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书院 > 其他小说 > 情寄春天 > 情寄春天第4部分阅读

情寄春天第4部分阅读

是了。如果教书只为工资,那这样的生命还有什么意义?如果吃东西只为充饥,那将是多么单调乏味!

    当胸中郁闷时,很想让快乐多一点,在日记里叹气不如邀上朋友去品茶。路上和朋友一起唱《向快乐出发》,这种暂时的无牵挂,真是畅快。而与朋友一起品茶论道,渐渐换得一个好心情。

    我喜欢温馨的可任思绪弥漫的喝茶过程,这个过程可以使我一会儿落入现实,一会儿又沉浸在理想中。喝茶其实是一种心理体验,是一种境界。茶味的变化,刺激着人已渐入麻木的神经。生活如茶,得每日不断地去品尝,不管你想不想要,它都会放在你的面前。它时而浓得发苦,时而又淡得无味。生活就像喝茶的过程,反反复复,这个过程消耗了整整一生。人生如茶,茶味人生随意过,足知淡泊苦后甜。

    人生活着需要精神寄托,需要激|情的,如今,“激|情”已变成茶一般长流不息滋润心田的涓涓溪流了。人一辈子的价值不是他真正做了什么伟大的事,是在于他在人间努力证明了自己的存在,喝茶的过程不也是这种感觉与滋味吗?

    有时,我喜欢在书房里喝茶,喜欢在那一片宁静中有意无意地盘点自己。书越来越多时,一本本名目各异的图书犹如一个个茶叶罐儿,茶味越来越浓时,便有种馨香迎面熏来。就这样每日品着书,品着生活,品着人生,品着一些人和事。当灵感来临时,这些活生生的人和事,惟妙惟肖地流入了我的笔端,一气呵成,便昏昏欲睡。有时突然感觉自己在品生活,品人生。品他人时,一不小心,也已经被别人“品”过---------

    体 悟 宁 静

    我喜欢繁华热闹,更喜欢寂寞独处。就象作家川瑞康成说的那样“我独自一个人时,我是快乐的;因为我可以孤独着;与人相处时,我发现我是孤独的,只因为我已经变得快乐。”

    清静的时候我独坐凤鸣小区陋室窗前,手执书卷,悠闲品茗,面对一泓无声的清晖等待夜幕的降临,是我最快乐的时光。当白天的浮嚣被夜的凉风尽数掠去,繁华与纷扰悄悄隐退,心灵象温馨的晚香花灿然开放,往事象雨点一样飘落下来,汇成一道波光鳞鳞的小溪,那些曾经模糊的五彩缤纷的故事让我哑然失笑或感叹不已。

    一个人独自享受温馨、宁静的时光是很惬意的。避开雍城喧嚣鼎沸的嘈杂,在一隅的烛光下,欣赏诗歌,阅读散文,把自己托付给高贵的思想和真诚的文字,诗书中是否有“黄金屋”,我从不在乎,我在乎的是那些充满哲理与情趣的美文,在乎的是在灿烂星空与神圣道德之间,获得了灵性与感悟、以及诗意的生存。

    情绪低落时,宁静能刷新我的寂寞,冲洗心坎里凡尘俗世的杂物。想想“酒圣”李白“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和“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如雪”的豪放诗句,让自己静静体悟那淡若似水的人生年华,让心灵荡涤在一片洁白无声的领域,变得如同水晶一样透明。这样内心就多了一份平淡的从容。象梦一样,不能在吵闹的时候去做,人只有置身静处,才能体悟人生,才可以思考、可以总结,所以宁静才有智慧,才有思想,正如哲学家尼采说:“孤独是美好的,因为他纯净生活。”

    当你疲惫不堪的时候,你是否遥想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那份意境,那种超脱与自在?给自己的心灵留一片宁静的空间吧!人只有致虚守静、保持心态平和、求得心灵的单纯和洒脱,才能走出风尘和欲念的围墙,才能在孤寂中走向丰富的人生。

    闲 话 “清 静”

    时下,由于现代化工作和生活节奏的加快,现代人大都有一种“活着太累”的感受。不少人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硬化等“时髦疾病”。于是现代养生学也主张:清静养神是对人体的一种“健康充电”,它可以促使能耗减少,血压下降,心动趋缓,肌肉放松,甚至能够达到“忘我入化、天人合一”的超凡境界,这也成了老年人追求的一种养生模式,好象只有“静”才适合晚年生活,才能延缓衰老过程。

