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书院 > 其他小说 > 情寄春天 > 情寄春天第6部分阅读

情寄春天第6部分阅读

    事作者称号.六八年九月我参加工作后,从小学到初中,从初中到高中,除搞好教育教学工作外,利用工作之余,一方面自学初中、高中、大学语文课程,提高自身文化素质,练好内功,另一方面坚持笔耕不辍,先后在《陕西日报》、《陕西农民报》、《教师报》、《宝鸡日报》、《宝鸡教育》、《读写月刊》、《凤翔报》、省市电台发表了数百篇新闻报道以及教学论文.我想,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本身肩负着党和人民交给的教书育人重托和神圣的历史使命.搞好教育宣传,既是我个人的爱好和追求,更是一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业余写稿既有乐,也有苦,但我乐在其中,的确,有时为了写一篇稿子,彻夜不眠,挑灯应战,废寝忘食,但当自己的稿子变成铅字,散发出墨香,心里极为快乐和自豪,所有的委曲与艰辛便都烟消云散,那种幸喜满足之情是局外人无法理解的.所以坚持业余写作虽苦,但它一直是我永生的追求,即使工作再苦再累心里甜.因为我的人生价值就体现在写稿中.

    二、坚持“四多”,我写作的秘诀

    写多了,写熟了,就常常有些领悟,捉摸久了,就有些“小窍门”,这就是我的“四多”:多听、多看、多想、多写.

    所谓多看,就是要眼观六路,时刻留心周围发生的事情,提高自己的新闻敏感性。记得八八年我接任孙家南头小学校长时校园正动工修建教学大楼,经了解,村上拿出二十万元建造市级师范小学,我当即以“兴建教学大楼,造福子孙后代”为题,采写报道,不几天被《陕西日报》、市电台采用.又如去年紫荆中学启动“名师工程”举行教学基本功大赛,重奖了大赛中十名教学新秀,并为十名新秀披红戴花,放大照片,张贴校园橱窗,我立即以“紫荆中学为教学新秀披红戴化”为题写了报道,结果很快《宝鸡日报》、《宝鸡教育》、市电台等媒体采用。另外,我觉得光看还不行,还要多听.只有耳听八方,才能积累素材,发现线索.前年秋季,我在与学生聊天时,听说高二一班学生张红刚给学校写来感谢信,我立即抓住这条线索,深入班级采访,以《为了那一片绿叶》为题,记述了紫荆中学师生捐助张红刚复学的感人故事,稿件很快被<凤翔报>,市电台采用.

    作为党的喉舌,通讯员既要有细致入微的观察力,还要积极开动脑子,勤思考,多分析.去年经常和一些语文老师聊天,谈论的话题是常为学生写作能力提不高而苦恼,当即引起了我的深思.我想语文老师所反映的问题具有普遍性.对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既有技巧问题,更重要的是对写作对象有没有兴趣或是有没有感情.于是经思索,我以<作文也要进入角色>撰写学术论文,该文很快被<读写月刊>显要位置刊出.为了进一步论述作文的感情问题,经过深层次思考,我又以<作文贵在感情投入>为题,再次进行深入浅出的论述,结果该文参加全国教师优秀教育教学论文大赛,获一等奖,并被陕西人民出版社的<教坛新论>一书选用发行.除过多想,还要多写,勤于练笔,才能驾轻就熟.

    三十多年来,我采写发表的逾千篇稿件中,大多都是在看,听,想,练的基础上写成的.

    三、快而精,新闻作品的生命

    一件新闻作品的生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时效性和思想性,而要做到快捷、精当,则要求作者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在时效上出手要快,切实做到今天的稿子不能推到明天去,以免新闻变成旧闻.在这方面,我拜了三位老师:一是报刊电台的编辑原县电台的党锡铭老师,二是文化馆的李星光老师,第三位就是各类报刊和广播.向有经验的记者编辑老师虚心求教,是学习新闻写作的捷径.他们见多识广,政策把握准,下笔快,他们的经验的确使我少走了不少弯路.其次还要十分注意广泛涉猎和搜集各类报刊,采取浏览和精读结合,对有价值的新闻必要时随手进行剪辑.三十多年来,我除订阅《新闻与写作》等刊物外,还利用业余时间剪辑资料卡片30余册.这样一来,我既把握了当前宣传报道的重点,能经常坚持 听广播,阅报刊,可以摸熟报刊,电台文字风格,提高稿件的命中率,写起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总之,选题准、抓典型、语言精、结构清,一篇作品便有了生命力.

    四、十分采三分写,我的体会

    一篇好稿,写起来不难,难在采访和采访前的准备.有时被采访者不愿意说或者说的漫无边际.面对这种情景,采访者必须要充分的心理准备,沉着稳定的心理素质和机敏的应变技巧,才能牢牢抓住采访的主动权.我在每次采访之前,都要经过充分的准备和考虑,并要付出艰辛的劳动.九九年春,我在采写《紫荆校园有道风景线》这篇特写时,做了许多调查.偶然的一次机会,校外几名学生家长来校,首先看到四百多辆自行车整齐有序的排列在教学西区,感到惊讶,便脱口而出:“呀!美急了,简直象是一道风景线。”当时,说者无意,然而对于我这位听者却产生了好奇心:这景观难道不是校园精神文明建设新风貌的真实体现吗?于是我从不起眼处寻找“亮色”,我仔细调查了全校师生自行车的数量约五百余辆,接着又调查了管理者的管理方略,然后,再仔细的观察了排列有序的自行车,进行了分析,最终在写法上三改其稿,改变了平铺直叙的传统写法,采用了文学中“赋、比、兴”的手法,形象而生动的勾画出了校园这一风景线的美妙轮廓和内涵新意.结果很快被<读写园地>新闻特写栏目采用刊登,产生了强烈的社会效果.事后有人对我说,我天天经过这里,也看到了这些自行车的排放,可就没想起来这里有新闻.

