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书院 > 其他小说 > 神话三国 > 神话三国第23部分阅读

神话三国第23部分阅读

攸面前,盯着荀攸的眼睛,嘴角微挑,眼神嘲讽:“想走的话,可以走,不过,这次走了,下次就不要再来了。”

    荀攸语塞,他看着刘辩,一时不知道说什么才好。他打定了主意,要在刘辩面前以退为进,争取主动,却没想到刘辩根本一点挽留的意思也没有,直接让他走人。

    简直,直接,甚至有些粗暴。

    “这就是陛下重整河山,再兴大汉的第一步?”荀攸反唇相讥:“看来文若叔也有失算的时候。”

    刘辩耸了耸肩,哈哈大笑,他笑了一会,突然收起笑容,冷冷的说道:“是人,就会有失算的时候,这没什么好奇怪的。荀攸,你好好的看看朕,是不是也觉得他看走了眼?”

    第119章 棋子与棋手

    荀攸上下打量了刘辩两眼,看得很认真。他虽然没说什么,但是他不得不承认刘辩得对,就刘辩这个问题上,他的确看走眼了。

    眼前的刘辩也许有些粗鲁,也许有些蛮横,但绝不是那个懦弱的史侯。他眼神中透出的坚毅和自信,即使荀攸这样的智者也为之心动。

    但是对荀攸来说,他最大的问题是去留。刘辩说了,走了就不要再回来。他如果此刻转身离开,荀彧交待的任务就无从说起,荀家以后也很难在天子身边安排人手。可是留,这种情况下,他又怎么留得下来?

    他虽然不像荀彧那样少年成名,可是他也是一个有尊严的人。

    荀攸进退两难。他千算万算,就是没算到这个场面。一时间,他有些怀疑天子接见他,是不是就是为了羞辱他,以报复他离开洛阳,投奔袁绍。

    “看不清楚?”刘辩眼中笑意更盛,他知道荀攸被他的乱拳打懵了,此刻肯定纠结万分。适可而止,再逼下去,荀攸可能真的掉头就走。倒不是没有荀攸不行,只是这样做,他的名声就可臭了。他冲着荀攸一伸手:“为什么不坐下来慢慢看,皇后说荀唐有姻亲之故,煮了些梅酒,一起尝一尝?”

    荀攸松了一口气,没敢再使名士脾气,顺势下坡,冲着唐瑛拱了拱手:“多谢皇后,刚才有失礼之处,请皇后见谅。”

    唐瑛轻笑了一声,冲着刘辩挤了挤眼睛,还礼道:“荀君客气了,不知者不怪。”

    荀攸再拜,入席,与刘辩对面而坐。唐瑛象征性的给他添了一杯酒,就退了出去。刘辩举起酒杯,对荀攸示意道:“今日忘了君臣,就做个一日之交,谈谈心。天亮之后,去留自便,如何?”

    荀攸沉吟片刻,双手端起酒杯,与眉相齐:“敢不从命。”

    两人一饮而尽,刘辩一边拿起酒勺添酒,一边说道:“你处心积虑来见我,想必是对袁绍有所失望,荀家要准备后路,而你荀攸则被派到我这边来下注。既然如此,你为什么要鼓动杨奉、郭泰去伏击我,如果他们真听了你的呢?”

    “如果他们真听了我的,陛下就死了,我的任务也算是完成了。”荀攸双手捧着酒杯,看着刘辩添酒,声音很平静,双手也稳如泰山,显然已经平复了心情,恢复了镇定。“如果杨凤、郭泰有这样的见识,便是可造之材,我将辅佐他们成一番事业。”

    刘辩微微点头:“那现在是不是有些失望?”

    “不然。”荀攸说道:“陛下敢以万金之躯赴险,胜杨凤、郭泰百倍。”

    “你虽然送了我一份大礼,可是你有反复的前科,你荀家子弟又分辅三人,你觉得我会重用你吗?”刘辩戏谑的笑笑:“覆水难收,破镜难重圆啊。”

    荀攸惊讶的说道:“陛下,我荀家子弟分辅三人,这话从何说起?”

    刘辩反问道:“难道荀彧没有辅佐曹操?”

