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书院 > 其他小说 > 争宋 > 争宋第110部分阅读

争宋第110部分阅读

,又比如借个什么国债,堂堂一国之君竟学着王旁的市侩,但今天赵顼的强硬态度,反而让在场的人对赵顼刮目相看。

    韩琦出使过辽国,也和萧英比较熟,这会见萧英这么说,于是捋着胡须赞同的说道:“萧大王这么说就对,这西夏如此不听话,平时你辽国多加约束也就沒有今日的麻烦了。”

    “是的,是的。”萧英口中说着是的,却心里也在骂西夏自作自受:“这次给西夏些教训也是应该,还是请宋皇一展大国之风范,如果您愿意给辽国这个面子,肯定我大辽也不会让大宋在西夏的问題上吃亏的。”

    赵顼暗自得意,不过他也清楚:这仗再打下去劳民伤财,自己大宋的国库更是银根吃紧,更何况现在此时他也正盼着王旁早点回來,想到这赵顼狡黠的一笑:“萧大使,既然你这么说,那我就给大辽一个面子,來人,笔墨伺候。”

    宫中的太监听见赵顼的吩咐,忙准备好笔墨纸砚,赵顼提起笔想了想,随后落笔写到:“宋辽之盟,宋人有责,宋夏之争,王兄定夺。”写好了之后,赵顼自己欣赏了一番,暗想以王旁聪明机智肯定能明白自己这手谕的含义。

    “萧大使,话我已经说清楚了,无论镇南王如何决定,官家都不会责备于他,不过既然你來了,就麻烦萧大使亲自去见镇南王。”他说着命小太监将刚写好的字送到萧英面前。

    萧英接过來看了看,赵顼的话说的很明白,宋辽两国友好,宋国人有责任去维护,王旁带着兵怎么去做,宋神宗也不责怪,看來,宋神宗是将决定权交到王旁的手上,他收好手谕,辞别了赵顼,给辽国飞鸽传书赶紧去让西夏做出和谈让利的姿态,自己带了贴身侍卫急匆匆上路赶往宋夏边境。

    萧英这一路几乎是日夜兼程,仗着他是武将出身,辽国人又擅长骑马奔走,他自己是不觉得有什么异样,倒是所过之处州城卡哨的宋兵有些奇怪,从什么时候开始,大宋皇上开始用辽国人送信了,虽说是奇怪,但萧英一路也算十分顺畅,一路飞驰几日之后,萧英远远的看到了宋军大军的阵营。

    王旁带了一队侍卫上了山,山上有一座破庙,他们在那里发现了那些沒能顺利回到西夏的士兵,岳立听说王旁让从山下调集一些物资上去,马上吩咐副将即刻去照办,岳立忙完这些事坐在帐中盘算着,三川寨告捷的消息应该已经传到京城,换做以往飞鸽传书会快些,但是赶上大风雪的恶劣天气,飞鸽容易迷失方向,派人送信多少也会比以往慢些,皇上到现在还沒有回复,部队到了镇戎之后难道真的像王旁说的那样去攻打西夏吗。

    他正琢磨着一名侍卫进來禀报,辽国大使求见岳将军和镇南王,并说他从京城而來,还带着圣上的手谕,岳立听的也是一头雾水,心想这王旁行事就够不羁了,怎么皇上做事也这么不拘小节。

    萧英來到大帐,向岳立说明來意,岳立下令为萧英准备寝帐,同时设宴款待萧英,并派人去山上告知王旁。

    一个时辰之后,王旁回到大营之中,大帐之内已经摆下酒宴,岳立正和萧英边聊边等着王旁回來,张平在一旁作陪,见王旁进了大帐,帐中人都从座位上站起身來,王旁忙说着众位免礼,快步走到萧英面前:“萧大王别來无恙啊!”他走上前去,亲热的和萧英打着招呼。

    刚刚萧英脑海中还想着王旁少年气盛的模样,看见王旁出现在自己的面前,当年英雄少年,如今已经是壮年男子,眉宇之中透着坚毅和气魄,五官愈发的硬朗,二十几岁的小伙不仅仅是英姿飒爽,更透着成熟和稳重,萧英暗想:有这样的人辅佐宋神宗,难怪那个小皇上也强势了起來。

    萧英笑了笑,行礼说道:“好的很,只是这么多年不见镇南王,大辽圣上和老夫都十分想念,每年春季去太子山祭祀,都会途径双塔寺的时候想起王爷你,圣上常说,盼着还能在巨石上与王爷对弈呢?”