    大千世界纷繁复杂,丰富多采,处处有东西可写,作为通讯员要钟情于新闻写作,正确处理工作和写作的关系,并持之以恒,深入生活,深入群众,就一定能写出为群众,为师生所喜爱,所需要的好稿,收到教学与写作双丰收的效果,这就是我写新闻三十余年来一点浮浅的体会.

    我的自学之路

    我是从1962年7月小学毕业后矢志起步自学的。1979年9月,欣喜陕西教育学院首次函授招生,我斗胆报考了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侥幸被破格录取。经过四年艰辛跋涉,潜心自学,所开设的十二门课程通过严格考试,全部达到合格,1983年12月我荣幸的取得了大学专科毕业文凭。实现了我矢志梦寐以求的夙愿。

    许多同志和朋友,包括我周围的莘莘学子都问我:你(您)是一个小学文化程度能取得大学文凭,是咋样自学成才的?在自学中有什麽捷径`诀窍和方法?我想,这要从我的坎坷经历说起:

    一  生活厄运,  逼迫我笃志自学

    从我记事起,我是一个嗷嗷待脯的懵懂稚童。上小学时,在启蒙老师的教诲和熏陶下,我幼小的心灵开始萌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当我从带上红领巾那时候起,就已成为热心于班级和学校墙报`专栏的撰稿者和书写者。由于从小求知欲望强烈,小学阶段的生活给我纯真的童心灌注了爱和恨。1962年7月,我以优异成绩考入了凤翔县紫荆山初级中学。然而,求学的道路对于一个刚刚步入社会且涉世尚浅的我来说,并不是撒满鲜花,阳光普照,而是崎岖坎坷,命途多舛。

    1962年9月,当我即将跨入初中大门的时候,正逢三年自然灾害饥荒,极“左”路线猖獗,而我所处的环境又家徙徒四壁,父亲年老瘫痪在床,母亲咯血卧躺病塌,姐妹和我野菜充饥,加之债台高筑,俱家一度断了炊烟,姐妹和我一度沦为乞丐。由于国难家破,生活的厄运残酷无情地降临在我的头上,迫使我含泪辍学,至此断送了我终身受正规教育的机会。我真狠我生不逢时,命途无望。可又谁知“屋漏偏遭连阴雨”,不久,年老多病瘫痪在床的父亲不幸谢世,这恶噩犹如青天霹雳,使我五内俱伤。自此一家人凄苦的生活重担压在了我的肩头。“路漫漫啊夜漆漆”,我真的处在了“山穷水尽”的险境。在极度的生活困境中,我曾悲伤过,我也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傍徨、迷惘、失望、消沉过,更曾将轻生的念头向死神祷告过。面对无望的生活、幻想的破灭,我日日流泪,苦苦思索:老天爷呀,哪儿是我这条破舟漂泊的彼岸?哪儿又是我理想生活的归宿?难道命运之神竟这样对我如此无情嘲弄?难道我的生活道路就没有一线阳光?极度的悲伤迫使我独自长夜秉烛苦读,我幻想用读书来作为治愈我极度悲伤的良药。在亲朋的劝慰下,我想,我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我不愿轻易熄灭我生命之火,我愿正视人生,从悲观中奋起,从痛苦中解脱。尽管我命途多舛,在痛定思痛之余,我要挺起胸膛,拿起勇气,迎接并战胜悲惨厄运的挑战。于是,我振奋精神,发奋苦读,重新树立人生的观念和把握现实的信心,力争做一个对社会对人民有所贡献的人。我读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创业史》、《把一切献给党》、巴金的《家》《舂》《秋》,更如饥似渴的阅读了《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等古典著名小说。我清晰的记得巴金在他的小说《家》中说过这样一段话:“有人说过,路本没有,因为走的人多了,便成了一条路。又有人说,路是有的,正因为有了路,才有许多人走。谁是谁非,我不想判断,我还年轻,我还要活下去,我还要征服生活,我知道生活的激流是不会停止的,且看它把我载到什麽地方去?”读着这些滚烫的话语,仿佛流淌的涓涓泉水,荡去了我心中的自卑,犹如阵阵温馨的春风,扫去了我心头的愁云。特别是小说中保尔、梁生宝、吴运铎等坚强的形象给了我同逆境厄运作斗争的勇气,也促使我开始苦苦思索人生的价植。我意识到:天无绝人之路。我懂得了:路靠人走,事在人为。我虽是一个不幸的人,但我绝不能沉沦,我要通过自学用自己的双脚踩出一条路来。我想:我可能成不了大才,但还不能成为小才吗?即使我永远成不了才,但只要我在不懈追求,在努力,总可安慰自己当是,我没有虚度光阴

    我从小酷爱读书,也与书籍结下了不解之缘。我要立志从事文学道路。至此,贪婪读书成了我生活中最大的乐趣,书籍成了我终生的伴侣。尽管我生活窘迫,但书籍为我提供了精神食粮。多少个不眠的夜晚,我在如豆的灯下苦读,多少个晨昏工余,我如饥似渴的求索。求索敦促我拿起笔来,开始从写豆腐块文章起步,尝试和探索写作的道路。平时,我除借阅图书外,还节衣缩食买书阅读。随着阅历的丰富,我开始尝试写了第一篇题为《石头坡二队干部社员冒雨抢拾棉花》的新闻稿,寄到了凤翔县人民广播站,结果侥幸被采用广播了。不几天,就收到了稿费通知单和赠送的新闻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