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书院 > 历史小说 > 扩张之路 > 扩张之路第15部分阅读

扩张之路第15部分阅读

了银元。

    没办法,因为他突然发现办纺织厂真的需要很多钱,很多很多钱…

    如果他不能尽快多找些赚钱的路子,万一纺织厂无法在短时间内盈利,恐怕他就要陷入缺钱的境地了。

    没错,缺钱…

    从怡和洋行购买了一百五十万的设备后,严绍手头上大概还剩下二百多万银元。算上新到的稿费,还有美国和墨西哥那边的一些收入,就算刨去建厂所需的费用,依然有三百多万银元在手里。

    三百多万银元,买艘战列舰肯定不够,但买艘巡洋舰还是没问题的。

    然而在实际办厂后他却发现,哪怕手里头有三百多万,他还是缺钱…

    因为办纺织厂真的需要很多钱,工人的工资方面到是没什么太大问题,和上海或者是大生纱厂所在的南通相比,芜湖本地工人的工资无疑是比较低的,一般女工每天仅需5分钱就可以,熟练工也只需8分钱…

    一千名女工的话,每天只需要50块银元,等到完全开工,5000多名工人全部到位也只需要二三百块,当然也需要给那些洋技师付一些薪水——————毕竟他们不是来为人民服务的…

    所以一个月严绍只需要给工人支付万块左右的薪水,一年下来也不过才十多万而已。而且工厂是严绍个人所有,也不需要像张謇一样考虑给官府和股东分红利的问题。

    真正让严绍头疼的是原料收购,在派人到南通等地收购开工后所需的棉花后,他发现每天单是棉花收购一项就需要支出一万多,没错,是每天,而不是每个星期或者是每个月,一个月下来就是三十多万…

    这还只是目前这两万枚纱锭开工后的所需,等到八万枚同时开工后,每天单是原料收购就需要四五万,一个月便是一百多万…

    三百多万,听上去似乎很多,但如果不能尽快盈利的话,恐怕他很快就要尝尝张謇那种“尽花纺纱,卖纱收花,更续自转”的经历…

    直到这个时候严绍才多多少少明白张謇当初创业时究竟有多艰难了,之所以说是多多少少,是因为他现在的情况可比张謇当初要强多了,毕竟张謇可不像他一样,是带着几百万回来办工厂的。

    “幸好出版社那边每年能有几万英镑的收入,另外前不久美国方面也有传信过来,吉列和可口可乐的盈利情况都很不错,再加上一些专利上的分红和墨西哥的石油收入,每年在这几项上也有近百万银元的收入,不然的话我的情况可就要困难多了…”

    想想当初张謇为了办大生纱厂,几年不领工资,出门办事都要住在朋友家里的情况,到最后甚至因为旅费不够而必须靠卖字为生,严绍的额头就有些冒汗。

    和大多数人一样,很多时候严绍宁肯自己吃苦也不愿身边的人跟着自己吃苦,尤其是在荒岛上度过了几个月后,他更不愿意伊莱诺她们跟着自己一起吃苦,所以他才会带着那箱礼物到当铺去典当——————虽说典当后也就值个四五万,但蚊子腿在小也是肉不是?至少工人半年的工资算是赚出来了…

    正文 第六十一章 张謇

    “……刚刚得到的消息,芜湖纺织厂的人已经开始派人联系当地棉农,并且已经定下了价值数十万的原料…”

    “他们还派人和当地的一些织户进行接触,似乎是想看看有没有把生产出来的棉纱销售给他们的可能…”

    大生纱厂的例行董事会上,几个负责人正在一一汇报着情况,会议上的气氛也因此变得十分沉重。

    包括张謇在内的几个负责人本来还因为不久前日本人被坑了一把的事情高兴,没想到现在就不得不面对一个新的竞争对手…

    大生纱厂的几个负责人会对日本人被坑感到幸灾乐祸,主要还是因为这一时期日本人和大生纱厂竞争时,把‘放价争购、滥而无择’当成了自己的杀手锏,结果弄得南通当地的棉花价格持续上涨。

