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书院 > 都市小说 > 毒麦 > 毒麦第66部分阅读

毒麦第66部分阅读

是江城人的习惯。小吃,越简单越好,免得因为吃,占用了早晨大好的光阴,使人没有时间再做别的事。

    吃过早饭,德志回到宿舍,没过多久,约翰来了,他带领大家做了回顾,然后开始讲解新课题,当然,按照西方的培训模式,需要大家的参与,这样才能发挥大家的主观能动性,在培训的过程中,就能明白这个道理。免得课后再去啃那些笔记本或者资料。

    一般来说,人们在培训过程中努力记笔记的人,课后是从来不看笔记的。

    德志就是,以前在律师事务所工作的时候,经常做一些笔记,练就了快速记录的本事,到了这个慈善机构上班,自然也带着一些以前的职业习惯,就没有想到要课后看笔记,除非要写工作报告的时候,才勉强去看看。

    要知道,这个机构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机构,写报告不能全写事实,如果写的全是事实,恐怕就有问题,最快的反应是,不行,要重写。如果再全写事实,还是通过不了,仍要求重写。大家参看那些一次性通过的报告,发现假话连篇,结果就能过,实话实说的,却屡屡受挫,无法通过,只有重写。如此三番,弄了几次,结果,人人都学会了圆滑,写报告,就多多灌水,灌水的报告才能通过。

    德志开始不愿灌水,结果总是挨批,为了麻烦,或者为了迎合领导的口味儿,她宁愿相信谎言,也不相信事实,像春燕、金莲、余哥、尹懋之流,已经摸透了刘小姐、齐老师的脾气性格,自然游刃有余。

    可怜德志不行,还是老老实实的样子,结果总是挨批。德志挨批多了,自然变得越发迟钝。刘小姐常说德志单纯,实际上就是蠢笨,不知道拐弯。

    中午,继续吃送上来的饭菜,同样,实行的制度是自助餐的制度,谁吃多少,就尽量吃,争取让人人都吃饱饭、不挨饿,否则,真的很难做到天下太平。

    饭后,开始休息,休息就是聊天,约翰不去宾馆,今天培训完,他就离开,香港办公室那边已经定好机票,约翰准备直接到新加坡。

    下午的培训,基本是回顾以前的知识,德志很清楚,这是西方教育和东方特别是中国教育的不同。西方教育,重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东方教育,重在灌输知识,没有独创性,没有新颖的东西,总是吃人家的剩饭。

    所以说,中国近现代,培养了很多记忆的机器,知识的传递管道,但是对于创新,基本上是空白。没有诺贝尔物理、化学、生物等奖项,属于正常,如若改变教育观念,将灌输式的奴才教育,改变成主观的自主教育,那要好得多。

    培训终于结束,约翰做了总结,因为涉及到很多关于专业知识,像春燕和金莲之流,已经非常吃力,包括刘小姐齐老师和芭比,更是对专业水利知识一窍不通。

    约翰十分感谢大家这两天耐心听他的讲课,如果有问题,可以写信,相互探讨。

    大家有些依依不舍,金莲开始哭起来,她边哭边说:“对不起,约翰先生,我们都是笨蛋,让你操心了。多多原谅!”

    她说完,大家都感到不安,特别是自认为聪明的,经过金莲这么一说,还真的摸摸脑袋,看看自己是不是一个笨蛋。

    约翰听不懂她说什么,看见她哭,不知所措,刘小姐翻译,他才弄懂,然后又说了一些安慰的话。

    齐老师听不懂英语,刘小姐翻译,那些英语中优美的词句,刘小姐也显得有些吃力,不知道该用怎样的汉语来翻译。

    只好走过去拍拍她的后背。

    这个,德志看得出,金莲是在表演。那春燕见金莲哭了,她也跟着说话,然后用力挤出两滴清泪,去抽了一张纸,然后假意抹了抹眼睛,再猛地擤鼻子,弄出大声音,大动作,这一招比金莲更厉害,不同凡响。

