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书院 > 其他小说 > 三国好孩子 > 三国好孩子第10部分阅读

三国好孩子第10部分阅读

公失望了,近来陶府君的病情已经有所好转,家兄推测,可能是和天气有关,近来彭城一带雨水正常,气候比较潮湿,所以陶府君的哮喘就好转了许多,即便发作,也没有冬天那么剧烈。”

    “子方真会说笑,陶府君病情好转,刘备欢喜还来不及,子方怎么能说让刘备失望?”刘皇叔打了一个哈哈,心里却无比郁闷——这陶谦老儿,怎么病情就好转了?果然是老而不死是为贼啊!

    “糜芳言过了,请玄德公见谅。”糜芳也发现自己过于失言,赶紧道歉。然后糜竺也是犹豫了一下,又看了看左右无人,这才压低声音说道:“玄德公,糜芳一直有一个打算,想把陶谦最信任的郎中张航收买过来,这样的话,玄德公需要陶府君什么时候过世,陶府君就能什么时候过世。”

    刘备的眉毛微微一动,开始盘算糜芳这个主意的可行性,心说陶谦如果突然暴毙,徐州群龙无首,必然为之大乱,自己这个客将靠着徐州首富糜竺家族的全力支持,自然也就有了混水摸鱼的大好机会。但这个主意也极其冒险,计划一旦暴露,自己苦心经营多年的良好名声就要毁于一旦了!

    见刘备神色犹豫,糜芳忙低声鼓动道:“玄德公,糜芳认为此计应该可行,玄德公可以想想,陶府君至今没有嫡子,又两次提出将徐州让给玄德公,如果陶府君突然暴毙,陶商与陶应两个小儿继位都是名不正言不顺,糜芳与兄长再伪造一书,就说陶府君生前遗书,将徐州让给玄德公,玄德公岂不是就可以坐领徐州五郡了?”

    刘备还是不说话,只是紧张盘算,糜芳则又低声说道:“玄德公请放心,糜芳早已考虑仔细了,陶谦一死,糜芳兄弟自然是全力支持玄德公接管徐州;陈珪父子态度一直暧昧,届时即便不协助玄德公,也不会站在陶商和陶应两个小儿那边;而琅琊臧霸胸无大志,只求割据一方,玄德公与他关系又好,只消三言两语,承诺臧霸永镇琅琊,臧霸必然支持玄德公领受徐州!如此一来,徐州三大势力糜陈臧,公得其二,陈氏中立,陶商和陶应两个小儿就是有天大的本领,也翻不起什么风浪了。”

    刘备还是不说话,许久才阴阴说道:“那曹豹呢?子方是否漏算了他?”

    “曹豹小儿不足为虑。”糜芳笑道:“曹豹虽然挂名徐州首将,但本事低微,用兵无能,统军不力,那能配得上做玄德公的对手?况且此人生性油滑,擅于骑墙取巧,见玄德公势大,为了他的荣华富贵,娇妻美妾,自然会做出明智选择。”

    刘备开始动心了,脸上继续不动声色,真正做到了喜怒不形于色。糜芳等了许久不见刘备决断,不由大急道:“玄德公,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啊!之前玄德公你两次拒领徐州,已然是坐失良机,还给了陶应小儿名满天下、尽收徐州民心的机会,现在陶谦老儿显然已经是在把陶应小儿当做嫡子培养!倘若迁延日久,陶谦老儿忽然确立嫡子,将徐州传给陶商或者陶应小儿,玄德公再想取徐州,难矣!”

    “子方,你最后这句话说对了。”刘皇叔终于开口,沙哑着嗓子低声说道:“陶府君是没有确立嫡子,但是在子方你行事之前,陶府君忽然确立了嫡子怎么办?或者说,陶府君在临终之际,指定一子承继徐州——陶恭祖待刘备礼遇有加,恩义交至,备又安忍夺他父子基业?”

    “玄德公,徐州是大汉土地,公乃皇亲,正当领之,为何要让于陶氏?”糜芳急了,提高声音说道:“况且徐州又是四战之地,举目皆敌,非治乱之主不能居之!玄德公是大仁大义之人,难道想眼睁睁看着徐州五郡败坏在陶商和陶应两个小儿手里,让徐州军民生灵涂炭,血流成河?!”

    “公言差矣。”刘皇叔摇头,平静说道:“以备之见,陶商公子天性仁孝,博学渊识,才德无双,理应被陶公立为嗣子,承继徐州。所以备认为,子方与子仲应当尽快上表,请陶府君确立陶商公子为嫡,备也好全力辅佐陶商公子承继大业。”

    “玄德公,你是在开玩笑吧?”糜芳差点没跳起来,“让我们兄弟劝陶谦立陶商为嗣子,那玄德公你怎么办?”

