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书院 > 历史小说 > 大秦帝国风云录 > 大秦帝国风云录第101部分阅读

大秦帝国风云录第101部分阅读

了,但上升有限,距离我们理想的要求差得太远。”

    “问题出在哪?”宝鼎急切问道。

    “木炭。”琴唐说道,“风量大了,木炭燃烧得更快,但木炭的供有量却严重不足。烧炭需要伐木,需要烧制,需要大量人力,但耕种要人,打仗要人,运输有人,修路筑城要人,我们根本找不到更多的人去烧制木炭。”

    宝鼎的眉头顿时皱了起来。他倒是忽略了这个问题。木炭的过量使用导致滥砍滥伐,严重破坏了西北的生态环境,导致几百年后黄河上游的生存状况越来越恶劣。可以想像一下,年复一年的战争需要大量的铁,而冶铁需要大量的木炭,于是一片片的森林化为乌有。

    “这是我的疏忽。”宝鼎说道,“这个问题好解决,马上就能解决。”

    琴唐惊讶地望着宝鼎,甘罗等人也是一样。怎么解决?到哪找人?去中原“抢”人吗?

    “《山海经》里记载了一种叫石涅的可以燃烧的石头,你们知道吗?”宝鼎望着马骕和姜平问道。

    两位墨者急忙点头。

    “太原一带就有这种石头。”姜平说道,“当地人叫石炭,也有人叫它石墨,可以燃烧,但味道难闻,燃烧后形成的气体可以致人于死地,所以人们避之如虎。”

    “没有那么可怕,用烟道就能排除毒气。”宝鼎笑道,“我记得太原和河东的很多地方都能看到石炭。你们派人去挖,这东西完全可以代替木炭,而且比木炭燃烧的温度更高。你们要想在冶铁上有所发展,必须用石炭,否则不要说产量,就是质量也无法达到要求。”

    “石炭有毒。”琴唐也听说过这种可以燃烧的石头,这东西虽然不值钱,用起来可以降低成本,但有毒啊,不管怎么说,命肯定比钱重要。

    “我说没事就没事。”宝鼎拿起朱笔画了一个简易烟道,“用烟道就能排除毒气,当然了,必要的保护措施还是需要的,防不胜防嘛。”

    琴唐等人将信将疑。石炭有毒,武烈侯却要用这种东西做燃料,太危险了。

    “先试试嘛,实践出真知。”宝鼎知道靠一张嘴说服不了他们,必须逼着他们去尝试。只要尝试成功了,接下来的事就好办了。宝鼎暗自决定,在有生之年推广石炭,让整个中土人都了解石炭,尽可能使用石炭,这样最起码可以延缓生态环境的破坏速度。

    接着宝鼎又提笔画了一把环首刀,“你们看看,这是我专门为骑兵设计的环首刀。

    琴唐等人围到案几边上。宝鼎给他们解说。环首刀有别于现在使用的刀,这种刀直背直刃,刀背较厚,刀柄呈扁圆环状,长度大约在三尺左右,方便骑兵在战斗中抽杀劈砍,其实用性要远远大于长剑。

    刀为单面长刃的短兵器,其最初形态与钺非常接近,形状为短柄翘首,刀脊无饰,刃部较长。商朝有青铜刀,不过当时的刀主要用来砍削器物,宰杀牲畜或防身自卫,还未正式用于战争。周代重剑,不喜欢佩刀,但刀已经变成了武器之一,其中就有青铜大刀,不过柄很短。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尤其随着冶铁技艺发展之后,锻炼技艺也发展了,武器的质量随之提高,刀的制作工艺得到极大改善,但依旧没能代替长剑。

    在今日的战场上,尤其北方战场上,战车的作用渐渐变小,骑军的作用越来越大,特别是塞外作战,骑军已经成为绝对主力。上次出塞作战,宝鼎就发现像宝剑和长矛这类单纯的刺杀兵器已经不足以发挥骑军的威力,需要可以肆意劈砍挥杀的战刀了。

    马刀在后世人所皆知,但这个时代刀还没有成为战场上的主要兵器,另外冶铁和锻炼技术也无法保证大批量生产“钢刀”,所以宝鼎心有余而力不足,现在也只能把在几百年后扬威中土的环首刀画出来,让琴唐等人按照他的要求去试验打造。

