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书院 > 其他小说 > 风云初唐 > 风云初唐第5部分阅读

风云初唐第5部分阅读

    才广泛运用的炒菜在楚王府做出来,让一群吃货yu罢不能)难道有战争,不对啊,今年好像没有战事了,李宽心里有了事,在刑部也无心听八卦了。

    下午回府时让田老实专门到蔡国公府看看杜如晦回来没,结果还没有。只得先行回去,吃完晚饭,李宽在书房看了会书,等到戌时(běi jg时间19时至21时)和田老实交代声,独自走向蔡国公府,田老实原本也要跟着去,李宽没让,秋收后,百姓有了点闲钱,李宽家的家具铺生意红火,田老实每晚都要盘账,最后李宽只得带个小门童一起走了。

    到了蔡国公府门前,守门的见楚王来了,很是热情地叫人带李宽去见杜如晦,整个蔡国公府的人都知道自家老爷对楚王的看重,带着李宽往书房走的家丁,顺便还告诉李宽,今天好几位将军也和老爷一起回府了,在商议国事,李宽心里有数了,真是出事了,以前从没听说晚上还有将军来杜府谈事的。(杜如晦一般较严肃,加之清贫,很少有大臣到杜府走动,除了一些老早跟随李世民的老臣)

    下人把李宽领到书房门口,向里面通传一声就告退了。听到里面杜如晦进来的声音,李宽没有客气,轻轻推开门,一股热气扑面而来,汗酸味刺鼻,现在是九月,旁晚晚还是较热的,门框关会,屋里就很闷热。可能是门开了,屋子里的人也觉得有股凉气进去,舒服地叹口气。

    李宽进去,门也没关上,让屋里热气散散,才有空看百~万\小!说房里有什么人,还都是熟人,李靖、尉迟敬德、程咬金、房玄龄、长孙无忌还有高士廉,几人见李宽进来还没什么反应,程咬金先嚷道“早叫把门打开,热死了,谈个事也无力”李宽这才注意到几个武将上衣都是敞开着的,隐隐露出肌肉,只有程咬金肥肉坨坨,房玄龄和长孙无忌只是把衣领解开袖子卷起,房玄龄、长孙无忌见李宽进来,有意把袖子放下,程咬金又看不惯,“我说都是汉子怎么了,放什么袖子?”

    房玄龄、长孙无忌脸都没变,就当程咬金的话是空气,老程牙咬咬的还要说什么,李靖让他闭嘴,正事要紧,杜如晦知道他们见面不吵吵就不舒服,也没劝架,李宽吓一跳,全臣不和?再看看好像这就是大唐名臣的相处方式,八卦的心才降了降。

    李宽依次向几人施过礼,虽然自己是王爷但是不在重要场合,作为晚辈还是懂礼些比较好,没见长孙皇后每次带着李承乾、李泰都让他们对这些老臣施礼,自己算个渣。李宽放的开,几人乐呵呵地接受李宽的行礼,虽然最近楚王干的事不靠谱,人还是懂礼的,不错。

    李宽原先见房玄龄和长孙无忌也在,不准备问出了什么事,准备告罪一声就回去,程咬金没等李宽开口,就嚷了“刚好宽儿来了,让他说说怎么办?”李宽看了下杜如晦,杜如晦点点头,李宽明白这是告诉他房玄龄、长孙无忌也能信。

    原来上次在朝上程咬金拽了几句文,开始房玄龄。长孙无忌没在意,事后罗艺平反,二人觉得不对,私下问杜如晦才知道李宽的大才,二人才明了为何他们这么看重李宽,长孙无忌开始还有点不高兴,准备告诉李世民,杜如晦忙拦住,长孙无忌再一细想,也没禀告。

    好在李宽过继出去了,他越有才大唐越兴盛,等到侄子继位越容易。不能让老李知道他的才华,房玄龄真是名相,和杜如晦一样心思要保住李宽,没有禀告。至于高士廉,把长孙兄妹从小抚养长大,如父如母,长孙无忌怎会不告诉他,老家伙一思量,瞒着,楚王有点才能是好事,为大唐先保着。好在几人都有想法,没有外传,不知道老李知道自己的儿子军事才华出众,会是什么心情?

