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书院 > 都市小说 > 永乐架空传 > 永乐架空传第3部分阅读

永乐架空传第3部分阅读

主缴纳巨额赎金颇为类似。这样一来,朱权所获得的承包权,便与领主权中的收益权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了。苏州的商业环境越好,朱权的收益也就越多。相反,如果朱权神经将苏州商业环境搞得乱七八糟,国法暂且不论,受损失的终归还是他自己。

    另外还有一个好处,即便不派锦衣卫去监视苏州的税收,朱权多半也不会瞒报税收动手脚什么的。由于任何人都可以竞争商业税收的承包权,因此现任承包为了保住承包权,向国库缴纳的税金必然不可能太少。也就是说,承包不仅会克制本人作弊贪污的,而且还会尽量制止其他税收环节中的损耗。朱棣也考虑过普通商人或许不敢得罪亲王的问题。《资本论》中似乎说过,如果利润超到300,商人便敢于蔑视人世间所有的法律。如果有足够的利益,而且法律允许,大约总会有胆大的商人敢于跳出来——万一商人们胆怯,顶多到时候派锦衣卫去暗中鼓励一下。

    进一步想,苏州的商业税承包权被私人获得可以额外带来一个好处。一些学之所以认为中国从来不存在资本主义萌芽这一环节,是因为中国从来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市民”。尽管商业税承包权远不及城市自治权,但朱棣早已想好了一个办法:任何市民只要每年缴纳一定额度的赋税就给予其恩骑尉的爵位,并且允许其以吏员身份参与掌握部分地方政权。如此一来,这样的城市便与欧洲那些获得自治权的城市颇为类似了。只要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市民,在商品经济展到一定程度后,想必资本主义就会顺势萌芽了。

    想到这里,朱棣更加觉得将商业税承包出去是个好主意,于是进一步诱惑朱权。

    “十七弟,你应当知道苏州在宋朝是多么的繁华。如今苏州虽然不复宋朝时那副盛况,但苏州的地理优势在那里。在整个中华大地来说,苏州的经济还是很有优势的。你甚至可以在自己的权限范围内减免商铺一定年限的税收,以便吸引更多的商人在苏州开铺子。”

    “假设能够收取商业税十万贯,你便可以获得将两万贯;如果能够收取二十万贯,则可获得将四万贯;如果你能够收取一百万贯商业税……想想,就实际收入来说你岂不成了诸王之?”

    就目前的商业环境看,一个城市收取十万贯商业税是一件难想象的事,但这毕竟是一个极为诱人的画饼。当朱权又是心动又是犹豫之时,一旁的谷王朱穗突然插嘴道:“太祖皇帝说过,亲王‘分封而不锡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不得干预地方行政事务。皇上怎么能让十七哥承包苏州的商业税收呢?”

    朱棣皱皱眉。“仅止税收而已,不碍事。”

    户部尚书郁新说道:“刚才皇上说,宁王殿下可以在自己的权限范围内减免商铺一定年限的税收,以便吸引更多的商人在苏州开铺子……这个权力似乎……”

    朱棣不以为意地撇撇嘴。

    “宁王有一万石的岁禄,又可以获得商业税收总额的10作为承包收入。如果他想大力展苏州的商业经济,可以用税收总额的10用来鼓励商人在苏州建立商铺,甚至还可以将岁禄中的部分投入在里面。这也就是朕所说的‘宁王可以在权限范围内减免商铺一定年限税收’。若宁王愿意损己利人,那又有什么好说的呢?”

    郁新不依不饶地说道:“岂能允许亲王向百姓示恩?”

    朱棣闻言颇为不悦。

    “亲王对地方百姓好点有什么不对?难道非要亲王为祸地方,让地方百姓对亲王恨之入骨才好?!你休要再离间朕与诸亲王的兄弟之情。”

    朱棣缓了口气,想了想,觉得郁新虽然读书读得傻了,但毕竟也是出于为了维护中央皇权的好意,因此放缓了语气。“再说,如果地方官员获得百姓爱戴朕又该怎么办?难道因为百姓要给地方官员送万民伞、要为好官建生祠,朕便应该斥呵那个好官甚至是将那名官员革职?”

    “但……”

    看到郁新还想反驳。朱棣冷着脸说道:“朕意已决,爱卿不必多言!”

    朱棣转过头盯着朱权。“十七弟,你奉不奉诏?”