    “长剑双面开刃,不利于马上作战,也不利于劈砍,还容易折断,这导致骑兵在近身作战中非常不利。”宝鼎说道,“环首刀的特点是单面开刃,背脊厚实,有利于砍杀,再加上马蹬的使用,强弩和铁戟的有效配合,可以大大增加骑军的攻击力。”

    宝鼎意犹未尽,又画了一个造型奇特的手盾。其核心部分是一面小型铁盾,中间突出一根铁刺用来推杀,盾的上下两端各延伸出用来勾阻对方兵器的铁钩子。

    “这叫钩镶,是攻防两用的铁质小盾牌。”宝鼎继续说道,“骑士下马作战的时侯,用钩镶和环首刀配合,可以无往而不利。”

    “钩镶易做,环首刀的难度却比较大,这可是一把钢刀。”琴唐面有难色。

    “百炼成钢。”宝鼎笑道,“公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们若想建功立业,当然需要犀利的武器。拜托大匠了。”

    百炼成钢?琴唐望着宝鼎,心想武烈侯是不是知道什么锻炼的秘方。

    第一卷 崛起 第222章 百炼成钢

    第222章 百炼成钢

    琴唐主动询问,“武烈侯,何谓百炼成钢?”

    “所谓百炼成钢,就是反复锻打。”宝鼎说道,“你们现在的锻炼方法是渗碳制钢,也是多层折叠锻打,但因为受限于原材料,效果并不理想,距离金铁乃濡还有很大差距。”

    这种专业性的知识宝鼎略知一二。

    前世他学的是建筑机械专业,学机械的必然要了解机械材质,而要想更好地了解材质必然要涉猎冶炼锻造技术,所以有关这方面的知识他曾读过一些书。正好他喜欢历史,经常在论坛上参与讨论一些古代科技对王朝命运影响的话题,很多人认为大秦锋利的武器是它能够统一中土的原因之一,因此他也翻阅了一些秦汉时期科技发展方面的书,对其中的冶铁技术大概也知道一些。穿越过来后因为与琴氏、墨家走得很近,让他对这一时代的冶铁技术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早在春秋末期中土的工匠们就打造出了钢。当时楚、韩两国的铁兵器最为锋利,中土著名,而锻炼方法就是渗碳制钢。这种锻炼方式到了战国末期各国都已使用。当时的吴越两国冶炼大师还创造了固体渗碳制钢技术,传说中的太阿、干将、莫邪等名剑就是用这种方法制造。后世人经考古研究发现,所谓固体渗碳制钢技术除了在熟铁中加入渗碳剂外,还使用含有磷质的骨粉做为催化剂。

    熟铁在古代叫“铁精”,渗碳剂叫“金英”,而磷质骨粉就叫“断发剪爪”。太阿剑的锻造方法,古代人称之为“金铁乃濡”,“濡”的意思就是相互渗透,金铁乃濡就是指“金英”中的碳分不断渗入到“铁精”里。

    古代工匠的传承以家族为主,绝不外传,所以渗碳制钢技术一直是不传之秘,具备这种锻炼技艺的工匠在各国都是宝贝,但这些“宝贝”一般都在以冶铁而致富的巨贾家族,比如秦国的琴氏,魏国的白氏和孔氏,韩国的张氏,赵国的卓氏和郭氏,楚国的猗顿氏,齐国的端木氏和田氏,燕国的秦氏,所以各国最好最锋利的兵器一般都出自冶铁世家。至于固体渗碳制钢技术,自吴国被越国灭亡后就失传了,不过吴越一带的冶炼大师层出不穷,谁敢说这种技术真的消失了?

    渗碳制钢和固体渗碳制钢技术虽然都掌握在冶铁世家手里,是不传之秘,但中土工匠的智慧永远不会穷竭,各国冶炼大师在整个战国时期陆续创造了生铁的柔化技术,比如可锻化热处理,加热氧化脱碳处理,还有一种是控制退火的办法,使铁制工具基本上达到坚硬锋利而又具有柔韧性的要求。

    以上几种冶铁技艺都受限于原材料和锻造方式,一直无法提高钢的生产量和武器的锋利程度。

    铸造兵器一般都用生铁。生铁、熟铁和钢的主要区别在于含碳量。含碳量高的就是生铁,硬而脆;含碳量低的叫熟铁,比较软,强度和硬度小;介于两者之间的就是钢,具备生铁和熟铁的所有优点。铸造兵器首先要把生铁锻造成钢。

    这个时代的炼钢技艺其核心技术还是渗碳制钢。冶炼这种钢的时侯,碳渗入的数量、分布是否均匀和杂质除掉的程度都非常难掌握,不但生产效率极低,而且钢的质量普遍不好,虽然打造出来的武器比较锋利,但根本达不到“斩金断玉,削铁如泥”的程度。像传说中的太阿、干将、莫邪等宝剑,像宝鼎手上的烈日秋霜,那就是冶炼大师创造出来的奇迹,可遇而不可求。

    试想一下,如果一万将士人手一把太阿宝剑,那战斗力将达到何种恐怖的程度?

