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书院 > 历史小说 > 列强路 > 列强路第15部分阅读

列强路第15部分阅读

咸者,都、全也,爱新觉罗奕詝将自己的年号命名为咸丰,自然是希望天下丰足,如此他才能做一个太平天子,可惜太平军就要出来,他的太平天子注定只是一个梦想而已。

    王韶这个年过得比以前都热闹了一些,李七已经娶了妻氏,他的妻子是梅鸿吉张罗,南浔镇上一个小丝商的nv儿,相貌端正,略通文字,这让李七很满意。

    叶蓁的弟弟妹妹也搬进了和平洋行,叶蓁的妹妹名叫叶莹,已有十三岁,经过一年多时间休养已是亭亭yu立,与姐姐谨小慎微不同,叶莹xg情非常活泼,弟弟叶柘,只有十一岁,为了让弟弟成才,叶蓁请了一名si塾先生教授其四书五经,nong得小小年纪就象一个老头。

    ……………………

    感谢大刘氓书友的打赏。

    又是新的一周,这章先更,求推荐!

    第一卷 规则制定者 第六十三节工厂选址

    看到叶柘小小年纪竟然成了一个老头模样,王韶才恍然,亏自己一直对厂卫训练,却忽略了一件事,那就是给孩童办学校,不过,现在还不为晚,过完年再办不迟。

    只是建学校容易,教师却不好请,自己huā钱办学不可能任其教出一批忠于满清,只会说之乎者也之人出来,实在没有办法的话,只能从厂卫中选出一批人暂时充当教师。

    厂卫经过两期扩招,素质已不如第一期,只是好在招收进来的厂卫都识字,又多少接受过王韶的一些思想,做一些孩子的启éng完全没有问题。

    说干就干,十五一过,王韶就开始对学校进行筹备,在租界新买了一块五十亩的地作为学校地址,此时租界土地已经大幅涨价,五十亩地huā了九千两银子,是和平洋行刚买地时价格的五倍。

    这个价格对于王韶来说,依然便宜,一亩地才一百八十两,换成后世人民币也不过十万块左右,若是后世jiān商,一亩地十万块那简直做梦,这个位置,一平米还差不多。

    买好地后,王韶一边派人施工,一边宣布招生,这次招生对象并非针对整个上海,而是作为和平洋行子弟学校,只招收与和平洋行产业有关人员的亲属,年龄限定在八岁至十五岁之间,学校授课内容不包括四书五经,只以千字文和实务为主,免学费,提供一顿午餐,学员毕业后,可以进入和平洋行工作。

    这样的条件,若是后世学生恐怕会挤破头加入,与和平洋行有关的人员高达一万五千人,他们的家属适合这个年龄段的男孩不下万人,最终报名人数只有三百余人。

    这自然是与学校开篇申明不教四书五经有关,虽然科场竞争ji烈,只是大部分父母让自己孩子读书,还是期望有朝一日能够金榜题名,王韶直接说不教四书五经,等于堵死这条路,少有人报名也是正常。

    那些报名之人则多是被安排洋行工作这一条吸引,他们的父母更现实一点,不指望孩子能做官,孩子毕业后能分配在洋行工作,就当孩子在学校当了数年学徒工,至少能识字,这一点又比学徒工强。

    有三百多人报名,王韶已经很满足了,观念的转变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形成,即使是叶蓁,听说要把自己的弟弟送到不教授四书五经的学校去,也是大为不乐,因为王韶的强制要求,叶蓁才不得不答应。

    等到自己打下地盘,自然也可以要求地盘上其余孩童也接受新式的教育,现在却不着急。

    王韶从厂卫里先期挑选了二十人作为这些孩子的启éng,这二十人各期厂卫都有,除了厂卫外,王韶还聘请了三名洋人作为外语教师,由一期学员陈亚林暂任教导员,做完这些,王韶就对学校暂时放手,只是偶尔去看看。

    二月份,由梅鸿吉带队,开始出发前往伦敦参加首届万国博览会,这次随行人员有一百多人,除了参加万国博览会的人员外,一批是王韶从各期学员中选出的优秀者共三十人,他们纯粹是到英国旅游,感受一下世界第一强国和中国有什么不同,人数最多的一批则是王韶派出英国的留学人员,一共八十人,他们将进入英国各个工厂学习三年,三年后返回,这是与英国一千三百万两白银jiāo易达成的协议之一,同样,有四十人将进入美国人的工厂学习三年。

