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书院 > 都市小说 > 香港小亨 > 香港小亨第29部分阅读

香港小亨第29部分阅读

   丽的电视感慨,无心插柳!

    广告片比电视剧收视率还要高的奇迹,居然就这么诞生了!

    总经理黄锡照面对公司表面上声势强大的电视剧制作能力,但是年年亏损的局面,很是头疼。

    听闻《梅艳芳签约记》这部广告片,居然比《大内群英》收视率要高。

    黄锡照不禁有点哭下不得:“张少杰真的怪物,弄出一个广告,都比我们的电视剧精彩!”

    丽的电视制作总监麦当雄,也是苦笑:“要是他愿意来丽的当总监,我非常愿意给他跑腿!可惜,丽的很穷,请不起他这尊大神呀!”

    黄锡照叹息道:“电视台亏损局面一直不能扭转,据说那些股东们,已经受不了!准备廉价甩卖股份,而不会再掏一分钱给丽的了”

    麦当雄道:“迟早的事!丽的虽然今年在收视率上,开始打破tvb独尊局面,从tvb的《上海滩》结束之后。电视剧集方面的收视率,我们几乎已经能与tvb的翡翠台打成平手。只不过我们是烧钱和tvb拼收视率,而tvb早就已经形成自我造血机制,能够源源不断赚钱了……”

    黄锡照说道:“不烧钱是等死,烧钱也是死,两难啊!”

    麦当雄只能叹息道:“据说,已经有多家资本有意接手丽的,希望换一个比较好的老板,出得起钱,买张少杰剧本的老板!其实,我非常看好《大唐双龙传》的电视剧改编,不过,以现在张少杰的名气,恐怕是天价……”

    丽的电视,其实是比tvb电视台创立还要早,是香港的第一家的电视台,早在1957丽的已经在香港放映。不过,因为这是一家英国人创立的电视台,对于香港华人为主的市场,把握的并不太好。

    在没有竞争对手还好,不过1967年邵逸夫联合其他的两位大股东,创立tvb电视台之后,tvb的几大股东们资本极其雄厚,加上有邵逸夫在电影行业多年的经验,很快就超过了丽的,成为了香港收视率最高的电视台!

    tvb的强势获得了香港七成的电视观众,所以70年代开始,香港众多的免费电视纷纷倒闭。

    丽的虽然在其他竞争对手倒闭的时候吸收了大量的人才,使得丽的电视节目制造团队实力大幅度提升。

    在70年代末期,丽的方面的大股东,决定烧钱将丽的收视率提升上去。

    不过,丽的的广告收入的增长,远远比丽的烧钱速度要快的多,这几年收视率虽然提升了,但是财务数据却是恶化了!

    丽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早就技术性破产了——公司资产有9亿,但是负债却达到10。25亿。每年光是利息,就要5000多万!加上每年投资电视剧获得收视率,其实是加大亏本。

    黄锡照、麦当雄等等管理团队,对此忧心忡忡!现在丽的虽然亏本,但是每年的广告收入都是以30的速度在增长。

    如果股东们不中断投资,丽的管理层甚至有望能够在5年之内扭亏!但是公司的那些股东,会有耐心继续投钱支持下去吗?

    第一卷  第122章 《大国崛起》

    第122章 《大国崛起》

    《大国崛起》最早是由中视传媒等等央视下属的制片机构联合制作,并与2006年在tv经济频道播放的一部12集电视纪录片。片中分别纪录了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俄国、日本、美国九个世界近代史上的列强崛起的过程。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

    这一部点评各大列强,崛起、发展、衰落等等过程的纪录片。在中国中央电视台放映不久,迅速在国内外极其广泛的关注和评论。

    而海外的英国、德国、日本等等国家,也纷纷引进中国制作的《大国崛起》纪录片,翻译成几十个国家语言进行放映,在全球各国激起重大反响。

    央视版《大国崛起》之后,香港tvb也跟风制作了一部同名的纪录片。

    这一部山寨版纪录片,被bbc、《纽约时报》等等国际媒体广泛推崇。不过,tvb制作的《大国崛起》基本上还是山寨央视版本,制作的精良程度远不如tv版。

    除了《大国崛起》的记录片之外,市场上各个版本的《大国崛起》图书,版本也是成百上千种。其中以人民出版社的唐晋主编版《大国崛起》在图书市场最受欢迎。

    张少杰电脑中没有央视版、tvb版的《大国崛起》纪录片,所以只好抄唐晋的《大国崛起》图书了!