    李宽这才放心来询问发生什么事了,原来月初侯君集上奏说岭南酋长冯盎有不臣之心,李世民对此大动肝火,好啊前有罗艺又来个冯盎,难道自己真不配做天下至尊,在朝上就要出兵,李宽才想起,自己月初向刑部尚书告了几天假指导农户种番薯去了,不知道此事。

    李宽急了,明年有蝗灾,现在出兵粮草先不谈,军队厮杀伤亡惨重,人口会减少,再来个蝗灾,不知道又死多少人。突厥本就不好过,签订的便桥盟约就是缓兵之计,如大唐明年真民不聊生,突厥定会卷土重来,那时怎么办?

    心里有点恨李世民怎么听点风雨就要出兵,赶紧再问杜如晦,全臣准备怎么办?杜如晦告诉李宽,原本李世民在全臣劝说下不准备出兵讨伐,要冯盎上表说明情况,哪知在侯君集上奏完,随后几天诸州的奏折如雪花,多次奏称冯盎谋反,加之岭南酋长冯盎与谈殿等人连年攻战,久未入朝。

    李世民坐不住,命将军蔺暮等发江、岭数十州兵前去讨伐。现在他们几个就是在商议粮草安排,军队调遣的一些琐事。真要出兵,李宽坐不住,问杜如晦有没有岭南酋长冯盎一些资料,李宽拿着资料一个人安静地看着,他们几个就去商讨出兵计划。

    李宽越看越纳闷这岭南酋长冯盎以前是按时回京叙职,只是这二年没有回京,看样子不像要谋反,李宽打断房玄龄几人的交谈,问“侯君集和岭南酋长冯盎有没有什么过节?”几人一愣,怎么回事,李靖开口“他们二人没有过节,再说侯君集也不敢谎报军情”

    李宽想想又问“那侯君集是直接上奏讲岭南酋长要谋反?”长孙无忌开口道“没,侯君集只在奏折里说岭南酋长久未上朝有不臣之心。”停了会,长孙无忌继续说“侯君集和岭南酋长是有过节的。”什么?另外几人全盯着长孙无忌。

    “当年在打下岭南地区时,侯君集出力较大,皇上答应让侯君集的副将张世贵做岭南酋长,谁知岭南地区民众不识教化,没法子就让岭南出生的冯盎做了酋长,就这事侯君集还找过陛下。”几人有点明白李宽意思了,侯君集,豳州三水人。生xg矫揉造作,骄傲自负并喜好自我夸耀,玩弄弓箭却不能jg通其技法,却以武勇自称。估计这次他在其中煽风点火引起战火。

    其实他们几人也不想打仗,现在怎么办?盯着李宽,李宽没有迟疑“现如今,只有找个谏臣直言上表,让陛下派使臣先去安抚,看岭南意思,若冯盎真反,让陛下下旨直接从岭南重封酋长,估计岭南不会太平,等兵弱时,我们再出兵,一举拿下,不反更好。”李宽心想他们直接内战也要几个月,到那时蝗灾来袭,还有空再打仗吗?

    房玄龄、长孙无忌,高士廉开始不知道李宽智谋,现如今惊为天人,还好为朝堂效力,几人忙着选人,对视一下“魏征”

    结果后世记载:岭南酋长冯盎与谈殿等人连年攻战,久未入朝。诸州多次奏称冯盎谋反。太宗命将军蔺暮等发江、岭数十州兵前去讨伐。魏征认为冯盎并无反状,劝太宗派使臣先去安抚,太宗于是罢兵。贞观元年(六二七)十月,特派员外散骑侍郎李公掩持节前往慰谕。冯盎派子智戴随使者入朝。太宗非常高兴,称:「魏征令我发一介之使,而岭表遂安,胜十万之师。」赏赐魏征五百匹绢。

    当然真正的情况只有当事人才明了,李宽现在又放下一心,就在为来年蝗灾做最后准备。

    求推荐,求收藏

    ;

    第十八章旱情隐现 李宽说蝗灾

    从五六月开始,天就没有下雨,好在李宽发明了筒车,关中百姓在九十月份还能有些收成,十月也快到头了,还是滴雨未下,秋老虎还是烤着大地,李宽知晓在古代大旱往往就伴着蝗灾,心里在祈求老天下几场雨就好,千万不能是暖冬,要不明年真是不堪设想。

    关中百姓也觉到今年气候不正常,但是有了楚王的筒车,也没在意,李宽私下问大司农对于今年还没有下雨一事,怎么看?大司农也没在意,河里有水,用筒车汲水就好了,李宽真想抽他几下。

