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书院 > 都市小说 > 射雕之逆天完颜康 > 射雕之逆天完颜康第7部分阅读

射雕之逆天完颜康第7部分阅读

仓卒北伐的,元代编的《宋史》,可是将张浚、史浩都定为忠臣的,倒是童贯,还有后来明英宗时的王振,都是主战的,这两个都是有名的权阉,前者联金灭辽,引狼入室,后者直接造成了土木堡之变,明英宗被俘。战,守,是要看具体情况的,当时有个王质,他对宋孝宗的上书里有一句:“李牧在雁门,法主于守,守乃有战。祖逖在河南,法主于战,战乃有和。羊祜在襄阳,法主于和,和乃有守。何至分而不使相合?”□的《论持久战》也完全可以套用。勾践伐吴,可是十年生育,十年教训,等到吴国大军出征的机会才奇袭姑苏。宋国一无计划,二无精兵,三无良将,四无后援,就跑去打仗,这不是让士卒送死吗?

    张浚主持的这个北伐,史称“隆兴北伐”,金大定三年、宋隆兴元年(1163年)四月开始。当时,主管殿前司公事李显忠(注4)初战告捷,深受昔日的真定守将、今日的建康府都统制邵宏渊嫉恨。这邵宏渊可是个了不得的能人,真州之役,史称胥浦桥之战,明明是邵宏渊弃城而逃,后来还被宋人列为南渡以来十三处战功之一。张浚只是在大战爆发之前才命令邵宏渊听从李显忠节制,只因邵宏渊不悦,张浚就改令两人共同节制全军,只怕是拿人手短。结局可想而知,邵宏渊临敌,再次不战而退,李显忠孤军守孤城,在宿州被金将纥石烈志宁打得大败,史称“符离之败”。一天后,败讯传到三四百里外的盱眙,张浚闻知,第一个想法就是私自遣使求和,被属下阻止了,第一步行动就是南逃千里,和他二十年前富平之败后的表现一模一样。看看,宋国就是这么用人的,辽末就是这么“战则有死而无功,退则有生而无罪”,亡国之兆啊。另外,宋国战斗力最强的是鄂州驻军,从前的岳家军,他们没有参加北伐,因为都督京湖战区的汪澈与张浚意见不合,刚被弹劾。宋国军力不如金国,起全国之兵尚恐不足,哪经得起宋臣还彼此攻讦、因私害公?

    符离之败的事实证明,史浩的意见是对的。但是,史浩他实在是太太太持重了。此前一年,就是金大定二年,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的十二月,他以为陕西不可守,说动了赵眘下诏,令吴璘放弃陕西重镇德顺军。吴璘奉诏,左右劝谏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此举所系甚重,奈何退师?”吴璘回答:“璘岂不知此?顾主上初政,璘握重兵在外,有诏,璘何敢违!”当时,金国新立的皇帝完颜褒(注5)已经镇压了契丹人窝罕的起兵,重兵压向陕西,宋军因为主动放弃了城池,被金国骑兵衔尾追杀,伤亡士兵三万余人,将佐数十人,趁金国内乱、皇帝完颜亮(注6)被弑之机新得的秦凤、熙河、永兴三路十三州也次第为金人夺回,川陕宋军元气大伤,所以次年的隆兴北伐,他们未出一兵,连战略牵制都无能为力了。张浚史浩为北伐事闹得不可开交时,赵眘信了前者,很有可能就是对自己干涉吴璘的事后悔了,不敢再相信史浩的判断,很不幸,这次是史浩对。(此三段参考浮星槎的《隆兴和战》,张浚传在《宋史》列传第一百二十,史浩传在列传第一五五)

    所以说,自以为是的忠臣更可怕,“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孙子兵法》)政事可以交给他们,我一定要自己学会兵法。

    半年后,皇上任命完颜襄为枢密使兼平章政事,去平北疆。这一去不知道要几年,只能书信往返了。

    在他誓师出征时,我硬是夹在他的亲兵里也跟去看热闹,皇族也得满十五岁才可以参加郊祀,我长这么大,还没见识过隆重的仪式呢,我要去看阅兵。

    完颜襄眼尖,看到我躲在他的亲兵队长身后,探头探脑的,他在点将台上宣誓完,骑马巡视军队时,就转了过来,微笑着向我伸出手。我只是想来看看现在的誓师是怎么回事,开开眼界,对此受宠若惊,立即跳了过去,坐在他怀里。