    对于这首批一百二十人,王韶充满期待,等这批人回来,自己应当占领浙江,到时正是这些人出力之时。

    送走这批人,和平洋行的各项事业都步入正轨,王韶将大部分时间huā在实验上,实验室进行了严格保密,除了王韶挑选的十余名助手,谁也不知道王韶在实验室时做些什么。

    到了六月份,从英国订购的设备陆续到来,因为这批订单是分给英资各大洋行,设备到来的时间有早有晚,而旗昌洋行的设备则还没有到来。

    第一批到来的设备是向怡和洋行订购的全套十万吨钢铁厂,钢铁厂厂址王韶已经选好,全部放在宝山县,包括以后的船舶厂、机器局也是如此,宝山县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面临长江,与崇明岛相对,后世宝钢、东海船厂、上海柴油机厂、彭浦机器厂、上海重型机器厂等无不在宝山选址,既然如此,说明宝山县适合兴建大型工厂,王韶又何必另外选址。

    宝山知县为金衍照,此人是道光十二年进士,为官近二十年依然只是一个知县,官场不得志已久,逐渐将兴趣转移到钱财上,王韶huā了一万两白银,彻底将其买通,明知不妥,依然在宝山县划了一大片土地,任由王韶使用。

    所谓有钱可以鬼推磨,非但是知县,整个宝山县衙上下都被和平洋行买通,这么多的设备,不可能走si进入,为了使上海道晚一点察觉,和平洋行全部以进口钢材为名报关,将海关官员喂饱之后,海关根本不检查就给予放行。

    设备到达后,宝山县开始进行大举建设,除了在当地招募工人外,斧头帮给予了全力支持,近二万名斧头帮成员参与了建设,厂房如雨后chun笋般在地面上崛起。

    虽然和平洋行进行了严格保密,到底是纸包不住火,数月之后,宝山县大兴土木的消息还是传到吴健彰耳中,而且传言愈演愈烈,吴健彰终于在上海道衙én坐不住,不得不亲自来宝山县视察。

    此时王韶在各家洋行购买的设备均已到货,三家钢铁厂、二家船厂、两家水泥厂、两家机器制造厂加上其附属工厂已经建成大半,成片的厂房在原本是荒野之地立了起来,钢铁厂高大的烟窗更是让人感到自己的渺小。

    看到这一切,吴健彰只惊得目瞪口呆,他指着县令金衍照,气得结结巴巴的道:“你……你好大……好大的胆子?”

    吴健彰哪还不明白,他竟然被宝山县令欺骗了数月之久,对于吴健彰的指责,金衍照脸上丝毫没有害怕之sè,他堂堂进士出身,根本瞧不起吴健彰这样的捐班,脸上一片愕然,道:“大人为何有此言?”

    “哼。”看到金衍照若无其事的样子,吴健彰心中怒火更胜:“好,好个宝山县,你等着听参吧。”

    金衍照皮笑脸不笑的道:“大人要参尽管请便,不要忘了宝山也归大人管辖,若是朝廷降罪,本县固然有罪,却不知大人是否能逃脱?”

    吴健彰一窒,也想到了这种可能,再看看工地上来来往往,起码数万人,其中还有数百名洋人,即使朝廷对他不治罪,单是下旨让他取消这些工厂就会让他进退两难。

    “哼。”吴健彰甩了甩袖子,再也不看宝山县上下一眼,转眼离开。

    看到吴健彰带人离开,师爷面带忧虑:“老爷,吴道台会不会当真参老爷一本。”

    金衍照哈哈一笑:“放心,只要他不发疯,是不会参我们的。”

    ……………………

    感谢jiang1one、书友1101101651的打赏,谢谢支持。

    第一卷 规则制定者 第六十四节吴健彰的决定

    返回上海道衙én,吴健彰装了满肚子气,即使一天没吃也不觉得饿,他心中其实更多的是惶恐,实在不知道和平洋行要干什么?

