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书院 > 都市小说 > 射雕之逆天完颜康 > 射雕之逆天完颜康第9部分阅读

射雕之逆天完颜康第9部分阅读


    金帝大叫道:“够了!全盘汉化?照你这么说,到底是我们女真人当家还是汉人当家?以后还有没有我们女真人?平等对待汉人是不可能的,所有女真人都会反对。”

    我们在他发怒时都跪了下来,我小声道:“以后民族融合,无分彼此。嗯,从有记载的黄帝时起,历史,就是一个不断扩张、不断融合的过程。我们的祖先是肃慎人,早在西周初年就接受过周王室的册封,比逐走犬戎人才受周平王册封的嬴秦部族都早多了,直到周穆王将赵城赐给造父才有赵氏,咱们那时侯还没‘赵’姓呢,再说,本朝皇业根本就在山南之燕,燕是列国之一,我们当然可以算是中原人。‘汉人’这个叫法是一千四百年前汉朝建立后才有的,后来,‘汉’就相当于‘中原之主’的意思,它是指秦赵韩魏齐楚燕等国人的集合,本身并不是一个民族,而是统指在中原生活的各族人,五胡乱华时期又融合了东胡、匈奴、鲜卑、突厥等族人,当然,长久的杂居使得他们的习俗相近。嬴秦部族回中原得早,我们女真族要是在汉朝之前回了中原,这所谓的‘汉’族起始时就也要算上我们一份,现在也不迟,我们就是属于汉族的嘛。我们的始祖皇帝(函普)还是渤海汉人呢,所以太祖起兵时就说女真渤海是一家,女真人、汉人,二而一,一而二,有什么好区分的,都是黄帝的后人,别再用‘汉’了,统称华夏好了。”

    这可不是诡辩,我翻了很多书才发现的,女真族原来本是中原民族。他们的主源是黑水靺鞨,与先秦时的肃慎,汉至晋的挹娄,北朝时的勿吉,隋至唐初的靺鞨,有渊源关系。称号,有女贞、虑真、女真、女质、朱理真、朱里真、珠尔真、珠申、诸申、朱先、朱里扯特、主儿扯惕、拙儿擦歹等,其中,以女真(元时避铁木真的讳,写做“女直”)最常见。“女真”一词的语源,一般认为是肃慎转音或同音异译(《满洲源流考》在解释肃慎转音为朱里真(女真)时云:“夫北音读肃为须,须朱同韵,里真二字合呼之音近慎,盖即肃慎之转音。”) 。其含义随对肃慎的不同理解而有三:一说是鸟名;或说是通古斯语“人”的意思;或据《三朝北盟会编》记女真“本名朱理真”,认为是女真一同的本音,在女真语中“东方”读音作“诸勒zhui”,与朱理音相通,“海青”读音作“申 she”,拼合为诸勒申(朱理真),故女真一词含义为东方之鹰(海东青),作为族称即鹰的民族之意。三种说法前后两说意思接近,又符合女真的故地产名鹰海东青和先秦以来许多世代相传、娓娓动听的史实,当是女真一词的含义。(《女真与大金国》)

    女真人建立金国后掩饰此事,无非是想显得与汉人不同,好搞民族欺压。特别是掌握实权的贵族,人人都有大量奴隶,其中绝大部分都是汉人,他们怎么可能承认汉人、女真其实同源,谁也不比谁高贵?普通的女真人也是,既羡慕汉族璀璨的文明,尽量学习,很多人甚至不愿意继承世袭的猛安谋克之职,而是选择考策论进士,但是,他们同时却又希望自己的社会地位能比有辉煌历史的汉人高。这应该是一种自卑心理在作祟吧,毕竟太祖前女真族实在没一件可说道的事。因此,到现在女真人还没有完全被汉人接受为同胞。

    在这么安静的场合,皇帝听得很清楚,忖道:这么说,似乎有点道理,但是不可行,汉人还有契丹人总造反,这种举措得不到女真人的支持,那是会动摇国本的。好累,挥挥手:让他们走吧,朕要好好想想。

    我们告辞出来,荣王先走了,完颜炆说我刚挨了骂,一定不好受,他要陪我散心,好说歹说,拉我去了中都最好的酒楼丰乐楼,要了个雅间。

    我在发呆,他喝了几杯酒,听到外面有人在卖唱,便叫人进来,是个十四、五岁的小姑娘,娇娇怯怯的。完颜炆这家伙,居然装成醉酒要去占那小姑娘的便宜,我当然是劝他,他不但不听,还狂起来,动手打我,结果当然是被我揍了一顿。小姑娘吓得大叫,招了一堆人来,完颜炆灰头土脸地逃了,我心情极度败坏,也就回去了。

