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书院 > 其他小说 > 情寄春天 > 情寄春天第3部分阅读

情寄春天第3部分阅读

    枰庋囊淮π蓓穆躺萜好矗?br />

    花 木 滴 翠

    雨后的凤鸣广场,空气格外清新,深深地呼吸,会嗅到一股花木喷吐的幽幽清香。花木的叶子上蕴积着晶莹的水珠,一阵风过,会纷纷跌落下来,滴在人们的脖颈里、脚板上、手臂间,顿觉一阵惬意的凉爽。

    唧唧喳喳的鸟儿在花木间蹦跳,然后蹬下一串串水珠,仿佛是小鸟在顽皮地与你开玩笑,把那凉凉的水珠散落到你的头上、颈上,待你失声叫一声“哎呦!”鸟儿有扑棱棱地飞走了,还留下一串清脆的笑声。而广场内花木草叶上,顶着一颗颗晶莹剔透的水滴,有的像青龙吐珠;有的像翡翠镶珠;有的像翠盘流珠。。。。。。。。。。

    随着日光愈来愈强,水珠愈来愈小。。。。。。。终于,小小的水珠在不知不觉间化气而去,它们投身到草坪中清新的空气中去了。虽然水滴的寿命很短,在雨中飘飘而来,在艳阳中无形而去,瞬息间就来去无踪,但它们曾闪烁在花木草尖上,它们毕竟曾把那晶莹透明的美留在人间。。。。。。。。。

    景 石 逸 性

    如荫的凤鸣广场,鲜花簇拥着“凤鸣欲飞”石雕,玲珑剔透的“栖凤亭”掩映在绿柳之中。站立亭台眺望,广场四周,草坪内,曲径通幽,随处默默地蹲着横七竖八的景山、景石、景凳,有的横卧,呈长方形;有的傲立,显山露水;多数景石天然雕饰,表面平滑,与绿草花木相映成趣。

    无论是清晨,还是黄昏,当你步入广场或随曲径登上亭台;或座在景石、景凳上悠闲休憩;或在草坪中的碎石铺成的曲径上散步,,给人一种悠然自得颐养千年的感觉。有时会有一些老人来这里,把水壶、杯子放在亭台或石凳上品茗小憩。有时有一些青年男女双双来这里,并排坐在绿树花丛中的亭台、景石上说情话。四周除了鸟叫虫鸣、枝叶低语外,还有自行组成的男女腰鼓队,有的在打太极拳,有的在舞木兰剑、梅花扇。。。。。。。。尤其,傍晚时分,霓虹彩灯把广场装扮成一个不夜天,此时,广场游人甚众,秦腔自乐班,为忙碌了一天的人们消除、排遣疲劳。。。。。。身处此佳境,你一定会舒坦、释然。这里确实是一个静心养性健身的好去处。

    我有时独坐在亭台、景石上,不禁有点臆想:当年的神仙隐逸者深山对弈,大概也就坐在这样的亭台、景石上吧!那樵夫只在此看了一会儿棋,回到家中,竟已是百年以后,“山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这样的神话传说,曾经使我颇为神往。确实在这静谧安适的亭台、景石上坐下来,时间会像流水悄无声息地飞逝,使你毫无觉察。即使是现代行色匆匆的人,在这样的亭台、景石上坐下来休憩,也会模糊了时间的概念,仿佛与天地同呼吸,不急不燥,自然而然,悠哉游哉!

    时下人在林立的高楼大厦的夹缝中匆匆奔忙,似乎成了机器的奴隶,城了钢筋水泥群中的寄生物,缺少了先民们与天地合一的自然之趣,整日为名利疲于奔命。当你神焦志颓,足疲身软之时,会不会想到一处绿荫草坪、亭台、景石?那儿有清风、有花香、有明月、有闲情,有悠远安谧的自然本色。人生并非只有名利可乐,粗茶淡饭,布衣敝履而独享凤鸣广场绿荫草坪,花木丛拥的自然之乐,此亦人生之一境界呀!

