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书院 > 其他小说 > 江山国色 > 江山国色第178部分阅读

江山国色第178部分阅读

    一次平定江淮不仅没有太大的损失,反而势力得到了加强,这样不用休整,就可以返师洛阳与李唐决战。

    现在已是万事俱备,只要再将眼前辅公佑的残兵歼灭在河边,这一次江淮讨伐之战,就可以落下帷幕了。

    第七百三十五章 安定江淮

    通济渠河边,李重九立于车前,见辅公佑的两千江淮军左右尽为赵军包围,毫无逃生的机会,当下对阚棱问道:‘辅公佑还是不降吗?’

    阚棱道:‘,陛下,之前微臣劝过辅公佑执迷不悟,不肯投降。’

    王雄诞上前道:“陛下恳请让微臣再尝试一次。”

    李重九将手一止道:“朕也不是好耐性的人,既然辅公佑要作项羽,那么朕就成全于他吧,传令全军擒杀辅公佑者,封县侯,赐百贯!”

    “诺!”

    当下十名传令骑兵一并上马,奔驰至各军,在无数的士卒面前驰过大声喊道。

    “天子有命杀辅公佑者,封县侯,赐百贯!”

    消息一出,众军皆是振奋,大赵爵位承袭隋制,依次为国王、郡王、国公、郡公、县公、县侯六等。县侯虽是最低的爵位,但也对于普通士卒来说,就是从寒门进为士族的进身之阶。故而对三军来说,听到这个消息都是振奋不已。

    李重九将手一按,四面牛角号吹响,三千余武卫军士卒,以及汪华和闻人遂安的近八千士卒,从三面朝辅公佑的两千残军压来。另外河面上的丹阳水师也是在河面上朝江淮军抛射箭矢。

    这一下等于是四面夹击。江淮军残兵在辅公佑的指挥下,两千余士卒没有投降,反而与上万赵军激烈的交战起来。虽在穷途末路之时,陷入绝境之际,但是辅公佑的两千江淮军却打得异常坚决,令赵军一时无法得手。

    见到这一幕李重九身旁得赵军将领,对江淮军士卒的战斗力不由都是刮目相看。若非这一次赵军步步在先,事先掐断了江淮军退路,还用新罗百济水军攻下江都,恰逢江淮军内乱,又加上李重九四面楚歌的攻心计,赵军要一战而破江淮军,就算能够成功,也必然花费甚巨,拖延时久。

    现在看到各部陷入苦战,一旁众人都是庆幸。不过赵军优势是无可逆转的,急于拿下辅公佑的赵军士卒一并齐上。

    武卫军的精锐从正面凿穿了江淮军的防线,将江淮军一劈为二。从李重九这望去,但见赵军的大旗渐渐覆盖了江淮军所在的地方。

    半个时辰后,战场上传来一阵呐喊声,但见王雄诞突入中军,将辅公佑挑下,然后无数身穿赤袍的赵军士卒蜂拥而上。众人都知道这一刻,雄踞江淮一时,由杜伏威,辅公佑创立的江淮军已是落下帷幕了。

    大战之后,李重九坐在大帐内,缴获之物一样一样地呈上,其中包括李渊赐给杜伏威的吴王之印,江南道总管的印绶。

    然后就是辅公佑,以及其义子高项以及十几名江淮军将领,被五花大绑地押到帐内。

    辅公佑一见李重九,昂然不拜道:‘我辅公佑自知难逃一死,给个痛快吧!’

    李重九见了点点头道:‘辅公敢作敢当,却是一条好汉,朕可以留你一个全尸,不过朕攻下徐州城后,抄掠城中,却发觉府库一空,敢问你将金银都藏到哪里了?’

    辅公佑冷笑没有说话。

    张玄素在李重九耳语一阵,李重九点了点头对辅公佑道:“你要相信,我们要找到这些金银财宝并不难,只是多花一点时间。若是你肯将财宝献上,朕答允可以饶你的妻儿不死,改流放辽东如何?”