    现在张謇最头疼的也是这件事,幸好纱厂的效益非常不错,年利润几乎每年都能达到30上下,最高的时候甚至达到了106的惊人程度,所以日本人的这点手段暂时还动摇不了大生纱厂。

    然而让他们没想到的是,日本人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就又冒出来了一个芜湖纺织厂——————八万枚纱锭动起来后的消耗,只要想想就让他们觉得有些恐怖,要知道那可是大生纱厂全部纱锭两倍的数量…

    大生纱厂能够在后来形成那么大的规模,主要还是靠的三点。

    一个就是‘土产土销’,也就是从当地收购棉花,然后在把棉花纺出来的纱卖给当地织户。

    再就是不缺工人,南通当地不缺熟练工人,寻常农家的女孩十一二岁就会纺纱,唐闸一带妇女多是天足,能长久站立,“上工能远行,做工能久立”。

    还有一个则是成本问题,大生是在南通本地收购棉花,在成本上比其他纱厂有着明显的优势。而且南通当地工人的工资也要比上海低,普通女工的工资只有八分钱,熟练女工的也只有一角钱…

    第四是日俄战争…

    1904年(光绪30年),日俄战争爆发后,日本倾销东北的洋布锐减,南通关庄土布得以在东北畅销,一年总销数在15万件(每件40匹)以上,而大生纱厂的棉纱是销售给当地织户的,这就给大生纱厂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也正是因为日俄战争这段期间,大生纱厂获利很多,最后张謇才会在1907年又办了一家分厂。

    不过现在的话,安徽那边的人工成本比南通还要低,某种程度上也算是抵销了运输成本上的劣势。何况就算没有这点,往南通卖纱也能获得极大的利润,大生纱厂也就不得不面对芜湖纺织厂竞争的威胁。

    ————————————————————

    看到房间里几个纱厂的负责人都是一副愁眉苦脸的样子,张謇皱了皱眉,轻拍了几下桌子。“都这么愁眉苦脸的做什么…”

    见几个负责人都看了过来,清了清嗓子后张謇正色道。“就算他芜湖纺织厂的棉纱卖过来了又如何,我张謇办厂本来就是为了‘设厂自救’,如今华商中又多了一家新秀,正是值得高兴的事情…”

    听到张謇这么说,其他几个人表面上不敢说什么,心里却撇了撇嘴。

    和张謇不同,大生的几个负责人固然有‘设厂自救’的理念,但更多还是想要从中获利。如果说人人都有‘设厂自救’的想法,那当初张謇办厂的时候也不可能会那么困难,等到大生陷入困境的时候也不会有那么多人指责他。

    不过就在几个人还在那里唉声叹气的时候,张謇却是话锋一转。“而且,纱厂所产的棉纱仅及关庄大布用纱量的一半,就算他芜湖的棉纱进来了,也未必会对我们产生多少威胁,何况我大生纱厂难道还不如一个连厂房都没建完的新纱厂吗…”

    听到张謇这么说,那几个负责人的脸色总算好看了一些。

    的确,如今大生纱厂四万枚纱锭所产的棉纱,只能满足南通关庄布一半的用纱量,就算芜湖纺织厂建成,也不过是把另一半填满罢了——————何况他毕竟是家安徽的纱厂,总不能把所有的产品都卖到南通来,不管自己的根基之地了吧。

    而且就像张謇说的,现在那家纺织厂连厂房都没有建完,就算是想要投产,没有个一年半载也是不可能的事情,这段时间已经足够大生牢固自己的销售市场了…

    看着手下的人士气总算提升了一些,张謇不为人知的轻叹了口气。

    “看来分厂的事情,必须要尽快提上行程了…”

    最近几年,就算排除掉必须要给的官利,大生纱厂依旧获利极丰,建新厂的想法也早已在张謇的脑中徘徊许久,如今因为严绍的出现总算是下定了决心——————与其等着人家上门来抢生意,倒不如先把市场占了…

    对芜湖纺织厂的出现,张謇心里的确很高兴,因为他当初办纱厂,就是为了‘设厂自救’,如果不是这样也不会在大生获利后开办了诸多企业,最后成了大生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但是在高兴的同时,张謇心里多少也有些嫉妒。