    说起建在两块巨石上的寺庙,王旁和萧英都笑了起來,那可是王旁年轻时候的杰作,一旁的折克隽张平当时也在场,不由的也是相识会心一笑。

    待众人落座,萧英对王旁说明來意,并将赵顼亲笔书信交给王旁。

    王旁看罢笑了笑对萧英说道:“萧大王,不如你先说说,你在京城见到我朝皇上,你们直接都说了些什么,圣上写下这样的手谕给你啊!”

    萧英便把垂拱殿中与宋神宗赵顼的对话,一五一十的将给帐中的王旁和岳立等人,众人都仔细的听着,等萧英讲完了,王旁说道:“萧大王这次來这里,可是双重身份:即使辽国使者,又代表我皇传书递信,一路多有辛苦,今天就好好的休息一下,有什么事等大军到了镇戎再做商议。”

    萧英说道:“镇南王客气了,能帮宋皇带信给王爷,也是我的荣幸,只是,王爷对宋皇的手谕做何决定啊!”

    王旁一笑:“萧大王,圣上的手谕我看到了,也明白圣上的心意,还是那话,等我军到了镇戎在从长计议,來,喝酒。”说着,他举起酒杯。

    萧英可是有点喝不下去,这一路奔波就已经很累,而且他还惦记着王旁是不是会撤兵,听王旁这意思,大军还要到镇戎去,镇戎是西夏和大宋边境的最后一个镇寨,大兵压境难道王旁执意要对西夏开战吗?想到这萧英放心酒杯:“王爷,咱们可是多年的交情了,我这次來也是为了特意來看看你,当然,本大王能完成使命是最好不过,你总要告诉我你怎么决定的,我也要复命啊!”

    王旁听了哈哈大笑:“萧大王还是这样的急性子,这事可急不得,对了,萧大王手中的朝鲜粮票如何了。”

    萧英见王旁不想说他的决定,自己也觉得马上催王旁答复也有点过于着急,他笑着答到:“早在兑换价格高的时候换成银两了,那可是海赚了一笔啊!不光我赚了,当时跟着买粮票的人都赚了,那辛赞,耶律仁先都在各路置办了府宅,还有我们辽国皇上大兴土木,在南京道析津府另造了行宫……”说到这萧英停下來看着王旁,忽然他想到,王旁这家伙可是无利不起早的主,让他撤兵可不是宋神宗一个手谕的事,难怪大宋皇上会说什么让王旁自己决定的话。

    王旁依然满面春风的露着他那豪爽的笑容:“好事,好事啊!什么时候有机会再去大辽,萧大王可要好好的请我才是。”

    萧英说道“这是应该的,我看这样吧,王爷是否撤兵的事,您考虑一下,我既然是说和的使者身份,自然也要办我要做的事,这几日我就催促西夏赶快拿出诚意來,至于王爷,您也得提出您撤兵的条件來,这样大家才好做,是不是呢?”

    这几句话才算说到正路上,王旁点点头,萧英本以为他要开始说撤兵条件了,谁知王旁说道:“不急,咱们还是到了镇戎以后再说,这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说什么也沒用,再说我这兵都带到这里,也让士兵们看看边境是什么样的。”

    酒宴过后,萧英被送回寝帐,岳立好奇的问王旁,圣上的手谕写的什么啊!到底王爷要不要撤兵,王旁取出手谕给岳立看,岳立看了摇摇头,似乎不太明白王旁的用意。

    王旁解释道“宋辽之盟,宋人有责,宋夏之争,王兄定夺,皇上的意思是,宋辽虽有盟约,但是我大宋可是有宋债的,这债字圣上给拆开了,后面一句,就是让决定撤兵,我想皇上是知道我会谈好条件再撤兵吧,不如咱们发的那些宋债找谁要去啊!”

    第二十八章 和谈的条件

    ()

    萧英这几句话还算是有诚意,王旁点点头笑了笑,萧英本以为他要开始说撤兵条件了,却听王旁说道:“不急,咱们还是到了镇戎以后再说。【 高品质更新 】”

    酒宴过后,萧英被送回寝帐,岳立好奇的问王旁,圣上的手谕写的什么啊!到底王爷要不要撤兵,王旁取出手谕给岳立看,岳立看了摇摇头,似乎不太明白赵顼的用意。

    王旁拿着手谕说道“宋辽之盟,宋人有责,宋夏之争,王兄定夺,皇上的意思是,宋辽虽有盟约,但是我大宋可是有宋债的,这债字圣上给拆开了,后面一句,就是让决定撤兵,我想皇上是知道我会谈好条件再撤兵吧,不然咱们发的那些宋债找谁要去啊!”

