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书院 > 历史小说 > 皇宋 > 第215章 君子阁【下】

第215章 君子阁【下】

,澶渊之盟后,天下承平,而宗室子弟有不能够当官,当猪一样养着,晚上除了造人外,还能够干什么?

    如此庞大的基数,哪怕十取一,也足够叫大半的天下士子断个仕途。本来科举就困难了,可谓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现在又来一伙分蛋糕的,这叫什么啊?

    同样官拜参知政事的王随苦笑一声,道:“公垂兄,这事情就算反对,也不好办啊!虽然大宋立国已经七十五载,但宗室子弟,仔细的算起来,其实关系并不算太过疏远。这么多宗室子弟支持,官家好意思反对吗?反对了,岂不是叫天下人不耻?”

    宋绶气呼呼的说道:“都怪那长沙王,本官拼着丢官弃职,这次说什么也要去了长沙王这安抚使的乌纱帽去!”

    这样的情况,在衙门各房中不断出现。

    皆因赵禳这《宗举令》太过招惹痛恨了!

    最核心的问题,是允许宗室子弟得到“差遣”,可不是寄禄官。

    得到差遣有三种途径。第一,有人举荐,只有王爷才可以举荐,每年每位王爷有三个举荐名额。不过举荐归举荐,并非一定可以得到实权的,要到官家那里参加考核,视同成绩,刷下一些来。不过举荐了,十有是成功的,毕竟宋仁宗也要给这些王爷的面子。

    在这里,就不得不说一下宋朝王爵的制度了。宋朝的王爵不是随便封的,除非是赵禳这样,皇帝的儿子才可以得到王爵,不过不是世袭的。要不就是立下偌大的功劳,比如收复燕云十六州,这才有几分可能。

    而不是世袭,那怎么还有那么多王爷呢?宋朝采用一种特殊的制度。比如汉王死了,不是由他儿子继承,而是从这一房的族人,也就是汉王的叔伯兄弟当中挑选贤能的出来,由他继承爵位。

    能够被挑选出来的,那一个不是德高望重,有其他人佩服的品德的?这些王爷虽然实权没有赵禳大,但要比影响力,赵禳真的比不上。

    同样的,这一条法令,这是增加王爷的权力、名声、增加收入的机会。怎么能够不叫这些王爷心动呢?

    第二个途径,就是科举,不过赵禳和赵元俨都知道现在大部分宗室的德行。因为没有为官一方的可能,大部分宗室子弟也就认识字就是了,有的甚至不认识几个字。这样的宗室子弟,推上去和满腹经纶的士子比拼,这不是如同一个手无寸铁的瘦弱少年对上猛张飞吗?

    于是赵禳和赵元俨引经据典一番,这些引经据典的话就不细说了,说白了,就是要给参加科举的宗室子弟加分。在当时没有分数一说的,但文章怎么评分呢?总不能用一句评语来评价吧?这就显得太过含糊了。

    比如这篇文章,我觉得好,评价有新奇。这篇也不错,我评价有魏晋古风。你光看这评语,怎么知道那一个好啊?

    于是有了评级,分为上上,上,中上,中,中下,下,下下这七个评级。无论是县试,还是春闺,都是通用的。

    而如果是宗室子弟参加科举,无论文章写的怎么样,一律加一等。也就是说,你篇文章写的再差,哪怕是幼儿园的水平,甚至是胡乱涂鸦,也可以得到第六等,也就是“下”的评定。

    如果是“上”的评定,更是可以升为上上,铁定中举的那种。

    当然了,这提议,自然少不得招惹士子的痛恨了。他们寒窗苦读,这些宗室子弟荣华富贵的过来,现在哪怕是一块烂泥,都可以得到他们苦读几年的成果。

    至于最后一个途径,则是进入由赵禳和八王爷联合创办的新书院——国子书院。书院聘请能吏、致仕的地方官员来教导。两年后,毕业的学员将进入各地官府当吏员。吏员虽然不算是官,却可以通过考评等,提拔为官。同时规定宗室子弟的吏员,优先提拔。

    虽然有不少的优待,但赵元俨对此依旧不屑一顾。

    本来赵元俨他是不愿意加上这么一条的。别看吏员在老百姓眼中也许是大官人,但在赵元俨这等贵人看来,不过是比老百姓高级一点的工具而已!没有错,就是工具!连人都算不上。

    只是因为赵禳一力坚持,赵元俨这才勉强答应下来。不过他并不认为,会有几个宗室子弟愿意去当吏员这等没有身份的职业。

    为此赵元俨当了一个挂名院长后,便忘记了有这么一个书院的存在。没有过几年时间,赵元俨便为了这事情,悔恨欲绝了。当然,这已经是后话。(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