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书院 > 其他小说 > 脂点江山 > 脂点江山第8部分阅读

脂点江山第8部分阅读

做皇帝(政治家)的资质,身边的幕僚也多是些腐儒酸臣。当初,帝党成员不冷静地分析现状,也不懂政治谋略,只会一味刺激光绪帝,说出“太后虽穆宗(同治帝)之母,实文宗(咸丰帝)之妾。皇上入继大统为文宗之后,无以妾为母之礼。本非母子,宜收揽大权”之类的话来。耳目众多的慈禧太后听到这番“离间母子”的话后,怒不可遏,立即对帝党官员进行围剿:文廷式革职,翁同龢革职,汪鸣鸾革职……

    皇帝是这样一个容易冲动的皇帝,帝党是这样的一批异想天开的“人才”,也难怪后来的“百日维新”会失败了。对此,《清史稿》叹曰:“德宗亲政之时,春秋方富,抱大有为之志……引新进小臣,锐意更张,为发奋自强之计。然功名之士,险躁自矜,忘投鼠之忌,而弗恤其罔济,言之可为于邑……”正是因为鼠是“硕鼠”,器是“瓷器”,所以不管光绪帝怎么折腾,牢牢控制着军权的慈禧太后,轻而易举就把他“拉下马”,并将其囚禁于瀛台。后来,慈禧觉得光绪帝太麻烦,已经控制不住,便有了废帝的想法。她以光绪帝“病重”为由匆匆选了端郡王载漪15岁的儿子为皇储,这时慈禧与光绪的关系已经恶化到极点。

    光绪帝的维新虽然漏洞百出,但由于制度构想西化而得到了外国公使的欢迎,他们都反对废帝,甚至派军舰在中国沿海示威表示支持光绪帝。这就使慈禧感到很头痛,后来她竟想利用义和团把洋人的势力灭一灭。然而面对洋枪洋炮,空有匹夫之勇的义和团围攻各国使馆56天,最终毫无战果,反而惹怒了洋人,八国联军打进了北京城。慈禧太后当然不愿将光绪帝留给支持他的洋人,所以挟持光绪帝匆匆西逃。那一年是中国的庚子年(1900年),所以史称“庚子之变”。

    【光绪的死和她有关吗】

    慈禧太后西逃之前,或是为了泄愤,竟迁怒于珍妃,将其溺死在后宫的井中。可怜的珍妃死时年仅24岁。而光绪帝则成了慈禧太后向列强示好的平安符,虽是保住了性命,却过得生不如死。慈禧太后对他毫无怜惜之情。冬天光绪的寝宫不糊窗纸,平常饭菜还常有馊臭之物。光绪帝就在这样的煎熬中度过了他余下的人生。

    慈禧太后至死也没放过光绪。最蹊跷的是光绪帝的死,刚好比慈禧早一天,难道是巧合么?据说慈禧太后病时,曾问李莲英:“我病了,皇上在干什么?”李莲英恭敬地回答:“皇上在百~万\小!说,面带喜色。”面带喜色?那就是盼“老佛爷”早点归天了?

    一生好强的慈禧太后,在最后关头又岂会如他所愿呢?当时光绪虽然体弱多病,但毕竟年轻,在御医的精心治疗下,病情一直很稳定。据当时的起居录记载,光绪帝去世前两天,身体良好,还亲谒仪銮殿拜见慈禧太后,给她请安。然而第二天就病情突变,史官郑重写道:“上不豫”。第三天,史官直书:“上遘病大渐,酉刻,龙驭上宾!”是什么原因让光绪的病急转直下呢?当时御医屈桂庭在日记里记载:“余诊视一月有余,药力有效……至十月十八日……帝忽患肚痛,在床上乱滚……帝所居地更为孤寂,无人管事……最可异者,则频呼肚痛:此系与前病绝少关系者!”后人据此猜测光绪是被毒死的。是否老佛爷的意思,又是谁下手的,众说纷纭。在溥仪《我的前半生》、德龄《瀛台泣血记》以及英国人普兰德·白克好司的《慈禧外传》等书中都有不同说法,不过由于缺乏确凿的证据,遂成千古疑案。