    荀攸大惑不解。他能在这里,当然是荀家对袁绍没有足够信心的表示,刘辩能猜到这些并不意外,可是荀彧与曹操的接触一直是私底下的,即使是山东联军恐怕也不一定都知道,真正清楚荀家意图的也就是袁绍等人,其他人并不知道荀彧把宝押在了曹操身上。那么,刘辩又是从何得知的?如果说,他很早就在山东联军中安插了耳目,这也太恐怖了。真要有这样的心机,他又怎么会落到这一步。

    但是,刘辩言之凿凿,他看不出有什么瞎蒙的可能。

    荀攸迅速权衡了一下利弊,老老实实的说道:“家叔是与曹操有来往,但目前还不到辅佐他的地步。一来曹操声望不佳,二来曹操实力太弱,最后曹操本人与袁绍关系密切,此时此刻,他本人也不敢与袁绍决裂,所以,他们只是接触而已。”

    刘辩微微颌首,他明白了荀攸的意思。“就像你来试探我一样,荀彧也在观察曹操?”

    “不然。”荀攸坦然的摇摇头:“我和家叔不能相提并论。我是棋子,既然接受了这个任务,不管前景如何,我都要全力以赴,哪怕是以后与家人做敌手,也不能手下留情。家叔才高我百倍,曹操则不及陛下万一,两者不可同日而语。”

    刘辩立刻抓住了重心。“你是棋子,他是棋手?”

    “家叔是荀家下一任家主,是已经敲定的事。”荀攸笑了笑:“不过,这未必就是好事。比如我,如果实在不想接受这个任务,我可以退隐,只是过得稍微寂寞一些罢了。而家主则不能,他肩负着整个家族的前途,做任何事都要三思而后行。”

    “这么说,荀彧还没有完全将宝押在曹操身上?”

    “就我所知,目前还没有。”

    见荀攸没有往下再说,刘辩也不清楚他是真不知道,还是知道了不肯说。他立刻话题从荀家身上转移开来:“除了黄巾这份厚礼,公达还有什么要送给我的?”

    见刘辩转而称呼他的字,荀攸松了一口气。“臣要给陛下讲一个故事。”

    “故事?”刘辩有些意外,他知道这个时代的故事是指历史,讲史的目的是为了喻今,只是他不清楚荀攸要给他讲什么历史。可是他相信,荀攸绝不会浪费时间和他扯淡,这段历史肯定大有深意。他笑了起来,兴趣盎然:“那我可要洗耳恭听了。”

    “陛下一定很意外,为什么袁绍登高一呼,天下响应吧。”

    “没什么意外。”刘辩轻笑一声:“再说也不是天下响应,只是山东而已。”

    “这么说,已经有人给陛下讲过山东、山东的对立问题。那臣就跳过这一段。”荀攸也笑了一声:“陛下知道为什么山东和山西的对立如此严重吗?”

    刘辩眨了眨眼睛。对这个问题,他略知一二,也听皇甫嵩、杨修父子从不同的角度说过,但是他清楚,现在听荀攸说是最明智的选择。

    “山东、山西的对立,有地域民风不同的原因,其根源却是数百年以来的儒法之争。”

    第120章 进击的儒门

    “儒法之争?”虽然有心理准备,刘辩还是有些吃惊,这个问题可扯得有点大了。

    “没错,儒法之争。”荀攸伸手蘸了些酒水,几下就在案上画了一个大汉疆域的简图,他画得非常熟练,可以看得出来,他平时没少看地图,对大局有着清晰的认识。“平王东迁,姬周分崩离析,春秋时诸侯心中尚有王室,只是争霸,战国时王室衰微,诸侯间弱肉强食,混战数百年,最后只剩下七国,号称七雄。”

    刘辩点点头,放下了酒杯,坐直了身子。

    “天下板荡,民不聊生。诸子百家,儒墨道法,无一不想统一天下,致天下太平。他们的目标一致,手段却各不相同,以太行山为界……”荀攸在中间划了一条线,侃侃而谈:“大致上山东尚儒,山西尚法,而征战百年的结果是以法治国的秦国统一六国,征服了天下。”

    “但是,秦二世而亡,汉兴,鉴秦覆辙,乃用黄老之道,与民休息,三世而有文景之治。”荀攸顿了顿,问道:“陛下应该知道,接下来就是孝武帝独尊儒术了。可是,既然黄老之道能致文景之治,武帝为何却要独尊儒术?”

