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书院 > 其他小说 > 轮回之帝国的历史 > 轮回之帝国的历史第17部分阅读

轮回之帝国的历史第17部分阅读

    张弘范并不是个武夫,相反,他是一个难得的文武全才。《元曲三百首》中就收录有他的大作,而且他还著有自己的文集《淮阳集》。堂堂大宋,如果想找出文武两方面都超越他的人,大概只有岳飞,但帝国却扼杀了自己的天才。

    因此,东提出的问题,看在张弘范眼里就很不一样。这不仅是从一个帝王的嘴里说出来,而且这个帝王还是敌对方,这里面就有别样的含义。

    在哪个时代,能提出这样问题的人,已经决不是一般人。但更重要的是,他留下了这样一个悬念,就像张弘范现在所想的那样:提出这些问题的人,会不会已经知道答案了呢?如果这个人连这样的问题也能回答的话,那么在这个年代,说他是大才一点都不过份。

    如果没有?山之战,这边这个老张会仅仅敬重对方的学识,就像原先的历史上,他十分敬重文帅哥的才学、骨气一样。但败在人家手上之后,再看到这些东西,这个老张就被忽悠了:“宋主身边有人啊,哪个文天祥和陆秀夫都是天下之奇才。”他叹息到。

    那个“小屁孩”不可能有这水平,张士杰他更十分了解,至于其他行朝的人,没听说过有什么杰出之士。他的这个想法,同样是后世大部分学者的看法,他们都把矛头指向了文帅哥和陆夫子。只有少部分例外,而这部分人最重要的证据就来自张弘正。

    张弘正这段时间被折腾的天上地下反差太大,一会儿被俘、一会儿被放,简直就像做梦一样,因此他对“小屁孩”的印象特别深刻。他说道:“九哥,以愚弟在那里所见,这些都是那个古怪小子的想法。”

    张弘正注意到了当时屋里所有人都有些困惑的眼神,他当时就觉得,这不可能是其他人的想法,只能是哪个古怪小子的,而这,才是让他觉得最不可思议的地方。

    但张弘范不同意他的看法:“赵?只有十二、三岁,不可能有这样的见解,这必然是他旁边的人教他的。”哪是,除非亲眼所见,您在这个时代,让谁也无法相信这是一个小屁孩的见解。穿越者无耻啊。

    东如果知道他忽悠来忽悠去,竟然忽悠出这个结果,他也只能是哭都没有眼泪。杯具啊。

    但张弘范的灵台还是清明的,他没有纠缠在这些问题上,而是转为处理更重要的事,因为他再次感到了危机。

    由于战败、被俘,以及害怕兄长责罚等这些心理上的原因,张弘正并没有大摇大摆地白天来见他的兄长,他是在夜里找了一个他熟悉的张弘范亲兵,也是他们的族人张信,由他悄悄带进来的。因此,张弘范当机立断首先做了一件事,他传来哪个亲兵,严令他保守张弘正还活着的秘密。然后他艰难地对张弘正开口说到:“弘正,恐怕你有一段时间不能公开露面了。”

    无论怎样,张弘正都没有想到结果如此严重,他吃惊地望着他的九哥。

    “弘正,不是哥狠心,如果这些东西,从琼州那边泄露出去,一旦有人问起,无论是你,还是哥,都无法在大汗面前应对。那样的话,不仅你我,就是张家……”

    张弘正的汗也冒出来了。家族的利益从来都是最重要的,这里面牵涉到的是上百上千条人命,这道理他懂。

    张弘范苦涩地说到:“但如果你不在了,死无对证,那么对方所说的一切,就都是谣言,你明白了吗?”

    张弘正点了点头,他的心更是沉了下去。战败之后,领军主将本就面临处罚,如果再节外生枝,后果真是不可预料。但他也明白,张弘范所说的,也是宽慰的话,这恐怕不是一段时间,而是一辈子他都将无法公开露面了。

    张弘范拉着张弘正的手,叹息着说道:“弘正,委屈你了,我让张信在城里僻静的地方,先给你安顿下来,避人耳目,听听风声。你有事尽量晚上来,如果我找你,也会让张信去找你。你切切小心,万不可大意。”张弘正再次点点头,他的一生就此完全改变。