    岳立听着竖起拇指,不无佩服的说道:“高啊!还是王爷你知道圣意。”

    王旁心想这算什么,赵顼就爱拆字,当初他去雍州的时候化名王页,按照古人竖着阅读的习惯,还真很难想到那是暗示赵顼的顼字,现在赵顼不过是故伎重演,看上去好像答应辽国的意图,实际是提醒王旁,别忘了皇家还欠着外债呢?想到这里他微微一笑,对岳立说道:“这就叫默契。”

    岳立也会心的笑了笑:“王爷虽然总有新鲜词汇,但这默契二字的出处我可是知道的,当年苏舜钦《处州照水堂记》记中有写到:‘二君默契,遂亡异趣,是政之所起,故自有乎先后,’说的正是心意的暗相契合,我看我与王爷也有默契,你怎么说咱们就怎么做。”

    二人正在说笑,一名侍卫进账禀报,秦凤璐发运使薛筹集的粮草已经送到,同时派人送了一封信给镇南王,王旁打开信见上面说的有两件事:第一件是说大军所需粮草已经备齐,正陆续送往送到军营,第二件则是提醒王旁的镇戎之行。

    原來,张成去京城之前路过凤州,当时薛向正在凤州调集军需粮草,张成言语中似提到的,王旁大军再用不了多久也许就能回程了,薛向心中好奇,特意设宴请张成喝酒,张成喝美了,便把镇戎知军曹田向朝廷邀功,以及弹劾王旁放走敌军之事说了出來。

    薛向和王旁的关系可不一般,曾经薛向在开封府包拯手下供职,后來王旁去西夏途径鄜城,又与薛向相遇,协助薛向安置因水患而受灾的灾民,薛向听说曹田弹劾王旁,又知道王旁正要去镇戎,忙让人带信给王旁。

    王旁将信递给给岳立:“我说了默契二字,你那就说一串出处,來,给你看个沒默契的。”

    岳立看罢信怒道:“这个不知道好歹的曹田,违抗军令的事还沒跟他算账,他反而倒打一耙。”

    王旁到沒像岳立那么义愤填膺的,他冷哼了一声说道:“今日在山上看到李谅祚的灵柩,我就猜到了这曹田不是东西。”

    信传到折克隽和张平的手里,折克隽说道:“王爷,我看他是仰仗着祖上的功勋,还有他沾着国亲,邀功请赏也就算了,怎么还诋毁王爷呢?这个人,不好办。”

    王旁呵呵一笑:“有什么不好办的,难道我堂堂的王爷还怕他一个知军不成。”

    折克隽说到“可是,他在此地年深日久,身边有些副将和士兵追随,只怕治他的罪容易,但其余人或有不服之心啊!”

    王旁轻蔑的哼了一声“如今新皇登基不久,边境若是各自为营,只怕以后乱子会更多,有不服最好,正好杀一儆百。”

    “好,我们就等王爷吩咐。”折克隽,张平齐声说道。

    王旁轻易不说杀人之类的话,但是说了事肯定他要做到,除了两军对垒要求军纪之外,眼下赵顼要实施新政,在王旁所知道的历史中,王安石推行的熙宁变法,就是因为不服的人太多,到最后那么多针对宋朝弊端的解决办法推行不下去。

    以往王旁只是个商人,到后來弄个小官当当,虽然有仁宗垂爱但难有作为,加上王安石之前官场也混的不怎么样,到了英宗刚刚登基那几年,王旁磕磕绊绊的经历了不少坎坷,而现在不论是经历,还是官位,让王旁來慢慢形成了一种态度,凡事能强硬必须强硬,否则,自己这个王爷就是个架子,而将來要做的事,也不可能顺利推行下去。

    一个镇戎的知军算什么,他就是要让天下人知道,哪怕你是皇亲国戚,不按照我的意思去办,那只有死路一条。

    王旁打定了主意,第二日便率大军浩浩荡荡向镇戎而去,漫常等人也跟随队伍随行,萧英这才发现,王旁的部队后面还跟着西夏人,竟然还带着李谅祚的灵柩,这让萧英十分好奇。

    途中休息的时候,萧英向王旁问道:“王爷,你带着李谅祚的遗体,这是要做什么。”

    王旁淡淡的说道:“这小子和我有几分交情,虽然两国兵戎相见,可我也不能看他弃尸大宋境内,你看,我这三万大军送李谅祚回兴庆府,作为西夏皇上,他面子会不很大啊!”

