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书院 > 其他小说 > 轮回之帝国的历史 > 轮回之帝国的历史第9部分阅读

轮回之帝国的历史第9部分阅读

    ‘区区万里天涯路,野草若烟正断魂’的诗句”。

    周围变的很安静,刘师勇忍不住瞪了冉安国一眼。

    东默默地念了几遍这两句诗,叹了一口气:“朕知道,胡大人是个忠臣,你们都是。朕没有你们,真的不知道会怎么样。”

    刘师勇急忙抢在其他人开口之前,先回道:“陛下放心,我们一定能够杀回去。”

    东摆了摆手,笑了笑道:“刘将军不用担心,朕没事。冉大人,朕想在这两块大石上写几个字,可以吗?”

    冉安国狠不得给自己两巴掌,赶紧回道:“陛下题字,圣恩浩荡,此乃琼州上下之大幸。”

    东笑着说道:“字,朕就不写了,太难看,还是由别人来写比较好。朕看这两块大石,一个上面可以写‘天涯’两字,另一个,就写‘海角’吧。”

    西南:在第一部中我们主要是做历史的猜测和情节的铺垫,这个过程可能慢了点。个人觉得这是最难的,合理而又要符合逻辑。我很佩服这里的很多高手,他们安排的真的很好。以前只写过一些短文,这是第一次写长篇,希望在下能很好的驾御它而不是粗制滥造,哪就对不起各位书友了。哈哈。

    第二十七章 苦恼

    ( )宋景炎三年七月,张世杰派人传信到琼州,告知朝廷他在广南东路新会县的?山,寻找到了一个非常合适的落脚点,他已率军移师到那里并开始建立基地,希望朝廷在他准备好以后,也能移到哪里,如此可以更好地号召沿海的百姓。

    而几乎在同时,杜浒也传递来最新的消息,北元平章政事阿里海涯帅军进驻雷州。

    在获知这两个消息后,帝国的小皇帝让陆秀夫和宋瑞他们先商议,而他自己却带着人跑到昌江府去了。

    昌江府建在琼州第二大河流昌江的边上,不同于过去帝国的其他市镇,它的城墙还没有完全筑成,但更多的房屋却按区划早已建起。从外面看,整个城市的基调有点灰白sè,因为许多房屋,包括正在建的城墙的外面都涂了一层灰sè的东西,即使是市镇内延伸到江边是道路也是灰白sè的。

    如果你到了城镇的里面,你能感觉到的只有两个,一是热闹,二是嘈杂,因为这里到处都是作坊。但这座新城镇的守卫非常森严,外人根本无法进入,通常能见到的进出的人基本上都是帝国的士兵,可是即使是他们,也要经过三道关卡来验身。帝国目前最大的军械制造场所就设在这里,在这里制作的每一个军械,都会有专门的帝国士兵将他们拉到昌江边上,然后再运走。

    在昌江边的一条船上,东和黄之杰以及几个请来的工匠嘀嘀咕咕的说着什么。帝国君主查看完市镇回到船上之后,就一直在和这几个人商议,他拿着一张纸,一边在那上面写写画画,一边还时不时地问一下几个工匠。

    待黄之杰等人离开后,载着帝国君主的船只顺江而下,直到临海的昌江港,在哪里他和刘师勇一起汇合。这个时候的昌江港还不像后世有一段时间里那样的兴旺,港口内除了几艘运货用的船只,主要停驻着一支三十余艘船只组成的船队,这是帝国最新的水师炮船舰队。

    前来迎接陛下的刘师勇,陪着小皇帝巡视了这些新式的战船。这些战船其实已经和最早由刘师勇监造的哪艘实验xg的船只有了很大区别,因为它们更适合帝国水师的实际需要。帝国君主曾经下旨给造船的工匠,只要有人提出对战船改进的建议,而且最终被水师采用的,赐官一级。因此,在工匠们的“热心”下,帝国最新的炮船无论在海上的适航xg上、还是在速度上,均有了很大的改进。另外,还有个重要的改进是,它装载的火炮数量由十六门增加到了二十四门。

    以目前琼州的造船能力,其实完全还可以造更多这样的战船,但东让刘师勇停了下来。原因有两个,一是霹雳炮的生产还远远跟不上,即使是经过了三个多月的生产,也只装备了六艘战船。因为支持张世杰的军械、以及ri常水师和岛上步军的训练同样耗费了不少的铁料。