    辅公佑听了长叹一声,将埋藏金银的地方道出。

    至于其余死战到底被擒的江淮军十余诸将,李重九将这些人一律斩首,至于数百名与他们一并的江淮军士卒,李重九则判他们充军怀荒镇。

    处罚这些人之后,就是安置江淮。

    这一次破徐州,仅仅是江淮军俘虏超过一万之数,而汪华,闻人遂安,左仙游,以及东阳水师降将人马更是达到两万之众。

    李重九道:“之前平定江淮,本担忧杜伏威的上募营,丹阳军和东阳水师难战,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江淮士卒擅战,换做不能驾驭者,必是防之,那要多少人马才足够。但朕不同,与其防备之,不如用之,既然收得江淮,就不要将此强军浪费,收编为己用。”

    “陛下圣明。”张玄素,姬川等赵国大臣一并言道。

    听李重九这么说,王雄诞,阚棱,汪华等人都是面露喜色。

    当下阚棱主动上前道:‘陛下,东阳水师已是降服我大赵,而末将和王将军愿意为陛下招募江淮军旧将来,重建上募营和丹阳军,为大赵平定天下尽一份力。’

    王雄诞亦言道:“微臣也是如此想到。”

    李重九听了哈哈大笑道:‘很好,江淮虽定,但天下未平,朕要扫清寰宇,要将借助王将军,阚将军这样的人才。来人拟旨!“

    “诺!”

    当下随驾的中书舍人王傅,上前一步取出圣旨而来。

    李重九道:“王,阚二将助朕平定江淮有功,朕决定以王雄诞为虎牙郎将,其部为上募军,编定三千人马,阚棱角为虎牙郎将,其部为丹阳军,也编定三千人马,你们二人归御卫军节制。‘

    “另外王雄诞擒辅公佑,封为彭城县侯,赐钱百官。”

    王傅一笔书就圣旨后,一旁内侍官则是奉上玉玺。李重九拿起玉玺在圣旨上盖印。

    王雄诞,阚棱二人都是一并拜下,从李重九手中接过圣旨。

    赵军众将都是大为羡慕,宋金刚的御卫军一下子收得两员猛将,加上之前隋军府兵得辽东老卒,战斗力一下子突飞猛进,提高了一两筹不止。

    说到这里,李重九又道:“汪华,闻人遂安听旨。”

    “诺!”

    大帐一旁二人一并跪下,李重九道:“你们二人降伏有功,朕决定加汪华为丹阳郡郡守,闻人遂安为东海郡都尉,还有左仙游为江都郡郡守。”

    汪华,闻人遂安二人一并听命。

    虞世南道:“御卫军原先编定人马为一万五千人,若是加上王,阚两位将军,编定人马为两万一千人。”

    李重九道:“不错,朕正是要加强御卫军的兵马,朕还要命宋金刚为江南道,山东道都督,两地人马一并由他节制。”

    第七百三十六章 李唐民债

    李重九杀辅公佑后,就率领翊卫军,武卫军,廷卫军主力三万五千人马北上,增援洛阳。

    李重九走前除了留下宋金刚为大将,领兵镇守江淮,再命虞世南前往江都,兼江南,山东道行台左仆射,以文官的身份总理江南,山东二人事宜。

    至于江淮军降将王雄诞,阚棱拿着辅公佑的人头,招降江淮各城。江淮诸地,多是不战而降,李重九在一个月内,几乎没有经过什么抵抗,就占据了江淮全境。

    打下江淮后,李重九除了封赏江淮军降将之外,新罗和百济这一次出兵,也是功不可没。

    李重九当下册封百济武广王,为百济王,开府仪同三司。武广王之子扶余义慈,为百济太子。册封新罗真平王,为新罗王,开府仪同三司。真平王之女德曼公主,为新罗太子。

    这一下李重九等于将百济,也视同作为与新罗一般的战略盟友来看待。

    至于这一次攻打丹阳江都的将领,新罗的金春秋,李重九念他一直以来战功,将他封为昌黎县公,官拜虎贲郎将。

    而百济大将允忠,李重九也将他封为县侯,官拜虎牙郎将。

    李重九也留他们二人继续坐镇丹阳,江淮,以新罗百济水师,加上降伏的东阳水师,一共近两万人马的兵力,陈横在长江之上,一来是摆出逆流而上,直取荆襄的态势,二来也可以震慑林士弘,令他不敢轻举妄动。

