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书院 > 其他小说 > 江山国色 > 江山国色第134部分阅读

江山国色第134部分阅读

    暇关心这些,与李虎二人一并在屋外屋檐下的走廊等待,李鹰年纪虽小,也不怕冷,在雪地里玩。

    大雪天里,早有宫人给李重九,李虎二人送上热茶,以及棉垫锦杌供二人坐下。

    李重九手捧着热茶又放在一边,突然院门大开,萧皇后匆匆忙忙走了进来,一见面就问医官言道:“王后如何了?”

    医官正要入屋却被萧皇后堵在门边,有些惊慌地言道:“这……这回禀娘娘,正在……”

    萧皇后深吸了一口气,也知自己失态,言道:“得罪了,你去吧。”

    萧皇后看向坐在屋外的李重九,言道:“赵王府中的官吏以及女眷,我都将他们赶回家里,留着等消息了,眼下这府里,都是自家人了。”

    李重九点点头言道:“好。”

    李重九看着风中飘落的雪花,这个时代女人分娩的风险很高,犹如一脚踏入了半个鬼门关。

    不像二十一世纪,手术刀一哗啦,一个小孩就出来了。杨娥皇之前产前得了大病,故而孕中身子一直不是很好。之前就有医官说了,王后只能生这一胎,下一胎恐怕就不易再受孕了。

    故而这一次生产对于杨娥皇而言,实在是一个卡。

    关心则乱,而李重九此刻又无力做些什么,只能在外眼睁睁看着,这样的心情着实不佳。

    生产一直从白天到了午后,但见热水一盆一盆的端入端出,李虎也是精神疲乏。李重九见之一幕想让李虎回去休息,不要在此受此煎熬。

    李虎心想自己也是帮不上忙,还是答允了。

    李重九,室得芸,萧皇后三人在走廊屋檐下坐着,李鹰则玩得疲了,什么事都不知的坐在室得芸怀中小睡。

    萧皇后看李鹰活泼好动,不由伸出手来掐了掐他的脸蛋,笑了笑言道:“这孩儿真是着实可爱,我都想让娥皇将他养在身边了,日后好好亲近。”

    李重九听了神色一动,而室得芸却没有听出萧皇后这弦外之音,言道:“好啊,有娘娘这么看重,也是鹰儿的福气。”

    李重九却哼了一声言道:“这小子从小玩劣的紧,娥皇哪里经得住他那么折腾,倒是男孩子还要我亲自带才能不让他学坏,我看这小子好动顽皮,管教得好了,将来说不定会是一员勇将。”

    李重九将话轻轻带过,萧皇后笑了笑,却没有说话。室得芸听了垂下头,心道莫非是小九嫌她将李鹰教得不好嘛,说像一个草原的孩子,一点也不懂礼数。

    其实室得芸不知道,萧皇后刚才那番话是试探室得芸的意思,要室得芸将李鹰给杨娥皇,让杨娥皇来养,将来等于是认杨娥皇为母。这并不意外,在当时南方士族,过去在正室无出时,侧室也会将自己子女,交给正室来抚养,就算获得一个嫡位,将来能够继承父亲的家业。

    这是妻妾之间,一种女人的交换,对父亲而言,都是自己儿子,不会太在乎。而对于无出的正室而言,保住了他正妻的地位。而庶出的妾,也能在妾室中获得仅次于正室的地位。

    不过这子女交出去后,与侧室除了血缘上以外,就没有太多的关系了。甚至子女见到亲生母亲,也不是称娘或者母亲,只是与其他庶母一般称呼。子女名义上真正的母亲,只有正室一人。

    室得芸是什么都不懂,汉人还有这个规矩,她也没听出萧皇后的意思。室得芸不懂,但是李重九却是明白的,不能装作什么都不知道,李重九知道李鹰对于室得芸而言,爱若性命,若是将李鹰交给杨娥皇来亲自抚养,等于自己失去了这个儿子。

    这对于室得芸而言,简直就如同杀了她一般。李重九为了室得芸,当然毫不犹豫地将萧皇后这建议给拒绝了,同时他话中也委婉表示,李鹰将来是一员武将,不会威胁将来杨娥皇所生之子的皇位。

    萧皇后脸上云淡风轻,看不出被李重九拒绝的难堪,不愧是后宫之主,多年历练来的。

    李重九还是能理解萧皇后的,她一切都是为了杨娥皇,万一生了女儿,也能将不妙的因素扼杀,永远巩固她的王后之位。

    不过这位岳母大人,实在令李重九不敢掉以轻心啊。

    正待三人一肚子心思时,突然哇地一声,婴儿有力的啼哭打破了院中的沉寂。

    院里落着雪,众人的心神都在屋中,唯有李鹰任是在室得芸肩头沉睡。

    “生了,生了。”

    “太好了。”

    李重九,室得芸,萧皇后一并豁然站起,看向屋内。

    男孩,还是女孩?

