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书院 > 其他小说 > 脂点江山 > 脂点江山第8部分阅读

脂点江山第8部分阅读

    海咸登康阜,绵历数于无疆。”这些谆谆教诲,使年轻的康熙受益匪浅。

    孝庄的另一过人之处,便是超前的眼光和开放的心态。除了让康熙熟读四书五经、从传统文化里汲取治国经验外,还鼓励他多学习西方科技知识。据《清代西人见闻录》记载:当时常来宫中给康熙上课的外国人有德国人汤若望、意大利人利类思、葡萄牙人安文思、比利时人南怀仁等,给康熙教天文、数学、地理、绘画、医学……在平定三藩之乱时,康熙就让南怀仁设计了适合山区作战的轻型火炮,并且在作战时发挥了巨大的威力。

    孝庄在悉心培养孙子理政的同时,也很注意自己“母仪天下”的作用。清初战乱频繁,国库空虚,兵饷不足。因此她崇尚节俭,终其一生,竟不曾修造过一处园林。便是她过生日时,为了不造成浪费,还明令不摆宴席。孝庄还经常将后宫省下的钱物拿出来赈济兵民。如“吴三桂作乱,频年用兵,太皇太后念从征将士劳苦,发宫中金帛加犒”。

    孝庄的身教言传深深地影响着康熙。康熙统治期间,从宫廷到政府都比较清廉。《圣祖圣训》奏文曾将清宫的开支与明代做过比较,有着这样的记载:“宫中用度,木炭,明代二千六百万斤,今止七八万斤;红螺炭,明代用一千二百万斤,今用百余万斤;前明各宫床帐、舆轿、花毯等项每年用银二万八千二百余两,今俱不用。”

    有这样的祖母辅政,可谓康熙之大幸。他8岁丧父,10岁丧母,自小是由孝庄抚养成长,所以祖孙之间的感情非常深,可谓千古罕见。而康熙对祖母的孝顺,也是自有帝王以来所未见。《清史稿》在孝庄太后传记中,用了大半篇幅描述康熙和他祖母之间的细节。《清圣祖实录》中同样有多处温馨的记载,譬如:“过八达岭,上至山麓下马,扶太皇太后辇,太皇太后念上步行劳苦,谕乘马,上奏曰:此处道险,必扶御辇,于始心安”。再如祖母病时,康熙“亲尝汤药,昼夜不离左右,传谕内阁,非紧要事勿得奏闻”。每一件小事都流露出康熙孝敬、爱戴祖母的真情实感。

    孝庄75岁崩于慈宁宫,留遗诏。遗诏写自己盛年丧夫、中年丧子之哀情,全靠康熙一片孝心,才“使两世哀感之怀,大为宽释”,并称赞康熙“皇帝纯孝,亘古所无,大孝性成,超越古今”。孝庄去世30年后,康熙已是60多岁的老翁了,但与朝臣谈起祖母旧事,还是“辄涕下如雨,哀不自胜”。至今读起这些真挚的文字,依然令人不胜唏嘘。

    【美人地理】

    昭西陵(暂安奉殿)孝庄后生前在慈宁宫东面新建了一座宫殿,她多次向康熙帝称赞这座宫殿,可是孝庄后未住多久就死了。为此,康熙帝就决定把这座宫殿搬迁到东陵,按原样重建。大殿在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三月底竣工,因为还不是陵寝,所以命名为“暂安奉殿”。

    神道碑亭昭西陵前建有神道碑亭一座,用满蒙汉三种文字镌刻孝庄后的谥号。在清代首开皇后陵建神道碑亭之先例。

    慈禧——生性好强的女人

    〖慈禧(1835-1908),叶赫那拉氏,满洲镶黄旗人。咸丰二年(1852年),叶赫那拉氏入宫,时年18岁,封为兰贵人,咸丰四年封为懿嫔。咸丰六年,生穆宗同治于储秀宫,第二天便晋封为懿妃。咸丰七年被封为懿贵妃。咸丰帝驾崩,同治帝尊为圣母皇太后,徽号慈禧。1908年,慈禧因病去世,卒年74岁。〗