    ————————

    第二天我本想睡个懒觉,赵王一下早朝就铁青着脸回来,道:“康儿,你昨天进宫都跟父皇胡说了些什么,‘全盘汉化’?‘民族融合’?你知不知道你在说什么?熙宗皇帝没做成,海陵还被契丹人耍了,你能做成吗?符坚信任鲜卑人,结果呢?慕容氏全部背叛,建了一堆什么后燕、西燕、南燕、北燕的,导致前秦亡国,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啊。满朝文武都在传,说你的性子跟王安石一样的急功近利,会毁了大金国。还有,你跟炆儿一起去喝酒了?御史路铎(注12)告你调戏歌女,被炆儿阻止,你就殴打他,不但三哥一系的,连中立派的臣子都全部要求严惩你。我屡次示意,我这派的人都不肯替你说话。”

    路铎啊,他是很正直,就是很有些捕风捉影。风闻奏事,不等于诬告无罪,路铎那样见风就是雨的人根本不适合当监察御史,这次,他就又被人当枪使了。听到这,我紧张地坐起来望着赵王。

    赵王痛心疾首地道:“都怪我平日太宠你了,你才会口无遮拦,你昨天的胡言乱语可是把能得罪的得罪了,不能得罪的也都得罪了,那些本来很喜欢你的老王爷听说后也都想教训你,连我都想……司空大人(完颜襄)这次都不护着你了。唉,你呀,这次祸闯得太大了,父王无能,也保不住你了,你还是继续游学吧。”捧着我的脸,伤感地道,“康儿,你先出去避避风头,过几年这事淡了再回来。你也不小了,记着,祸从口出,以后可别再这样了。”

    我盯着赵王的眼睛,缓缓道:“父王,你想当皇帝吗?”

    赵王一愣,气道:“都什么时候了,你还在说这些?”叹了口气,又道,“你问这个干什么?”

    我又问:“如果,皇位和孩儿,只能选一样,父王你会选哪样?”

    赵王显出踌躇之色。我也没再为难他,赵王不骗我,这才是最重要的。而且这次我不会妒忌,因为,另一方是权力,也是我的最爱。

    我冲赵王眨眨眼睛,笑着接道:“如果是皇位和王妃的选择,父王就不会迟疑了吧,孩儿在父王心里的地位始终是比不得她的。”

    赵王不语,我一把抓住他的手,认真地道:“父王,孩儿一直想有个弟弟的,以后……让他即位,坐镇中枢,我当都元帅,去攻城略地,很可惜,弟弟一直没出世。不过孩儿还是希望父王能荣登大宝,您一向宠我,对我简直是千依百顺,我要兴兵,你也会支持我的,是不是?

    世宗皇帝多子,皇上以皇太孙的身份继位,皇位不稳,所以在他登基不久,就有郑王永蹈叛乱之事,而后又有镐王永中被赐死,皇上一直在猜忌宗室啊。所以父王你哪点都远胜三伯,皇上却纵容你们争储,还偏向他,让你们势均力敌,就是因为在皇上心里,金国国势会不会衰弱远不如他能不能掌权重要。

    父王听过‘将欲取之,必先予之’吧?孩儿想请父王向皇上表明无意皇位,一来是为孩儿换取兵权,二来让皇上放心,分些权力给你,三来结好李元妃。父王,王妃她……嘿,你可是皇族和朝臣中唯一不在乎出身的,和李师儿的关系本来就还可以,如今她刚生了个儿子忒邻,为其将来打算,会和我们合作的。忒邻,意思是海,百川归海,皇上还真是喜欢他啊。您就跟李师儿说,杨玉环在朝中扶持的杨国忠逼迫安禄山造反,导致‘安史之乱’,后来杨贵妃被唐玄宗绞死;在李勣说出‘此陛下家事,何必更问外人’后,武则天在朝中结交的许敬宗马上来个‘田舍翁多收十斛麦,尚欲易妇;况天子欲立后,何豫诸人事而妄生异议乎!’话不好听,但就是这么回事,最后武昭仪当上了皇后。李师儿读过书,她明白的。有这么一个临时盟友,宫里的消息会灵通很多。