    走进凤翔周家古宅

    周家古宅是仙人遗落在雍城文昌巷子里的一颗古棋子,是一个明朝末年就有的民宅,俗称“周家大院”。据传,周家世代为官,清初祖先官廉一品。因主人勤劳嗜学,传承修身养性之风雅,到民国末年周宅建筑规模由一院扩为左中右三院,并建有花园,总面积达二万平方米。自从丙戌年春月我去过一次后,它就一直被我搁在记忆深处,锁在一片烟雨蒙蒙的迷离中。

    其实,我去周家古宅那年的春日,正植柳绿桃红之时,春风浩荡,天气晴好。从长青乘车,沿凤陈公路直达雍城。一路上,隔窗望去,山坡上、沟壑里,一丛丛桃李竟相绽放,马路旁广袤的平原上有金黄的油菜花开着。打开车窗,只觉春风拂面,绿柳婆娑夹道欢迎的朴实的热忱,使饱尝校园生活和舟车劳顿之苦的我正是在就要走进文昌巷的那会儿,对“神清气爽”、“甘之如饴”一类的词,有了最形象最深刻的释义。

    薄薄的春阳下,令我神往的周家古宅不动声色地静卧在文昌巷中段东侧,迎接着慕名而来的无数双期盼的眼睛。

    古宅门前有浓绿的常青树,古香古色的黑漆大门向游人敞开着,青石门墩上缕雕“麒麟望月”,门上刻有“言物行恒”“清廉一品”字样。步入大门,穿越中门,左右徊廊,即入月牙门与太阳门,三院一字儿排列,呈显大鹏展翅。各门内照壁、退壁、穿廊,处处雕梁画栋,飞檐斗拱。正房厅堂为五檩飞檐,五大开间,高大宽阔,豪华程度和精美的工艺可与山西乔家大院相媲美。二门完全以青石雕刻而成石方形制,其上花鸟、鱼虫、文字无不雕琢精美,堪称宅中一绝。无论门柱、石墩、砖壁之上都缕雕出花卉鸟兽,并以人物故事俱多,其工艺精湛,造型意趣,风格独具。古宅中文字、饰物、图案,无不寓意着主人“宜馨谷戢”“安乐延年”“勤俭持家”“廉洁清正”“喜上眉梢”“四平八稳”的生活信条与祁愿。

    古宅院落里有一池青青的竹林和一架枝藤缠绕的葡萄架。这不算什么希奇,希奇的是,你的手随便一指,那都是一段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沧桑经历。一株桂花树,满树青枝绿叶,春意浓浓,在古宅中院荣枯了上千年,“文革”中被人为砍伐,幸存一树桩,后又死而复生,树桩周围又生发了新枝。中院一角的葡萄古藤被周家后裔为它叉起木柱子“保驾立命”;后院里那一池青青竹林,高矮参差粗细不匀地挤在一块儿,每一株都沾有文人名士的气息,油亮的叶子,在阳光下闪烁着家族血缘的荣耀。站在古香古色的厅院里,你会觉得,根根树杆都是气节,片片绿叶都是历史。人们可以看到的是气节在风中傲立,历史在雨中滴翠;而可以想见的,却是郁郁葱葱的竹林下埋着的周家遒劲的根。

    古宅里氲氤着书卷气。来到周家古宅,我感觉就像是在一座装修现代的洋房的某个角落里找到了一本线装书,发黄的书叶间,满满写着的都是周家贤人儒士的名字和勤俭持家、廉洁清正的盛事美谈。怪不得周家世代为官,离不开地处人杰地灵的古雍城的儒林巷、文昌巷里弥散出来的浓郁书香的熏陶。古宅还毗临文庙、玉皇阁、三关殿、药王洞、书院等秀才文士聚会论学为文、唱和诗词的场所。巷有诗书,周家焉能不卧虎藏龙?走在青砖铺设的厅院里,我的思绪倒退了几百年:这家古宅和这方藏龙卧虎的巷道里,每一扇门洞里都有达官贵人走出,如此人杰地灵的民宅福地,难道真有风水之说、造化之玄?

    流连往返于周宅庭院,最直接地让我感觉恍若自己走向历史深处的,还是这明清时期的巧夺天工的构筑:静观那马头墙、圆木柱、青灰瓦,画栋雕梁——时光的印痕不轻意地在一砖一瓦间清楚地暴露:厅堂、照壁上都精雕细刻着人物图像和花鸟草虫。不仅如此,就连房屋的门楣上、窗棂上、梁棚上,也都刻有龙头、凤凰、花卉和人物故事等。而在屋内的堂上、门边、穿堂,一般都配有楹联。保存完好的楹联如“经训不荒真富贵,家庭有礼自平安”等。更难得的是,楹联、匾额,无论颜体柳体,大多出自名家手迹,且各蕴掌故和深意。看着眼前的一切,我深深地被这座闻名遐尔的周家古宅陶醉了。因为这里的每一座房屋、每一处景点都在默默地诉说着悠久的历史。