    另一个是东认为,火炮和战船都还有改进的余地,现在造那么多,实在是浪费。虽然他不是航海爱好者,但也知道,在大航海时代,像这样的木制战船上,装一百门炮很正常。还是为以后不断地提高改进留点资源吧。

    无论是道士和吉安,还是陪在陛下身边的刘师勇,此时心里都很疑惑,因为他们不知道这个喜欢“异想天开”的小皇帝在想什么。

    刘师勇很想趁北兵渡海的时候和他们交一下手,首先是因为他现在很有信心,虽然目前装备好的炮船不多,但他认为已足够收拾对手。其次他想报一箭之仇,焦山那通红的江面和他弟弟身陷堑壕的场景一直萦绕在他的脑海。但陛下否决了他出动炮船的建议:“刘将军,炮船的弟兄们还要cāo练,暂时不要暴露。白沙港外海面就让一些过去的战船去巡逻。”

    道士和吉安的心情却很复杂,小皇帝最近闹腾的少了,这有些不对头。这个“人小鬼大”的皇帝如此这般,肯定是有什么事,但他们又不好问。

    没有办法啊,并不是人人天生都是演员,遇事都能做到喜怒不形于sè的。

    其实东也很苦恼,因为他无法和别人交流。一个穿越者所要遭受的最大折磨,就是心灵的孤独,因为没有人可以述说。你敢和别人说吗?

    他知道,阿里海涯进入雷州半岛,实际就预示着?山之战即将开始了。但他不会过于重视阿里海涯,因为阿里海涯不是后世的某支军队,能以木船横渡琼州海峡进行跨海攻击。史载:“七月,阿里海涯略地海外,唯琼州安抚赵与珞及冉安国、黄之杰等率兵拒于白沙口,相约固守,以死自誓。”而直到当年的十一月,“……阿里海涯遣人招安抚使赵与珞及冉安国、黄之杰等于琼州,不从,率兵御之。癸巳,琼州民作乱,执与珞等降,与珞及安国、之杰皆死之。”

    从七月开始一直到十一月底,近五个月的时间,阿里海涯都没攻下琼州,也许根本就没有攻。而当时的赵与珞并没有什么兵,也就谢明、谢复兄弟俩那么点义勇,要不是老赵为了供应行朝搜刮太重,惹的当地民众愤怒,自己人叛了,阿里海涯根本就拿不下琼州。他就是一“假牙“!

    但东也不是没有准备,因为历史毕竟不同了,万一忽必烈来个擒贼先擒王呢?又或阿里海涯的实力远大于原来历史上他应具备的呢?他撤回文天祥和张应科,就是为了应付可能的变化。有了这两只队伍,无论谁来攻,至少他能守,能守才方能战啊。这样他就始终能保持刘师勇的水师作为一只机动打击力量。

    但是,?山之战的真正主角张弘范和李恒就不同了。历史的记录是:“十一月,张弘范以舟师由海道袭漳、cháo、惠三州,李恒以步骑由梅岭袭广州。……李恒兵至清远,宋王道夫迎战,大败。恒遂击凌震,震又败。道夫、震并弃广州遁,恒入广州,以待张弘范。”

    关键就是“恒入广州,以待张弘范”,这说明李恒和张弘范是有计划、有步骤地协同作战,他们的目的就是要包围歼灭宋军于沿海。自己真正的对手其实是他们两人。

    忽必烈不愧为雄才大略的马上君主,他故伎重演,再度玩了一个大包围。历史上的蒙古人利用其快速的机动xg,经常进行大规模的包抄战。而这中间最经典的,是对宋帝国的超大规模的迂回。也就是通过对云南、四川的攻击,他们从西南部对南宋进行了大规模的迂回包抄,迫使四川的宋军无法对长江中下游地区增援,并最终在中路的襄阳取得了突破,割裂了南宋帝国的长江防线。

    东站在船上,望着大海,心里很是有点烦闷。因为对他来说,?山之战这时对他已没有多少悬念。我们只要想一下,如果在张世杰和张弘范进行最后的决战时,海上有一支宋军的援军出现,这场大战还会是原来那样的结果吗?

