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书院 > 都市小说 > 毒麦 > 毒麦第70部分阅读

毒麦第70部分阅读

    心,等到家后再联系。晚上没休息好,现在只想好好睡一觉。”

    德志回复说:“好的,一路平安。如果孩子睡了,你可以休息休息。记得喝水吃饭。”

    德志摁了发射键,那短信发送出去,过了几秒,手机显示发射成功。德志发完短信,心里有些怅然,不知什么滋味。

    水泥装上车,德志向灰老鼠一样的工人师傅道谢,他们很辛苦,长期接触这些粉尘,会不会有问题呢?

    这是个可怕的现象,为了挣钱,有些人不要健康,等得了病,就没办法挽救,只有等死。

    大病没有保障,只能提前保护好自己。

    司机将车开上了坡,然后停下,到了门卫处交放行条,盖章,然后将车发动,缓缓向红田方向驶去。

    司机喜欢听音乐,仪表盘旁有盒式磁带,挡光板上夹着一些磁带,都是一些要妖艳的女子,不知道是谁,闽南的吧,听不懂,可是音乐很好听。主要是旋律优美,给了人不错的动感。

    司机喜欢是因为这样可以让人驱除睡魔,免得一个人开车寂寞,而司机不想耽搁赚钱的时间,车轮转动,就有金钱进来,车轮滚滚,财源滚滚,在家里是没有钱来的。

    山区的道路总是比较干净的,因路面常是湿润的,用不着洒水车,都是免费洒水。

    因为靠水降低刹车片的温度,才能保证有效制动。

    还有平时,山区经常下雨,自然净化了空气,干净了地面。

    车一路颠簸,终于到了红田村。

    德志想象中,红田村的村民会夹道欢迎,非常热烈,场面非常壮大,但实际上,车停在村三组的中心点上,附近竟然没有一个人。

    德志有些失望,马上联系卢支书,他说快回来了。

    德志突然想到,他是去乡里开会了。但是晚上没回来,因村里没有病人找他打针,要是抓药,找他妻子就可以了。

    德志关了电话,心想,卢支书也不会在夜里开会吧,十有就是在学习五十四号文件。

    这是一定的。

    德志心里有些恼火,司机在催了,他说:“快点下货啊,我要回去了,还有人要用我的车。”

    德志不知怎样回答,刚想打电话给卢支书,就看见来了十几个人从山那边过来,个个都背着背篓。

    来的人,德志认识,是一组的村民,一组组长说:“接到卢书记的电话,我就召集了一些人,赶过来了。”

    德志笑道:“我还以为你们不要了呢。这师傅还要等着下山。快点下吧。”

    “好的,我们绝对不耽搁师傅时间,不拦他的财路。我们先把水泥卸下,再往回转移吧。”

    “好!”德志同意了他的方案。

    第一卷  第240章 车到山前

    大家听了组长的说法,七手八脚地开始卸水泥,很明显,大家都非常愿意接受这份大礼,他们投入了开挖土方的工作,不想半途而废,毕竟,水是大家都需要的东西。

    以前没有人关心他们,现在有了,就要珍惜。

    大家都这么想,看着山底下不少的人都风风光光的,领导频频照顾他们,山上的人只有气得干瞪眼,没有任何办法。

    做面子工程是升官发财的好机会,看得见摸得着,是硬指标。有了关系,加上点工程,就能平步青云,很多基层的官员就是这样想的,升迁上去,也是理所当然的。

    现在机会来敲门,大家当然当仁不让,否则,过了这村,就没了那店。民间的非政府机构做事,不同于政府,专门去政府不愿去的地方做事。

    组长带人将水泥卸了一半,卢支书骑着摩托车“突突”地回来了,他看见了德志,赶紧上前来握手,说:“辛苦了,辛苦了,不好意思,不好意思,我回来晚了。”