    完颜襄带着我,放开缰绳,让坐骑缓缓地踱过去。两旁,是黑压压的十万大军,尽数单膝跪地,向主帅表示敬意,盔明甲亮,刀枪如林,反射着阳光,一闪一闪的,鸦雀无声——都被凛冽的杀气吓飞了,只有风吹过旌旗的猎猎声。

    这么多的人,他们都在向我致敬,他们臣服于我,他们会听我的命令,旌旗所向,一往无前……在这样酷烈肃穆的气氛下,我小小的虚荣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只觉晕乎乎的,不禁呼吸急促起来,兴奋地双颊通红,原来,真有“酒不醉人人自醉”。

    大丈夫,当如是。(注7)

    我从前说要学兵法当将军去打仗,不过是为了讨赵王的欢心,我试过,我看兵书时他最高兴,事实上,我喜欢享受,我怕苦怕累怕死,我根本没有打算真的上战场。我的梦想是做一只小小的社会寄生虫,顶多是挂名,在安全的大后方表演一下儒将风流,反正乱世出英雄,我不信蒙古大规模入侵后金国会不涌现一批忠臣良将,让别人上战场拼命去好了,君子不立危墙之下,我就要躲在后面。为君之道,只要知人善用即可,具体怎么做和实际做事,都是臣子的责任,这可是韩非子的教导。

    现在,我明白了,只要能亲自统率大军,什么,都是值得的。

    耳边突然响起一个温和的声音,“康儿,好玩吗?”

    我迷迷糊糊地答道:“好玩,太好玩了。”倏然惊觉:谁跟我说话?回头看到襄大人眼中的了然之色,我明白了:他早就看穿了我,才故意带我来感受一下军中的肃穆气氛,难怪那个亲兵队长那么好说话,带我混进来,当是襄大人示意的。

    你赢了。

    我闭上眼睛,长长地吐了口气,睁眼道:“襄大人,这次我沾你的光,总有一天,他们的敬意将对着我,只是我。”说完就跳下马,我要回府研读兵书。

    又到春天了,美好的春天。

    赵王带我去划船玩,我突然异想天开,要造铁船,向赵王要钱,他耐心地解释了半天铁比水重,浮不起来,不能造船。

    说干就干,我嘴上不提了,却私下假传命令,让侍卫们去软硬兼施,将全国所有有名的工匠都请来了,铁匠、木匠、银匠、金匠、玉匠、练丹士……凡是著名工匠,哪怕已是军匠的,六百来人,全部“请”来了。我从府里偷了三十万两,晃着银票问“能造出铁船吗?”

    我是什么人?我是天才!让他们住在别庄,我亲自指点他们。一年后,我在辽东东京路的夏州买的地建好了新的别庄,打着赵王府的牌子还是又花了二十万两。这笔钱来得可不容易,赵王谨慎了,我偷不到银票,就搜罗了包氏的珠宝首饰去当铺,赵王很快就发现了,急急赎回首饰,最后还是给了我银子。把他们统统扔去,我每年出十万两银子,不够可以再要,二十年后我要见到铁船,否则……

    像我这么爱问为什么的孩子,赵王也很头痛吧,他也不知道西域更西是什么,多远才能到海,海的尽头又是什么,在我的软磨硬缠下,只好派人去亲眼看看。路上是很危险的,我觉得那队侍卫很可能回不来了,次年果然没有消息,之后每年过年我都提起此事,赵王只好年年派人,越派越多。

    九岁时,北疆战事再起,护卫石知尚一口咬定他会的都教给我了,以后我自己多练习就行了。作为酬谢,赵王举荐他为押军万户,率亲军八百人、武卫军千六百人去戍守西北路,他终于有机会立功升迁了。

    只要有将领回京,我都会要赵王带我去拜访,听他们讲其参加指挥过的战役,像仆散揆、完颜安国(注8)、完颜宗浩、完颜匡、完颜纲等,都指点过我。他们公认:我是诡计多端,但太好行险。