    实际上从他让刘师勇建立起新的水师起,?山之战的结局就已经变了。即使没有火炮和手榴弹,也没有新战船,只要刘师勇能率水师及时赶到,内外夹攻,最差的结果,接应张世杰和他属下大部逃离,应该没有多大问题。

    他真正要做到的,也许是如何使?山之战的效果最大化。

    但他现在最大的问题有两个,一个是上面所讲的他无法说,他总不能告诉所有人,我知道这是怎么回事,你们就按我说的办。

    另一个更重要,那就是历史现在已经改变了。原先张士杰进行的是无机动兵力、无后方退路的大战,但现在不同了,在帝国的这盘棋上,已经多了琼州这个退路。而在机动打击力量上,再有六个月时间的准备,新水师到时实际的力量将更为强大,虽然无论是张士杰他们、还是张弘范都并不知道自己这方拥有如此力量。

    条件不同,指挥者的决策就会不同,战争进行的过程就同样会有所不同。有了退路的张士杰会怎样打这场大战呢?琼州这里如何进行双方的协调呢?更重要的是,如何才能让张士杰领悟他的目的呢?还有,即使张士杰能领悟,他那里众多的“派系”能不能保证完整的执行部署呢?头痛啊。

    在东哪个小小的皇宫内,陆秀夫、文天祥、刘师勇、苏刘义和他们的陛下一起听了杜浒的通报。阿里海涯已经开始向海峡边移动,但雷州的船只并不多,而且没有大的海船。这个消息让每个人都稍微松了一口气,因为人人都意识到阿里海涯并无攻下琼州的能力。但每个人也都感到了危机,今天阿里海涯出现在对面,以后呢?

    陆秀夫和宋瑞转告陛下,现在有两个方案:一是去和张士杰汇合,二是让张士杰撤回海岛,只有合在一起,朝廷的力量才会更大些。从他们自己来说,倾向撤军回琼州是显然的。即使是很有信心的刘师勇和苏刘义也认为,虽然阿里海涯对琼州的威胁并不大,但为了预防以后对手增兵,将张士杰撤回海岛,应当更合适。只有杜浒没有发表见解,因为他的职责就是提供军情。

    听了他们的意见,东没有说话。他相信自己的判断,阿里海涯没有能力攻下琼州,他磨磨蹭蹭了五个月,只能说明岸上的旱鸭子到了海上,就是软脚蟹。只要在座的这些人知道了张弘范和李恒出现在沿海,他们就会明白对方真正的目的是什么。

    但要想把?山之战的战果最大化,就必须和张士杰见一面,预先沟通,否则自己这方无法做到协调。可是他非常尴尬的发现,历史给他开了个不大不小的玩笑,因为所有人中间只有他自己是明白人。他这个远没有建立起哪个时代所谓的帝王权威的君主,在这个重要的决策过程中,所能依靠的方法与其说是“诱导”,还不如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叫“忽悠”。

    第二十八章 抉择

    ( )“刘将军,朕听你说过水军的事,阿里海涯不是水军吧?咱们的人刚到海上都不行,他的人就行?他要是敢渡海,哼,就送他去喂鱼。”东恶狠狠地说道。

    刘师勇、苏刘义和杜浒眼睛里的jg光闪闪发亮。

    “不过,你们说的也对,我们必须预防北兵的增援。”东边字斟句酌地说,边在想如何把话题引到他想要的上面去。

    苏刘义以拳击掌:“陛下说得对,臣看与其将张枢密撤回琼州,还不如让他在外面,到时来个半渡而击之,内外夹击。”

    东两眼一黑,差点栽倒。完了,想忽悠?山大战的,却忽悠出琼州海峡大战来了。不能玩了,绝对不能玩了。

    刘师勇显然要专业多了,考虑的远比苏刘义周密,他说道:“臣以为此计可行,但应尽快派人到张枢密哪里,将这里的情况详细告知他,以便协同作战。”

    这点倒真的没人反对,两面夹攻的确需要双方协调,但朝廷在外的大军,说实话只有张士杰能镇得住,因此让张士杰回来协商肯定不行,只有派人前往。但派谁前去呢?能得到张士杰信任的人应该是陆秀夫、文天祥、刘师勇、苏刘义这四个人。文帅哥的麻烦是他和张士杰有点小小的不愉快,他不是最好的人选。刘师勇呢,水师离不开他,也不行。无论从哪方面讲,其实陆秀夫都是最佳人选,但行朝现在真的不能让他走开。所有人的心思都转了一圈,眼睛看向了苏刘义。

