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书院 > 历史小说 > 武田家的明国武士 > 武田家的明国武士第104部分阅读

武田家的明国武士第104部分阅读

摇了摇头。

    此人更加讶然言道:“没有熟人,贸然前去,恐怕会被对方以jiān诈之徒抓起。”

    这名李兄弟哈哈大笑,言道:“王兄过虑了,此根本不会发生。”

    “那我就不知了,李兄弟还是实言了吧。”

    对方点了点头,言道:“很简单,我并非认识任何人,只是此地官府的大人,却是我们明人。”

    “我们明人在日本出仕?”

    此人当下呆立在船头。

    李兄弟点了点头,言道:“正是,初听之时,我亦如你一般反应,但此事是千真万确,家父已确认无疑,并且倭国之人多半亦是知晓。听说此人姓李名晓,原本是乃是福建都司福宁卫,一名百户,出海作战时遭遇海难,恰巧流落在此地,却不想出仕倭国。”

    那姓王之人听了一番李晓之简历后,啧啧称奇,言道:“此人之经历堪比市井茶楼里唐三藏西游各国,更加传奇了。不过此人眼下在倭国之中具体是何地位?”

    这李姓之人犹豫了一阵,言道:“具体我也不知,但在平户听闻,要来此地布教的佛朗机人说,这李晓大人,所辖之地有百里之大,麾下将兵上万,至于眼前这港口亦是为他所有。并且我秘密打探之消息,佛朗机人与他有贸易上往来,并且主要是金银。”

    王姓之人点了点头,言道:“原来如此,那是值得一看,就是做不出生意亦无妨,他乡亦可以遇故知,此乃人生之喜。不过此人当地是否明人,在下至今乃不敢确信。”

    李姓之人笑道:“其实我已派人事先与他见面,约好在此地见面了,应该是一个明人不错。”

    说到这里,两人的安宅船缓缓驶入港口中。

    这时早有一艘小早船来接引,上面站着十几名水夫,其中一名正统武士打扮,向他们言道:“两位可是平户来的客人?”

    李姓男子点了点头用日语,言道:“正是。”

    对方随即毕恭毕敬地言道:“在下增田长盛,乃此港町之町奉行,主公,早已命在下在此等候两位,请两位随船入港。”

    “有劳”

    李姓男子拱了拱手言道。

    随即安宅船在指引之下入港,那名王姓男子问道:“你刚才同倭人说了什么?”

    对方想了下,回答言道:“这倭人是此地的知县,奉那李晓之命来迎接我们了。”

    哪知王姓男子听对方之话,略有所思,言道“属下是这一地知县?那么这李晓,岂非是州府大人了。”

    李姓男子听了哈哈一笑,但想了想,却又打消了解释的念头。

    船入港下船之后,两人带了十名随从跟随增田长盛在港间行走。

    这十名随从腰挎长刀,而为首的王姓男子腰间还别着一柄短火铳。

    在李姓男子看来,这岩濑凑与一般倭国的港口,却没有多大区别,其繁荣处当然远远逊s&232;于平户,博多这样的港口。

    虽说住户不多,但是可以看出此地,却是秩序井然。

    路间并没有看到多少手持长枪的兵士巡逻,但是百姓间人人安守秩序,市井中充满了吵杂喧闹的气氛,但是却丝毫没有拥堵慌&224;n之感。

    并且期间还看到数名金发碧眼的传教士,行走在街道上,路人看见了亦没有奇异之s&232;,仿佛早已司空见惯。

    “看来这位李晓,也是善于治理当地的一名能吏。”