    唐晋的《大国崛起》虽然少了一点央视版纪录片的;立体直观。

    但是也是站在总结历史兴衰,并且唐晋的版本是在央视纪录片上映之后,才开始编写,大体上也是接近央视版的风格。

    张少杰用了一段时间,历史讲解部分,以唐晋版为主,至于以史为鉴总结得失部分,则是大量采用张少杰自己的观点!

    金庸看到张少杰送来的这一叠稿子,开始以为是小说。不过,当他看清张少杰的稿子居然是历史书之后,顿时皱眉道:“历史类的书籍能随便写吗?如果历史资料没有吃透,写出来那就是丢人现眼!稍微有一点的瑕疵,都会被历史学者批的狗血淋头!”

    张少杰笑道:“老师,您还是详细看一看吧!我写这些,并不特异,但是站在角度是总结历史教训!历史细节方面,都是一笔带过,没有详细的阐述。而且,大多数的史料我都是参考主流史书的,我仔细检查过,应该还是比较严谨的!”

    金庸道:“好吧!你写小说,可以随便发。总结历史兴衰这样的厚重题材,要慎重。因为,《明报》的读者大多数都是熟读史书,详知政治的知识分子,写一丁点疏漏都会遭到嘲笑的。等我先给你检查一下,真的没有大的疏漏,自然给你刊登。”

    “好!那稿子先放在老师这里了!”

    张少杰相信,以《大国崛起》这种历史书,其实是经过了大量的历史专家集中在一起主编的,虽然不能说没有瑕疵,但是总归是比市场上大多数的书要严谨,起码可以达到中学生的历史教材的严谨程度!

    中学历史教材,许多的观点都是主流的历史学家的观念,除非是历史有了新的发现,否则那就是权威的史书!

    与金庸交流了一番的历史之后。

    不久后,张少杰又一次在金庸的督促下,学习各种知识。现在张少杰学习的是《论语》。这一部儒家必修的功课,现代人大多数只在课本上学了一些节选,而熟读《论语》的现代人,已经越发的罕见。

    虽然工业社会的冲击《论语》中的三纲五常,等等儒家等级秩序制度,已经崩溃。但是站在文化角度讲,儒家提倡的一些美德,以及做人、修身养性、报效国家等等观念,也是非常有积极意义的。

    尤其是在工业化冲击中,道德的下限不断的下降,人们越来越冷漠的时候,就是需要将传统文化中的美德再次向社会提倡的时候!

    学习传统儒家的学说,并不是要做迂腐的酸儒,而是自我净化素养,提升一个人内在的素养和美德。

    至少张少杰在《论语》熏陶下,其一是对于古人文字简练,言简意赅的手法不断有所领悟。

    而在做人方面,张少杰也是不断显出谦谦君子风范。

    当然了,张少杰的风范也是有限的。

    有时候,发怒时,养气功夫不足,也会和人对骂,这也是张少杰的学识和心态,还不如金庸淡定的缘故。

    功课完成后。

    张少杰忽然说道:“老师,你觉得港漫怎么样?”

    金庸愕然道:“港漫?”事实上虽然港漫在香港有百万名读者,热门的港漫每期能够卖10万本,不过金庸从来是不看日本、美国、香港等地连载的长篇漫画的。

    倒是报纸上常常出现的喜剧漫画、政治讽刺漫画,金庸看过不少,《明报》上经常也刊登一些短篇的讽刺漫画。

    张少杰解释道:“黄玉郎的漫画公司,最近新招了大量的画家,扩充团队。漫画《龙虎门》、《大唐双龙传》热销10万册以上的漫画之外,玉郎国际旗下还有十多种漫画。但是,优秀的漫画剧本,还是很少的!自从《龙虎门》、《大唐双龙传》大卖之后,黄玉郎有意继续改编武侠漫画。如果老师愿意将您的小说,授权给黄玉郎改编,我愿意牵线搭桥!”