    赵王是很仁慈的,收养了许多孤儿,还让他们和我一起习文练武,人多好,可以玩老鹰抓小鸡了,这样练轻功和擒拿手就不会闷了。我是不是表现得太聪明了,赵王简直恨不得什么都请个专家回来教我,我要同时学习经史子集、权谋治术、兵书韬略、骑射武艺,比我上辈子高考、考研时苦多了。我认了,这些太有用了,就算我又穿越回去了,也能凭这些去找份好工作呢,我每天都挑灯夜读的。丘处机教的内功心法还是很管用的,我这样子居然没活活累死,好东西啊,一定不能让内功失传了,这可是将来社会主义中国广大学子的保命符。那些侍读当然没我聪明,跟不上我的进度,因此仅仅专攻一门,不过,在任何一门上能够胜过我的人都会消失,以维护我才是“天之骄子”的形象。

    朝臣们对我的评价,在“自私乖戾,刚愎自用,睚眦必报,肆无忌惮,夸夸其谈,好奇技滛巧,挥霍无度”上又加了一条——“妒贤嫉能”。

    真可恶,不就是我每次登门请教经史兵法后都会开口借钱嘛。赵王认定了那些工匠是在骗钱,我好说歹说,他就是不愿填这无底洞,我迫于无奈才举债的。而且我总共才借了一百多万两而已,还是银子,不是金子,他们就这么诋毁我一个小孩子,还是大臣呢。要不是后来他们相诫一见到我就要抢先哭穷,我还可以继续筑高债台的。

    第一卷  21第十三章 无事生非

    光阴荏苒,倏忽七年,到我十三岁时,我的全真掌法平平,全真剑法倒似模似样,内功据梅超风说是她习武十年时的水平,而且我还熟读经史,琴棋书画皆通,斗鸡走狗等纨绔弟子该会的我也都学了,我可是京中贵族子弟的表率哦。

    皇上养成了一个坏习惯,就是见到我就要我陪他下棋,因为我什么都出类拔萃,就是棋很臭,他能轻松获胜。教我下棋的还是“赋性刚直,果于从政”的名臣张大节(注9)呢,奕棋当世推为第一,可我下棋总输。张大人说是因为我下棋时无胜负心,我改不了了,棋嘛,本来是拿来消遣的,怎么能浪费我的脑细胞呢。

    我这种人,无事都要生非,没事就在外面转悠,找人打架,不然就去找人论战。比方说越王允功之子璹(注10),我这位叔祖,“家所藏法书名画,几与中祕等”,潜心学问,“日以讲诵吟咏为事,时时潜与士大夫唱酬”,“于书无所不读,而以《资治通鉴》为专门,驰骋上下千有三百馀年之事,其善恶、是非、得失、成败,道之如目前,穿贯他书,考证同异,虽老于史学者不加详也”,简直就是真人版百度搜索。他府上老偷偷搞聚会,快午饭时就有一帮子名士登门拜访,天南海北,聊上一下午,晚饭时间后才走,正好混两顿饭。理不辩不明,经常和赵秉文他们那班子博学之士胡搅蛮缠,我的口才可是越来越好了。

    襄大人已经回京了,担任司空兼右丞相,我闯了祸就会立即去他府上,打着“求教兵法”的牌子避难,他和赵王都是护着我的,我在中都就是横着走的。皇上那里嘛,李元妃集三千宠爱于一身,可惜一直无子,现存的五位皇子都早成年了,所以她对所有皇孙皇孙女都很好,每每在皇上面前为我们的胡闹说情,一半以上的时候都是为了我,我就是中都的小霸王。这样的日子,真是幸福啊。

    可以说,京师文武百官和国公王爷的家我都光顾过,一众世家子弟没有我不认识的,我和完颜襄之子色埒、仆散揆之子安贞、仆散端之孙石里门、完颜纲之子安和等将门子弟比较合得来,经常相约去打猎赛马。第一肯定是我啦,因为我每年的生日都死皮赖脸地向皇上讨生日礼物,我只要马,最好的御马如今都在赵王府了,再说我练了八年内功,射箭的眼力之准、手劲之稳哪里是他们能比的,所以他们只能争夺第二。我通常会带上男扮女装的清平堂姐,皇家规矩多,她难得能出府玩耍,也就跟我一起出去,四伯能放心。

    还有大兴府推官李遹的次子李治(注11)。本来以李治的家世是进不了我这个圈子的,不过,我十二岁时听说有人叫李治,和唐高宗同名,好奇地跑去看什么样的人他父亲敢起这个名字,见到一个九岁的小孩儿,在数学上有很高的天赋,对我这个什么都能滔滔不绝讲上半天的哥哥佩服得五体投地,于是,我就多了个小跟班。