    刘辩看着荀攸,不说话,却听得非常认真。汉武帝独尊儒术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是历史研究中无法绕过去的一个问题。他听过很多不同的看法,现在有机会亲耳听取当代的智者分析这个问题,却是任何一个专家都难以奢望的机会。

    他注意到,在荀攸之前,几乎没有人提到这个问题,大家似乎都认为汉武帝做得对,甚至皇甫嵩、贾诩这样的山西人也没有异议。

    “因为黄老之道只能与民休息,却不能实现太平。”荀攸铿锵有力的给出了答案,眼神发亮:“只有积极进取的儒门,才能真正实现这个宏伟的目标。”

    刘辩糊涂了:“文景之治还不算太平?”

    “当然不是。”荀攸反问道:“陛下可知当时南有百越,北有匈奴,大汉东不过辽河,西不过祁连,而国内则是诸侯林立,各行其法,天子以函谷为钥,潼关为门,夙夜以兴?”

    刘辩想了想,仿佛醍醐灌顶,眼前豁然开朗。是啊,所谓的文景之治怎么可能是太平盛世呢,当时朝廷能真正控制的地方不过是函谷关以西,景帝时还有七国之乱。而让人最难以忍受的就是北方的匈奴年年入侵,将汉人当作两脚羊,任意勒索敲诈,予取予求。

    “黄老之道……不能完成统一之举,必须尊儒才行?”

    “陛下,黄老之道尚清静无为,又岂能赞成朝廷大举征伐?武帝征南越赵佗,淮南王刘向就上书反对。即使后来取胜,天子亦不得不亲自作书向刘向解释,以示安抚。”荀攸笑了笑,“其实,当初用黄老之道治国就是不得已的选择。文帝之时有贾谊,景帝之时有晁错,他们都希望朝廷削藩改制,采用儒道来治国。可是,贾谊废,晁错死,为何?功臣旧戚在,不欲天子权重也。”

    “孔子云:天下有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荀攸看着刘辩,一字一句的说道:“只有儒门才能尊王,才能致天下太平。也只有儒门才能助武帝内削诸侯,外逐匈奴,建立赫赫功业。可是,武帝利用儒门成就了功业,却抛弃了儒门致太平的理念,外示儒术,内用黄老,霸王道杂用之。”

    “儒门不肯罢休,抗争百余年,先有盐铁会议,石渠论经,后有元帝改制,太平更化,都被宦官和外戚所沮。百年努力,诸贤前仆后继,而太平不可得,致有王莽之变。”

    荀攸长长的吁了一口气,神情激奋:“奈何王莽泥古不化,急于求成,不仅未能致太平,反而激起了民变,功归一篑。刘氏宗室乘势而起,兴复汉室。”

    “光武皇帝以河北为基,逐鹿中原,而有天下。一旦成功,便转而压制山东。为此甚至不惜取消都试旧制,只为压制山东儒门,不让他们有掌兵的机会。其后诸帝为确保皇室安全,重用外戚、宦官,又走上了前汉的旧路。”

    “王莽败,儒门卧薪尝胆百余年,而今有袁氏。袁氏之起,源于孝明帝时楚王英之乱。”

    “致天下太平,是儒门奋斗千年的目标。”

    “袁氏反汉,代表的不仅仅是山东,而是儒门。”

    “袁氏为什么能成为儒门的领袖?因为袁氏得到了一颗凤卵。如今,袁绍即将孵化这颗凤卵,凤鸟即将临世,圣人即将再现。陛下,你怎么可能取胜?”

    刘辩听得冷汗涔涔。

    荀攸的话给他打开了一扇门,将他的思路从简单的山东、山西对立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一直推到从春秋战国就开始的儒法之争。听了荀攸的故事,他才知道这不仅仅是一次改朝换代的阴谋,儒门为此已经处心积虑的谋划了几百年。

    如果袁绍代表的是山东,他还可以凭借山西人与之对抗。如果袁绍代表的是儒门,是天下读书人,那他还拿什么和袁绍对抗?打败了袁绍就行?错!打败了袁绍,还有其他人。正如王莽败了之后,儒门并没有放弃反抗一样,袁绍败了,同样有人会接过儒门的大旗继续战斗。

    因为这几百年来,儒门虽然没有还没有取得最终的目标,却已经掌握了话语权,垄断了主流文化,在知识传承和积累上,有着毫无争议的主导权,有着无比雄厚的资源和坚实的后备力量。

    历史上,袁绍败于官渡,以法家面目出现的曹操取得了胜利。可是儒门并没有放弃,曹魏立国之后就被迫取用了九品中正制,权力又转移到儒门手中,四十年后,世家代表司马懿建立晋朝。

    儒门还是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至于唐宋以后,科举盛行,那就更不用说了。

    更何况袁绍手中还一颗凤卵,即将孵化出传说中的神鸟凤凰。

    这是一场没有希望的战争?