    不少患有慢性疾病的老年朋友,也坚持“静”养方是恢复健康的主要手段。于是他们成天卧床休息,尽管躺得周身麻木,四肢酸痛,也不愿下床活动活动,或到户外呼吸呼吸新鲜空气。其实过于清静的氛围只能加重晚年生活的孤寂,而经常处于“静态”的老者更不利于自己的养生健身。至于慢性病患者的绝对“静”养,反而减缓了新陈代谢的动势,显然不利于康复机体的怯病延年

    真正的“清静”,首先是一个人从心态上的宁静,一位高寿老人对此曾有如下自我感悟:人趋暮境之时,应该做到“想过去、不后悔;看现在,不攀比;望将来,不忧虑。”这样才能实现心态平静,快乐永驻。此外,“清静”也不是意味着终日生活在极度安静的环境里,因为失去了挚爱亲朋的交流,听不到富有生活气息的声音,没有了大自然的天然的声响,时间一长就会让人变得情绪急躁,性格孤僻,对周围的一切漠不关心,其结果只能是健康每况愈下,各类疾病缠身。

    喧嚣聒噪固然不适于老年人的生活和休息,但是,万籁俱寂也无益于晚年的养生和保健。只有做到动静结合,相得益彰,方是明智之举。

    “立 冬” 遐 思

    十一月七日临晨,我还没有爬出被窝,在外工作的女儿打来电话:爸爸,立冬了,天凉没忘加衣裳。我心里猛地一喜,稍后又片刻地凝思:今日立冬吗?我居住的这座古朴典雅的雍城皆因“创绿”“创文”“创卫”被绿树花草、和谐洁静扮倩得四季如春,靓丽多姿。象我这样愚腐糊涂、已进入花甲之岁的人,就更容易对季节轮回丧失感知了。

    立冬,这位季节老人悄悄的如期而至,我愕然了。吃完早餐,我急忙从书房找来辞书,细细咀嚼。书云:“冬,终也,万物收藏也。”冬季开始了,植物们收敛了每一片叶子,把生命藏在自己怀里,开始由外向内地活着。想想人,也该是这个样子吧!那么多漫长的冬夜呵!捧一本好书偎坐在火炉前或偎依在温暖的床头,心在文字间慢慢学会沉淀。滋长了许久的狭隘和浅薄、浮燥和郁闷都会在这个平凡而特殊的季节里被封冻、被终结。而我,虽然很难做到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豁达,但我明白我所能做到的安详、静逸,就是这个季节能够赐于我的一种冷然的清醒。

    中医认为:这一节气的到来是阳气的潜藏、阴气胜极、草木凋零、蛰虫伏藏、万物活动趋向休止,以冬眠状态养精蓄锐,为来春生机勃发作准备。我喜欢这种富有哲理的解释。人的一生不能永远风平浪静,总会有些起起伏伏。在沉寂中保持心神的安宁,静下一点心,沉出一点气,生命才能够获得厚重勃发的力量,才能从一片苍茫萧瑟中生机勃勃的复苏。

    记得前一日,我还向本单位的一位老同志问起:最近我的睡眠不好,有什么法子来调整?他说:“出去吹一吹冷风,卧床读一本闲书。”我想,是啊!只能用这种方式了。冬天的冷,足以摧毁骨子里的浑浊之气,逼着人躲进书页里、沉下去、沉下去。倦了,抬头,打个呵欠。何时睡过去,却不记得了。

    享 受 孤 独

    今夜,雍城凤鸣广场万籁俱寂,寂静得除了自己的气息外,就是天籁隐隐传来小虫嘻戏长吟低唱和草坪树上落叶与清风亲吻对话的声音。往日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广场的景石上、亭子内坐着悠闲休憩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草坪上、花丛里,一对对情人在窃窃蜜语着情话。然而今夜,也许是中秋节万家团圆的缘故,这里人影全无,一片静谧。只有我,我独自漫步在这月光溶溶、霓虹彩灯闪烁的广场里。任凭清风明月拥抱。