    【她是个什么样的女人?】

    1835年十月初十卯时,一个女婴诞生在北京西四牌楼劈柴胡同。她就是未来将统治中国48年的慈禧太后。

    童年的慈禧非常聪明,在父亲的熏陶下,她从小就对诗文绘画很感兴趣。家里还给她请了老师,4岁就开始习诗学画,直到16岁入宫。优越的家庭教育为她打下了良好的文化基础。

    咸丰二年(1852年),她被21岁的咸丰帝选中,封为兰贵人。兰贵人姓叶赫那拉,闺名是什么,就不得而知。因为一进宫就被封为兰贵人,所以大家都叫她兰儿。这位兰贵人能获得咸丰帝的宠爱,除却她的娇容媚貌外,还在于她的多才多艺。她善于唱江南的艳曲小调,犹如婉转莺歌,非常圆润动听。另外,她还通晓《诗经》、《论语》,能生动地讲解《式微》、《简兮》诸篇,连饱读诗书的咸丰都听得入神。而且她在书法、绘画等各方面都有很高的素养。这般妙人儿,咸丰皇帝岂有不爱的道理?

    慈禧虽是小女子,却不爱写小楷,书法很有“大丈夫”的气势。据信修明《老太监的回忆》载:“太后喜写龙、虎、福、寿大字,六尺、八尺,极有气魄。”想想看,一个身高四尺余(一米五几)的小女人,竟要写八尺大的字,可见其霸气。也正因为个子小,所以她写大字时,便有一个有趣的细节,那就是“须拉纸者乘势一拉”。

    在生活上,慈禧其实是一个相当精致的女人。她喜欢美,喜欢丰富的色彩,喜欢淡淡兰香的清新气味。她的寝宫不允许有一点异味,终日飘逸着水果味的清香。她喜欢喝杏仁露以及清香的茶,还特别喜爱饮用一种特制的香品,称为驻香露,据说可以“面肤去黑素,媚好溢香气”。另外,她还喜欢喝人|乳|,尝试各种养颜美容的秘方。因此,直到70多岁,慈禧依旧皮肤白嫩,风姿绰约。据宫里的宫女回忆,她每天都要花费两三个小时坐在窗前梳妆打扮,描眉刷鬓,敷粉擦红,直到衣服鞋袜周正之后,这才光光鲜鲜地出来,蹬着高约七八寸的盆底鞋,迈着轻盈盈的步子,满面春风,容光焕发。

    除却工于打扮,慈禧更工于心计。即使在被打入冷宫后,也可以靠精明的算计收服皇帝的心,并有本事把冷宫变成皇帝的寝宫,最终赢得皇帝的宠爱。从26岁发动政变掌权到74岁去世,她统治中国48年。在近半个世纪里,她始终是一个成功者和控制者。慈禧很欣赏康熙皇帝的名言:心欲细而胆欲大。遇到种种政治风波,她都可以化险为夷。她巧妙地利用女人的优势,将狠和柔艺术性地融合在一起,使她成为一个收放自如、令所有男人为之颤抖的“女皇”。

    她会不拘一格地重用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汉臣,平衡满汉官员之间的矛盾,收拾内乱残局;她也可以在谈笑间收拾掉自以为手握大权的光绪皇帝,再次训政。她的第一位合作者:恭亲王奕䜣,由于太过狂妄,对她曾有不敬,便屡遭贬黜,尝尽了苦头。

    面对每况愈下的清王朝,慈禧终其一生紧抓权力不放,其心理动机正如美国作家荷德兰先生在《慈禧与光绪》一书中所描述的:“从慈禧摄政之后所采取的政策看来,人们不会不感到,她完全明白自己曾经做过咸丰皇帝的妻子、现在是同治皇帝的母亲的这个皇室,正在腐烂……皇室的腐烂、外国的蚕食,再加上汉人对满族统治的反抗,使慈禧太后意识到,如想保住她的人民和这个朝代,必须要由一只比她丈夫有力的手来掌舵!这只有力的手,在慈禧太后看来,不是别人,而是自己,而且也只能是自己。”

    【她为什么要卖国?】

    慈禧太后虽有玩弄权术的头脑和机智,但缺乏政治家的眼光和魄力。在她眼里,无论什么国家大事,都没有她自己的尊荣重要。她只有小聪明,缺乏大智慧。

    章太炎先生曾以一副对联说尽了她对国家所犯的大罪:

    今日到南苑,明日到北海,何时再到古长安?叹黎民膏血全枯,只为一人歌庆有;五十割琉球,六十割台湾,而今又割东三省,痛赤县邦圻益蹙,每逢万寿庆疆无!

    1885年的《中法条约》,竟然是在清政府取得镇南关大捷、将法军逐出郎甲、击伤法军统帅尼格里、法国茹费里内阁垮台等一系列军事胜利和政治优势的前提下签订的。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的荒唐局面,只是缘于这个女人一心惦记着自己的五十大寿,只想赶快了结战事而已!