    可是,他们的小皇帝却说出了一句让他们大吃一惊的话:“朕觉得应该亲自去看望一下张大人和众位将士。”

    房间里突然变的像死一样的寂静,那五人张大了嘴,半天都没有说出话来。然后,才是宋瑞的声音:“此举不妥,陛下,万万不可。”

    陆夫子更是脸红脖子粗的说道:“陛下若觉得应该去看望一下张大人,臣可以代表朝廷前往,陛下万不可身陷险地。”

    刘师勇、苏刘义和杜浒也是坚决反对。刘师勇拜倒在地,声泪俱下:“陛下已在海上遇险,万不可再如此。”

    东扶起刘师勇,轻轻地摇了摇头。我知道很难说服你们,我也明白你们的意思,但这次无论如何我要自己做主,因为你们没有一个人了解历史。只有我自己,也许还能让老张明白他即将面对的是谁。

    更何况在这场实际上将决定未来的大战前,我还需要知道些事情,虽然我已经知道了一部分,但那不够,因为这些事情在以后非常非常重要。

    算了,咱不绕圈子了,也不忽悠了,这太他妈地累人了。虽然还不能打开天窗说亮话,但该挑明的还是挑明了吧。

    “老师,文相,朕谢谢你们,但朕已经长大了,很多事都已明白。你们不能去,琼州还需要你们坐镇。”东看了看陆秀夫和文天祥。

    “刘将军,水师是琼州的保障,你更不能离开。”他看着苏刘义:“苏将军,朕决定让你陪朕前去。”

    反对,还是反对,更激烈的反对,这种情况未来东还将遇到很多次。但他这次不会放弃,也不能放弃。

    “朕觉得很对不起张大人,我们弄了这么多新军械,没有给他,还一直不告诉他,这不好。只有朕,才能解除张大人将来的这个心结。”说实话,兄弟我都有点觉得不地道啊。

    压抑,沉重的压抑。每个人都明白帝国皇帝说的意思,这样的事放到任何人身上,他心里会乐意吗?这里的每一个人也都知道,这在将来会给帝国朝堂带来怎样的不利影响。

    陆秀夫和文天祥几乎同时站了起来:“陛下,琼州有陆相(文相)坐镇,臣愿随陛下请往。”

    东摆了摆手:“那不妥,有你们在,就有琼州这个根基在,我们复国大业的希望就在,这更重要。”他再度加码,问了一句:“你们认为张大人是忠臣吗?”

    没有人说话了。了解一个人不是看他说什么,更重要的是看他如何地做。张士杰在帝国风雨飘摇的时刻所做的一切,没有人能否认。

    “张大人那边很重要,为了我们的复国大业,朕必须这么做。朕意已决。”东不给这些人以喘息,一锤定音。

    屋内的每个人都很震惊,在这一刻,帝国的君主根本不像一个十一岁的孩子,他的决绝远超过他的实际年龄。

    东转过头来,看着杜浒:“杜将军,你愿意陪朕前往吗?”那一瞬间杜浒的神情极其肃穆:“臣愿为陛下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琼山府,有心人都感觉到了最近气氛的变化,海面上的巡逻明显增加了,士兵的盘查也更严了。

    在帝国哪个小小的皇宫里,杨淑妃、赵?和皇帝三人又在一起用膳了。但今天,即使是淘气的赵?也感觉到了气氛的沉重,他们都默默的吃饭,没有说话。

    膳很快就用完了,东站了起来:“母后放心,朕快去快回,不会有危险。”

    杨淑妃的眼中是不是又有些东西在滚动?“官家”,她没有说下去。

    “母后,为了复国大业,为了让您和?弟不再在海上游荡,也为了朕自己,朕应该前去。张大人是忠臣,朕不会有事。”

    杨淑妃眼中的雾sè更重了,但她没有再说话,帝王是不能、也不许逃避他的职责的,因为那样的后果是整个帝王之家都生不如死。本朝的徽宗、钦宗的结局是什么样的呢?他们的后宫嫔妃又落到了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