    “和蠢人说话,就是累。”刘皇叔心中抱怨,又见糜芳实在不理解自己的良苦用心,只得低声问道:“子方,依你之见,陶商与陶应,谁更难对付?”

    “当然是陶应小儿难对付。”糜芳想也不想就答道:“陶应小儿外表忠厚,内心j险,深于城府,工于心计,且野心勃勃,远比他的兄长j诈。而陶商小儿迂腐痴傻,蠢如猪狗,远比陶应小儿容易对付。”

    “既然如此,那子方兄为什么还要阻挠陶府君确立陶商公子为嫡?”刘备阴阴的说道:“自古废长立幼,乃是取乱之道,陶府君立长子陶商为嫡,陶应公子想来也能明白陶恭祖的苦心——倘若陶应公子不肯满意,有意篡逆,备也当兴兵讨伐,为陶商公子铲除逆臣!”

    目瞪口呆了许久后,糜芳那点可怜的脑细胞终于运转到位,兴奋的一挥手,喜道:“明白了!玄德公是想让陶商和陶应两个小儿兄弟相争,手足相残,乘机坐收渔利!”

    “蠢货!”刘备又在心里骂了一句,这才摇头说道:“非也,备绝无此意,备只是觉得陶应公子身为人弟执掌兵权,似有欺兄之意,路见不平,所以拔刀相助。”

    “玄德公妙策,糜芳明白了。”糜芳大喜过望,赶紧拱手说道:“请玄德公放心,糜芳回到徐州城后,立即向兄长禀报此事,让兄长按计而行。”

    刘备微微点头,淡淡说道:“那就有劳糜别驾和子方了,子方可以多拉一些徐州文武官员助威,倘若陶府君不允,子方和糜别驾还须以长幼之别多多规劝,千万不可让陶府君废长立幼,自取祸端。”

    糜芳j笑点头,心领神会的答应,而刘备顿了一顿后,又补充道:“子方,适才你说那位陶府君最信任的张航张郎中,既然陶府君的病情在逐渐加重,子方有空时还是要多走往走往,随时掌握陶恭祖的病情——届时陶应公子如果不满兄长被陶府君立为嗣子,做出傻事,陶府君的病情,很可能就会恶化了。”

    糜芳又糊涂了,满头雾水的问道:“玄德公此言何意,能否明教?”

    “子方,把这话带回去给子仲。”刘备实在难得再和糜芳解释,只是平静说道:“他能明白,也能把握时机。”

    第二十六章 回徐州

    七月十三这天,离开彭城已经三月有余的陶应,领着三十轻骑回到了彭城。陶应这次是突然决定回来的,事前没有知会任何人,包括陶谦都没有禀奏一声,把君子军暂时交给了堂弟陶基,清晨从梧县出发,下午申时刚过就抵达了彭城。

    陶应不回来不行了,陶应收到消息,七月十一这一天,治中徐方利用徐州百官尽聚刺史府的机会,忽然向陶谦提出了立嫡之事,建议年过六旬又体弱多病的陶谦早立嗣子,并且直接建议陶谦立长子陶商为嗣。而徐方在三国历史上虽然籍籍无名,在陶谦时代的徐州却是大名鼎鼎,与已经被害广陵太守赵昱并称徐州二骏,在徐州士林中的声望,甚至还远远超过了同是徐州人的王郎和张昭——当然也超过了诸葛正太,所以徐方带了头后,立即在徐州官员中赢得了无数的响应,部分文武官员纷纷出言附和,煽动陶谦立陶商为嗣。

    以徐方为首的徐州官员热脸贴到了冷屁股上,正所谓知子莫若父,没有人比陶谦更清楚大儿子陶商的德行,也没有人比陶谦更清楚把徐州传给陶商的后果,所以陶谦几乎是不假思索的拒绝徐方等人的请求。但陶谦这时候又犯了一个错误,那就是陶谦没有断然宣布暂时不考虑立嫡,而是提起了陶应的名字,要徐州官员比较陶商和陶应的长短——当然,这也不排除是陶谦觉得自己确实应该考虑立嫡的问题了,所以才拿出两个儿子来比较。