    娥皇怎么样?

    李重九突然一咽,口中说不出话来。

    时间凝固在这岁末的一刻,武德四年马上就要来了。

    第五百四十章 新年夜宴

    武德四年,大业十七年,就如此到来了。

    正月初一,一切平平静静,孰不知这只是暴风雨前的宁静。

    幽京的临朔宫终于抢在正月初一前修好了,依照赵国的惯例,这一日应是百官携家眷,齐往临朔宫参见李重九,拜贺新年之时。

    故而这个新年,众位官吏也是一并朝临朔宫前去参拜朝贺。

    五品以上的官吏都有车驾,而武将都是骑马,而木昆奚,新罗两部的使节,也是代表各自的首领赴临朔宫,向李重九拜贺新年。

    城北城门现在是车水马龙,不少官吏的车驾,也是并到了一起,相熟的也是彼此称贺。

    之后让官位尊的先行通过城门,至于平级的也是相互谦让一番,不过平级官吏谁先谁后也是有讲究,官场上最爱比大小,比如就算品秩相当,但是官位上也有默认的一套,区别高低之分的规矩。

    比如中书省的官吏平级就要比尚书省的官吏大一级,而在大隋时,可是尚书省最牛。而若是同为尚书省官吏呢,左大于右,左仆射大于右仆射,左丞大于右丞。再往下的六部,也有区分办法,吏礼兵户刑工六部依次排序(ps:明朝的顺序则是吏户礼兵刑工)。

    要不然怎么说是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呢,这是一毫半毫都错不得了,若是有过错,按照那般无事都可劾的御史来说,就可以大作文章了。

    赵国立国一年,其他都还在建设之中,但秩序上早已完成了从上而下的建立。

    众位官吏从北门出城,一路车马络绎不绝,抵达了临朔宫后,当下入宫后,众人沿着宫道而行。

    温彦博作为文官之首,昂然在前,这一次他带着发妻,还有两位儿子一并前来。两个儿子中长子温振出仕为御史。次子温挺还在国子监读书。

    温彦博走了几步,待见尚书右仆射王珪从旁朝自己走来。

    温彦博停下脚步,二人相互作揖。

    温彦博笑着言道:“王公脚步真快,比我还先到一步。”

    王珪捏须笑道:“家近而已,特在此等候温公。”

    两人相视大笑,王珪膝下是两子一女,长子王崇基已是出仕,只是留幼子王敬之和小女在膝边侍奉。

    王珪当下其子女向温彦博见礼,温彦博子侄也向王珪见礼,温王两家都是太原望族,王温两位宰辅年岁差三岁,又都是当朝重臣,故而两家子弟也是十分亲近。

    王敬之与温挺说说笑笑,而温振已是为宦,则是持重一些,在一旁听父亲与王珪叙话。

    王珪先是言道:“温公真是在家谋得好大事啊!”

    温彦博笑道:“这从何说起?”

    王珪言道:“还不是尚书省劝进王上之事,温公瞒得好紧啊,连我这多年老友,也是不告诉一声。”

    温彦博笑着言道:“我听说王公的尚书省,也是不甘于人后,也上表劝进了,既是知道了,我也就没通气了。否则让人以为我中书令,居然也插手尚书省的事了,必为人非议!”