    不过,根据现有史料分析,光绪帝的死肯定与慈禧脱不了干系。因为她便是再精明,再能掐会算,也不会算得那么精准、安排得这样及时。就在光绪驾崩的前一天,病重的慈禧太后突然连发三道懿旨,令醇亲王载沣之子溥仪“著在宫内教养,并在上书房读书”,同时命载沣为摄政王,这分明是在安排光绪死后皇位交接的事宜。第二天,也就是光绪“猝死”的当天,又连发三道懿旨,顺理成章地将溥仪推上皇帝的宝座。

    安排好这一切,慈禧太后的病情急转直下,突然病危。弥留之际,她发布了一生中的最后两道懿旨,一道是“交权”,“命报摄政王载沣监国,所有应行礼节,著内阁各部院会议具奏”;另一道则是适当“收权”,特别强调“遇有重大事件,必须请皇太后懿旨。由摄政王随时面请施行”。可见,这个女人,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也不愿放弃对权力的掌控。

    耐人寻味的是,临终前慈禧太后留下“女人不可预闻国政”的遗训,而且强调“此与本朝家法相违,必须严加限制”。

    这大概是要后世只记住她一个特例吧。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十月二十二日,慈禧太后咽下最后一口气。这时,离光绪帝驾崩也就10个多小时。“母子”间的是非恩怨,大概只能带到阴间让阎罗王去明断了。

    【她死后的荣光和耻辱】

    慈禧皇太后终于死了,时年74岁。与光绪帝冷冷清清的后事相比,这位皇太后丧事办得异常奢华和隆重。慈禧太后的心腹太监李莲英亲自参加了慈禧棺中葬宝的仪式。据他和他的侄子所著的《爱月轩笔记》记载,慈禧的尸体入棺前,先在棺底铺上三层金丝串珠绣花锦褥和一层珍珠,共厚一尺多。而头戴珍珠串成的凤冠,其中冠上最大一颗珍珠重四两、大如鸡卵,价值1000万两白银。身边还有700多件奇珍异宝,甚至还在宝物殓葬完毕后,又倒进四升珍珠和红、蓝宝石2200块,填补棺内空隙。据时人估计,不算皇亲国戚、王公大臣私人的奉献,仅皇家随葬品入账者,即值5000万两白银!需要说明的是,清朝每年的国库收入也只有7000万两白银。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慈禧虽然生前反对变法,可死后还是用许多西洋玩意陪葬。据说当时焚烧的不但有纸糊的新军士兵,甚至还有一辆优雅的欧式布鲁厄姆车和两匹欧洲马。看来,慈禧也不是不喜欢“维新”,只要是能供她享用,合她的意,那一切都好商量。

    她大概没想到,在她死后的第三年,大清王朝便宣告覆灭。她更没想到的是,仅过了十几年,她的陵墓就被盗掘,尸骨也遭践踏。后人谈及这个女人,感慨的是她不可思议的奢华,激愤的是国家珍宝的遗失,又有几人把她那具尸体的归宿放在心上?

    有一位学者这样评价慈禧:“她是一个精致的女人,一个富于个性的女人,一个无所畏惧的女人;一个大胆的女人,一个不顾后果的女人,一个败家亡国的女人。”这样的一个女人,若只是纯粹地做个女人还好,可一旦与政治有染、和社稷相关,女人的是非和优劣便被无限放大。政治放大镜里的女人,毫无美丽可言,只可能是变形的怪物。百年一叹,到底是埋怨红颜酿成了祸水,还是感叹祸水玷污了红颜?

    【美人地理】

    颐和园位于北京市西北郊,距市中心约19公里,是清代的皇家园林和行宫。颐和园原名清漪园,建成于1764年。它占地290公顷,其中水面220公顷。园内分为宫廷区、前山前湖区、后山后湖区三大景区,共有殿堂楼阁、亭台水榭3000余间。

    定陵(慈禧陵)清东陵坐落在河北省遵化市马兰峪镇的昌瑞山下,西距北京125公里。它是清王朝入关统一全国后在北京附近所修建的两个帝、后陵寝之一。定陵(慈禧陵)隆恩殿内有辉煌的金饰。这些精美豪华的装修不仅在明清两代的皇陵中独一无二,就是在紫禁城中也难以见到。

    赛金花——命运多舛的红颜

    〖賽金花(1872-1936),初名傅钰莲,又名彩云,安徽黟县人。幼年被卖到苏州“花船”上为妓,光绪十三年(1887年)嫁给前科状元洪钧为妾。洪均死后,被迫重操旧业。庚子之后,因虐待幼妓致死而入狱,遣返苏州原籍,后重返上海。晚年生活穷困潦倒,1936年病逝于北京。