    大家果然被春燕滔滔不绝的控诉震惊,因她说的话,不像是忏悔、表功和内疚,反而更像表现自己独特,显得无比骄傲。因她从根本上看不起来自农村的金莲,总觉得金莲来自农村,又是残疾人,自己不行,还不承认,总是想千方设百计地来弥补自己的不足,扬长避短,让虚荣心占上风。

    俩人的对决非常有趣儿,德志看得很过瘾。

    尹懋说:“约翰机票已经定好了,如果不走,恐怕损失更多。如果大家真的舍不得约翰,就把约翰先生交给的知识给记住,在项目点给用出来,这是对约翰最大的感谢和纪念。”

    尹懋这一席话说出口,大家拍起手来,大家都觉得他说得好。约翰不懂,刘小姐翻译给他听,他朝尹懋竖起大拇指,说:“顾得,顾得!”

    尹懋不懂,心想,为何不说“要得,要得?”

    毕竟约翰是外国人,不是外省人,说“要得要得”一般是四川人,这是方言使然。

    约翰说:“现在我们语言不通,彼此说话都听不懂,希望将来我们在乐园,相互对话,说话都听得懂。”

    刘小姐翻译完这些话,大家鼓起掌来,其实,德志也略略听得懂约翰说的,但不好意思卖弄知识,只好作罢。

    看来,老外并非宣传的那么坏,应该说,要是中国人坏起来,比老外要坏很多倍。

    大家假惺惺地说话,德志听了,心里不是滋味,可又不能说什么,老外这次来,以后可能就不会来了。据约翰说,他去过上海,对中国的印象,只是停留在对上海的印象,至于内地,他第一次来,也会是最后一次来。

    他这样一说,大家更加伤感,但生离死别,本是人间常见之物,何况面对的是蓝眼珠白皮肤的老外呢!

    约翰告辞,大家起身相送,至于是谁送,还要看谁有资格。数来数去,当然还是刘小姐。余哥要帮他提背包,他赶紧拒绝。

    刘小姐解释说,老外独立精神很强,自己能做的事,绝对自己做。约翰走了,留下了一段记忆。

    第一卷  第228章 亲密接触

    约翰离开江城,不知道啥时候再来,或者根本不来了。谁知道呢?

    外面的叶子开始变黄,盛夏即将过去,繁华渐渐消退,取而代之的,将是萧索的秋季。炎热让人变得浮躁,凉秋使人冷静不少。街上穿梭的车和人,都在忙碌,不知道是否都明白忙碌的意义。反正要生存,且要生存在一个较高水准的地方。

    约翰一走,大家都倍觉轻松,接着是开会,这种开会,司空见惯,没有什么出奇之处。德志开过很多次会,对于这次开会,不同的是,大家使用不同的电脑。

    办公室里有电脑,台式的和笔记本都有,笔记本是从项目点带回来的,都是旧的,但是,处理文字还是不错的。

    在这样的机构,这样的环境,人都会变化,正如太阳每天都是新的,可是,太阳的能量在一天天减少,因为上帝的慈爱,让工人们感觉不到它的变化,可是,看不出它的变化不代表没有变化。

    正如风,没有形状、没有颜色,可是,风存在,风在变化,忽而东,忽而西,忽而南,忽而北。

    开会是按部就班的,完了之后,德志想到要去宣恩,他的妻子和孩子在那里,如果他回家,他的妻子和孩子肯定不在家,白跑了一趟。

    德志坐上了从江城到宣恩的车。

    高速公路和铁路还没通车,要想到宣恩,必须先要到恩施,然后再转汽车去宣恩。

    卧铺车上有免费的白袜子,可以免费领取,但是德志没有舍得穿,而是将袜子放在里包里,反正下卧铺车要穿鞋子,上车要脱鞋子,这样才能保证车上干净。德志对车内干净表示怀疑,因车内充满着脚臭味儿和汗臭味儿,不知道是谁的脚谁的身子发出的气味儿,可是很明显,这是无法避免的东西。

    车在行进中,发出鼾声,天还没黑呢,有些人就等不及了。很快,卧铺车在黑暗中前进,左转右转,如同摇篮,人躺着,左右摇晃,很容易入睡,德志也是昏昏欲睡,车厢内的气味儿被风吹散,凉飕飕的空气灌进车厢,不盖被子,还真有可能得感冒。

