切法也跟后世日本的生鱼片不同,唐代的生鱼片,大多切得很薄,不像后世岛国的生鱼片切的那么厚。

    而且根据不同部位,唐代的生鱼片切成了不同形状,肥腴刺少的鱼腹被切成薄如蝉翼的薄片,轻轻拈起一片,薄可透光的那种。而背部的鱼肉则被细细地切成丝状,与早春的小葱一起,混合拌匀,鱼尾处的肉,刺虽然最多,但因为活动最多,也是最嫩最q弹的一部分,被饔子(厨师的雅称)用小刀细细地剔下,剁成一颗颗小颗粒,用橘酱拌了,然后放在一个玉碗中,美食美器,看着这让人食指大动。

    相同的部分也不是没有,那就是调料,唐代吃生鱼片的调料有好几种,但是一定有一味是用芥末调制。

    白居易有诗云,“鱼鲙芥酱调,水葵盐豉絮。”说的就是唐朝人吃生鱼片所用的酱料,水葵就是莼菜,此时没有酱油,但是唐代人民已经会利用盐来腌制豆子做简单的豆豉了,从白乐天的诗句中可以看出,唐人吃生鱼片的调料,就是用芥末酱和豆豉再加上莼菜酱混合,得到一种鲜咸冲辣的味道

    而另外一种普遍的酱料,主料就是橘子。所谓“衣香楚山橘,手鲙湘波鱼。”而这种酱料里面最讲究的,就是”金齑玉鲙”中的金齑了,用蒜、姜、盐、白梅、橘皮、熟栗子肉、粳米饭、腌制的鱼捣成酱,吃起来酸甜咸辣,配合薄如蝉翼的生鱼片,也别有一番滋味。

    由此可见,唐代的切脍,比起后世岛国的寿司和生鱼片,从讲究和精美程度上,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毕竟岛国在古代十分贫弱,能发展凑齐这简化版的切脍,已经算是很了不起啦。

    陆哲一边这么想着,一边学着杨弘之的样子,将薄如蝉翼的生鱼片沾好酱料,然后轻轻送入口中。

    顿时,一股属于鱼肉特有的鲜美和脂香在口中爆开,然后才是酱料的味道,刺激得人体口腔会大量分泌唾液,而正是这重口味的酱料和人体口腔内温度的共同作用下,薄如蝉翼的生鱼片在嘴里瞬间成为半熟的状态,并非完全是生肉的味道,嫩滑的鱼肉,比后世三分熟的顶级牛排还要嫩滑鲜美不少,不知不觉中,鲜美的鱼肉已经下肚,口腔内仿佛上演了一场交响乐。

    而后入口的白米饭,则是这场交响乐的华彩乐章,上好的白米放入口中,不仅冲淡中和了生鱼片和酱料的味道,而且微烫的米饭,在口中残留的味道之下,愈发凸显出大米的鲜甜和五谷本身的香味,在米饭热力的作用下,先前鱼肉残留的香味被再次激发,与大米一起,让这场口腔内的交响乐再次达到了绝顶的高潮。

    而且随着米饭的吞咽,将先前口中残留的味道清空,不仅不会影响下一次的品尝体验,而且还在唇齿之间留下了五谷特有的香气,使人不由自主地期待舌尖与切脍的下一次相遇。

    果然,中国人在吃上的研究,从来都是没有间断过的呀。陆哲一边吃着,一边啧啧赞叹。

    水中所生,代表饮“阴”的生冷鱼片,和烈日下长成,代表“阳”的滚烫米饭,本身也代表着阴阳平衡,反应出古人追求阴阳平衡,调和鼎鼐的思想。

    原以为在这个缺少调料,缺少很多菜蔬,没有炒菜的唐代,食物远不如后世煎炒烹炸如此精彩,而之前陆哲那一手厨艺,足以吊打天下大部分厨子了。

    但是此时陆哲才发现,虽然古代的物资并不如后世丰富,但是采用最顶级最新鲜食材烹饪出来的菜,依然不亚于后世大厨的水平。

    在后世,很多国人认为西餐才讲究和顶级,视其为奢侈的象征,而真实的情况是,真正顶级的中餐,奢侈考究到普通人根本想象不出来,想想红楼梦里面的茄鲞,不过是一个四品官家里的吃食……

    毕竟,一个全世界唯一存续了几千年还如此兴盛,以巧思和精细着称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