    朱权一直都是识时务的俊杰。听到朱棣这么问,他立即老老实实地答道:“臣弟遵旨。”

    谷王朱穗眼珠一转,涎着脸对朱棣说道:“皇上,我在靖难之役同样立有大功,能不能也象十七哥那样承包商业税收?”

    朱棣对朱穗的恶感又增加了一分。刚才看到到朱权将会得到超越普通亲王的好处时,他立即跳出来阻挠。现在见朱棣铁下心要让朱权承包苏州的商业税收,便马上见风使舵,涎着脸要求同样的承包权。

    朱穗会产生这个想法并不奇怪。反正收税的事又不必亲王们亲力亲为,收到足够的商业税会有更多的承包奖励,即便收不到,反正他们的岁禄又不会少——有赚无赔的事,谁都会喜欢。

    虽然更加厌恶朱穗了,但朱棣仍然克制着自己的情绪,尽量和颜悦色地对朱穗说道:“也罢,毕竟你在靖难之役中也曾立下功劳……你原来的封地宣府商业不算达,朕给你换一个更好的地方,就长沙吧。”

    想了想,为了避免令朱穗产生什么心理阴影,朱棣将视线移向朱权,历声道:“不过朕要事先告诫你们:朕相信你们本人不会在征收商业税时犯什么过错,但你们一定要管好那些收税的税丁,绝对不允许他们横征暴敛或是借机为难正当的商人。若是地方官员或商人状告税丁有不法行为,朕必将追究你们的管理责任。”

    “好了,今天就说这么多。你们都退下去吧。”

    第五章 没有钱万万不能

    或许是因为时间太短的缘故吧,所谓的蝴蝶效应还没显现出来。不过,朱棣的穿越对历史已经造成了一点小小的影响:他的登基诏书是由天下闻名的大儒方孝孺所写。其实所谓登基诏书别人也可以起草,但方孝孺亲自写的登基诏书,却能够对安抚天下人心起到更好的作用。

    历史上燕军进入南京,迎降的文臣不过百人。除大批人死难外,在任而“遁去,达四百六十三人”。然而方孝孺起草登基诏书后,居然有不少逃跑的官员又重新回到了工作岗位。

    周王朱肃、齐王朱傅、兵部尚书茹常不知从哪里寻了个枪手,一篇奏折写得是花团锦簇。这篇奏折详细分析太祖撰写的《皇明祖训》,让人看了不知不觉就会认为,太祖的本意其实是减等继承——而皇明祖训上之所以写的是世袭罔替,要么是参加编写此书的编辑们误解了太祖的意思,要不然就是编辑的笔误……

    对于将世袭罔替改为减等继承,大臣们没有任何意见——从公讲,这种改变对国家和百姓有利;从私讲,这种改变并不损害大臣自身的利益。至于说将原有的公、侯、伯三级爵位改为十九级,也确实有利于激励士子进取之心——最重要的是,这样一来更多的大臣能够从这种改革中分一杯羹,所以,他们异口同声地表示了赞同意见。

    为了减少宗室子弟的怨恚之意,朱棣一锤定音:凡在宗人府谱牒中已有纪录的宗室子弟,皆按原有的分封制度获得爵位。在此之后出生的宗室子弟才减等继承。反正,现在皇室人口全部加起来也才六七十人,这点小小的让步对明朝财政的影响完全可以忽略不计。

    在正式下诏改世袭罔替为减等继承的第二天,朱棣召见了周王和齐王。既然他们那么上道,朱棣自然也就投桃报李了。

    “调查结果已经出来了。你们虽有过错,但朕决定予以赦免。”朱棣对周王朱肃说道:“五弟除复王爵外,并增岁粟五千石。不过,这一决定将于明年正月宴请诸王时正式宣布。那时,五弟和七弟便可回到自己原来的封地去了。”

    之所以在周王和齐王之间区别对待,其中一个原因是朱肃与朱棣为同母兄弟,两人之间血缘关系更亲近些——虽说此朱棣已经非彼朱棣了,但他毕竟保留了原来燕王的记忆,因此对周王有着莫名的亲近感。