    德志拉起被子,竟然也有味儿,他只好将被子翻了个个儿,这样,心理上感觉好一些。

    那被子有一些烟草味,还有轻微的汗味,看起来很干净,有些味儿的残留却无法一时弄净。德志想这可能是车主忙于赚钱,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再说,人们坐这样的卧铺车,就是想趁晚上有时间,可以休息休息,在车上睡一觉,天一亮,就到了目的地,图的是个方便,另外就是一个一举两得,又休息了,又达到了目的。

    晚上,车载电视开始放映,有些人嫌吵,过了十点,电视就关闭,车在山路上跑着,人就逐渐进入梦想,没睡的人少,睡着的人多,司机想考虑到大家的利益,加上车上的规矩,就将电视关闭,和售票员说话,那售票员就是老板,一般情况下是不跟车,有时候有事,就跟来了。

    老板担心司机开车打盹,就想办法跟司机说话,司机已经习惯了走夜路,白天也休息好了,不会打瞌睡,没有人说话,还是比较枯燥的。

    车在山路上走,忽上忽下、忽左忽右的,情况不停地发生着变化,不能有丝毫懈怠。更重要的是,在山中跑车,要随时加水,否则,车的制动就会发热,如果不将制动刹车片降温,制动刹车片很有可能因发热,变得通红,使制动失灵,车就无法控制了。

    还有一名司机,正在补觉,可能白天打牌,没有好好休息,只需要补上两三个小时,就能恢复精力。

    一般一辆比较好一点的卧铺车都很注意安全,所请的司机也是经得起考验的。

    即便如此还是要经过一个非常险峻的群山山路,特别是野三关路段,非常难走,当初开挖公路的时候,想尽一切办法来,尽量放缓坡度,避免发生意外。

    一到冬天,在下坡路上,因下山时,用水来降温,路上就会洒下许多水,天气又冷,结果就结了冰,在阴坡的地方,冰久久不会融化,时间一长,车走到这里,就要穿“草鞋”,也就是说,需要特别防护,否则就会滑行。

    有一次,一对年轻夫妇带着孩子从外地打工回来,在夷陵下了火车,准备到恩施,结果没有坐上车,只好租了一辆的士,前往恩施。车行至野三关,车上的人下车小解,孩子留在车上,但是,因一时疏忽,车没有拉上手闸,车在坡上,结果就开始慢慢滑行,夫妻和司机看到车在滑行,赶紧去拉车,想将车上的孩子救下来,司机是想保住车子,结果那车越滑越快,他们无法控制,结果连车带人,全部滑下了山坡,滚进了悬崖,车毁人亡。

    从此后,这个地方就是“鬼门关”,是个非常危险的地方。

    大凡司机走到这里,都很心寒,非常小心。如今在修高速公路和铁路,对传统公路的破坏,更是厉害,不知何时是个头,早点结束才好。但事情往往并不遂人愿,总有些磕磕碰碰的。

    车终于过了这个鬼门关,到了恩施县境内,地势就平缓多了,难怪恩施曾在二战时作过临时省会,原来,这里的确可以建立一个国中之国。

    德志又昏昏然睡了,等到周围一片寂静时,听到鼾声此起彼伏,非常有意思,德志赶紧朝车窗外一看,外面只有昏黄的路灯,有人在车底下行李车厢朝外拿东西,德志想下车,可又不想下车,天还没亮,恐怕还需要在车上休息休息,如果不行,就很有可能要一个人在凌晨时的恩施街道上行走,如果那样,这就不好说了。

    但是,在车上非常难受,很想睡觉,可脚臭和鼾声,让人无法入睡,再说,司机也需要休息。德志想下车,看看外面,离天亮还早,有些乘客不想住旅社,就和车老板商量,想在车上逗留到天亮。