    迈步走出大门,见两位老人坐在石墩上聊天,娓娓细说古宅先人的辉煌和家道的起落……我驻足聆听,陷入了沉思:周家古宅的后裔如今享受着现代物质的丰富,却又忠实地与拙朴发黑的历史同住。与许多村庄不断推“陈”出“新、旧房不断被一幢幢浅薄而俗气的“小洋楼”取代不同,周家的后裔宁愿不惜一切代价保存先人的古宅,也不用粉饰显富埋没从前;周家后裔习惯了和历史同眠与景点同住,他们给了年代久远的古宅以体温和人气,也给世俗中的自己浸染上了丝丝古朴幽香的韵致。

    准备离开周家古宅了。当我从文昌巷往回走的时候,在古宅西边的柳荫下,一位手持夹板和画笔的女郎正在对着东边的古宅写生。灰灰的屋子被灰灰地搬到了白白的纸上,原汁原味的雍城周家大院跃然纸上。站在画板后面的我,心思变得飘渺起来,心想:要是今天下点蒙蒙细雨就更好了,宁静的文昌巷里,两位穿着对襟小褂的女子,掂着脚尖儿,撑着花雨伞迤逦而行……,那多像春节晚会上舞蹈所演绎的《雍州春雨图》啊!

    周家古宅离长青并不远,才一个小时的车程。可它却像山西的乔家大院一样,见过一面以后,就被我搁在了一个高而远的地方,不敢轻易再次造访,而只是让它在我心里永远地美丽着。如今,周家古宅已成为文物,被陕西省文物管理局立石保护起来,因这个缘故,周家古宅成了雍城一处靓丽的不可多得的风景,招来一批又一批的旅游观光者。有一次,当我兴奋地向朋友讲起这次“隔世之游,复古之行”的时候,朋友向我讲了一番意味深长的话:“我们正在越来越快地失去村巷,正在模糊生活的真面目。也许,正是因为如今的村巷越来越不像村巷,乍一见到这个既有历史深度又有人间温度的古宅,你才有这种‘他乡与故知’的眷恋和恍惚。”

    “有历史深度又有人间温度的古宅”,古朴而幽香,这正是我内心对周家古宅的感受和喜悦的表达。和周家古宅的约会,是一种额头与额头相贴的亲近,是一次皮肤对青砖壁柱浮雕的抚摸,它让我一颗凡尘俗世的心,迷醉在了一座历史悠远的古宅里,再也走不出来……

    第二章续

    寻访滕王阁

    已丑年荷月,一个草长莺飞的大暑天,我与友人随旅游团披一肩流火的骄阳,踏着发烫的宽阔大马路,沿着水气蒸腾的赣江边,去寻访誉满华夏的天下名楼——滕王阁。象拜谒一位仰慕已久的伟人;象寻找一个儿时美丽的梦幻和憧憬。

    头顶灼灼的烈日,脚踏滚烫的热土,手里攥着一张粘满汗渍渍手印的南昌市导游图。这张地图,是我和友人旅游到南昌刚一下火车在站台上购买的。我们集体在白云饭店住宿,放下了行李后,喝了少许冷饮,便冒着酷暑,沿导游图的标记,一路匆匆寻访而来。尽管我和友人大汗淋漓,喉咙干渴得快要冒烟了,但谁也没有要停留在路旁的凉棚里坐下来乘凉休息的意思。只是一人掂了一瓶纯净水,咕嘟了几口,湿润了一下嗓门又继续赶路了。仿佛前边有一种亲切的呼喊声在不停地召唤着我们。

    漫行曲径,趋步沙岸,不意间一举首,在赣江岸边连云的琼楼簇中,出现了一座鹤立鸡群、显显赫赫、金碧辉煌的建筑物,高耸凌空的飞阁,翔举庄严的重檐翅角,珠光灿烂的朱帘秀阁,精雕细刻的画栋雕甍,真是玲珑剔透,光彩夺目,格外耀眼……。这就是令古今多少文人墨客为之醉心与倾倒的滕王阁了。

    步入游园,登临斯楼,清风徐来,让人感到无比适舒惬意。俯视而望,茫茫赣江,波光粼粼,水天一色碧蓝,且是那样宁静,那样淡泊,那样明澈,澄净的水面轻轻地托浮着楼阁的倒影。时而有舟楫来来往往,马达声鸣鸣而叫,舟楫前行扬波,水声依稀可闻。