    张弘范考虑的的确远比张弘正要多,他的危机感源于他知道,北元三大汉军世家,此时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忽必烈的重臣、北元帝国书枢密院事、中书左丞董文炳于去年九月去世,汉军的三大世家,实际上是以董家为首的。而董文炳的去世,意味着在朝中他们少了一个主要的支柱。?山战败,更为这种情况雪上加霜。

    汉军三大世家实际上也是有区别的,定兴的张家和永清的史氏关系要更密切一些。这一是因为在地理上双方位置较近,二是他们实际上都属于生活在辽帝国领土上、已经几百年的汉人,并没有宋人的背景。这也是北元帝国放心让他们领兵的原因之一。另一个则是永清的史氏在面临危机之时,张柔曾拔刀襄助,“真定武仙杀其帅史天倪,其弟天泽使来求援。柔遣骁将乔惟忠等率千余骑赴之,与仙战,败之。”所以,张家和史家联系更紧密。

    而真定的董氏其实原先是北宋的遗民。这种细微的差别是导致他们在忽必烈建立元帝国后,行为上有些差异的另一个原因。

    定兴的张家在北元帝国经历了两次危机,严格意义上讲,第二次危机才刚刚过去。假如再来第三次,整个家族很可能会有灭顶之灾,他们有责任、也必须把它掐掉在萌芽中。张弘范相信张弘正能明白这个道理。

    张家的第一个危机发生在张柔身上,这就是前面所讲的“孱赤台一夕暴死”之事。虽然张柔没有向任何人讲过孱赤台暴死的原因,而且发生这件事的时候,张弘范甚至都还没有出生,但作为父亲最看重的儿子,没有人比张弘范更了解事情的真相,因为他非常清楚父亲的武功。

    作为当时北方最著名的汉人将领,张柔的武功无疑是很高的,“(元太宗)九年,……(张柔)复攻拔洪山寨,寨据山顶,四壁斗绝,柔肉薄而上,?其垒。”从这段记录中,我们能不能猜测张柔会轻功?真的不好说啊。

    蒙古人当时对孱赤台的暴死,不可能没有怀疑,但怀疑归怀疑,只不过他们找不出证据,可是张柔却陷入一个非常危险的境地,蔡州之战他率五千jg锐攻城,只是其中的一个缩影。既然攻城,为什么蒙古军的其他部队没有配合与支援呢?反而要宋军前来为他解围?

    为了消除蒙古帝国的怀疑,也为了家族的利益,张柔只能四处冲杀,彻底成为他们的工具。直到他找来另一个人,在这个人的帮助下,才算真正摆脱了这个危机,这个人就是他请来教导他孩子的北方大儒郝经,而郝经恰恰是后来忽必烈身边最重要的三个汉人谋臣之一。

    当时间进入至元十六年六月,也就是宋景炎四年的六月时候,张弘范又收到了泉州的蒲寿庚被琼州水师劫掠的消息。他再度翻看了那份张弘正写下的记录,在盯着东所说的“现在我们是打不过你们,但以后呢?五年,十年,甚或二十年以后呢,还打不过你们吗?不见得吧?”和“二十年的时间朕能复国”这几句话看了很长时间之后,他写了三封信,分别派人送往大都和广南西路的史格处。

    第五十七章 汗位之途

    ( )至元十五年九月十三ri,当帝国书枢密院事、中书左丞董文炳最后一次睁开眼来时,他先看向床边上一个匣子,再看了看跪在床边,哭得像泪人似的儿子董士选,在得到了肯定的回复后,慢慢地闭上了眼睛。

    这是一位非常有争议的、文武双全的名将,甚至后代有人称之为北元第一汉jiān。但从更深的角度说,导致这种结果的根本原因,不在他自己身上。

    董家原先是北宋河北西路的真定府藁城人氏,因此,他们实际上是宋人,后来女真入侵又成为金人。董文炳的父亲董俊,也是为了保全家族投降北元,而且他还曾奉史格的父亲史天泽为帅。三大世家的关系够复杂的吧?董俊死于其后和金人的交战中,那年董文炳十六岁。

    董家之所以后来超越了其它两家,更为忽必烈看重,首先是董文炳自身非常有才能;其次是更早的汉军元帅张柔、史天泽等人已经去世,这个时候,董文炳就算是老资格。还有一个原因是,他很早就跟随忽必烈,这是从老忽征讨大理开始的。