    今夜的月儿是个满月,只是这轮满月在我举头看她的时候,她好象也装满了满腹的心思。月儿的光洒落了一地的清凉,把我的心绪也凝结成一行孤旅。可是我没有寂寞的感觉。我正惬意有这样一份月下的孤寂与宁静给我,也许我渴望的正是这种孤独的感觉。

    是的,我常常有这种渴望,我渴望有这份天然的安宁;我渴望有这份孤寂的独行。可是我没有寂寞的感觉。我渴望只有我的影子的那一刻的静谧。有人对我说:孤独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啊,孤独的痛苦实在令人无法忍受。我不这样认为,我时常喜欢孤独,我渴望能够时时拥有这一份孤独的空间,让我静静地去享受这份特有的孤独,因为当我沉醉在这份孤独之中的时候,我的感觉好极了。

    我想,不喜欢孤独的人,他的孤独一定是寂寞的、空虚的、乏味的,也可能是痛苦的。所以他才害怕孤独。我喜欢孤独,因为我的孤独是快乐的、是愉悦的、是充实的、是丰润的、更是收获的,所以我渴望孤独。更因为我的孤独会使我产生更深刻的思考,更理性的认识,更明晰的构思,更睿智的选择和决断。

    也许有人会说:你是一个痛苦的人,孤独是寂寞的,谁能够忍受寂寞去享受孤独呢?我只好说,是的,也许我是痛苦的,但我想告诉你,如果寂寞代表孤独,那么孤独并不等于寂寞。因为我孤独,但我不寂寞,你的孤独是痛苦的,我的孤独却是快乐的极致。所以你看我的眼光有多么的怪异,我依然会沉醉于我的孤独。当然我说的孤独不能是刻意的,因为孤独的极致是无须用刻意来达到的。孤独的境界是没有杂念的,那是一种自然与忘我的境界。

    当我一个人倚在阳台上的躺椅上,仰望天上的星星和月亮,听着夜的呼吸,或思考着一个简单的问题,或回忆着一段尘封的往事,或思念着远方的朋友,你不知道我的心里是一种怎样的快慰啊!

    当我静静地一个人倚在床头,捧一本自己喜爱的书,轻声诵读,默默地沉思,静静的回味,悠悠的遐想,你不知道我的心里是怎样的一种快乐啊!

    当我泡上一壶香茗,放上一碟古典音乐或一段秦腔名家名唱,偎在沙发,闭上眼睛,任灵魂恣意飞扬,你不知道我的心里又是怎样的一种惬意啊!……

    鄙人不是隐士,也称不上文人马蚤客,更没有诗人那份飘逸与洒脱。我时常陶醉于孤独,但我只是一个凡人,我做不到超凡脱俗。我也没有想过要去“筑庐而居”、“把酒东蓠黄昏后”,我只是喜欢固守我这一份清冷的孤独。我只是、只是喜欢守护我这清淳一样的心灵。我想,我的孤独该没有旁人认为的那种傲然、清高吧,它只是一种充实的、自我的、温暖的、力量的情愫。

    人 生 贵 淡 泊

    近读司马迁《史记》,颇受启迪。史书中记载了这样几件事:

    当古公父欲立少子季历并其子昌为继承人时,长子太伯、次子虞仲即奔荆蛮,文身断发,以让季历,避免了西周前期在王位继承问题上的一场纷争 。

    吴太伯的后裔,吴王国第十九位国君寿梦有四子,长诸樊、次馀祭、三馀昧、四季札。季札最贤,寿梦欲立为太子,季札坚让,因此他只好立诸樊当国行事。寿梦卒后治丧期满,诸樊又要让王位给季札,季札仍坚辞不受,吴人固请立季札,季札于是弃家而躬耕田亩。诸樊卒时让位给弟馀祭,设想最终传位给四弟季札,以圆先王寿梦之意。馀祭卒传位给季札,季札坚让并逃去,于是国人只好立馀昧之子僚为王,以后公子光(诸樊之子)就唆使蓄士专诸刺僚而自立,是为吴王阖庐。季札返国,哀死事生,顺其自然,不使吴国发生动乱。