    过寿和修园,是这个女人一生最大的嗜好。1884年,她最敬畏的慈安太后已经过世三年,最大的政敌恭亲王也被罢黜,50岁的西太后大权独揽,终可以无所顾忌、为所欲为了。她决定花费白银1万万两,倾全国之力修建颐和园。相比国家大事,为她修一座高级花园供其游玩解闷倒成了当务之急。这1万万两白银是个什么概念呢?相当于清廷一年半的国库收入,可以增建10支“北洋舰队”!更令人感慨的是,据当时在华的高层洋人估计,经过20多年或明或暗的“圈钱运动”,到了光绪初年(1875年),她已存有私房钱2万万两白银。然而她竟舍不得花自己的钱,而是利用海军的名义,玩些“建军祝寿”等近乎无耻的“把戏”,变相挪用海军经费为自己祝寿!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10年后,就在甲午战争之际,慈禧太后弃国家利益于不顾,依然是一门心思地惦记如何给自己过一个豪华、体面的六十大寿庆典。她不但不肯将自己庆寿的经费改作军用,还再一次挪用军费挥霍,致使中国军队大败,最后签订了《马关条约》。条约规定,中国须向日本赔款2亿两白银,同时将台湾、澎湖列岛、辽东半岛都割让给日本。

    战争失败的原因,史学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值得一提的是,自光绪十四年(1888年)以后,正当日本海军全力向前推进之时,中国海军竟然“未购一舰”!到1892年,又宣布因太后办寿需款,海军停购舰艇2年!当时朝鲜局势吃紧,李鸿章循部下之请,要求海军衙门拨款60万,购快炮20尊,以替代各主要舰艇上之慢炮。岂料户部和海军衙门两处竟一毛不拔。李氏不得已,只能从海军日常粮饷给养之中挤出20万两,聊购次等快炮12尊,以平舰上官兵之积愤。想想看,堂堂国家部门,官员捂着钱袋子不放,弃国家利益、法律程序于不顾,竟只是为了供一个妇人挥霍!

    而我们的慈禧老佛爷是如何挥霍的呢?据清朝王朝最后一任总管太监小德张的回忆,慈禧太后当年一天的生活费,大致是纹银4万两!这是一个什么概念?以此推算,宫廷半月之费,可买吉野级巡洋舰一艘;两月之费,可购一超级主力舰;一年之费,足可以装备一支世界前十位的海军舰队!这么多钱又是如何用掉的呢?因为她老人家场面大。9000多间的大宫殿,细细核算下来,也不算多嘛!何况,办事的官员还要中饱私囊呢。据康有为的调查,清宫中一切的用费都是三七开。三成是实际费用;七成是层层经手人的分润,这是例规。譬如西太后在颐和园赏王公大臣看戏,怕露天有阴雨,要搭个“凉棚”,就需花费30万两,算下来一个凉棚的实际用费也要9万两。这凉棚是怎么造的,也只有天晓得了。

    宫廷的贪污是可怕的,也是可耻的。《李鸿章年(日)谱》里记载着这样一件事。当年左宗棠在新疆立了大功,返京两宫召见。太监们竟要左氏出关节费3000两,左宗棠不肯出。为了不坏宫里的规矩,最终还是李鸿章代出了。后来左宗棠将军奏对称旨,慈安太后大为感动,乃赐以先帝墨晶眼镜一副,以奖有功。谁知太监公公捧旨颁赐时,又按例索礼金数千两。

    脾气耿直的左将军一气之下,皇家的恩赐干脆不要了,最后又是和稀泥的李中堂替大将军出了半价买下了事。后来,李鸿章出使德国,俾斯麦曾暗喻李只会打内战。李怅然叹曰:“与妇人孺子共事,亦不得已也。”个中滋味,又怎一个“心酸”了得?

    这个挥霍惯了的女人,好像对金钱没有概念。不平等条约一个接一个地签,地一块一块地割,银子大把大把地赔,她眼睛眨也不眨。当然她也有点心疼,有点不爽。她曾想借义和团教训洋鬼子,却闹出“庚子之变”,吓怕了的“老佛爷”只能再一次签订不平等的《辛丑条约》,以向众国赔偿军费45亿两白银为代价,来求列强不追究她的“罪过”。只要能够继续她的统治,继续享受她的荣华富贵,那么“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又有什么不可呢?