    “世祖在潜?,癸丑秋,受命宪宗征南诏。文炳率义士四十六骑从行,人马道死殆尽,及至吐番,止两人能从。两人者挟文炳徒行,踯躅道路,取死马肉续食,ri行不能三二十里,然志益厉,期必至军。会使者过,遇文炳,还言其状。时文炳弟文忠先从世祖军,世祖即命文忠解尚厩五马载糗粮迎文炳。既至,世祖壮其忠,且闵其劳,赐赉甚厚。有任使皆称旨,由是ri亲贵用事。”

    董文炳深通为臣之道,他知道董家有宋人的背景,所以就更紧密地“团结”在忽必烈的周围,他一生做事极为谨慎。元军破临安,“宋宗室福王与芮赴京师,遍以重宝致诸贵人,文炳独却不受。及官录与芮家,具籍受宝者,惟文炳无名。伯颜入朝奏曰:‘臣等奉天威平宋,宋既已平,怀?安集之功,董文炳居多。’帝曰:‘文炳吾旧臣,忠勤朕所素知。’”

    但正是由于宋人的背景,他宋人打宋人,所以后来才赢得了第一汉jiān的名声。而张柔、史天泽等人,从祖先开始,就一直不属于宋人。在这个没有民族大义的年代,虽然也令人不舒服,公平地说,还是有点区别的。

    站在皇宫里的忽必烈,闻听董文炳去世,忽然像又老了几岁。这是他最忠心耿耿地潜邸旧臣,也是他身边难得的、富有远见的人才。他抚摩着董士选送来的、他的大兄留给他的匣子,心中痛惜不已。

    他打开匣子之后,看到里面有一张纸,那是董文炳给他的最后一份奏章,但上面只有一行字:“蒙古军南下,汉军北上。”看着这几个字,忽必烈的眼神更复杂了。

    董文炳在追随忽必烈之前,曾经弃过藁城县令的官,他之所以后来追随忽必烈,其根本的原因,是老忽“汉化”了。而这个“汉化”的过程,也可以说就是老忽登上帝位的过程。

    在老忽被“汉化”的过程中,他的引路人,应该是另一个被汉化的原辽国人,耶律楚材。这个耶律楚材对蒙古帝国非常重要。成吉思汗建立的蒙古帝国,虽然经过他的整合,已经有了国家的雏形,但开始时,实际上还是一个部落国家。这里面的兄弟,除了会放牧,就只知道抢劫。周围的国家和地区讲难听点,就是他们的银行、仓库,时不时去抢一把。

    他们这帮人又懂得什么治理国家?自己的部落还没有完全收拾利落,连文字都没有,开始的时候,经常用的还是畏兀尔文,其他的就更不要扯了。是耶律楚材,为他们这个武装抢劫团伙,初步建立了一整套的规矩。

    耶律楚材给蒙古人上的最重要的一课,是他“教育”蒙古人,不要吃像太难看,要“文明”点地捞钱,也就是收税。

    元史载:自太祖有事西域,仓禀府库无尺帛、斗粟。中使别迭等言:“汉人无益于国,宜空其地为牧场。”楚材曰:“陛下将南伐,军需宜有所资,诚均定中原地税、商税、酒、醋、盐、铁、山泽之利,岁可得银五十万两、绢八万匹、粟四十万石,足以供给,何谓无益?”帝曰:“试为朕行之。”乃奏立十路徵收课税使,凡长贰悉用士人,如陈时可、赵?等,皆当时之选。因从容进说周孔之教,谓:“天下得之马上,不可以马上治之。”帝深然之。由是儒者渐获进用。三年,帝幸云中,十路咸进廪籍及银绢。帝笑谓楚材曰:“汝不去朕左右,而能使国用充足如此。”乃亲酌大觞赐之。即ri拜中书令,事无大小,一委楚材。

    以前那帮人,因为根本就没有管理那些被占领土地的方法,所以从来就是只知道杀人、抢财物,强jiān女人,然后将那地方整成荒芜人烟的白地。好点的,就是把哪里变成他们的牧场。是耶律楚材让他们开了眼。