    建文时期朱肃就有反迹,而另一个时空的1420年10月,还会有人告朱肃要造反。所以说,朱肃大约未必是个安分的人。不过,朱棣对朱肃并不象谷王朱穗那般反感。两人同母所生血缘亲密并不是主要原因,影响朱棣观感的,是因为朱肃在诸多藩王之中还算是有作为的——用后世的话来说,朱肃虽然如何如何,但总的来说,还是有功于人民。

    朱肃为人好学,喜读书,能填词赋诗,又写得一手好字。他曾根据元朝宫中遗事,写有《元宫词》100章,是搞文艺的好手。同时,朱肃还是一位植物学家和方剂学家,他利用自己特有的政治和经济地位,组织和参与编写大量科技著作,其中影响力最大的代表作是《救荒本草》和《普济方》。《救荒本草》除了在植物学的展上作出杰出贡献外,更是在救荒方面起了巨大的作用。而《普济方》有方脉总论、运气、脏腑、身形、诸疾、妇入、婴儿、针灸、本草共100余门,计1960论,2175类,61739个药方,239图,后世很多著名的医书都参考和引用过这本论著的部分内容——连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也不例外。《普济方》所挥的作用,用活人无数来形容并不为过。

    在政治上朱肃也比较开明,到开封以后,他执行恢复农业生产的经济政策,兴修水利,减租减税,放种子,做了一些有益于生产展的事。朱棣忌讳弟弟们成为政治家、军事家,但如果他们成为医学家、植物学家、音乐学家、书法家什么的,朱棣还是非常乐见其成的。

    那天朱棣说过根据调查地结果。或许会对他们略施薄惩。当时齐王朱傅战战兢兢、忐忑不安。如今获得了赦免。然后又看到朱肃获得加封。朱傅居然蹬鼻子上脸地央求朱棣增加他地岁禄。

    对于齐王。朱棣可没任何好地印象。不说朱元璋在世时齐王就多有不法行为。往后说。另一个时空地永乐三年冬十月丁卯。齐王犯罪。永乐皇帝三赐书戒之。好吧。既然已经再三警告你了。所谓事不过三。那么你就安分点呗。可是齐王不干。永乐四年五月庚戌。齐王又犯罪。结果削官属护卫。留之京师;癸丑。齐王被废为庶人。

    朱棣相信。对齐王地处置并非是永乐皇帝为了消除异己而胡乱加罪。毕竟在废齐王王爵之前。永乐皇帝曾再三警告他;毕竟。永乐皇帝地弟弟很多。他如果是为了消除异己。他干嘛不去找蜀王、楚王等其他亲王地麻烦?

    所以归根结底。还是齐王咎由自取。

    不过。既然没有因为还未犯下地罪行而提前处置谷王。朱棣自然也不会厚此薄彼。对齐王提前进行惩罚。

    朱棣耐着性子安慰了一会儿齐王。可恼地是。齐王简直不可救药。他一点都没看出朱棣已经不耐烦。仍旧嘻皮笑脸地央求皇上为他增加岁禄。朱棣把这个活宝真是没办法。作为有理想有抱负地皇帝。朱棣还有很多要办地事需要处理。不能再陪着这个弟弟浪费时间。所以。朱棣托词有事然后溜之大吉。

    事实上,朱棣也确实是有事。户部尚书郁新和左侍郎夏元吉为了新铸永乐铜钱的事,正在养心殿等着呢。

    回到养心殿,朱棣一眼就看到郁新手上的东西。

    郁新向朱棣向施礼后说道:“万岁,臣给您送新钱样子来了。”

    朱棣坐上龙椅,示意太监将那些东西递过来。看到新钱样子时,朱棣若有所思地瞟了一眼随堂太监黄俨,结果黄俨立即轻声说道:“万岁,宝钞铜版和制钞样纸也造好了,您现在要看吗?”

    对于黄俨的勤谨媚巧,朱棣早已领教过了。

    在穿越之前,朱棣对黄俨没什么好印象。历史上的黄俨与朱棣的三子朱高燧甚为要好,他知道朱高燧的心思,也了解朱棣的偏爱,因此曾经与朱高燧共谋排陷朱高炽,希望能够让朱高燧取而代之。

    朱棣对那个名义上的嫡长子倒没什么特别的好感——毕竟此朱棣已经非彼朱棣,尽管从血缘上讲朱高炽是朱棣的儿子,但是在心理上,穿越之前不过二十多岁的朱棣却毫无身为人父的自觉。不过,朱棣对朱高炽也没有特别的恶感。朱高炽的外表对不起观众,但是作为皇帝表现尚佳,后世对朱高炽的评价还是不低的。