    庄子上的农户在看着别的农户收粮回仓,只能眼馋,好在李宽让田老实补给他们基本口粮,也叹下心,好好待弄番薯,只是还在担心下次播种万一楚王又发什么神经,自己怎么办?李宽让田老实告诉他们只此一次,让他们放心,虽不知真假,农户们也收收心,干活也卖力些。

    李宽最近发现,每天上朝,好些大臣都友善地看着自己,受不了。马上又向顶头上司刑部尚书请假,近期不来办公,没费什么功法,点头同意。这些友善的大臣,都是知道上次不出兵是因为楚王的功劳,很是欣赏李宽。

    李宽可没空让他们欣赏,这几天到自家农庄上发现,河水在缓慢下降,上次自己在河边插的一竿竹子,马上就能看到底部了,这可不行,李宽原先只是在史书上看见说贞观二年,关中大旱有蝗灾,灾民无数,死尸遍地,不知到底怎样,原本自己发明筒车,大旱不怕了,加之种了这么多的番薯,也能救活好多人,看到河水下降,李宽才发现自己低估这次蝗灾了,自己一定帮不了太多人。

    李宽让田老实也到别的地方看看河水是不是全都下降了,渭河怎样?听到田老实的汇报,李宽心凉了,整个长安附近的河流都在下降,一些小河都已经干涸了,渭河河水也没有往ri湍急,李宽急了“那百姓也不急?”

    田老实觉得奇怪,“王爷,以前大伙还会急,现在有了你发明的筒车,在干也不怕,再说,旱情我们也控制不住,急也没用。”李宽苦笑,这是不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李宽也没有心情再问了,自己沿河两岸把一些裸露出来的河土翻看,到杂草丛生的荒地翻看地下的泥土,发现有些虫卵,忙让田老实找来有经验的老农,老农一看就对李宽讲是蝗虫卵,李宽让老农离开,自己又挖了几块不同的地方,有水的土下面虫卵较少,旱地较多,随手挖了棵大树下的土,虫卵也不少,李宽让田老实去请大司农,杜如晦过来,自己画了块旱地,让农户挖开,把虫卵挑出。

    很快大司农和杜如晦就来了,李宽也没废话,直接告诉他两,“我估计明年会有蝗灾。”什么,二人都是见过蝗灾的,不信李宽的话,李宽让他们看看那块地,把自己挑出的虫卵给两人看,大司农和杜如晦也坐不住了。

    大司农直接问李宽为何断定明年有蝗灾,这可不是弄着玩的,妖言惑众,就是皇亲国戚也不敢。李宽直接给他们普及蝗灾出现的原因。

    蝗虫是一种喜欢温暖干燥的昆虫,干旱的环境对它们繁殖、生长发育和存活有许多益处。因为蝗虫将卵产在土壤中,土壤比较坚实,含水量在10~20时最适合它们产卵。干旱使蝗虫大量繁殖,迅速生长,酿成灾害的缘由有两方面。

    一方面,在干旱年份,由于水位下降,土壤变得比较坚实,含水量降低,且地面植被稀疏,蝗虫产卵数大为增加,多的时候可达每平方米土中产卵4000~5000个卵块,每个卵块中有50~80粒卵,即每平方米有20万~40万粒卵。同时,在干旱年份,河、湖水面缩小,低洼地裸露,也为蝗虫提供了更多适合产卵的场所。

    另一方面,干旱环境生长的植物含水量较低,蝗虫以此为食,生长的较快,而且生殖力较高。相反,多雨和y湿环境对蝗虫的繁衍有许多不利影响。蝗虫取食的植物含水量高会延迟蝗虫生长和降低生殖力,多雨y湿的环境还会使蝗虫流行疾病,而且雨雪还能直接杀灭蝗虫卵。另外,蛙类等天敌增加,也会增加蝗虫的死亡率。

    虽然大司农和杜如晦对于李宽嘴里的百分比,平方米不懂什么意思,但丝毫不影响两人对蝗灾出现原因的理解,就是大旱蝗虫易生长,蝗虫的卵产在草丛中,多年可以不死,遇上高温才能孵化。干旱=高温。河水降位,蝗虫产卵地方更多,蝗灾来了。

    二人开始还很紧张,知道是旱情会引起蝗灾,也没那么急了,筒车汲水,到田里会把蝗虫卵淹了,再说每年冬季都会降雪,蝗虫卵会死一大半的,就是吓人。李宽和他们说不清,能告诉他们,今年是暖冬,没有降雪,一定会有蝗灾?那自己真是妖言惑众,死不足惜。

    李宽拜托两人向上禀告一声,回去后,杜如晦就此事写了份奏折递交给李世民,李世民刚看见蝗灾,马上就把房玄龄、长孙无忌和杜如晦叫来,杜如晦把李宽的发现禀告给李世民,李世民问房玄龄和长孙无忌怎么看?