    金庸皱眉道:“我的小说,在香港已经有百万人看过,也拍过了电影、电视剧!剧情都是耳熟能详的,改编漫画读者还愿意再看一遍早知剧情的内容?”

    张少杰笑道:“呵呵!早知剧情也有早知剧情的好处。虽然不能带给读者众多的悬念,但是小说本身的知名度,也能促进漫画的销量……”

    “是黄玉郎叫你来跟我说的吧?”金庸忽然戏谑的看着张少杰。

    张少杰尴尬道:“老师明见!一眼就看出来了!是,确实是黄玉郎委托的,他想要改编您的《天龙八部》、《神雕侠侣》等等小说。要知道,这些小说都有百万字,改编漫画剧情的话,能够连载100多期。如果每期能卖2万册的话,老师拿5的漫画改编授权分成,一部小说能够获得150万的分成,非常划算的!”

    金庸沉吟道:“香港的武侠漫画改编我也知道,大多数的漫画,只能卖一两千本,很多的港台武侠名家小说改编成漫画,甚至只卖几百本,几期就腰斩。不但没有获得多少利益,还非常损伤作家的颜面!你让黄玉郎每期给我一万块钱,我就授权给他改编!”

    张少杰忙劝道:“老师,如果大卖的话,您这么要价,可就亏本了!”

    金庸笑道:“不过是意外之财,谈不上亏!我一部书当年获得的出版稿酬,也不过是几百万元。现在授权给黄玉郎改编漫画,一部漫画也能赚个百万,有什么不满的呢!”

    张少杰点头道“好的,我会帮您转告黄玉郎。”

    金庸一摆手,说道:“好了,这件事你就不用管了!我让秘书去电话给黄玉郎,合同我回让《明报》的律师写好,让他来签个字,就行!”

    “……。”张少杰无语。

    好歹黄玉郎也是漫画行业的霸主,金庸连谈判也不给,直接让黄玉郎在金庸拟好的合同上签字,颇有霸道气概。

    不过,这也是金庸对黄玉郎之前来挖角的不满。虽然,张少杰拜师金庸,《大唐双龙传》还是在《明报》、《武侠与历史》上连载。

    不过,如果没有玉郎国际出版的实体书在和《明报》、《武侠与历史》争夺读者,那么《武侠与历史》的每期发行量可能会达到20万本,而不是像现在一般虽然强势,但是止步于10万本左右!

    虽然金庸是故意给黄玉郎下马威,但是也意味着,金庸与黄玉郎之间的合作比历史上提前了20多年!

    历史上,直到21世纪,金庸的小说才以每期一万港元的改编价,授权给黄玉郎改编漫画。不过那时候港漫的读者数量,严重缩水,改编获得的效益,肯定是不如80年代港漫黄金年代的!

    玉郎国际提前改编金庸小说,也意味着未来一段时间内,香港的武侠漫画,将会百花齐放!

    张少杰的《大唐双龙双龙传》、黄玉郎的《龙虎门》是此时的武侠漫画的佼佼者!

    而马荣成的《中华英雄》还在准备期!

    金庸的《天龙八部》、《神雕侠侣》等等小说提前改编成漫画,基本上能够养活上百名漫画人才。

    多培养百名漫画人才,对于港漫来说,太难得可贵了……

    张少杰开始欣慰想到,港漫啊港漫,加把劲吧!

    内部提高漫画数量、质量,外部拓宽香港之外的市场,以及向电影、电视剧、游戏、动画片领域拓展吧!

    不说超过日本漫画,也要成为仅次于日漫的全球第二大有影响力的漫画制作基地!