    “真是的,我还以为你们不要水泥了呢,我正想着谁家盖房子,正需要水泥,你们不要,我要,好转手一卖,就是毛爷爷红票子,好得无比。现在水泥多紧俏啊!”司机笑着说。

    “你不是那种人,要不然,我也不会让你来拉水泥的。”卢支书说。

    “是啊,现在的司机多得很,都很吃香,农村现在到处盖房子,都需要水泥、砂等建筑材料,哪一样离了司机、离了农用车都不行。”司机说。

    大家都认同他说的,人家都卸水泥,他却没事,不过,大家都能容忍,谁叫人家有技术又有车子呢?这一趟跑上山,的确不容易,废掉不少柴油不说,还要废掉不少脑细胞,都是吓死的脑细胞。山道难,难于上青天。

    卢支书说:“我回去安排一下,你们先忙着,中午到我家吃饭。”

    组长第一个反对,说:“按道理说,应该去我家吃饭的,今天要搬运水泥,免得下雨,水泥没用了。”

    卢支书当然知道组长的意思,他是不好意思去书记家吃饭。书记家的地方不大,这一组的人比较多,要谁去不要谁去呢,都是一个难题,干脆一个都不去,以后再补。

    卢支书笑了笑,说:“那好!以后再说吧。”

    说完,就启动了摩托车。

    到他家要走下坡路,但是要想启动还是要靠摩托车的引擎。

    德志不去,要拍一些照片,好向办公室报告。再说,到了卢支书家,还是玩,看电视,或者百~万\小!说。

    德志掏出相机,找到合适的位置,将村民背水泥的情景拍摄下来。

    德志分得的相机,是芭比带来的,给德志的时候,德志还不清楚是咋回事。

    芭比带来的相机,交给尹懋,通过尹懋交给德志,尹懋说:“给,相机。”

    德志接过相机,还不知道怎么回事,就问:“这,这是给我的吗?”

    “是的,芭比拿来的。”

    “怎么回事?大家都有了吗?”

    “一个项目点配一部相机,余哥有一部,你有一部,我和芭比没有。”尹懋说。

    “那以后会给你好的。”

    “那咋可能呢?”

    “有可能,你和芭比是一期的,她肯定会得到更好的。要是给他好的,为了表示表面上的公平,怎么会不给你好的呢?”

    “那也说不定。”尹懋说,“你想,这好事轮得到你吗?都是一般的,不是很好的,好东西都在她们那里。”

    好东西一般都是先让有权者尝鲜的,到一般人手中,很有可能是二手货,或者是抛弃物。

    尹懋和芭比没有相机,余哥和德志有,这是领导故意弄的,好让人们都认为领导比较公平,看似公平,实则偏心。

    德志看看水泥已经卸完。德志说:“好,谢谢各位!”

    大家反而不好意思起来,本来是德志在做好事,反而致谢,这让他们无法理解。

    司机说:“我要下山去了。”

    “卢支书说,请你吃饭。你不是听到了吗?”德志说。

    “听到了,也行,吃了饭就下山。”

    司机说着,德志便上了车,看他们安排一个老婆婆在守着这水泥,其余的青壮劳动力背水泥,德志觉得有些人真是厉害,一下子能背上三包,也就是说,能背一百五十斤,好在他们有打杵,累了可以休息,即便这样,德志还是为他们捏把汗。为了解决吃水的问题,他们真够下血本的。

    如果政府早点来关心他们,也就不会这么辛苦。政府也应该早点关注那些穷乡僻壤的人。德志心想,如果他是县领导,就不要做面子工程了。让真的需要的地方得到照顾,让那些交通便利的地方少得到一些实惠。

    这样才能让更多的人懂得感恩。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可是,当给了某人涌泉,却不会报滴水之恩。这就奇怪了,一升米养个恩人,一斗米养个仇人。大概世间的道理,都是一样。

    农用车“突突突”地冒着黑烟向卢支书家跑去,显然,农用车的化油器有点问题,柴油没有得到充分地燃烧,自然就会变成这样。车颠簸着到了卢支书家,下来后,看到卢支书已经站在门口,上前来寒暄,德志知道卢支书不抽烟,喝酒也不强,惟一擅长的就是赌博。