    第四嘛,嗯,郑庄公就是这么除掉胞弟共叔段的。

    父王放心,只要我们抓紧兵权,就能重演玄武门之变。”

    共叔段?赵王搜索记忆,想起来了,那是《左传·郑伯克段于鄢》。周平王时,郑庄公胞弟共叔段受太后姜氏偏爱,姜氏要求庄公把京城(那个城池名叫京,不是指郑国都城)封给共叔段,庄公很痛快地答应。共叔段愈发恃宠而骄,人称“京城大叔”。大臣们都看不下去,认为共叔段迟早要造反,屡屡向庄公进言。庄公却认为,共叔行为不检,但没有明显造反迹象,如果杀他,姜氏必阻拦,我自己将背上不孝不友的恶名,现在自己置之度外,任其妄为,他越肆无忌惮,早晚兴兵造反,那时再杀他,所有人都会认为罪不在我。郑庄公耐心等候时机,见国人对共叔段骄奢多有不满后,便假装出巡,给他谋反机会。共叔段果然上当,自立为王,结果中了埋伏。谋逆大罪,姜氏不敢为次子求情,共叔段最终背着叛逆罪名自杀身亡。

    赵王不禁心惊:康儿读了这么多年书,都记了些什么呀,那么多忠臣义士的事迹,他知不知道?怎么尽注意这些权谋诡诈之术,完全不像惜弱,倒真是像父皇呢,父皇做皇孙时就很爱读《春秋左氏传》。看着面前的儿子,眼神依然清澈明亮,眼眸却是幽黑深邃,深不见底,里面,没有丝毫感情,包括漠然,他的声音清冷,透着难以描述的寒意,一瞬间,赵王似乎觉得并不认识他:孩子长大了,也许,自己从来也没有能完全地了解他。

    赵王缓缓地道:“康儿,你究竟想干什么?”

    我已经看到一望无际的草原了,那才是我的舞台,我在骑马驰骋……想象中,我眉飞色舞地道:“我要去参军,我要去东北路招讨司,我要去打仗,我要做千古名将……”

    赵王急道:“不行,我不许你去,那太危险了。”

    我轻笑道:“父王,孩儿激怒了皇上和文武百官,非躲出去避难不可了。只要父王不在场,孩儿要去泰州,父王觉得你派去保护我的属下敢阻拦吗?父王,打小起,孩儿想做的事就没有做不成的,是不是这样?”

    赵王惊道:“你昨天是故意的?”

    我尴尬地道:“父王,我怎么会骗你呢?我从前没提过想去泰州是因为你实在是太关心我了,直到我七岁时,你才肯让我自己骑马,还是匹小小小小马,才一个月大,跟我一样高。战场上刀枪无眼,生死由命,你一定不会让我去的。既然现在我肯定不能留在你身边了,你不会真想让我在外流浪吧?我真的可能学坏的哦,还不如让我去军中历练呢。父王放心啦,孩儿是要当大金第一名将的,一定会小心保住自己的小命的,嗯,我多带侍卫就是了,不会有事的。父王,你一向对孩儿百依百顺,孩儿就这么一个心愿,父王你就成全孩儿吧。”

    第一卷  26第十八章 世易事异

    作者有话要说:

    这章本来错了一点,女真、契丹等族被元朝划为第三等汉人的,已改。感谢hubend指教。

    继续吹嘘:看看,在元统治者眼里,女真就是汉人,于是,所谓民族仇恨,只是部分人制造出来的  当实力足够时,人才会产生野心的苗头,而且,这根苗子会随势力的扩展而长大。上辈子我只是个普通人,一开始,我只想还在这个世界的时候好好享受一下,不要十八岁就被毒死了我就心满意足了。在赵王府受了十年的皇室教育,耳熏目染下,我已经不满足于有吃有穿了,我还想要声名地位,还有,权势。我也有金匮玉碟,有内廷司的赤印宝册,证明我的皇族身份,我相信赵王在我的身世上做得天衣无缝,我是金国皇孙,未始没有九五之份。嘿,我已经是二世为人了,早看穿生死了,死,不过是新的,今世我有这么好的出身,这么好的机遇,百世难求,我不想碌碌一生,宁可博一把,“不能流芳百世,便要遗臭万年”(东晋大司马桓温)。

    我想过很久,我将来走什么样的路呢?