    宝鼎现在就在梦想这种奇迹。对于他来说,这种奇迹不是梦想,因为后世的考古发现,秦汉时期“削铁如泥”的刀剑还是很多,尤其汉代的环首刀,在军队里已经是主要武器。只要冶铁技术发展了,提前造出环首刀装备军队完全是一件可以实现的事。

    环首刀就是把钢经过反复折叠锻打和淬火后制作出来的直刃长刀,而其锻造方法正是“百炼钢”技术。

    所谓百炼钢技术,就是将炒钢经反复折叠锻打变形而制成的钢,其特点是反复加热锻打,多次的反复锻打可排除钢中夹杂物,减少残留夹杂物的尺寸,从而使其成分趋于均匀,组织趋于致密,细化晶粒,改善钢的性能。古代的工匠把“精铁”加热锻打一百多次,一锻一称一轻,直到斤两不减,即成百炼之钢。

    宝鼎把百炼钢的锻造方法大致解释一下后,琴唐、马骕和姜平三人不禁有些失望。

    中土人既然在春秋末期就打造出了“太阿”这等不可思议的宝剑,其锻造方法当然也有其先进之处。其实在这个时代已经有了“九炼、三十炼、五十炼、七十二炼”等锻造方法,“淬火”和“冷锻”技术也在使用和提高之中,宝鼎的“百炼成钢”之术谈不上高明。

    “武烈侯,能否锻造出高品质的钢,说到底还是原材料。”琴唐苦笑道,“虽然活塞式鼓风箱和水力鼓风技术提高了鼓风量和炉温,有效改善了生铁的产量和质量,但它终究还是生铁。我们商讨了很长时间,如果生铁的品质没有得到根本性提高,那钢的品质也就无法提高。”

    “武烈侯,能否打造出削铁如泥的宝刀,关键不在锻造方法,而在冶铁技艺。”马骕也是一脸苦恼,“生铁的品质至关重要啊。”

    “武烈侯,活塞式鼓风箱、水力鼓风和巨型高炉的确提高了冶铁技艺,用石炭代替木炭做为燃料也许可以进一步提高炉温,但直到目前为止,我们还在使用两百多年前的冶炼方法。”姜平直截了当地问道,“武烈侯,现在我们最需要的是改善冶炼方法以提高生铁的品质,不知道你可有更好的冶炼方法?”

    琴唐和马骕随声附和,并且向宝鼎详细解说他们正在使用的冶炼方法,期待宝鼎的天赋能在这一刻发出光芒。

    甘罗、章邯等人对这种专业性的东西两眼一抹黑,不知所谓,但宝鼎创造了太多的奇迹,他们也非常期待,期待他再创奇迹,给蓼园带来更多的财富。冶铁技艺的提高就是财富,而这种财富的背后却是实力的体现,一旦武烈侯的军队人手一把削铁如泥的宝刀,那带来的不仅仅是财富,还有让人梦寐以求的功勋。

    宝鼎却是胸有成竹。“百炼钢”这种锻造技术和“炒钢”这种冶炼技术是相辅相成的,他知道“百炼钢”,当然知道“炒钢”了。

    从琴唐和两位墨者的述说中可知,这个时代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炼钢。

    在宝鼎的前世,科技发达,铁矿石可以直接炼钢,这叫一步冶炼,而这个时代是先把铁矿石冶炼成生铁,然后再用锻造的方法把生铁变成钢。用锻造的方法把生铁变成钢,其工艺之落后,人力耗费之大,品质之差,生产效率之低可想而知了。

    “你们应该改变一下思路。”宝鼎笑道,“现在水力鼓风有了,石炭这种燃料可以有效增加温度,困扰冶铁的两个难题都解决了,那么为什么不在炼铁之后再炼钢呢?”

    “炼钢?”

    琴唐、马骕和姜平三人面面相觑,思路一时跟不上。几百年以来,钢都是从生铁中锻炼而来,产量非常少。难道钢也能像生铁一样用高炉大批量冶炼而来?