    第三卷 万丈高楼平地起 第三百七十六章 海商李旦

    第三百七十六章  海商李旦

    岩濑凑之中一座修筑在半山的教堂。

    这是李晓准许葡萄牙人在岩濑凑修筑的两座教堂之一。

    眼下李晓现在站立在教堂二楼的窗帘之后,打量着从港口缓缓一路行来的明国来客。

    看去这十几人老少皆有,身材虽不魁梧,但都十分结实。每一人都腰间都跨刀,最后几人则手上端着盒子,不知是否是礼品一类之物。

    李晓打量着这一行人,首先是为首的两名年轻人,心底猜出他们才是这一行人的主心骨。

    为首一名年轻人,大约二十多岁,正与增田长盛一起彼此jiāo谈并缓缓而行,虽是年纪轻轻都是举止皆透出一股沉稳,并行止老练的味道来。

    而另一人虽年纪更长一些,但始终有意识地坠后他半步的距离。

    李晓看着这名为首年轻人,心道:没想到第一个看见的故国之人,居然就碰到这种厉害角s&232;。

    李晓并非半仙,看外表就能推断出一人的深度来,而是因为他知道这名年轻人,就是历史上江浙一带赫赫有名的海商头头李旦。

    李旦之名虽现在名声不晓,但是其影响力却足以在历史留下重重一笔。

    李旦是福建省泉州人,其人原来是五峰船主王直的配下,后来王直被胡忠宪y&242;u杀,李旦便成为了继王直之后,明日贸易间的海商头目。

    好吧,换一个说法,他们更是实际意义上海盗,或者是这个时代武装海商,从事海上走si贸易,以及打砸抢烧等不法活动。

    李旦的厉害之处,并非只是他继承了王直的贸易事业,历史上德川家康一统日本,很大程度上也有李旦的财力支持在里面,后德川家康创立幕府,亦给了李旦以回报,给与其朱印状,允许其在明日之间进行朱印船贸易。

    除了进行走si贸易之外,李旦在海上行事作风亦十分彪悍,四处进行劫掠,连当时的西方人亦敬畏地称呼其为‘capta  cha。’也就是中国船长的意思,亦或者称为甲比丹李旦。

    在一六二三年,明朝为夺回澎湖,与荷兰东印度公司进行的澎湖海战中,两边皆请李旦居中作为调解人,沟通两边关系,可以看出那时李旦势力已如日中天。

    随便提一句,国姓爷的老爹郑芝龙曾作为李旦的翻译助手(亦有是李旦义子之说,但作过翻译是无疑的),李旦死后,郑芝龙继承了李旦的武装船队,成为了有千艘武装商船以上的大海盗。

    李晓看向这位将来要雄霸海上,大海盗头子,此刻的李旦还未真正发家,他继王直之后,于郑芝龙之前,真正崛起称雄海上,应该是在十六世纪末的那一段时间。

    这时李旦有意无意地抬起头,朝李晓所在窗帘望了一眼。

    李晓对上此人犹如海鹰般锐利的目光,不过李旦并没有久视,随即转过头去。

    不过李晓心知对方已察觉到自己了。

    李晓搬张椅子来坐下,闭目等候,在日本许久之后,李晓整日席地而坐,他已久就没有坐在椅子上的感觉了。

    不久之后,房&233;n之外,传来增田长盛的声音,言道:“主公就在里间等候,两位请进,其余随从在客厅休息,已备有茶水。”

    “有劳了。”

    房&233;n吱地一声推开,李晓睁开双目,正对上两人的目光。

    三人对视了片刻。

    李旦首先客气一笑,抱拳拱手言道:“在下李旦,见过李大人。”

    而另一人却言道:“在下王坦之,见过李将军。”

    李晓听二人这不同称呼微微一笑,用汉语言道:“请坐”

    李旦听李晓之言,首先一愣言道:“李大人,这是侯官一地的口音么?”

    李旦开口亦用与李晓差不多的语腔,李晓亦对其语言能力,感到佩服,因为其进&233;n问询之言语,是明朝当时的通用语言南京官话,现在却转换成近似李晓的语腔。

    要知道李旦是泉州人,最jg通肯定是闽南语,至于日语水平他刚才与增田长盛有说有聊的情况来看,亦是不差。

    看来这年代当个海盗,居然需要得还是这样的国际语言人才。

    不过听闻郑芝龙才是牛人,除了通晓闽南语,南京官话,日语外,还jg通荷兰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否则也不能凭此本事成为李旦的语言翻译。

    但是李晓对李旦之语不置可否地。

    而李旦亦意识到自己方才之举,是冒昧追问他人底细,与同伴对视了一眼,彼此坐下。

    之后两名sh&236;从进来奉茶,用得日本当地的茶汤。

    李晓观察二人喝茶的动作,李旦是十分熟练,明显是久居日地的缘故,而另一人却&225;o手&225;o脚了一点,并且还对茶汤表示出十分苦涩的表情,看来这王坦之才新到日本不久,没有适应当地的饮食习惯。