    【她和光绪帝的恩怨】

    权力对慈禧太后有着莫大的诱惑力。她是一个有着极强控制欲的女人,一直不愿意也从没打算将权力让出。慈禧太后为了稳住自己的宝座,在亲生儿子同治帝暴卒后,又煞费苦心地将自己的亲妹妹与醇亲王所生的儿子立为小皇帝,以便继续垂帘听政,做她的皇太后。这位小皇帝便是光绪帝,慈禧一直到光绪帝16岁才不得已为他举行了亲政典礼。之后又拖了两年,等到光绪帝大婚后,这才在太和殿举行了归政仪式,正式撤帘。为了在幕后操控皇帝,她又弄出了个《训政细则》,以法令的形式稳固她的地位和权力。

    为了能牢牢操控光绪帝,慈禧太后在光绪帝的婚姻大事上也是独断专行。她根本就不顾光绪的喜好和感受,硬是把自己弟弟桂祥的女儿推上皇后的宝座。按清帝初选后妃的惯例,一般是要选一后三妃嫔,可慈禧为了保住自己侄女在后宫的地位,竟自作主张,只是随便将一对姐妹(瑾嫔和珍嫔)硬塞给光绪,敷衍了事。既不遵祖宗的惯例,也不顾皇帝的面子,可见慈禧的霸道和光绪的可怜。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后来为光绪帝举办的婚礼共耗银1100余万两,据光绪帝的老师翁同龢调查,除婚礼应有花销外,还有500多万两是被慈禧太后的亲信们中饱了私囊。

    不幸的光绪帝,唯一庆幸的就是嫔妃中还有一个“顺眼”的,她就是大名鼎鼎的珍妃。珍妃(当时还是珍嫔)刚入宫时年仅13岁,还是个稚气未脱的孩子。与木讷粗笨的皇后和寡淡无味的瑾嫔相比,率性天真、聪明伶俐的珍嫔自然更讨光绪的喜欢。起初,她也博得慈禧太后的赏识,还经常让她陪伴在自己身边。光绪二十年(1894年),适逢慈禧太后的六十大寿,慈禧循例将珍嫔晋封为妃。

    光绪帝开始亲政的最初的几年里还算听话,凡是军国大事都会听取“亲爸爸”的“最高”指示。而当时珍妃年幼,还算讨喜,所以宫闱里便是有些风波,整体还算一团和气。然而,由于老谋深算的慈禧太后不甘心“放权”,而年少气盛的光绪帝又欲有一番作为,于是朝廷形成两大势力,即帝党和后党。

    甲午之战的惨败,对光绪帝和慈禧太后都是莫大的刺激。

    光绪帝受刺激,是因为条约签订,盖的正是他本人的玉玺,他觉得这是大清帝国和自己的奇耻大辱。可慈禧太后受刺激,一是觉得日本人以后真是不敢得罪,二是觉得养子光绪帝不把她放在眼里。光绪先是提出要将她的寿诞用款改作军用的“不敬”建议,然后又不向她汇报,就给慈禧的宠臣李鸿章拔三眼花翎、褫黄马褂、革职留任等处分,这分明是在向她示威。于是,慈禧太后决定杀鸡儆猴,给光绪帝一点颜色看看。

    这时已经长大成丨人的珍妃,仗着光绪帝的恩宠,非常任性,甚至有点得意忘形。她不但不把慈禧太后的侄女皇后放在眼里,甚至参与朝政,做了些“非法”的勾当:卖官。由于得宠,珍妃卖官的规模也越来越大,成功率甚至比慈禧太后还高。有一次,她居然将上海道兼管海关的肥缺卖给了从未踏足仕途的富商鲁伯阳,令朝臣侧目。光绪帝也觉得有点过分,为了在朝臣面前挽回脸面,他决定煞一煞卖官之风,于是坚决反对给木商玉铭四川盐茶道的官职。然而,这个官职却恰恰是慈禧许诺的。因为前有鲁伯阳之事,这样的反对,就使得慈禧太后下不了台。恼羞成怒的她决定利用这次机会,祭出“杀威棒”,灭灭帝党的威风。她先是用后宫的“家法”,将珍妃当众杖责,打得死去活来,并将其降为贵人,然后又明旨给皇后,授意她打探光绪帝与嫔妃的一切事宜,并随时上报。随后又召见军机大臣,严责光绪帝包庇宠妃,并将光绪帝及珍妃身边“涉案”的太监或杀或充军,死者达60余人。

    坦率地讲,把玩政术,慈禧太后无论心机还是手段,都远比光绪帝强得多。光绪帝空有一腔g情,却缺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