    抛开朱棣对朱高炽的好恶不论,黄俨帮助朱高燧谋夺太子之位侵犯了皇权——太子表现不好,要废也是皇上自己的事,不相干的人掺和自然是犯了皇帝的忌讳。

    原本朱棣打算随便找个理由将黄俨打走的,可是还没等找到理由,朱棣却又改变了主意。

    黄俨确实不是好人,但他却有一手侍候人的好本事。黄俨口齿伶俐、办事利索不说,还特别有眼力——朱棣想喝茶或是想看奏折时,不需开口,黄俨已经将东西递到朱棣的眼前。更出奇的是,黄俨每天只需要睡一两个时辰照样精神抖擞。基本上无论朱棣什么时候叫,黄俨总是能够应声而至,话音不落,就已经跪在面前了。按朱棣的理解,这或许就是所谓的“术业有专攻”、“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由于被黄俨侍候的太舒服,而且一时之间又找不到可以替换的人选,所以朱棣也就暂时打消了撤换随堂太监的念头。

    大约是早有准备吧,很快黄俨便拿来了宝钞铜版和制钞样纸。

    朱棣拿着制钞纸样捏了捏,扯了扯,然后甩了甩,最后若有所思地将制钞纸样和宝钞铜版放下。这种制钞纸的纸质比后世的印钞纸差多了,不过却也可以和复印纸相媲美了。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相对以前用来制作大明宝钞的桑穰纸而言,新版的制钞纸也算是差强人意了。

    接着,朱棣又拿起新钱仔细端详起来。

    刚刚铸好的永乐新钱着晶亮的光彩,让人看了心里高兴。这钱上铸的“永乐通宝”几个字不完全一样,最前面九枚非常清晰,排在其次的九枚次之,最后九枚则显得有些模糊。朱棣知道,排在前面的九枚叫‘祖钱’,是要在御库里存档的;中间的九枚叫母钱,是用来做模子的;最后这九枚才是以后在民间通用的永乐制钱——这一种因为翻了两次模版,所以看起来远远不如第一版光亮。

    朱棣仰着头回忆以前看过的一个电影情节:黑社会为了制造能够以假乱真的假币,于是偷了政府的正版制币模版。想来,这“母钱”应该相当于后世的制币模版了。只不过,为什么不用‘祖钱’来做模版呢?那样岂不是能够更清晰一些?

    想了半天还是不得要领。朱棣放下心头的疑问,对郁新和夏元吉说道:“今天叫你们来,是想和你们讨论一下大明币制的问题。”

    “太祖皇帝铸‘洪武通宝钱’。由于铜钱份量重,价值小,不便于大量的贸易,因此又造‘大明宝钞’用以解决这一难题。然而宝钞行额没有限制,旧钞、烂钞又未能及时回收,加上印制简陋,容易伪造,使得宝钞很快贬值。原本一贯相当于一千文,可是如今,江南士民和一些行商大贾重钱轻钞,甚至有人以一百六十文钱折算钞币一贯,可谓是钞法大坏不行。”

    朱棣顿了顿,心中暗想:这还是因为朱元璋太厉害,而且明初吏治相对还算清明,所以大明宝钞还勉强可以在市面流通。到了明朝中后期,宝钞已经贬值得和废纸差不多了。

    “你们说说看,如何才能保证大明宝钞正常流通?”

    郁新小心翼翼地说道:“太祖皇帝的办法是下诏禁用铜钱,依臣愚见,若想保证大明宝钞正常流通……永乐通宝似乎不必行。”

    朱棣又好气又好笑。他手里正捧着永乐通宝的新钱样子,这个郁新居然建议禁用铜钱。如果上纲上线,对郁新扣上一条欺君之罪也不为奇。

    不过话又说回来,朱元璋确实曾经“诏禁用铜钱”、“令有司悉收其钱归官,依数换钞,不许更用铜钱行使。限半月内,凡军民商贾所有铜钱悉送赴官,敢有私自行使及埋藏弃毁罪之”,也就是说,郁新的建议倒也算得上“有据可依”。

    朱棣尚未说话,左侍郎夏元吉却抢先说道:“大明通行宝钞只有一百文、两百文、三百文、四百文、五百文、一千文六种面额。如果下诏禁用铜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