    中国有两个活宝,慈禧与赛金花,一个在朝,一个在野;一个卖国,一个卖身;一个可恨,一个可怜。

    ——刘半农《赛金花本事》〗

    【从妓女到状元夫人】

    自从有了照相术以后,历史便少了几分浪漫的想象。文字的描述也开始大幅度缩水,少了几分诗意的张扬。当历史更接近真实的时候,我们反而有了几分失落和寡然。

    譬如说晚清名妓:赛金花,她有着“公使夫人”、“东方第一美女”、“第一位出入欧洲上流社会的中国公关小姐”、“最后一位裹着小脚的具有明星气质的交际花”等等能激起我们丰富联想的称号。但是,当你看过现存的一些老照片后,你会发现不过尔尔。

    除却当时照相术不发达,可能部分失真外,更重要的原因也许在于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审美标准和流行偏好。当年,写《赛金花本事》的商鸿逵先生曾在回忆赛金花像的文章里写道:“我见着她的时候,已是花甲之岁,望之犹如四十许人。记得刘半农先生向余上沅(戏剧家)说,看这个女子当是清末时期的标准美人。”

    就是这样一个无法用现代审美眼光来衡量的美人,有着不一般的坎坷人生和传奇经历。她原名傅彩云,祖籍安徽,幼年被卖到苏州“花船”上为妓,由于先后下嫁于赵、魏两家,故又有“赵灵飞”和“魏赵灵飞”两别名。1887年,她嫁与洪钧为妾,洪钧是同治七年(1868年)戊辰科的状元,故她又有“状元夫人”的美称。赛金花嫁给洪状元时大概也就十几岁,而状元公洪钧已五十开外,两人年纪相差极大。光绪十三年(1887年),清廷派洪钧出使俄、德、澳、荷四国,可以携带夫人同往。然而洪钧的大夫人年龄太大,又是一个缠了足的小脚女人,加上思想守旧,不愿意随其出国,于是年轻貌美的赛金花便以“公使夫人”的身份随洪出使。后在柏林居住数年,并到过圣彼得堡、日内瓦等地,见过不少世面。

    光绪十八年(1892年),洪均任期满,奉命回国,不久病逝。也许太过年轻(那时她刚刚20岁),又受了西洋文化的影响,所以赛金不愿从此独守空房,为一个死去的男人守节。也许早已料到洪家容不下她这个当过妓女的小妾,迟早会将她扫地出门,因此就在“扶榇南归”的时候,携带细软跑到上海去了。在那里,年轻的状元夫人挂起“赵梦鸾”、“赵梦兰”的牌子,重操神女生涯。据说在云屏绣箔间,特意悬挂一帧洪钧的照片,使得走马王孙与她相依相偎之际,可一睹状元的丰仪,从而生出些别样的情调来。

    当她对上海失去兴趣后,又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夏天移师天津,再次亮出“状元夫人”的招牌,一时车马盈门,生意极其红火,可谓红极津沽一带。那时,26岁的她已经升为鸨母级别,有了自己的妓院。她以自己的名气招募了一批漂亮的女子,在江岔胡同组成了南方韵味的“金花班”,“赛金花”的名号也就是从这时开始叫响。

    【护国娘娘和赛二爷】

    赛金花的人生传奇,在八国联军侵入北京之后达到一个高峰。后世传说有多种版本,大致意思是说她曾以使节夫人的身份去过柏林,懂得一些德语,还与一名年轻的陆军尉官瓦德西发生过一段浪漫的故事。后来八国联军统帅便是她的老相好瓦德西,她正是利用这层特殊的关系,吹了许多枕边风,不仅制止了联军的大屠杀,而且保护了皇宫,使之没有被焚毁。甚至在议和过程中,连李鸿章都束手无策时,也是由她出面,成功劝说了克林德夫人(克林德是义和团运动时的德国驻北京公使,在运动中被杀)接受了立碑道歉的条件。这个“妓女救国”的故事,虽然老套,但大多人都信以为真,民间甚至把她尊称为“护国娘娘”。对于这件事情,赛金花向来持暧昧态度,不承认也不否认。后来在老年潦倒不堪时,为了求得生计、迎合时人口味,才编了不少假话、瞎话,而且前后矛盾,实在不足为信。