    包氏总能及时得到消息,我又在外干了什么坏事,打了谁,捉弄了谁,她是清清楚楚。我知道,十之□都是小李治告的密,原因嘛,就是那些好玩的事我没叫上他一起去,他妒忌了。我一直坚持晨昏定省,每次都特地挑赵王在的时候去,行了礼就被赵王赶回13&56;看&26360;网,总算躲过了包氏没完没了的说教。赵王一如既往地宠溺我,从他的眼睛里,我看得出来,他明白我隐藏自己的用心,才帮我塑造纨绔子弟的形象。

    现在丘处机教不了我什么了,于是,我找赵王要了份支持荣王而又严酷的知州知县将领的名单,在他面前提了提,听说某某知县草菅人命,某某知州官匪勾结,某某将领倡议攻宋,某某驻军军纪败坏……,他们贿赂京官,官面上很难处置他们,可怜那些百姓,家破人亡,没有人能帮助他们。丘处机自负侠义,立马收拾行装去杀一儆百。每次他回来,我都大肆描绘贪官污吏骄兵悍将被除了后,当地如何海晏河清,再给他另一个人名,官职是越来越大,行刺也越来越困难。如是几次,一次比一次伤得更重的丘处机决定:康儿的武功已有根基,以后可以自行练习,自己还是应该仗三尺剑,管不平事。

    于是,这位世外高人就去无踪了。

    我现在的武功很不错了。有回去宫里时碰到完颜炆,我都懒得找借口了,又揍了他一顿。他仔细思量半晌,肯定这次我没有理由,哭哭啼啼地告御状去了。

    在皇上面前,完颜炆鼓动如簧之舌,要皇上罚我禁闭。

    这次打人实在抵赖不了,急得我吐出女真话来,对皇上哇里哇叽地说了一通:“我们女真人以武立国,身为皇族理应以身作则,勤练武艺,我不知道炆堂兄这么差劲,出手重了,但是,炆堂兄现在这等身手,以后要是上战场会很危险的,一定要苦练,我可以督促他……”

    皇上听得直点头,最后没罚我,反而准许我在太府监里挑兵器,召了左藏库使来,让他推荐把适合我的剑。

    左藏库使答道:“禀皇上,皇孙康可用七星龙泉剑。”

    我疑问道:“七星龙泉?这是什么剑?”

    完颜炆立时抓住机会嘲笑我,“这都不知道,孤陋寡闻!我教你吧,七星龙渊剑,传说是由欧冶子和干将两大剑师联手所铸。欧冶子和干将为铸此剑,凿开茨山,放出山中溪水,引至铸剑炉旁成北斗七星环列的七个池中,是名‘七星’,剑成之后,俯视剑身,如同登高山而下望深渊,飘渺而深邃仿佛有巨龙盘卧,是名‘龙渊’。唐时为避高祖讳而改称‘七星龙泉剑’。此剑名列十大名剑之五,是一把诚信高洁之剑,你这么狡诈,怎么配用!”

    又是避讳的问题,搞得我出丑,早说“龙渊”我就不用问了。我恨避讳,我好不容易捣鼓出来的宋徽宗的字,刚递出去就被古董店老板扔回来,还嘲讽了一番,幸好是让属下去的,我没出面。我想不通哪露了马脚,拿去问璹叔祖,他说这字精气神差相仿佛,意境不够,也能理解,绍圣是其兄宋哲宗赵煦的年号,那时赵佶才十几岁,还没形成自己的字体呢,他通过抄写经书来练字,写了这页《论语》,是可能的,再看纸质墨色,也没问题,是陈年旧物。但是,这句,“子曰:天生德於予,恒颓其如予何?”居然直书“恒”字,宋真宗名赵恒,宋国讳“恒”!

    他一说我就想起来了,金、宋和平相处,庆生吊亡,都会顺便增加讳字,两国人都要避讳。当然,我是记不住的,名字起了就是让人叫的嘛,功勋盖世、泽被千秋者,如始皇帝,自然能得后人尊重,连我都恭恭敬敬地,另外亡国之君,后世也不会有人呼名,因为他们都会被冠以贬义字,如商纣王、隋炀帝。父母不会给小孩取名“阿斗”,因为扶不起的阿斗太有名了,没人提自己的名字有?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