    当然,有些人为了安全,还想住在车上,司机就奉劝大家离开,大家有的不离开,司机没办法,只好在车上睡。

    德志不想这样,按说,司机将乘客送到目的地,就不必要再增加其负担,他们也很辛苦,完成了任务,应该让他们回家休息。

    德志想到这里,就下了车,拖着行李箱,往前走。

    街道上冷冷清清的,偶尔有一辆车跑过去,拖着声音,逐渐消失在远处。有扫大街的人,在哗哗地挥舞着扫帚,想在日出之前,完成任务,让市民一早晨起来,就能进入美好的一天。

    德志到了汽车站,只见街边停了一辆中巴车,车上只有一两个人,售票员和司机在车外站着说话。车站大门已经开了,但是,没有车辆进进出出。看来,早班车是不需要进车站的。

    车站内没有人,在站内等还不如在站外等,再说早晨交警还没上班,车辆不多,不会因挤占交通要道而受到惩罚,恰在此时,夜行人一看到家乡的车,就倍感亲切,怎么说,都是一件好事。

    德志问:“是到宣恩的车吗?”

    “是的,上车吧!”司机说。

    “啥时候走?”

    “快了,人上得差不多就走。”

    德志没有再搭腔。

    “这是头班车,我们的车走了,别的车才来这里载客。”司机又补充说。

    德志将信将疑,可不得不信,山里人比较朴实,没必要撒谎,再说,即便是骗,也没有几个钱,用不着费那些脑细胞。

    德志安静地坐在车上,没有睡意,他翻开一本杂志,随便翻翻,借着路灯百~万\小!说,比凿壁借光要强得多。

    天渐渐亮了,车开始发动,售票员来卖票,果然,第一班车走了之后,第二班不知从哪里开来,缓缓地进了车站,泊在固定的位置上。山区的地值钱,随便一块小地方,就值钱。

    车离开车站,沿着河道旁的公路朝前开,很快,就到了六角亭,再往前走,就开始上下山坡,过一个小时,就到了宣恩。

    沿途的风景记述不尽。早晨山谷中云雾,显得格外美丽。

    车进了车站,等车停稳当后,德志下了车,拉着行李箱,离开车站,然后上了一辆麻木车,朝宿舍开去。

    德志仿佛觉得这里就是家,家里有妻子有孩子就够了,母亲已老,父亲已亡。就是再想尽孝,也不可能了。

    只有好好对健在的母亲好一些,这样才对得起去世的父亲。但妻子孩子在小山城里,又有房子,就是一个完整的家。

    他们在家休假,德志一家在宣恩休假,各不相扰,好得无比。

    书亚见了德志,非常开心,跑过来要抱,德志顺势将儿子抱起来,亲个没完,完全忘记了疲劳。

    德志妻子说:“快去洗洗吧,身上一股烟味儿。”

    德志说:“好的。”

    德志到小饭厅旁的卫生间洗手,这里最近,然后放下行李箱,拿出毛巾,挂在挂钩上。

    德志心里很放松,余哥和尹懋都不在这里,连芭比也不在,这房子就是自己的世界,感到非常惬意。

    第一卷  第229章 初次受贿

    德志很想睡觉,可他不能睡,很简单,他需要学习,很多书都没看,这几天在江城培训,实际上是听英语就已经感到很累,加上刘小姐的翻译不是很专业,不是她翻译得不好,是她不懂专业术语。

    培训时间短,没有什么进步的,很多人不同,自然就会跑得有快有慢。我想,这是人的通病。人都不会想到后来会怎么样,只想度过眼前的灾难,度过了饥荒,自然就会有更多的得着。

    白天看样子没办法睡觉,早餐过后,德志就带着妻子孩子到广场玩。

    上午还有一些人在广场行走,锻炼,舞剑,还有一些幼儿园不收的小贝比,被爷爷奶奶带着玩,刚学会走路,正跌跌撞撞地玩着。

    书亚十分喜欢这个氛围。一些鸽子在广场起飞降落,一群一群的,真有意思。小家伙跑着去追鸽子,鸽子快步在地上走着,就是和他保持一定的距离。当他靠近鸽子时,鸽子突然飞起来,小书亚高兴得手舞足蹈的。

    德志看着孩子天真无邪状,非常开心,德志的妻子说:“真好!”

    德志说:“是啊!一家人在一起,非常快乐!无论在哪里,只要全家在一起,就比什么都快乐。”

    德志

    电子书下载shubao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