    可以说,卢支书在村里算是白面书生,他很招女人喜欢,但身边有妒妇,也就不敢乱来。对男人的要求高,可是,对女人的要求就没办法监督了。

    弄饭还是要靠卢夫人,她做饭好吃,但不是那种吃了饭就洗碗的人,碗堆成一堆,只有到下次吃饭前才将碗放在锅里煮一煮,用刷子刷一刷,这样才能避免伤害纤纤玉手,虽然随着年龄增长,可没办法避免苍老。

    她也用洗洁精,这些东西都是伤手的,广告说不伤手是假的。

    黑色的锅里煮着猪肉,当然,是腊肉,已经有了各种作料味,还有一股柏树香味,这样的肉,是比较好的,看起来经历时间已久,就是这个样子。

    土豆,是最普通但最好吃的,加上辣椒,这些普通的农家菜,经过木柴火的加热,显得特别淳朴和好吃,人在这深山,又是饿的时候,就显得特别渴望享受这美餐。

    其实,不知道什么时候德志已经喜欢上了这山区的生活。在城市,什么都要钱买,问题不在这里,在城市,连呼吸都要付出代价,空气浑浊,连夜空都不清澈,看星星都困难,哪里像山区,每一颗星星都很明亮,心情自然爽朗,没有什么阻碍或者堵塞。

    吃饭很简单,卢支书和德志都不喝酒,司机要下山,山高路险,他也不能喝,否则容易出事,这些酒就省了,可以用这些酒喂猪,猪吃了,就醉,醉了,就睡,不长肉才怪。

    司机吃了饭,上了车,告辞,德志说:“卢支书,下次什么时候要水泥?要不要跟师傅说一说,他好做做安排。现在,像他这样有经验又有诚信的司机的确不多了。”

    “哦,这个也难说,因为村里的工程进度不一样,水泥拉上来,恐怕会受潮损失掉,不拉上来,又影响工程进度,造成停工待料状态,我觉得还是先要搞清楚工程进度再说。”卢支书说。

    “好啊,尽量不造成浪费,让水泥充分地得到使用。”德志说。

    师傅不善于言辞,笑了笑,上了车,将车发动,开走了。

    德志看着农用车绝尘而去,带着浓浓的黑烟。德志心想,为机构省钱,是必须的,哪怕机构再对不起他自己,只是把这场经历当成一次考试,至于考试结果如何,暂且不论,也是为下一次的考试做好准备。

    人的一生,总在考试。这次不及格,下次再努力,不会总在走背时运吧?

    德志突然想起了妻子儿子,不知道是否顺利到家了。

    他掏出手机,给她发了一条短信,他妻子回复说,已经进入老家境内。

    德志看看短信内容,知道他妻子的手机接听电话不再扣漫游费,于是就拨通了电话。他妻子不喜欢发短信,德志喜欢;每每发了短信,他妻子绝大时候不回复,或者只是寥寥数语,惜墨如金,不肯多写,或者到最后,干脆只是拨打电话,只响一声,不再理会。对文字的热爱,德志远远超过了他妻子。

    这是没办法改变的事,有些人天生对土地感兴趣,那就做农夫;有些人对文字感兴趣,那就笔耕做作家。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有热爱和讨厌的区分。

    回到小木屋,德志想休息一下,有病人来找卢支书。真是凑巧,他下山开会,没有人来,他一回来,立马有人来找,可能那病人如同一头病狮,在树丛中躲藏,等到医生来到,他才慢吞吞地出现,依偎在医生面前,或者在医生面前轰然倒地。

    卢支书当然有医德,对于有求的病人,除非有非常重要的事,他一般不会轻易推辞医治。

    病人来找,是基于信任他,如果拒绝两次以上,恐怕就会出现信任危机。

    德志本来没有午睡的习惯,可是,德志想和他妻子通话,又不想让其他人听见,只有到房间里,才稍微好一些。

    第一卷  第241章 夫人私奔

    德志问:“老婆,到了吗?”

    “到了,家里有一股霉味儿,正在打扫房间。”

    “是啊,很久没人住了,先休息休息再打扫吧。”

    “不行,我受不了,在这样的房子里,气味儿难闻,我一刻都不想呆,怎么休息?”

    “小家伙呢?”