    要造反,可是和平洋业那么大的家业,图什么?不是造反,和平洋行为什么屡屡要与朝廷对着干?如果将宝山县的情况报上去,朝廷绝不会允许聚集数万人的工厂出现,解散是肯定的,和平洋行不可能不知道这一点。

    头痛啊,头痛,吴健彰只感到自己仿佛坐在火山口上,或许王韶当真如报纸所言,只是想发展实业救国而已,他总算为自己找到一条理由开脱。

    正当吴健彰愁肠百结时,一名衙役过来禀报:“大人,和平洋行的华洋大班来访。”

    吴健彰一愣,很想说不见,只是最后还是无力的挥了一下手,道:“把他们带进来吧。”

    “是。”

    不一会儿,在衙役引导下,王韶和马克威尔两人来到了吴健彰面前,同时拱了拱手道:“见过道台大人。”

    吴健彰眼睛紧盯着王韶的脸,仿佛王韶脸上有什么huā纹吸引他一样,良久,他才用沙哑的声音道:“光华老弟,你可真行,瞒得本官好苦。”

    王韶一脸坦然:“道台大人,你是一个聪明人,jg通英文,与洋人多有打jiāo道,应当知道大清和洋人相比落后太多,如果不奋起直追,后果不堪设想,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增强国家实力,完全出于一片爱国之心,有所隐瞒,也是迫不得已。”

    “好一个爱国之心,好一个迫不得已。”吴健彰脸上不由冷笑:“我看后一句才是你的真话,如果朝廷下旨,让你的工厂停建,又如何?”

    “正所谓胳膊扭不过大tui,朝廷真要如此自削实力,和平洋行不可能硬抗,只能遵旨而行。”

    王韶脸上显得一片真诚,仿佛真是如此,吴健彰却一点也不信,他虽然不知道这片工厂和平洋行huā了多少钱,却知道肯定数额巨大,没有谁会把这么一大笔钱就这么白白往外扔。

    “若是如此,那本官就马上写公文,向朝廷奏报了。”

    “道台大人且慢。”

    看到两人说僵,马克威尔连忙打着圆场:“前面我们隐瞒了道台大人,是我们的不对,不过,眼下各个工厂已经建了一半,如此朝廷下令停止,和平洋行将会损失惨重,数万人失去工作,重新变成流民,我想道台大人也不想看到这个情景,为表歉意,和平洋行愿意为大人作出补偿。”

    说完,马克威尔从怀中掏出一张帖子,递给吴健彰,吴健彰打开贴子,贴子里赫然放着十张汇丰银行开具的银票,每张票面高达一万两,总共就是十万两。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huā银。”和平洋行当真大方,一出手就是十万两,不过,吴健彰还没有把十万两银子放在眼里,一是他本来就是宝顺洋行的股东,家资丰厚,二来江海关日进斗金,他可以贪污的数目绝不止区区十万两。

    想了想,吴健彰没有把银票推开,只是道:“纵使本官不向朝廷上奏,朝廷终究有一天会知道,不知到时两位如何处理?”

    吴健彰没有把银票返回,气氛顿时轻松下来,王韶笑道:“车到山前必有路,道台大人不必太过忧心,说不定到时朝廷政策一变,鼓励大家办厂也未可知。”

    吴健彰不置可否,他明白,没有什么重大刺ji,朝廷政策不可能作大转变,只是这又关他什么事,大不了到时不做这个道台,重新做自己宝顺洋行的股东罢了,宝顺洋行这次连他这个股东都隐瞒,让吴健彰有点心寒,只是以后还要靠着宝顺洋行,他甚至连责问的勇气也没有。

    若换了第一次做道台的吴健彰,绝不可能轻易就答应将此事隐瞒,只是经历过一次道台罢免之后,吴健彰已非刚开始一心想要报答朝廷的官i,反而更多的考虑到自己的退路,默认了下来。

    摆平吴健彰,和平洋行在宝山县的建设更无半点阻碍,索xg在上海开始大规模招人,单是三个钢铁厂建成后就需要超过一万工人,加上其余工厂,人数将达到三万以上。

    斧头帮虽然有数万人,只是这些人不可能全部去工厂工作,那些老弱在工地干干活还可以,招进工厂完全不合格,单是斧头帮,能招满一万人就算不错,加上宝山县本地招募之人,缺口达一万五千人左右。