    大生纱厂直到开机时,招股都进行很不顺,实收资本不足20万两,买地、建厂房,加上支付官利等其他开支,已用去19万多两,资金耗尽,每天仅收棉花一项就要1万多两,只有靠借债一条路,可就是借债也难乎其难,无奈只有“尽花纺纱,卖纱收花,更续自转”,因为没有流动资金,张謇一度想按50万两股本、年息8厘把厂租给朱幼鸿、严信厚,只是两人贪心太重、一再压价,没有谈成。

    大生开机前后,张謇几乎天天在过“年三十夜”。他在外地,每次接到沈敬夫的告急信而一筹莫展,不时在日记中感叹“通厂筹款,垂成而败”、“通厂筹款迄不谐”。他当时多数时间在南京主持文正书院,靠这份薪水养家,筹办的四年多时间里,未曾用过大生的一分钱,其他几个董事也是。他在上海奔走,最艰难的时候,旅费无着,“常常跑到黄浦滩对天长叹,看江也是长叹,眼睛里泪同潮水一样涌出来。有时候旅费不够,也卖过好几回的字,厂款分文不去动用。”

    这种境遇和严绍回国时身边陪着两位绝色佳人,身上还揣着几百万相比差别实在是太大了。如果说这样他都不嫉妒,那他距离成仙成佛估计也不远了…

    但不管怎么说,敌人既然已经出现了,那就必须要应对好…

    ————————————————————

    见众人的士气多少回升了一些,捻了捻下巴上的胡须,张謇开口道。“……我觉得应该在现有的基础上,另开一家分厂,以应竞争,不知诸位是否赞同?”

    “分厂?”几个负责人互相看了看。

    大生的棉纱产量只能满足当地织户一半的需求,即便是开了分厂也不需要担心销量的问题,所以在大生内部早就有人呼吁再开分厂。

    如今听了张謇的提议,那几个负责人想了想后并没有反对,因为分厂开了对他们而言只会有好处。

    见几个人没有反对,张謇有些高兴的点了点头,这大概也是股份制的麻烦之一,无论做什么事情都需要事,哪怕是好事也需要先征得股东们的同意。

    不过就算已经决定要建分厂,但分厂毕竟不是短时间内能建的起来的。别的不提,单是购来纺织厂所需的机器就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行。另外还有厂址的选择、建设,员工招募等等等等…

    再加上现在还不是两年后,虽然因为日俄战争的关系使纱厂获利不少,但是扣除掉需要给股东和官府的红利后,剩下的钱其实也不是很多,如果不是这样在明知道建分厂有好处的情况下,张謇也不可能直到07年才把分厂建好。

    (顺带一提,07年的7月23日,张謇召开第一次股东会议,成立了统一正厂、分厂的“大生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呈准商部注册,并取得“百里之内二十年不准别家设立纺厂”的专利权,树立了大生地方经济垄断的体系,这也是后来大生能够成功的一个极大原因,因为在南通当地他们根本没有竞争对手,不过有得必有失,大生的失败和这也不无关系…)

    对于分厂的厂址,张謇心里已经有了腹案,那就是崇明建分厂。

    不过和芜湖纺织厂不同,大生纱厂并不是属于张謇个人的产物,在一些重要的事情上张謇也需要和股东们商量一番才能决定。

    而其他的股东在听到张謇想把分厂建在崇明后,心里多少也有些犹豫。除此之外,在分厂的规模上,这些人也争论了起来。

    有的人认为分厂的规模越大越好,也有的人认为和大生纱厂刚建时一样即可,这点上张謇比较倾向于后者。

    看着会议上互相争论的股东们,张謇轻轻的叹了口气。

    “不管怎么说,至少事情被提上议程了…”

    ————————————————————

    求收藏,求推荐票~~~

    正文 第六十二章 班底

    对大生的人已经把自己看成竞争对手这件事,还在芜湖的严绍毫不知情,不过就算知道了估计也不会在意。

    和张謇只看重纺纱一点不同,严绍对织布等方面也很看重。这点从两个工厂的名字就可以看得出来,一个是纱厂,一个是纺织厂,大生纱厂只侧重于纺纱,对织布并不是很看重,这点和他‘土产土销’的策略也有很大关系,毕竟他所生产的棉纱都是卖给当地织户的。