    王珪哈哈大笑,用手指着温彦博言道:“温公真好会开脱,不是中书省一直都比划着尚书省做事吗。”

    两人都是很熟悉了,说话也没什么顾忌。

    这时陆陆续续又是十几员官吏携家眷到了,不过这些官吏品秩都不高,见二人说话,都不敢上前插嘴,只是二人身后走廊上侯立。

    说到这里,王珪神色一沉,温彦博与温振使了个眼色,温振当下告退。

    王珪上前一步,压低声音言道:“不过我听说中书,尚书两部劝进表文,都为王上留中,按道理,无论是拒绝还是答允,都该很快有个表达才对。”

    温彦博言道:“我看此事倒是与王后,与萧娘娘有关。”

    王珪长叹言道:“是啊,我听宫里的消息说,王后这一次生产,诞下女婴后,萧皇后不喜。我看王上也不想在这时称帝吧,何况南面的王世充战况也是十分不利,王世充现在可是日夜盼着我们幽京的援兵啊。在这时候称帝,时机也不太恰当。”

    温彦博言道:“此都是小事,王后虽诞下女婴,但王上膝下已有一男,何况王上还年轻,只要多纳王妃,子嗣延绵绝不成问题。二者出兵救援王世充,与称帝没有冲突,我们可以先定下名分大义,其余之事,可待回军幽京后才一一办妥。”

    王珪言道:“那就要看王上答允不答允了。”

    二人说话之间,魏征,陈孝意,卢承庆三人也是先后赶到,最后连身在太原的苏素也是抵达了。

    六名赵国文官官位最高的官吏相互拜贺了一番,由于赵国四周仍是战云密布,尉迟恭,王马汉,徐世绩,王君廓,英贺弗,额托等人军中几大重将都没有前来,所以就由六人当下率领文武百官一并入殿。

    殿内众人向李重九朝贺新年,以及喜添千金之事。

    本来众官吏以为李重九未能得子,而得女该是有所沮丧才是,哪里料得李重九却面如春风,十分高兴的接受的众官吏的朝贺。当日大宴,王后杨娥皇在坐月子,其女也不能出面,故而与李重九一并接受众人朝贺的女主,乃是室得芸,而李鹰亦在一旁,陪着李虎。

    虽众官吏都知道这个情由,但是见室得芸亲自在席,以及身旁的李鹰,心中却觉得这似乎是李重九故意暗示着什么。

    不过此刻的李重九着实是高兴,赵国击败窦建德后立国,自己也迎娶了杨娥皇,一年后李重九彻底扫清,杨娥皇也为自己诞下一女,这如何不高兴。

    对于他而言,这叫儿女双全,虽说女儿不能继承王位,但只要是杨娥皇生的他都一视同仁。

    故而今日他实在是高兴,接受完众人朝贺后,当下侍女们就将饭食美酒端上。

    赵国立国一年,国力强盛,李重九这一次也索性一改昔日节俭之风,为了庆贺他得女,在城东城西都设下酺宴。在历史上,天子赐宴民间大酺,并不多,在隋炀帝时,大隋国力昌盛,方才进行一次。

    李重九也是厚赐百姓,无论任何人,都可以至酺宴吃饭。酺宴在幽京之中连摆十日,昼夜不停。

    这是大酺之宴,而赏赐官吏的年宴上,李重九也是尽上山珍海味,侍女们端着一鼎一鼎热气腾腾的饭食上案,还有陈年美酒。

    李重九满斟一杯,对众臣言道:“大赵今日威震四方,皆诸位之功,今日赐宴,孤与诸位爱卿不醉不归。”

    众官吏也是一并举杯言道:“谢王上隆恩。”

    当下众人满饮而尽。

    李重九十分畅然,又是斟酒,室得芸知李重九酒量甚豪,亦是高兴得女,当下也是陪他尽数也是饮了几杯。

    之后四十九名士卒入了殿内,作剑舞助兴。

    赵国立国之后,在李重九有意倡导下,一直是文武并重,故而对于这样透着沙场阳刚男儿味道的士卒剑舞,无论文武众人看得也是十分欢畅。

    众人兴致昂然,就在这时,只听呛地一声,乃是碗落地打碎的声音。

    李重九看去,原来是姬川案上。

    姬川谢绝一旁侍女为他拾起碗筷,而是亲自走到殿内向李重九言道:“王上告罪了,是微臣一不小心。”

    剑舞这时也是停下,李重九言道:“不妨。”

    姬川言道:“王上此新年赐宴,此乃百官同乐,微臣本该在这时不该说什么的正事的,以搅扰王上与众位大臣们的雅兴,但有一事,却不得不说,不得不奏,不吐不快!”