    接着李晓改用闽南语,与他们二人谈了几句饮这茶汤之道。

    这一番情景,更令李旦二人对李晓神s&232;大为诧异,其中王坦之犹甚。

    实际上,李晓小时候时,曾在闽南住了一年,所以对闽南话有所了解,至少看追看霹雳群侠传时,已全程不用看中文翻译的地步。

    不过此举却消去李旦,王坦之二人的疑虑,他们眼下对李晓身为明国人这一点已经是确信无疑。

    李旦笑道:“李大人,能在倭国之地,凭一己之力,封疆拜侯,这一点实在难以置信,李某深感佩服。恰好李某又与李大人分属同宗,不是是否巧合。”

    李晓嘴角一动,心想,谢了,虽是同姓,但我也不想和你闹出什么亲戚关系来。

    李晓温和地言道:“李当家客气了,正所谓炎黄之后,大家五百年都是一家吧。”

    李晓这么说三人,二人脸上皆泛起喜s&232;。

    这时王坦之言道:“李将军,请恕我直言,阁下以一己之力,在倭国开疆扩土,到了现在人上人之地步,可见是一位有抱负,有胆识的好汉,但但为何却出仕蛮夷,要知道阁下本为朝廷将军,即便不回家乡,亦可寻其他手段,总比在倭人手下做事要好。”

    李旦听王坦之说话颇不客气,轻轻咳了一声,向李晓言道:“我这位兄弟想来直言,请李大人不要见怪。”

    李晓闻言哈哈一笑,实际上他对于王坦之直言的个x&236;ng,颇为欣赏。

    而王坦之的观点,亦是中国人自来坚持的华夷之辨的观念。

    在他眼中李晓即便不为朝廷做官,亦不要出仕倭国,即使如他这般做个海盗,也能在海上逍遥自在。

    李晓笑道:“当初出仕此地,亦是为了生存之无奈之举,后时日长了,国主大人却对我恩,故而留下相报,到了现今能成就眼下之事业,亦是当初所未料到的,况且我已在此地成家立业,再行离去已是不可能了。”

    说道这里,李晓将话锋一转,言道:“更何况,&224;n世方出英雄,眼下国内四海升平,天子垂拱而治,我等武人并无一展抱负之良机,但此地虽小,却正逢千百年未有之机,我亦想在此建功立业,将来或许有衣锦还乡,拜见天子的一日。”

    王坦之待要开口,却被李旦拦住,他言道:“李大人志向远大,并非我等可以望之项背。”