    而严绍的芜湖纺织厂则是两者都很看重,无论是纺纱还是织布他都不打算放过。

    对于南通严绍只是把它当作是原料产区,派人询问也只是打算等将来去南通收购棉花的时候,顺便带一些纺好的棉纱过去卖,这样也可以节约一些成本,至于和张謇竞争?对已经饱和了一半的市场,严绍还没多少兴趣。

    他真正的看重点是安徽、湖北、江西和四川这四个地方,尤其是江西和四川,这两个地方对纱布的需求量很大,安徽则是严绍的根基之地,别看八万枚纱锭很多,想满足其中一个省的市场都是不可能的事情…

    作为安徽境内第一,也是唯一一家机器纺织厂,芜湖纺织厂在安徽就像张謇的大生纱厂在南通一样没有竞争对手,所以根本不需要担心棉纱的销路问题。到是在湖北那里,本来有个张之洞创办的湖北织布局稍微有些威胁,可惜的是这家织布局后来因为经营不善早在两年多前就结束了官办历史。

    当初张之洞创办湖北织布局的初衷是用织布局的赢利补贴铁厂、枪炮厂经费之短绌,“以湖北所设铁厂、枪炮厂、织布局自相挹注,此三厂联为一气,通盘筹划,……以后断不致再请部款”。

    但实际情况是铁厂、枪炮厂亏蚀之巨,绝非四局赢余所能弥缝。“自相挹注”成了“自相拖累”。

    最后到了1902年,织布局就不得不结束官办历史,由粤商韦应南招股承担,每年租银十万两,租期二十年。而在改为商办的头几年,织布局一直都处于亏损状态,直到现在也是如此,自然也就不可能成为严绍的对手…

    因此在英、美、日等国还没有深入腹地的情况下,依托安徽,严绍也完全不需要担心盈利的问题——————如果不出意外的话…

    (历史上芜湖也曾经出现过一家纱厂,芜湖裕中纱厂,是安徽省最早的机器纺织工厂。裕中纱厂创建于1916年,由芜湖县绅士陈绍吾等人集资开办的,投资白银20万两,共有纱锭18400枚,每昼夜生产棉纱40件,以“三多”、“四喜”为商标,销售省内各地。建厂初期,获利颇丰。只是在进入进入20年代以后,英、美、日等国在中国市场大量倾销棉织品,在洋纱的打击和排挤下,裕中纱厂产品积压,资金周转不灵,债务激增,等到1937年日本占领安徽后,纱厂就变成日本人的了…)

    ————————————————————

    “你们两个小子,慢点推,别把玻璃给弄碎了…”

    看着两个年轻人有些冒失的把一车玻璃推过来,正等着玻璃过来的工头连忙喊道。

    工厂才动工没多久,里面的路面都是土路,不是比较常见的砖路,难免会有些坑坑洼洼,玻璃本身又很脆,稍不小心就会出现问题。所以在看到那两个新来的年轻人这么冒失,马上担心起来,毕竟作为工头要是玻璃坏了,负责赔偿的可是他。

    听到工头的话,那两个人憨厚的笑了笑,动作也放慢了一些。

    把装满玻璃的推车推到路边,几个等待多时的工人走了过来,带上棉布手套把早就割好的玻璃放在两根方形木块上。还有几个工人则是在他们把玻璃卸下来后取了几张,装在车间的窗户上,只是一个下午的时间,车间的窗户就已经装好了大半。

    纺织厂的建设如火如茶,无论是严绍还是伊莱诺她们都不是刻薄的人,每日给建筑工人们的工资都是按时发放,也不曾有过一点克扣,那些工人干起活来也很卖力,毕竟东家不曾亏待他们,他们总不好消极怠工吧…

    在一千多号工人的忙碌下,三米多高,环绕着整个工厂的围墙只用了十多天的功夫就建好了。场内车间、厂房的建造速度也是极快,不过月余的时间,生产用的厂房已经建的差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