    无论是钢铁厂、机器厂、水泥厂还是船厂,这些多是重体力活,王韶开出每月普通员工六两,技术人员翻倍的高薪,这个工资只相当于美国同期工人的三分之一,不过,还是吸引了上海众多流民和一些原本有工作之人前往应聘。

    为了降低用人成本,各家工厂一概只招收十八岁以上,三十岁以下的青壮,将上海市大部分流民中的青壮招收一空,让吴健彰都不知道是该高兴好,还是担心好。

    十月份,梅鸿吉和一干前往欧洲开拓视野的厂卫回来了,继昌隆生产的双鹰牌生丝毫无悬念获得了金奖,有趣的是,除了和平洋行外,宝顺洋行的徐润也带着自己产的生丝参加了这次万国博览会,只是因为包装、质量两方面都不如继昌隆,只能屈居银奖。

    双鹰牌生丝获得金奖,梅鸿吉等人却没有什么高兴的神sè,一干厂卫更是低头垂气,仿佛是打了败仗回来一样。

    这些厂卫原本都读过儒家书籍,虽然接触洋人多后,并不认为洋人都是蛮夷,一些地方还比中国先进,只是天朝上国的影子还是难予从脑中根除,以为洋人只不过暂时领先一点而已。

    只是欧洲一行,却完全推翻了他们以前脑中根深蒂固的念头,沿途烟窗林立的工厂,飞驰前进的火车,瞬息千里的电报,英国人全钢结构建成,用来展览的水晶宫……

    凡此种种,无一比不中国先进,中国的落后并非在一些小地方落后,而是全面落后,鸦片战争被英国人击败也就完全不稀奇,英国人随时可以发动第二次,第三次鸦片战争。

    王韶平日有意无意的对这些厂卫贯输了许多爱国教育,在这样的情况下,许多厂卫心中难免悲观,对中国的前途i茫起来。

    ………………

    感谢jiang1one的打赏!感谢大家的支持。

    第一卷 规则制定者 第六十五节窗户纸的捅破

    问清这些人垂头丧气的原因后,王韶心中有种恨铁不成钢的感觉,马上命令三十名厂卫在广场前集合训话:“怎么,这点打击就受不了,你们能够选中去欧洲,说明你们是厂卫当中的jg英,本来应该给其余厂卫作出表率,我送你们出去,是为了给你们开阔视野,防止坐井观天,并不是让你们变成这幅垂头丧气的模样,看看你们,现在还哪有一点军人的样子,又如何给其他人作表率?”

    各人被王韶骂得都低下头,听到王韶说到军人时,一些人眼中却闪现出一丝光芒。

    “不错,我们和英国人有差距,只是这个差距却并不是想像那么大,二千年前,秦始皇统一中国时,中国就一直领先于世界,英国人现在所有的火yào、纸张、指南针、活字印刷术,无一不是中国人所发明。四百年前,郑和下西洋时,率着二万多人的舰队一直抵达非洲,那时英国人还守着一个小岛,欧洲落后了中国二千年,不过huā二百年就迎头赶上,我们落后英国人就算有二百年,只要知道差距所在,用二十年完全可以赶上。”

    此时中国的四大发明还没有人提,王韶一说,不少人信心稍复,中国真要奋起直追二十年,说不定当真可以超上英国。

    “报告总教官,学员王亮功有话要说。”

    “请讲。”

    “教官说中国奋起直追二十年,可是这需要举国之力,如今可能吗?”

    王亮功的话无疑问出了大家的心声,所有人都默不作声的看着王韶,盼望总教官能给出答案。

    “不错,以眼下的条件,不可能举国追赶。”王韶的声音低沉,说到这里,马上又高昂起来:“可正因为如此,你们才应该加倍努力,一件事,只要有人去做,就有成功的希望,不去做,则永远不会成功。”

    “报告总教官,学员祝景有话要说?”

    “请讲。”

    “总教官,请告诉我们,我们该怎么做?”

    “很好,该怎么做,我暂时不会告诉你们,你?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