    曹宣公卒后,国人欲立子臧为君,子臧离去以成全曹君,时人普遍反映,子臧可谓守节矣。

    吴太伯、季札、子臧以其高风亮节远离权位,实属难能可贵,载之史册,可为人们的借鉴。但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借鉴的人是有,可惜为数不多。君不见,在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社会官场上,主要倾向是不择手段的争夺、疯狂的争夺。这有官场惯用的逢迎拍马,有使人肉麻的谗媚巴结;有弄虚作假、取悦长官欢心的欺骗;有金钱打通关节、干起买卖官位的勾当;更有甚者打击陷害、铲除阻碍自己仕途上的障碍。凡次等等,不一而足。

    感悟人生就是认识人生。一个人要摆脱功名利禄的困扰,必须清心寡欲,向人性最大的弱点私欲开刀。私欲是万恶之渊蔽,人类所以能干出许多没出息的事,主要是私欲作怪。如果谁设想下一道命令禁止私欲,那是理想主义,简直是千方夜谭。但通过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否定自我,节制私欲,则是每个人永恒的课题。在人类社会中,不断澎涨的私欲超过一定程度,便会必然地不可避免地走向违法犯罪。所谓一定程度,指的是你要发财那就“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你要当官,那就坚持清政廉洁、勤政为民的为官之道。

    在物欲横流的商品经济大潮中,谨防权力、金钱、美色的诱惑,是在新形势下衡量一个人自身品性修养的严峻考验。近年来,不少达官贵人因贪得无厌纷纷中箭落马的事实,就植得我们警惕和深思!

    只要人们节制私欲,谨防诱惑,加强自身修养,就会逐步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小 议“和 谐”

    孔子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我领悟:“不言”不等于失语,“不言”保持难以言尽的内定,保持与静美的和谐。所谓“大美”之境,是“天”“地”比邻,是自然万物构造的美妙建筑,是外在与内在的完美结合,是不可复制、灵光一闪的天籁。日月天地,一叶成花,一花成果,花花果果不仅是季节的造化,更是对美的呵护。一滴为露,万滴为河,渐渐壮大的流淌,盖因有吸细流、纳百川的情怀。经霜百折而不谢,坦荡凌风,清香傲雪,那梅瓣千点,烘托心灵的骄傲,它们梦一般飘逸在红尘之间,大写出和谐的智慧。

    当历史的遗风落于岁月,化成一个个翩翩而舞的精灵,这是历史与时间的和谐。擦拭蒙尘的光阴,翻拣出一阕阕壮烈、一曲曲婉约,我看到历史的不老,时间年轻。倘若一个人在它面前,总是谦恭敬仰,那怕他再卑微低贱,活得象草芥一粒,他所留下的影子,却永远是爆红的芽、奔腾的水,柔软在春风里的石头——它演译了一段传奇,要走进历史和时间,先得走进这个人,所以,和谐是一种对生命质量的检验。

    当思想抱紧灵魂,“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如何使有限生命无涯无际;如何放大精神的磁场,超拔生之苦;如何在没路的地方,时刻用思想的利器开路拓荒,是人生的大命题。

    所以,和谐是思想者的追求。

    当爱情莅临,婚姻落定凡俗的烟火熏洗、给对方一个自由的空间,给自己一份淡定,以一粥、一饭、一丝、一缕、一个眼神、一声询问为享受,能深刻体悟到幸福的真谛存在于烦琐的细节中,谁能说天使不在人间,和谐无处不在,和谐就是做生活的主人,而非奴仆。

    孔子曾教导弟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有所欲,尽施于人”。施与不施,一字之别,培养之高下却泾渭分明。如果你快乐,把快乐与别人分享,你就能获得最大的快乐。如果你失败,把失败推卸给别人,你也一定不能成功。看来施与不施,关乎人品,现显人格,它所彰示的仍旧是和谐与否。

    疯狂与落寞一起,只要沾染了美德的花香,就是和谐;背叛与忠贞一样,只要播种的是良知的种子,就是和谐。舍去固步自封、陈规陋习,活得郁郁葱葱、意气风发、创造新、割断旧、勇智并存——和谐与我们还远吗?“人间”有大美而不言。做人追求大美“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那么一伸手,必定能摘到上帝所馈赠的那一串串笑意盈盈的葡萄。葡萄多麽甜美,葡萄见证了人与自然妙到毫巅的配合,见证了人与人的和谐之境。

    第三章续

    夜 读

    我终生与夜晚有缘,并常把夜晚视为结发伴?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