    其实,时任联军统帅的瓦德西官至陆军上将,还是德皇威廉的侍卫长,当时已年近古稀。即使假定是10年前在德国和赛金花相识,也是近60岁的年纪,以这样的年纪判断,不可能还是一个“年轻的陆军尉官”。因此,以上种种说法很是靠不住。另外,以赛金花的文化素养判断,可能她也只是粗通几句德语罢了。曾亲历“八国联军祸乱”的同文馆学生齐如山回忆说,那时赛金花想和德国人做生意,还要找齐如山帮忙,而齐如山的德语“仅能对付弄懂而已”,可见她的德语实在是“稀松得很”。齐如山也直言赛金花与德国军人的确有点来往,但都是中下级军官,连上尉都很难搭讪上。因为上尉已算很大的官,“言行上便需稍微慎重”,以此推断,结交联军最高统帅瓦德西更是不可能的事。而另一位亲历祸乱的丁士源在所著《梅楞章京笔记》中提及,说赛金花只是在远处望见过瓦德西一眼。

    当初,北京被占领以后,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曾特许士兵公开抢劫三天,然后各国对北京实行分区占领,着手恢复秩序。

    颇有讽刺意味的是,北京最早恢复的商业活动,竟然是娼业。而赛金花当时就住在京城著名娼寮集中地八大胡同之一的石头胡同,而石头胡同又恰归德军管辖。也就是说,她是有机会和德国军官接触的,当然,也可能里头有一个同姓瓦德西的尉级军官。

    30年后的一个秋天,她应邀去“世界学院”接受德国记者采访,当问及她与瓦德西将军的关系时,她只是含混地搪塞过去。而问她在八国联军进驻北京时做了哪些事情时,她举的两个例子也不太可信。她说有一次,联军把北京很多老百姓赶到一个大寺院里,准备了许多砖头瓦块,叫老百姓用砖头去打佛像。凡是打了的老百姓站在一边,不肯打的站另一边。她听闻此事后,急忙赶到现场,经了解,原来联军想用这个办法判断谁是义和团成员。他们认为凡是不肯打佛像的都是义和团的人,准备一律处死。于是,她就给他们解释,说这个庙是关帝庙,里面供的是关老爷,不是佛像,关帝最讲义气,老百姓对他十分崇敬钦佩,怎能用砖头去打呢?不打又怎能就是义和团呢?经过她的这番质问和解释后,联军就把这一批老百姓放走了。靠她那“稀松得很”的德语,也不知是如何解释的。

    讲的另一件事,是说联军与清廷“议和”时,长时间达不成协议,主要矛盾就是德国要求恢复和赔偿克林德名誉,并且条件十分苛刻。后来是她出面与德方交涉,说服了克林德夫人。她的原话是这样的:“‘你们外国替一个为国牺牲的人作纪念都是造一石碑,或铸一铜像;我们中国最光荣的办法却是树立一个牌坊。您在中国许多年,没有看见过那些为忠孝节义的人立牌坊吗?那都能够万古流芳、千载不朽的!我们给贵国公使立一个更大的,把一生的事迹和这次遇难的情形,用皇上的名义全刻在上面,这就算是皇上给他赔了罪。’经我这样七说八说,她才点头答应了。这时我心里欢喜极了,这也算我替国家办了一件小事。听说条约里的头一项就是这事哩!”不管如何,她懂得些外文,又曾是清朝的公使夫人,由她出面去劝说另一个公使夫人,也算合理。国难当头之际,那些迂腐的权贵也需要这样一个女人进行非正式的“外交斡旋”。依她的口述,她认识的清末当权人物很多,如载勋(庄王)、奕劻(庆王)、李鸿章、立山、荫昌、孙家鼐等。“赛二爷”的称呼,据说就是立山戏弄出来的。而那座克林德纪念碑就建在东单大街,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被迁移到中山公园。据说在拆迁克林德牌坊的仪式上,辜鸿铭曾对赛金花说:“你做过一些义举,于社会有功,上苍总会有眼的。”

    没有可靠的史料佐证她的说法,历史的真相依然离我们遥远。不过,我们情愿相信她曾有过类似的善举。她也可能见过瓦德西,和德军做过生意,劝过联军不要随意杀戮,但绝没有她后来描述的那么传奇和夸大。不过,许多?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