    陶谦提到陶应的名字,结果自然正中糜竺和糜芳兄弟下怀,两兄弟率先开炮,历数历朝历代废长立幼带来的各种杯具,坚决反对陶谦做出茶几选择,请求陶谦不要迟疑观望,应当立即确立陶商为嫡,以便将来继承徐州牧大位。徐方也领着一大帮腐儒帮腔,坚决反对陶谦废长立幼,鼓动陶谦立即确立陶商,把理不直气不壮的陶谦驳得哑口无言。

    让糜竺兄弟等人失望与意外的是,眼看他们的大计出现一线曙光时,没有担任任何官职的陶谦长子陶商收到消息,竟然直闯刺史府大厅,当中表明自己绝无继位之心,还请求陶谦确立为徐州立下了大功的陶应为嫡,将来让陶应继位,自己这个做兄长的情愿给弟弟当帮凶走狗。然后遭到以糜竺兄弟为首的徐州文武官员坚决反对后,陶应的好大哥陶商竟然要拔剑自刎,表明自己绝无夺嫡心思,陶谦乘机喝住陶商与徐州百官,决定暂不考虑立嫡之事,这才把一场立嫡风波暂时平息了下去。而收到这样的消息,陶应自然是非得赶回徐州一趟不可了。

    急匆匆的进了徐州城,又急匆匆的回到自己家中,陶应刚一进门就撞见了陶谦身边的头号亲信曹宏。见陶应突然出现,事前没有收到任何消息的曹宏当然是大吃一惊,忙迎上前来行礼道:“末将曹宏,见过公子,公子何时回的徐州,为何末将竟然一无所知?”

    “刚到,有点急事回来,未及向父亲禀报,所以将军不知道。”陶应回答很简练,又问道:“曹将军,父亲和我兄长现在那里?我要见他们?”

    “主公正在后房养病,公子去了就可以见到。”曹宏也回答得很快,然后曹宏的神情犹豫了一下,又压低声音说道:“至于大公子,二公子你一时半会怕是见不到他了——大公子被糜别驾兄弟请去府中赴宴了,至少要到天色全黑才能回来。”

    “赤膊上阵?真是迫不及待了啊。”陶应冷哼一声,向曹宏拱手道:“多谢将军指点,那陶应就先去拜会父亲了,到了晚上再拜会将军。”

    “公子慢走。”曹宏还礼,然而陶应并没有立即离开,而是让亲兵拿来了一个小包裹,双手捧到曹宏这个陶谦贴身心腹兼丹阳兵老大面前,微笑说道:“曹将军,差点忘了,这是陶应从梧县给你带来的一点土产,请将军尝个鲜。”

    “公子太客气了,曹宏何许人也,那敢让公子带礼物。”曹宏假意推让,但陶应却硬把包裹塞进了曹宏手里,小包裹入手,曹宏的手不由自主的往下一坠,曹宏也眼睛一亮,忙低声说道:“公子,曹宏不敢当啊。”

    “曹将军不必客气,陶应不在父亲身边,父亲又年老多病,全靠将军和兄长随时照顾,这是陶应替父亲感谢将军的。”陶应嘴上象抹了蜜一样,又低声说道:“将军请放心,里面的礼物,是陶应在取虑那股乱匪老巢里抄到的,干净。”

    “取虑乱匪?!”曹宏大吃一惊,脱口道:“公子,难道取虑那股乱匪,是你……”

    “曹将军说笑了,取虑离梧县足足有一百多里,又在下邳郡境内,陶应那来的本事铲除?”陶应笑道:“说起来,陶应也正想向曹将军打听一下,取虑县那股乱匪一夜之间全部死于非命,到底是不是下邳许将军的杰作?如果是的话,许将军可就太了不起了,三四百号乱匪啊,一个晚上就剿灭干净,还一个都没能跑掉。”

    曹宏在徐州虽然是以谗慝小人著称,但为人绝对不笨,听到陶应这话稍一琢磨,很快就心领神会的答道:“公子猜对了,正是许耽将军的杰作,这事曹宏也是刚刚查明,正打算禀报主公,请主公下令嘉奖许耽将军。”

    “果然是许将军,陶应果然没有猜错。”陶应开心一笑,这才与曹宏拱手告辞。但往后院走了两步,陶应又心中一动,觉得自己是得试探一下自己那个便宜大哥,便又转向曹宏说道:“曹将军,一会能不能请你派人去一趟别驾府,知会陶应的兄长一声,就说陶应已经回来了。”

    曹宏捧着沉甸甸的小包裹转转眼睛,很快就点头哈腰的答道:“二公子放心,末将一会就安排人去别驾府,让大公子知道二公子已经回来的消息。”

    一路进到陶谦所在的后房,陶应第一眼就看到陶谦端坐在书案旁边,正在翻看着堆积如山的竹简,陶应不敢怠慢,赶紧小跑到书案前双膝跪下,行礼道:“孩儿陶应,拜见父亲,百余日不见,父亲身体安否?”