    李重九将酒杯放下,言道:“姬侍郎都故意将碗筷打碎了,若是不让你说,不知又要摔掉孤的几副碗筷,是不是日后你来赴宴,孤都要给你备个铁饭碗啊。”

    众臣闻言都是一笑,姬川言道:“臣的金饭碗,银饭碗,铁饭碗,都是王上给的。”

    “说罢何事!”

    姬川朗声言道:“尚书,中书数百名官吏向王上递得表文,王上不知意下如何?”

    李重九闻言没有说话。

    姬川诚恳地言道:“王上,天下失主已久,李渊,王世充都已称帝,而与之三分天下的赵王,仍只是称王,此为外人看来是不是我大赵,没有争雄天下的决心呢?之前刘黑闼未破,我们尚可言实力不足,眼下河北全境已下,我大赵沃土数千里,带甲数十万,称帝之事正当其时,望王上能早决。”

    李重九听姬川这么说,也是心底一动。

    不过杨娥皇诞下女孩后,萧皇后与自己言,杨娥皇若这一次生男丁的话,对于他称帝是可以助一臂之力的,原因在于此男丁,乃是有杨家的血脉,立为太子,可以借助前朝之势,更名正言顺一点。

    萧皇后言下之意,是劝自己再缓一缓,反正自己与杨娥皇还年轻,将来还会有子嗣,等到有了男儿时再称帝,可以水到渠成。

    李重九听了有点犹豫,今日姬川之言却点醒了自己,自己当初拔剑奋起于阡陌之间,布衣而有今日天下三分,每一寸土地都是用剑,用鲜血取来,又哪一点依仗杨家的势力了。

    自己称帝,几时要看一个妇道人家脸色,以及一个早不存在的大隋行事了?

    第五百四十一章 帝王雄心

    大殿之上,姬川之言铿锵有声,余音回荡在殿中。

    姬川当下言道:“称帝之事,正当其时,微臣恳请王上称帝!”

    之后中书令温彦博从位上而出,向李重九跪下言道:“臣附议!”

    尚书右仆射王珪从位上而出,拜在温彦博身后,朗声言道:“微臣也是附议!”

    说完王珪跪在地上,重重叩头。

    接着幽京府牧守魏征,尚书左仆射陈孝意默然而出,不言不语地在温彦博,王珪二人身后跪拜。

    这时太原府牧守苏素,卢承庆也是亦是一并而出。

    “微臣附议!”

    “臣也附议!”

    中书省,尚书省的官吏,都是一并跪在地上,声音慷慨激昂。

    几名御史言道:“微臣死谏,若是不允,吾等愿血溅殿上。”

    这几名御史都是两次郡学国子监考试提拔为官,都是年轻人,最为热血不过。

    满殿大臣黑压压跪成一片,裴矩上前言道:“此乃是众臣心意,不可推之。”

    说完裴矩也是不顾一把年纪跪在地上。

    苏素垂泪言道:“王上,此众臣之意啊!算我们求你了。”

    大殿之上的空气,几乎令人窒息,李重九目光扫过众人,言道:“诸位所言甚是,孤已决定接受此表称帝!”

    说到这里,李重九拔出剑来言道:“天无二日,国无二主,孤既已决定称帝,吾与诸位臣工一并,横扫六合,扫荡群雄,统一中原!”

    “统一中原!”

    众臣皆是一并高呼,声震大殿。

    李重九称帝不仅仅是形势上,更终于是向赵国百姓,显露自己夺取天下的野心和志向,从此之后,一切横在赵国路上的唐,郑诸国,都要被打倒,一直到统一中原!

    统一中原!

    赵国群臣高呼此口号。

    到了此刻,赵国雄心,不将仅仅是幽京,河北的一城一郡一州之地,而是整个天下。

    如温彦博,王珪等重臣此刻也是激动不能自抑。

    温彦博心底长叹,我当初走的这条路是正确了,足以告慰我温氏列祖列宗了。

    魏征脸上波澜不起,心道,吾魏征终有名留青史的一刻,但还不够,这只是一个开始。路漫漫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姬川满脸得意之色,心道,总算到了今日,我可以追随王上,不陛下最久的臣子,开国之勋,从龙之臣啊,今后赵人谁不仰我姬川,哇哈哈。

    陈孝意则心里想,一朝兴一朝落,不知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