    接着李旦与李晓直接沟通起了,海贸通商一事。

    李晓亦对此早有筹谋,之前归云金山,神冈银山所产出金银,皆是由盐屋秋贞负责收购,之后转卖给另一处商家,之后再由这商家,转卖给葡萄牙人或者明国人。

    因为中途转了好几手,所以中间利润被压榨,令李晓十分不快。

    攻取越中后,李晓有了出海口,直接便让葡萄牙人来越中收购金银,但是葡萄牙人店大欺客,给李晓的价格十分不厚道,与原先相较,利润并没有高许多。

    正好这时,明国海商船队找李晓搭线,李晓亦十分高兴地答允,双方见面磋商。

    看在都是明国人的份上,李旦给了李晓开了一个十分厚道的,用永乐通宝换购金银的价格。

    并且承诺有多少,收购多少。

    李晓点了点头,心底对此十分满意,心想凭着自己再攻下佐渡,获得佐渡金山,鹤子银山之后,自己的金银矿开采量将达到一个惊人的地步。

    到时候李晓有了这笔钱,正可以用来招募常备,更换武器,成为他将来横扫天下霸业的基石。

    除了达成意向之后,三人都十分高兴。

    李旦,王坦之显然是因为,开拓一条商路,财源广进而欣喜不已,而李晓则仿佛看见了铺天盖地,举着日月双纹旗印,装备铁炮,大筒的新式军队。

    之后,李晓亦承诺给与李旦他们海商,与葡萄牙人一样在岩濑凑居住的权力。

    并且划出了专&233;n一块地,租借给明国海商的居住使用,同时在岩濑凑之中,享受治外法权。

    李晓的大方之举,更是令李旦他们心huā怒放。

    李晓此举亦是效仿北条家在小田原城的开设唐人町的举动,如此也算可以更好的招商引资吧。

    而李晓此目的,更是为了更好促进岩濑凑的商贸,让之成为北陆道平户港一样地位。

    否则就jiāo通地利而论,岩濑凑是不如,同样身为北陆道两大良港,能登的轮岛凑,以及越后国的直江津之町。

    所以李晓要想发展岩濑凑商贸,一定要有他的特殊吸引点。

    第三卷 万丈高楼平地起 第三百七十七章 与虎谋皮

    第三百七十七章  与虎谋皮

    李晓与李旦二人继续商谈。

    顺便李晓亦向李旦了解眼下这些往返于明日之间,进行走si贸易的海商底细。

    事实上,无论是李旦,还是他的前老板汪直,在李晓那个时代的了解,他们都是被冠以统一的称谓‘倭寇’。

    后世提起倭寇,第一个反应,就是战国时,主君战死无家可归的日本l&224;ng人,或是投靠的汉jiān。

    这一切归于历史书的误导,事实上并非如此。

    因为正儿八经的武士,即使成为l&224;ng人,亦很少会跑到海上作营生。

    当时倭寇实际上,都是沿海水军众这样的存在,他们的身份并不高。

    早期倭寇,确实有日本人的组织,比如居于平户九州水军的松浦党。

    但是这袭扰只是一时而已,事实上在嘉靖年间,袭扰明朝半壁江山的倭寇,其幕后真正c&224;o纵者都是如王直,徐海这样的土生土长的明人。

    嘉靖二年时,因宁bo之&224;n,明朝取缔了对日本的堪合贸易,并禁止一切走si贸易。

    这一事件等于通了大娄子,当时明日贸易之间的利润,可谓用暴利来形容。

    据日本商人楠叶西忍描述,从日本带来一箱子货物,如刀、扇子、屏风等,在日本不过10贯的价钱,在明朝则能卖到40-50贯的高价,然后再从明朝那里买来的250文一斤的生丝,运到日本则能以5贯的高价倾销,如此暴利链,产生了江浙沿海大规模的海商走si集团。

    当时,明朝禁海后,等于断绝了海商走si集团的财路。

    断人财路,等于杀人放火,如王直这样的大海商是绝不可能放弃这天大的利润的。

    在于朝廷沟通无效之后,王直开始暴力抗法,联合走si海商船队,组织了数千条船开始袭扰边境,因此造成了明朝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嘉靖倭&224;n。

    因为当时生怕家人受到诛连,所以王直等海商都是假托倭寇之名,来沿海劫掠,而实际上,王直的海商船队,亦有雇佣大量的日本人,朝鲜人。

    明史曾形容,大抵真倭十之三。

    并且真倭,都是类似雇佣军的存在,充其量不过是打工仔,战时的炮灰,而真正的幕后主使,主导这一切的是王直以及整个走si海商集团。

    至一五五九年,王直被y&242;u杀之后,这走si海商集团,处于群龙无首,之前对沿海的袭击,虽少了组织,但是次数更加频繁。

    亏得胡宗宪,戚继光,俞大猷等人在沿海剿灭,这才使得局势没有进一步恶化。

    但是这只是治标不治本的途径,只要明朝不开海禁,这巨大的贸易差还存在,就阻止不了这些海商走si的疯狂热情。

    不过李晓却清楚,此时在五年前,即是一五六七年,隆庆帝颁布了法令,废除海禁,允许民间si人远贩东西二洋,这一历史事件称为隆庆开关。

    明朝开放漳州月泉港,用于海贸,至此海商走si途径有了宣泄之地,倭寇之患终于大体平息。这段时期明史上言,倭渐不为患,而抗倭名将戚继光亦在这一年由闽南调往漠北。

    庆隆开关与俺答封贡(即开通明&233;ng贸易,至此明与&233;ng古之间百年之内,再无大战事)并称为庆隆朝两大开明之政,其作用皆是开放贸

    shubao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