    两人从上次就开始看重李宽,但是这没有影子的事,怎么下旨,就凭你楚王的猜测,全大唐就草木皆兵?认为不宜宣扬,下旨让各个州县做些防蝗灾准备,杀杀虫子卵,就可以了,不能让百姓惶恐不安。

    李世民自己也认为这样最好,随即给州县下了道冬季灭虫卵的密旨,但是州县做没做就不得而知。

    李宽听到杜如晦转述,李世民和几位大臣对于自己预测明年会发生蝗灾的处理结果,也不抱希望了,只得让田老实再去收购粮食,长安的百姓笑话楚王,自家的良田不种地,现在却要到外边买粮食,对楚王种的番薯再次嘲笑一番,整个楚王府的家丁都不好意和别的府下人闲聊,只有李宽、田老实几个不受影响。

    石信狠狠把府上的家丁训斥一番,外人发现楚王府的下人出来办事,大大方方,没有一丝躲闪,长安的八卦马上就转移了,田老实还在收购粮食。

    ;

    第十九章改组官吏 李宽进言

    贞观元年十一月开始了,天气渐渐转凉,还是没有雨水,李宽现在真正死心,回刑部销完假每天上朝,半旬一假,像回到自己教学的大学一样,忙碌充实的活着。

    月中吏部向李世民上书要选派官员,李宽很好奇,大唐的科举制度还没有完善执行,现在怎么选官?总算从蝗灾的愁思中拔出来了,早先隋朝时选举官员,从十一月集中,到第二年chun天结束,人皆患其期促。唐初,因为战乱,士大夫不愿做官,所以官员不足。

    武德年间,当时尚书省下符到各州命人参选,州府以及奉诏使者多用赤牒补官。至此也废除这做法,命参选者到尚书省参选。今年贞观元年参选的人有七千多,这么多怎么办?

    这ri上朝,吏部侍郎刘林甫又上奏,向李世民询问本次选官怎么选?全臣难得的集中jg神一起,听老李下旨,要知道这次是老李第一次选派官员,自己门下的门生,好多都在其中,能不关心。

    李世民自己也头疼,开始是没人做官,这次是太多,好些老臣子的得意门生都在里面,还有五姓七望的,怎么办?老李直接问刘林甫“爱卿,就7ooo多人参考,你怎么看?”刘林甫思索一番答道“陛下,臣以为此次参选人数太多,奏请四时听选,随阙注拟,人以为便。陛下怎么看?”

    李世民一看,还行,但是现如今关中少粮,这么多人来,吃饭怎么办?“刘爱卿,现今关中少粮,参选门生,饭食怎么安排?”刘林甫回答“洛州离长安最近,可一部分人到洛州参选。”李世民见考试安排好,但是录用几人?还是个问题。

    就向全场大臣询问,录用几人?全臣没有开口,李世民也知道他们的心思,就宣布下朝,让房玄龄几人拟定录用人数,走前留了一句“官在得人,不在员多”李宽为李世民叫好,等李世民离开,全臣才交谈开。李宽想到一事,忙问房玄龄“房叔,这次选派官员也有御史台的吗?”

    “有,选的是左、右御史”李宽一听坏了,大唐安史之乱后覆灭的主要原因就是藩镇割据,想不到现在就有苗头了,一定要掐死。房玄龄也没再和李宽闲聊,赶着去老李那,听听最新指示,虽然全臣想拦着房相再聊聊,可也知道房玄龄去李世民那,任其离去。

    这边李宽还在思索唐代的左、右御史,左御史监察zhong yāngzhèng fu官员,主要是尚书省六部官员,而中书、门下省不在监察之列;右御史检查各地方官员,全国分十道,每道一个,称“观察使”。这“观察使”本是zhong yāng的监察官,在各道巡查,后来就变成常驻地方的zhong yāng官了,无形中成为地方的最高长官。

    假使他的任务是巡视边疆,在边防重地停驻下来,zhong yāng又赋予他全部权力以应付地方事宜,这即成为“节度使”。节是当时一种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