    这个事情发生在窝阔台为汗的时候,时间大约是在1231年。忽必烈一定知道、而且很可能亲眼目睹了这件事的整个过程。因此,这应该是对老忽影响深远的一次“小学教育”。

    留下那些南人让他们耕种、劳役,回头派个官来就能收钱、收粮、收绢,而且年年都能收,怪不得南边始终这么有钱,我靠,看来以前把那些人都杀了,是亏大发了。蒙古人恍然大悟,老忽更是悟道了,而且比他们悟得更彻底些。也就是因为他在其他蒙古人眼里,悟道悟得过了点,所以后来惹了一大堆麻烦。

    正是耶律楚材的这个行为,加上以后他的劝说,才保下了不少北中国百姓的xg命。如果按照那个什么别迭所言:“汉人无益于国,宜空其地为牧场。”北方还有更多的人,将死在蒙古铁蹄之下。

    但老忽那时候还是“小忽”,没见过什么世面,在这个过程中高低还是被忽悠了,因为上面引用的元史中还少了几句话。帝笑谓楚材曰:“南国之臣,复有如卿者乎?”对曰:“在彼者皆贤于臣,臣不才,故留燕,为陛下用。”

    耶律楚材这个被“汉”了的家伙,用“汉”的方法又谦虚了一下。这要是在汉人哪里,别人早就明白了:得,这过分谦虚,肯定隐藏着骄傲。

    但听在当时的“小忽”耳朵里,他一定想到:“是啊,这个耶律楚材也就是学汉人儒生的,他一个旁门左道的第n代弟子都能弄成这样,那要是汉人来弄,岂不是弄得更好了,人家可是武学正宗。”从此,他就对儒生们有了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的景仰之情。

    等他的哥哥宪宗(蒙哥)即位,“诏漠南、汉地军国之事,悉听帝裁决,”他就求贤若渴,大肆聘请儒生,到处收罗人才。史载:“帝在潜邸,思大有为于天下,延?府旧臣及四方之士,问以治道。”

    这个时候,邢州是他的封地,他手下的汉臣刘秉忠、张文谦向他进言:“邢吾分地也,受封之初,民万余户,今ri减月削,才五七百户耳,宜选良吏抚循之。”为了慎重,也为了再度考察一下儒生的本领,于是,老忽就在哪里先搞了个改革实验。“以脱兀脱、张耕为邢州安抚使,刘肃为商榷使,轻徭薄赋,期年户增数倍。”

    咱们后世的人都知道,个税少点,人多点,税基一大,总体收入还是增加。但老忽一看,正宗就是正宗,祖师爷就是祖师爷。光人头税都能一下多收好几倍,要是地方再大点,这还了得。“自是帝益以儒者为阿用。”他这样礼贤下士的姿态一摆,儒生们的立场,马上也就变了。

    中国的儒生们有大义吗?当然有,这个大义就是维护儒家的道统。你是不是“夷狄”咱不管,就看你是不是施“汉法”。而“汉法”的关键是什么呢?是你是否用儒生治国。

    忽必烈重用儒生,儒生们自然投桃报李,也就大力支持忽必烈了。

    张柔聘请的北方大儒郝经,在他早期的诗文里面,对蒙古人不乏大肆攻击,如“北方胡为来,掣箭飞砂石”,老百姓更应当“暗而陷(井)之”等等。而等到他被忽必烈招进王府,他就变了。在他所写的《与宋国两淮制置使书》中,为从理论上阐明北元政权的“道统”,他明确指出:“今ri能用士,而能行中国之道,则中国之主也”。

    这在儒学中叫什么,这叫“用夏变夷”。

    “和平演变”的知识产权,不属于西方老外,因为我们的儒生早八百年就有了。他们不仅尽力影响忽必烈,而且后来,他们还把“和平演变”的希望,放在了老忽的第二代、太子真金身上,如果不是真金死的早,出现了意外,他们肯定成功了。西方的老外和咱们的儒生比,不行。

    可是,无论如何,咱总觉得其中好象有点不对劲。生活在这块东亚土地上的人,仅仅就是由你们这些所谓的“士”和“儒”来代表吗?不见得吧?

    有了儒生们理论上的指导,再加上忽必烈对他们的重用,汉军三大世家基本上忠心耿耿地追随忽必烈,也就不奇怪了。

    忽必烈很快就在他身边聚集了一批儒生、汉臣,并在汉地形成了一股庞大的势力。这其中代表xg的有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