    “他怪好,没事,在车上睡好了,现在精神着呢,正在到处跑着玩呢,找他的玩具熊呢。”

    德志听了,心里感慨万千,这样的生活真是挺有意思的,在一个地方生活久了,就要换换环境,有一种新鲜感。可是,房子需要人住,房子住了人,才有灵气,才有人气,如果房子离开了人,就显得有些可怖。德志很想和家人住在一起,无论住在哪里,都是好的。不想到处都有个家,所谓的家,也只是拥有一套房子,或者一间房子。

    比如在宣恩,说起来有一套房,可是,不是属于德志一家所有,只是大家所共同所有,一起租用,一起生活,分开吃饭,但是抬头不见低头见。

    德志打完电话,心情老激动了,妻儿走了,现在差不多回到单身贵族时代,什么事都要靠自己,不存在吃饭、洗衣有靠的问题。有好处,也有不好处。好处是,没了老婆的嗦,孩子的黏人,坏处是,自己的衣食住行,都要靠自己打理,更重要的是,晚上睡觉没有了女人,床显得空荡荡的,没有人来温暖被窝,单靠自己的体温来抵御山里的寒气。

    最重要的,就是男女的性需求没法满足,女人,无法用器具来代替,越到黑夜降临,越感到寂寞难耐,没有其他的事分散精力,恐怕就会面临许多试探引诱。

    德志有些放松,可又不敢太放松,以及在这个时代里,许多诱惑不会自动消失,总像重感冒,很不容易去除干净,总要等好长时间之后,才慢慢消退。

    这种欲望,正如野草疯长,德志不是依靠自己的力量来抵抗诱惑,而是依靠圣灵,这种圣灵,不是靠求而得来的。

    德志这样想着,昏昏然地睡着了。刚睡着不久,就听到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响,德志吓了一跳,他怎么没关机。接听,原来是刘小姐打来的。

    说了两句,是关于增加项目村的事,德志答应去看看,据说在另外一个乡另外一个村。

    德志看看外面,天是蒙蒙亮的,不知道现在的时间,好在手表走时还比较准确,德志看看父亲留给他的手表,指针指向早晨六点。

    德志想起床,门外有人敲门。德志起来,开了门,是卢支书。

    卢支书站在床前,德志问:“怎么了?”

    “哎”

    “到底发生什么事了?”

    “我媳妇,媳妇不见了。”

    “怎么?一个大活人,怎么会不见了?可能到坡上做事去了吧?”

    德志安慰道,其实,卢支书的老婆一直比较安分守己,再说人到了这个年龄,难道还会有什么别的想法吗?

    可是,有些事不是做不到,而是想不到。

    夫妻两个人的事,外人可能不知道。

    卢支书说:“我到处找了的,没有。”

    “他经常到哪里?”

    “一般都在坡上,或者喂猪,最远的也是去到她姐姐家,我刚才打电话了,她姐姐说她没去。”

    “她姐姐会不会骗人?”

    “不会,这个女人话多,可她还算老实,不会骗我。”

    “人不可貌相。”

    “是的,她是嗦,可她还比较正直,我老婆比她精明些,有些话不说,憋得住。”

    “那你认为他去哪儿了呢?”

    “可能和人私奔了。”

    “私奔?别开玩笑了。”

    “是真的。”

    “私奔的女人一般都没结婚,结婚的女人,在中国,很难再找到合适的。”

    “我这个女人,可不认为是结了婚的,还以为是美少女呢。她自己认为自己年轻,反倒嫌我老了。”

    “是吗?”

    “当然。她总是很自负,勤俭持家倒还是真的,可惜的是,她不太注意联络夫妻感情。你看这样的女人,时间越久越觉得没意思。”

    “那倒是,七年之痒,还是有道理的。”

    “我们早过了七年,孩子都十七岁了。”

    “明白,孩子在身边,大家的焦点还在孩子身上,夫妻闹点别扭,还能化解,因着共同爱着孩子的缘故。可惜的是,孩子一不在身边,就会有事。白天大家都忙,晚上见面,或者吃饭,上面的嘴,和下面的嘴,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