    长安的五月。天气已是渐渐开始热了起来。李世民下了步辇,走在无极宫宫道上。这步辇是他击败王世充后,李渊所赐的,此外随行还有班剑和鼓吹,仪仗在宫里仅次于李建成而已。

    在前呼后拥下李世民走入了宫门,前方就是无极殿。李世民并没有直接往无极殿,或者御书房走去,而是穿过走廊,走到中书省官员等待议事的偏殿里。

    这个时候,偏殿内只有李世民一人,他对外周的侍卫道:‘你们先退出去。’

    当下侍卫退得干净。

    李世民拿起叠在一旁的奏折拿起几本看了起来,不久屋子打开,一名小太监端着一壶茶水走了进来。

    这小太监左右回顾了一下,这才从袖子里掏出一份书信来,放在盘子的一边压低声音言道:‘殿下,薛娘娘给你的。’

    李世民见了点点头,从袖子里取出几个银豆子道:‘拿去吧!’

    那小太监连忙道:‘为秦王和娘娘办事,哪里敢要。’

    李世民抬起头淡淡地看了一眼,小太监见李世民眼神,顿时身子一颤,当下收下银豆子道:‘谢过秦王殿下。’

    “这就是了,退下吧!‘

    说完这小太监浑身是汗,当下退了出去心道,这秦王好大的威势。

    小太监走后,李世民将薛婕妤给他写的书信打开看了,但见上面写着娟秀的小字。大意是,李建成,李元吉这一次率领北路唐军在河阳一带受挫,以致延误战机,令李渊已是十分震怒。

    李渊数次在宫内看奏折时,怒斥这两个儿子不成器,大有临阵换帅之念。

    薛婕妤在信中道,此时乃是李世民重掌兵权的最好时机。

    但薛婕妤反劝李世民这时候切不能太急于出头,若是李渊有意,一定会主动找李世民,若是没有开口就是心底对自己儿子还是心存疑虑。李世民这时候主动请帅,反而更添李渊疑心,倒不如以退为进。

    李世民将薛婕妤的信看完,点了点头,心道这女子真是蕙质兰心。若非为了自己的大业,必将其纳为自己的妾侍,真是可惜了。

    李世民刚刚将信看完,外面就传来敲门声。李世民问:‘何事?’

    外面道:‘秦王殿下,陛下有请,请殿下移步御书房。’

    李世民将信纸收起道:‘知道了。’

    于是李世民捡了几分奏折,当下推开门,外面有李渊最信任的郑公公候在那。李世民笑了笑道:‘有劳郑公公,亲自来请了。’

    郑公公连忙道:‘秦王言重了,请吧!’

    李世民随着郑公公直入李渊的御书房,但见李渊双手负后不见表情,而御书房的地上一地的碎瓷,几名户部兵部的官吏跪在房内都不敢抬头,显然这御书房中刚刚是经过一场疾风骤雨。

    “秦王殿下到!‘

    随着殿外通禀,李世民举步入内贵在地上道:‘儿臣拜见父皇,父皇万岁万万岁。’

    李世民跪下磕头后直起身子,但见这几个兵部户部的官吏,也才抬起头,向李世民露出了求助的眼神。

    “起来吧!”

    李渊转过身来对那几名官吏道:“还不快给朕滚,侯在这里,不要脑袋了吗?”

    这几名官吏这才狼狈退下,李世民道:“父皇,下面的人办事不用心,犯不着为他们动怒,伤了自己的身子。”

    李渊叹了口气道:“朕,难道指望他人,这大唐朝里,有几人真正是替朝廷,替社稷自己的打算的。你看今年关中只是微旱,陇右关中二十几个县就和朕说春小麦可能歉收,因此可能今秋无可完成课税,要朝廷延一延,缓一缓。”

    “难道这些人都没有替朕想过吗?朝廷今年用兵,钱粮花得海了去了,他们不替朕分忧,倒是在这时候来扯朕后腿。”

    李世民作为尚书令,关中陇右今年收成可能不好的事,他的知道的。按道理来说,今年的年景不算差,虽说比不上如去年那般的丰年,但是比上灾年倒是好许多了。

    只是今年李唐伐赵,二十几万大军,战事只是拖延三个月,李唐的国库已是都快打空了。本想李渊想提前和地方官吏商量下,将十月的税,提前到六月来缴,没想到这话还没有放下去,下面的官吏倒是来李渊那边提前诉苦。

    李世民当下道:“父皇,事到如今,儿臣认为倒是可以效仿汉朝时鬻爵之时,号召民间富商捐资,同时赵国不是在弄一个民债,向民间借利吗?儿臣认为这倒是一个很好的法子,不妨拿关中御田,拿来作保,向民间借钱。”

    李渊听李世民这么说道:“鬻爵之事败坏吏制,朕不会为之,不过你说这民债,倒是一个好办法,可以办!”