    大汉气数已尽,必亡不可?

    第121章 龙系血脉

    荀攸目光灼灼的盯着刘辩,刘辩浑然不觉,眯起了眼睛,沉浸在自己的思维中。他有些恐惧,面对一场没有希望的战争,没有人会不恐惧。

    荀攸一声不吭,静静的看着刘辩。看一个人是不是真有城府,就要看他在危险面前能不能保持冷静。他知道刘辩不是一个博学的人,就算这些天刻苦学习,也未必有人会给他讲这些。因为这本来就不是死读书的人能够明白的事,要想明白这一点,不仅需要博学,熟悉史事,还需要有见识。

    正如被浪花迷了眼的人看不出水下的暗流,死读书的人也看不出纷杂事件背后的脉络。

    刘辩想了很久,脸色忽然凝重,忽然嘲讽,直到他抬起眼皮,平静的看着荀攸,眼神中有一丝迷茫,却非常坚定。“你说得对,我的确没什么机会。”刘辩轻笑了一声:“可这不是放弃的理由。”

    荀攸并不感到意外,淡淡的问道:“陛下打算如何做?”

    “你说的是大方向。”刘辩端起酒杯,放在鼻端闻了闻,又慢慢的倒进嘴中,品味了片刻,又道:“而且,是一个错误的方向。”

    荀攸皱起了眉:“错在何处?”

    “我说不出太多的道理,但是有先例可循。”刘辩慢慢的敲着桌子:“山东六国与秦战,山东败了;七国之乱,山东又败;王莽篡位,再败;历数古事,山东也好,儒门也罢,都是败的一方。就目前的形势而言,朝廷虽然屈居下风,但是袁绍……”

    刘辩举起了一根手指摇了摇,轻蔑的说道:“不管他是代表山东,还是代表儒门,不管他手中是不是有一颗凤卵,能不能孵化出凤凰,他都胜不了。”

    想起了被四书五经统治,亡于异族铁蹄之下的宋明,想起了内战内行、外战外行的屈辱近代史,刘辩停了停,眼中流露出些许焦虑,但更多的是坚毅和舍我其谁的担当。“往前看,如果儒门真的胜利了,也未必见得就是好事,更可能是一场遗祸无穷的灾难。我不能让这样的事发生,我会全力以赴的阻止儒门,赴汤蹈火,在所不惜。”

    荀攸喜忧参半。

    喜的是荀彧见微知著,招招抢先;喜的是刘辩沉稳大度,没被他的一番宏论侃晕,依然能保持冷静,而且一点也没有气急败坏的征兆,甚至没有动怒。他似乎真的只是坐而论道,忘记了这是一个皇帝与降臣在说话;喜的是自己没有成为一颗废子。

    不过,这也预示着儒门很可能又要迎来一次挫败,丧失一次绝佳的机会。

    如果拥有凤卵的袁绍都不能取胜,那儒门的希望在哪里?

    “陛下不可轻敌。”荀攸控制着自己的情绪,不露出内心的纠结:“袁绍虽然迂缓,不够果决,但是山东实力雄厚,能耐久战。而陛下眼前虽然兵精将勇,却杀机暗伏,稍有疏忽,便有倾覆之险。”

    “公达是说并凉人不足恃么?”

    “不仅如此。陛下,没有了山东,陛下何来财赋,没有财赋,如何支撑战事?”

    “你说的的确是个问题。”刘辩挠了挠头,苦笑一声:“你有什么好办法,说来听听。”

    荀攸反问道:“陛下不怕我误导,行反间之计?”

    刘辩微微一笑:“如果你想做郑国,我也可以做秦始皇。”

    荀攸语噎,略显尴尬。他端起酒杯,呷了一口,很快恢复了平静:“陛下,当务之急是击退袁绍,解荥阳之围。陛下在河东半月有余,袁绍再迂缓,也应该采取行动了。”

    刘辩眨了眨眼睛,正要说话,外面突然响起一阵激烈的青竹爆烈声,片?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