    中国的动画事业,改革开放之后就是比较蹉跎!民国初年,20年代时期中国已经是最早制作动画片的国家!而到了解放之初,中国独树一帜的传统水墨动画片,以及卡通童话片,制作水平上乘,屹立当时的世界巅峰之列。40年代至60年代期间,日本的漫画、动画大师,纷纷向中国的连环、动画片取经。

    但是,这多多年过于了,中国的动画片制作一直是在吃老本,还是停留在50年代的水平。而且国内的动画说教性质过浓,市场竞争能力不足。

    所以,改革开发之后,日本动画片逐渐被引进,中国国内的动漫,根本经不起日本动画的冲击!

    香港的漫画,也是比较遗憾,在70年代开始蓬勃发展,80年代达到巅峰。但是港漫没有及时的扩展到acg产业——“小说+漫画+动画+游戏+周边商品”全产业链运营,才是王道!

    中国国内的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为主的水墨动画产业是衰落,张少杰是鞭长莫及,无能为力去拯救的。

    毕竟那是体制内的国营企业,张少杰不过是一介香港平民,根本是没能能耐去影响“上美影”这种国营电影机构。

    但是,至少张少杰还能经历的去改变港漫的历史!

    如果香港漫画扩展成acg产业,那时候中国近代史上一刻奇葩“水墨动画”产业,或许能够在香港这一块市场,重新给救活过来……

    第一卷  第123章 震动台湾电影市场!

    第123章 震动台湾电影市场!

    80年代的台湾,虽然在经济规模上还不如香港发达。不过,香港仅仅有500万人口,而台湾则有2000万!

    虽然此时台湾的人均收入不如香港,但是整体而言,台湾也算是亚洲较为发达的经济体。

    况且,台湾还是和香港一样属于中华文化体系,在内地文化还处于相对封闭的情况下,台湾市场对于香港娱乐文化产业的重要性,仅次于香港的本港市场。

    1980年的7月,台湾。邹文怀、许冠文赴台宣传《摩登保镖》,取得了惊人的效果。

    整个台湾电影票房的重镇——台北!

    一夜之间,满大街都是《摩登保镖》的海报,台湾的各大电视台、报纸、广播,也是纷纷的爆出各种相关的新闻。

    事实上,在《摩登保镖》此前在香港票房连破三道门槛!6天时间破香港本港票房记录,一周破千万港元历史记录,一月之间创2700万港元票房,估计破3000万也是可以。

    这样的票房奇迹,由不得台湾的媒体不由的争相报道。

    《摩登保镖》挟着在香港票房市场创下天价票房记录的声势,登陆台湾市场……整个台北,第一天午夜场的时候,下班的工人,放学的学生,以及家庭主妇、退休老人,全家老幼,无数的市民,纷纷的走向了电影院中。

    台北的电影院,有30多家电影院,一共有50多块的银屏,1万多张电影座位!

    原本对于一个城市来说,已经算是电影院资源非常丰富的了。

    不过,一夜之间,居然有超过10万人走上街上,纷纷到各大电影院看《摩登保镖》!

    在7月15日午夜,台湾当局,甚至派出了大量的警察,去街头维持秩序……

    毫无疑问!

    大卖了……

    夜晚从6点开始,一直放映到午夜12点,台北各大影院平均放映三场《摩登保镖》。光是台北的电影院,一夜放映了100个场次,场场爆满……

    台北的电影票价此时大致在30新台币左右,和香港的票价大致差不多,三万多人次的观众走进电影院看《摩登保镖》,那就是整整100万新台币啊!

    7月15日,台北首日票房收入100万新台币……

    台北震动!

    接着,次日台湾其他的城市的电影院,也开始放映《摩登保镖》!

    7月16日,全台公映。桃园、新竹、台中、基隆、台南等地,每地的票房都是超过20万新台币。

    统计数据汇总之后,7月16日《摩登保镖》在整个台湾夺取350万新台币……意味着,这一天之内,有十多万人走进电影观看了这部电影。

    而到了7月22日,台湾地区《摩登保镖》首周票房数据出炉后,更是达到了2400万新台币的程度!

    须知,此时台湾电影票房市场,每年总票房也不过是8亿新台币,换算成港元的话,大约有2亿港元的总票房,和香港本地的票房规模差不多。

    当然了,比起中国内地此时变态的20亿人民币的票房来算,台湾80年代的总票房,只能是内地?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