    “拿什么炼?”姜平吃惊地问道,“生铁吗?”

    “当然。”宝鼎笑道,“炼钢嘛,原料当然是生铁。在鼓风量和温度大幅增加的基础上,完全可以把生铁加热到液态或半液态,然后把金英、断发剪爪等精矿粉利用鼓风的办法撒入其中,经搅拌融合之后,就能把生铁变成钢了。”

    琴唐等人眼前一亮,思路顿开。用这种办法制钢,可以大批量生产,生产率的提高不言而喻。此法能否成功,关键在于渗碳,但因为生铁是液态,渗碳大为方便,如果控制得好,肯定可以得到中碳钢和高碳钢,当然,如果控制不好,那大多是低碳钢和熟铁了,所以配料的比例至关重要,不过这个难题可以通过一系列的试验进行解决。

    先炼铁,再炼钢,这就是两步炼钢,是真正意义上的炼钢了。

    “这种炼钢方法需要在冶炼过程中不断地搅拌,就像炒菜一样,所以我给它取个名,叫炒钢。”

    “炒钢?”琴唐再也控制不住激动的心情,大声叫道,“武烈侯,我明白了,炒钢,对,它就应该叫炒钢。”琴唐一跃而起,在众人惊愣的眼光中,飞一般跑了出去。

    马骕也跳了起来,跟在琴唐后面就跑了。

    姜平本来也想跟着他们一起去作坊做试验,但想到武烈侯这里还有一大堆重要的事需要商量,只好强自忍耐,“武烈侯,还要什么需要交待的吗?”

    “他们两个去作坊了,你就不要去了。”宝鼎笑道,“炒钢的研制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有他们两个负责就可以了,你还是把所有的精力放在兵器的研制上,这样炒钢一旦研制成功,不但环首刀可以马上大批量生产,其它武器的品质也能迅速提高。另外还有一件事,那就是攻城用的大兵要加快制造速度,工匠不够就向南阳和南郡两地商贾租借,越多越好。以我的估计,用不了几个月,我们就要打新郑、大梁和楚国的陈,大兵的多寡直接决定了攻城的胜负。”

    姜平恭敬地答应了。突然之间,他对宝鼎充满了信心。合纵军算什么?这位天之骄子谈笑之间,就能摧枯拉朽,把合纵军杀得血流成河。

    “当前,南阳、南郡两地集中所有力量备战,囤积物资和武器,春耕后更要大量征调徭役,为接下来的中原大战做好充分准备。”宝鼎继续说道,“三川郡和河内郡则集中力量帮助蒙武和王贲两位将军牵制赵韩魏三国。护军府马上派人去两地协调,叫两郡郡守务必全力以赴。”

    正当宝鼎全力备战之际,昌平君熊启之女熊闵抵达宛城。

    章邯忙得团团转,于是拜托郡尉熊庸出城迎接。兄妹相见,自是高兴,但熊闵却从熊庸的眼睛里看到了一丝强自压抑的愤怒。

    “大兄是不是怨恨太守?”熊闵小心翼翼地问道。这次章邯没有征询熊庸的意见就把他调到了南阳,虽然爵位官职升了,但熊庸的身份也暴露了。老太后和昌平君对其非常赞赏,他在熊氏异军突起,就连魏起到了南阳后都亲自跑去看望他,足见熊氏对他的重视。

    熊庸摇摇头,“兄弟就是兄弟,他既然需要我,我万死不辞。”

    熊闵看着他,欲言又止。这位年轻的兄长是熊氏的叛逆,十三岁离家出走,靠自己的本事打出一片天下。只要有时间,他就回京看望自己的母亲,在母亲的坟前述说自己的故事。熊闵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与其相遇,同样的叛逆性格让两人走到一起,但熊闵不会想到,自己的人生会因为这位叛逆的大兄而发生改变。

    “南阳如何?”

    “很好。”熊庸勉强挤出一丝笑容,“除了该死的熊氏。”

    熊闵脸上的笑容顿时僵硬,良久,她苦笑道,“你终归是熊氏子弟。这些年,你当真以为伯父抛弃了你?”

    熊庸猛地站了起来,一把推开车门,抬腿就要跳下去。熊闵大惊,冲上去就抱住了熊庸,“大兄,我错了,我不说了。”

    “我叫庸夫,我不是熊氏子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