    第七百三十七章 岭南之主

    听李世民说到这民债,李渊点了点头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赵国的经验,我们到可以用以借鉴。你让户部那些人拟一个方案来,不仅将长安的御田,就是我们鄠县李家的田地也可以拿来质当。’

    李世民当下答允,他任尚书令这些事情,自是要由他来经手。

    李渊说到这里顿了顿问道:‘关于河阳的战事,你怎么看啊?’

    李世民心知李渊找自己来,必然会问到这个问题。李世民当下道:‘河间王的南路军打得还是十分出色的,本来以为河间王的南路大军,只需要牵制住洛阳赵军,威胁武关一线即可。没想到河间王不仅攻下的伊阙,还是破了武关,迂回至虎牢关下,断绝了赵军的入……’

    ‘够了,’李渊打断了李世民的话道,‘朕问的是河阳,而不是武关。’

    李世民当下垂下头,没有说话。

    李渊叹了口气,露出遗憾的神情道:‘我知道你为人厚道,不愿意说太子和齐王的不是。但正因为如此,太子和齐王才令朕失望。太子用兵犹犹豫豫,迟疑不断,朕现在后悔,若是令你为帅,可能现在洛阳早就攻下了。’

    李世民将头垂得更低道:‘父皇过誉了,世民如何敢当。’

    李渊看着李世民,盯了许久这才道:“世民,说心底话,朕后悔当初听信赵人的谣言,将你置于长安,你心底千万不要怪朕。”

    李世民听了连忙跪下,沉声道:“父皇,儿臣从没有这么想过,若儿臣有此念头,死于天雷之下。”

    李渊将李世民扶起,满是慈爱地道:“好,好,不愧是我李家的麒麟儿,朕相信你的话,难道我们父子之间还要说这些赌咒的话吗?这与乡间愚夫愚妇有什么区别。徒然让人笑话。世民眼下朕若是让你去河阳为帅,让太子和齐王辅助你如何?”

    李世民听了心底当下一沉,这叫他如何肯。

    李世民心底虽然是下了决定,但面上却像是沉思过了一番道:“父皇,以儿臣之见,眼下李重九已是得了江淮,主力正赶往洛阳,形势于我不利,而我军迟迟不能攻下洛阳,已是师老疲惫,并且二十余万大军在外,粮草消耗已是支撑不下,儿臣的建议眼下再战与我不利,趁好就收才为上策。”

    听李世民这么说,李渊神色微冷道:“世民,你也不看好这次攻打洛阳之战?”

    李世民道:“当年蜀国之势不如魏国,诸葛亮担心困于蜀中这才七伐祁山,而今我大唐之势胜过大赵,何必急于一战而成功呢?儿臣不愿意去河阳,是因为不想打无把握之战。”

    李渊看向李世民道:“好,既然你不愿意,朕也不勉强你。都说上阵父子兵,这李家的天下,最好还是要靠朕亲手打下来才是。你不必说了,留守长安就是,朕决定召集北衙禁军御驾亲征!”

    李世民听李渊这么说,神色一变当下道:“亲征之事,非同小可,儿臣还请父皇三思!”

    李渊道:“朕意已决,不必多说,你先退下吧!”

    李世民听了知道不能再劝,走出御书房神色微冷。李世民看着宫门前的长长台阶心想,父皇果真还是不信任我,叫我为帅不过是试探,真正的打算还是要亲征。

    豫章郡郡治豫章。

    赵国使者欧阳询乘船抵达豫章时,眼见江边当地百姓头戴面具,手持大戈,相互斗戏,民风迫于中原不同。

    欧阳询见了诧异向一旁梁国官吏岑文本问:“这是做什么?”

    岑文本道:“贵使莫非忘了今日是五月五。”

    欧阳询恍然,他心知豫章地处吴越之地,这里瘟疫流行,当地人又认为五月五是恶日,故而到了此日人们就以各种方式驱瘟避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