    登临楼阁绝顶,凭栏极目远眺,近处,虽觅不见孤鹜的影子,但是,赣水、长天、落霞等宜人景色却千真万确历历在目。远处,那南埔的云,那西山的岚,赣江与长江的船,以及鄱阳湖上那点点小舟,尽收眼底……。

    面对此佳景,不由人雅兴大发,待我正想吟咏作赋,畅抒情怀,友人却已先声夺人:

    “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舟,下临天地……落霞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不料友人背诵的一段《滕王阁序》却将我心中即兴而起的几句诗歌冲淡得烟消云散,踪影全无。我只能对友人感叹一声:“眼前有景道不得,王勃提赋在上头。”

    站在滕王阁楼顶,俯视足下岁月一般匆匆奔流的江水,回首初唐四杰之一的大文豪王勃的故事,心中顿时涌起一阵“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的感慨……

    滕王阁与武昌的黄鹤楼、衡阳的岳阳楼遥相对应,并称我国江南三大名楼。滕王阁只所以誉满京华,实在是因王郎的一篇《滕王阁序》美文而大放异彩,名扬天下。人因阁为文,阁因文扬名。一篇华章使得滕王阁和初建滕王阁的滕王李元婴都出尽风头,享尽历史铅华。试想如果没有这篇《滕王阁序》,滕王阁怎能誉满天下?而滕王阁就是中国古代仕子们登高远望,寄情于景,惜物抒怀的楼台亭阁文化的一个缩影。

    追根溯源,滕王阁原是初唐时高祖李渊之子滕王李元婴官居洪州都督时初建于赣江门城上。危楼高耸,下临赣江,游客如云,俯瞰城府,远纳山川。后经改建,其势更为峻伟盛况空前,始称江南第一楼。说到王勃《滕王阁序》一文的来历,却另有一段可与名楼相互益美的动人故事。

    传说当年滕王阁改建获得极大成功,时任洪州都督的阎公雅兴大发,意欲为阁楼作序,以壮其景。序文谁来作呢?这可是流芳百世的美差。千思万虑,他有薏让自家女婿孟学士成此名利之举,特让孟学士及早动手,构思拟就序文。为了不失斯文大雅,阎都督当年三秋九月择一风和日丽之日,在滕王阁操办了一次盛大宴会,遍清州郡名流雅士参加宴会。早在七岁儿时就以写出“鹅 鹅 饿,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诗句而名扬天下的青年诗人王勃,因去海南探父而路过洪州(今南昌市)也应邀出席酒会。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阎都督提起为滕王阁作序一事,并假意谦恭,请各位名士执笔作赋。就在大家纷纷推辞之时,不料年轻气盛的王勃腹有诗书气自华,才高八斗,当仁不让,欣然命笔为赋,气得阎某拂袖而去。王郎登名楼,立高阁,揽楼台壮观,江山形胜,尽收眼底,一时触景生情,意气风发,胸有诗画,妙语天成,只见他口中吟哦有声,手中笔走龙蛇,顷刻之间,一篇佳作便跃然纸上。到会的众位文人墨客纷纷争相传阅,诵读之余无不感到惊讶,拍手叫绝。

    “南昌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蘅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斗牛之墟。人杰地灵,徐儒下陈番之榻。雄州雾列,俊彩星驰……”

    一篇《滕王阁序》虽不足千字,,但却内容丰富,境界开阔,落笔不俗。铺排、描募、叙事、用典、抒情、浑然一体,,从楼台壮丽起笔,将山川旷远、天空云霞、江水静碧、市井繁华、帆船舟楫全都拉入文思,又对渔歌、雁声作了精炼的描述,只廖廖数笔,便为人们勾画出了一幅气势壮观无比,意境高深无限的江城秋色绚丽画卷。接着又笔锋一转,感念“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随之,“兴尽悲来”,联想到人生与仕途之失薏与无奈,发出“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的长长一声感慨。最后又作歌言志,呼出“穷且益坚,不堕青云之志”的喊声。整篇文赋,文采斐然,字词洗炼,情景交融,引人入胜。通篇采用对比手法,词句自然流畅,绝少刀削斧凿之痕,且佳词丽句层出不穷。特别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联,更是被人们视为空前绝后的佳句。就连那位心怀叵测的阎都督也不得不叹服说:“此真乃天才,当垂不朽矣。”乘着余兴,王勃又吟成七言律诗一首,诗中亦有“画栋朝飞南浦云,朱帘暮卷西北雨。”“阁中帘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让人值得推崇的妙句。

    一篇《滕王阁序》,流芳千古,成为中国楼台亭阁赋记一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