    投宋?给我理由。除了这具身体是汉人外,还有什么理由吗?汉人为什么就一定要助宋?宋朝仅仅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啊。

    我不喜欢宋朝,那是中国历史上最软弱的朝代,重文轻武,无能复无耻就是赵宋诸帝的遗传特性。方腊漆园誓师时就说:“天下国家,本同一理。今有子弟耕织,终岁劳苦,少有粟帛,父兄悉取而靡荡之;稍不如意,则鞭笞酷虐,至死弗恤,于汝甘乎?”“靡荡之余,又悉举而奉之仇雠,仇雠赖我之资,益以富实,反见侵侮,则使子弟应之,子弟力弗能支,则谴责无所不至。然岁奉仇雠之物初不以侵侮废也,于汝安乎?”靖康之耻真是所有炎黄子孙永远的耻辱。眼不见为净,赵宋赶紧灭亡才好,我不介意加把力。

    穿越文中,去宋朝助宋国灭辽灭夏灭金的人,都是怎么成功的?遇到微服出游的宋帝,大谈特谈三冗之害,被惊为天人,从此飞黄腾达,变法革新,大展神威。

    小学生的臆想。初中历史课本上清清楚楚得写着,北宋两次变法,宋仁宗时,范仲淹主持了庆历新政,宋神宗时,王安石主持了熙丰变法,即通称的王安石变法,前者温和,后者激进,但两次都是以失败告终。宋朝能存在,而且延续了三百多年,自有它的道理。

    冗官之害谁人不知?无数宋臣提过,宋帝听得耳朵都生茧了。可管理国家的就是官啊,吃下去的肉还能吐出来吗?裁汰冗官是跟整个统治阶级作对,有皇帝的支持又怎样?又一个晁错。谁能单枪匹马地做成,有如此手腕,何必穿越?现代没有政府机构臃肿的问题吗?去竞选国务院总理好了。

    再说冗兵,宋国怎么会有冗兵?他们认为“每募一人,朝廷即多一兵,而山野则少一贼”,这是作为社会福利机制存在的,而且效果显著,宋朝的“农民起义”确实比以前的朝代少多了,规模也小。《水浒传》是小说,宋江那班人的历史记载是“宋江起河朔,转略十郡,官军莫敢婴其锋。声言将至,(张)叔夜使间者觇所向,贼径趋海濒,劫巨舟十余,载掳获。于是募死士得千人,设伏近城,而出轻兵距海,诱之战。先匿壮卒海旁,伺兵合,举火焚其舟。贼闻之,皆无斗志,伏兵乘之,擒其副贼,江乃降。”(《宋史·列传第一一二·张叔夜传》)这个张叔夜是个忠臣,随赵佶赵桓北上,路上病死,败在他手上的大盗宋江就更不值一提了。方腊那次算是宋朝最大的了,也没闹多久,因为宋国普通百姓虽然生活水平比统治阶级低很多,可也有吃有穿,能讨老婆养孩子,干吗跟人造反?所以,这么有效的措施怎么可能废除呢?宋军良莠不齐,战力差,那有什么关系?能镇压可能的小小国内反贼就行,打不过外国就赔钱呗,辽夏金不就是为了钱嘛,宋国够富,出。总之不让武将当权,这是老祖宗的教训,他就是陈桥兵变,皇袍加身,才当上了皇帝。既不让精兵,也不让选将,军队战力怎么可能提升?怎么可能满足某人打这打那的幻想?

    别以为送个枪炮专家去就行了,武器终究是要人使用的,百分之百的可能,等你给某只小部队配上先进的枪支,就会莫名其妙地死了。宋国宁可“将不知兵,兵不知将”,就是防武将篡位,狄青、岳飞尚且不免,何况是一个能造出无敌于天下的火器的人呢?铸剑大师欧冶子就是这么死的。苏伯衡的寓言《空同子瞽说》里有个“锦鸡吐绶”(自己上四库全书查吧,我很小时在《世界寓言故事选》上看到的译文,网上找不到原文),以锦鸡喻士人,切勿自我炫耀。

    至于冗费,宋朝官员俸禄优厚,是为了养廉,而且军费开支浩大,不解决冗官冗兵的问题,也就不能解决冗费。相比之下,宋国送给辽、夏、金的岁币根本不值一提,宋国花钱买平安,买得舒心。很多网上的评论不负责任,胡说八道,宋国是积弱,但它从来不曾贫过,它富得很,财政赤字怎么了,现代,赤字财政是世界各国政府抵御金融危机、扩大内需?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