    “应儿,你回来了?”见次子突然出现,陶谦先是一惊,然后赶紧站起身来,双手搀起陶应,欢喜万分的问道:“吾儿何时回的彭城?为何不派人通知为父一声,为父也和与你兄长到城外迎接你啊?”

    “孩儿思念父亲,临时起意返回彭城探望父亲,所以未及向父亲禀奏。”陶应一边随口鬼扯,一边细心打量陶谦近况,而让陶应松了口气的是,三个多月不见,陶谦的病情已经有了明显好转,哮喘和咳嗽明显减少,脸色也多了几分红润,精神矍铄了许多——由此可以判断,这个便宜老爸短时间内应该不会蹬脚扯自己后腿了。

    陶应打量陶谦的时候,陶谦当然也在打量多日不见的儿子,分别百日,陶应明显黑瘦了一圈,身体却显得壮实了许多,再也没有那种肉多骨少的公子哥感觉,同时陶谦还细心的发现,自己这个小儿子的双手掌上竟然磨起了厚厚一层老茧,由此可见,这个儿子在梧县练兵期间,肯定是把自己也当成了新兵陪着君子军将士一起练,同时还要兼顾军队事务与梧县政务,其辛苦与繁杂绝非外人所能想象。

    “好,好,好。”满意之下,陶谦连连拍着陶应的肩膀称赞,又笑道:“吾儿,其实为父也觉得你应该要回来了,只是没想到你能回来得这么快,看来,吾儿的消息也很灵通啊。好,好。”

    陶应有些脸红,恬不知耻的解释道:“父亲误会了,其实就是没有那件事,孩儿也早就打算回来探望父亲了,只是军务和政事实在太忙,一直抽不出时间。”

    “没关系,为父现在的身体已经好多了,吾儿用不着过多挂念。”陶应慈祥一笑,懒得揭穿亲生儿子的虚伪面目,又笑道:“再说了,吾儿不是经常来信询问为父病情吗?有这份心就行了,为父已经很满足了。”

    说着,陶谦把陶应按到书案另一侧坐下,然后陶谦自己坐到陶应对面,微笑着开门见山的向陶应问道:“吾儿急急而回,可是为了前日徐州百官奏请为父立嗣之事?”

    “孩儿不敢欺瞒父亲,孩儿确是为此而来。”陶应没有必要在陶谦面前装傻,直接就点头承认。

    “那吾儿是何打算?”陶谦笑笑,问道:“为父若依百官之请,将汝兄长立为嗣子,吾儿是赞同,还是反对?”

    “孩儿反对。”陶应的直接反对让陶谦万分意外,也有些不满,还好陶应又补充道:“父亲,孩儿绝非为了与兄争夺嫡位才反对父亲立嗣,孩儿只是认为,倘若父亲立嗣,那么不管父亲是立兄长为嗣,还是立孩儿为嗣,都要中大耳贼j计。”

    “中刘玄德j计?”陶谦银白的眉毛一扬,道:“吾儿有话尽管说,直言无讳。”

    “那孩儿就斗胆陈述了。”陶应也不知道陶谦有没有看穿刘备的诡计,尽量小心的缓缓说道:“依孩儿之见,徐州百官奏请父亲立嗣,幕后必是出自大耳贼指使,而父亲一旦中计宣布立嗣,那么不管父亲是选择兄长,还是选择孩儿,都将正中大耳贼下怀,为大耳贼侵吞徐州提供可乘之机。父亲,不知你对此可有察觉?”

    陶谦不动声色,道:“吾儿可细细说来,不必询问为父意见。”

    “孩儿遵命。”陶应更是小心,道:“孩儿认为,倘若父亲立兄长为嗣,那么大耳贼必然全力拉拢兄长,先以酒色财气腐蚀,阿谀谄媚奉承,全力讨得兄长欢心,获得兄长信任,继而挑拨兄长与孩儿的手足之情,唆使兄长与孩儿骨肉相残,大耳贼乘机坐收渔利。”

    “届时,孩儿如果沉不住气,对父亲的州牧之位生出贪心,做出大逆不道的悖逆之事,那么大耳贼立即师出有名,以武力诛杀孩儿,削弱我们陶家力量,大耳贼再夺徐州易如反掌。而孩儿如果沉住了气,情?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