    萧英一听直咧嘴,这哪是要送尸,这明明是要杀到兴庆府才算完:“那我这趟说和的事,可是无功而返了。”

    王旁说道“这可不一定,要是他家皇后愿意亲自來接回遗体,也许我们就少走些路。”

    萧英想了想,这应该是王旁撤兵的条件之一,但肯定不是王旁的全部条件,他实在不清楚王旁的想法,于是说道:“这是必须要让西夏做的,至于和谈条件恐怕不是这么简单吧。”

    王旁指着不远处的一座山城:“那里就是镇戎,我要在那里办点事,正好能停留几日,所以如果萧大王真有心说和宋辽之间的事,就趁着这几天赶紧让西夏拿出诚意,我的要求挺简单的,庆历和议以來,每年给西夏的岁赐折合银两差不多二三十万两,算上物价的通胀和这么多年的利息,这二十几年的我要让他都还给我大宋,这是一个六千万两白银;另外此次发兵是西夏引起的,我大宋发兵所需的军费粮草我给他折算六千万两,萧大王,我要求的条件不多吧。”

    萧英听的头都大了,这还不多,他挠着头说道:“西夏这么一个小国,怎么会有这么多银两呢?他要是有的话,那我大辽多余來说合,干脆咱们一起把西夏瓜分了算了。”

    王旁赞同的点头说道:“行啊!萧大王愿意,可以马上回去搬兵,到时候咱们就地就可以把西夏分了。”

    萧英忙摆手,心说这王旁说话不能全信,再说他这次來就是怕西夏忘了,回去一说这主意还不招皇上骂啊!这主自己可做不了。

    “好,我跟王爷你一起到镇戎,等我过了关,马上去找西夏皇后去谈,她要是能同意,你可以要各处攻打西夏的军队都撤了啊!”

    “萧大王放心,我说到做到。”

    萧英怎么能放心呢?两个六千万两白银可不是小数字,他只怕倾尽西夏全力也拿不出來,王旁心中有数,这么多年西夏东征西讨,光掠夺就不少银两的收入,西夏的青盐,党项马卖给吐蕃,大辽和宋国也赚了不少,尤其是近几年,王旁有在西夏的经验的盐场,药场,更知道盐是无本万利,青海湖水晒晒就是白花花的银子,别人以为西夏穷,王旁可不这么认为。

    王旁的要求的确挺高,但他知道西夏肯定拿的出來,而且是刚刚好能拿的出來,这一次,即使王旁不能攻入西夏,也足可以让西夏一时半会儿沒法翻身,更可以让赵顼的那建好三十二座库房装满个。

    萧英以为王旁疯了,岳立等人也嘀咕,王爷这次别算错了吧,西夏能拿出那么多银两吗。

    大队走了多半日,快到黄昏的时候,队伍來到镇戎城下,折克隽等人越走越气,心理都憋着一股火,这镇戎的知军也太傲慢了,竟然都沒有列队迎接王旁大军,只有王旁和萧英有说有笑,似乎根本沒拿曹田有沒有迎接大队当作一回事。

    宋军在镇戎城前停了下來,镇戎城上的士兵已经看傻了,漫山遍野的大军密布在镇戎城外,明明看到是宋军的军旗,可是沒有曹田的命令,谁也不敢开开城门,但眼前的阵势,足矣让他们感觉到一种压迫感。

    王旁大军列开队伍,王旁并不急着叫人去叫城,他命令手下士兵支起大帐,片刻的功夫,大军在镇戎城外扎下营,王旁命令将中军大帐扎在队伍营帐的最前面,随即,王旁、岳立等人走进中军帐,这才让一名先锋营的副将骑马來到城下,高声喝到:“镇南王大军再次,镇戎知军快点开城门迎接。”

    镇戎的城门吱呀呀的打开了,从里面出來一队人马,其中一员将领正是镇戎的知军曹田,他的身后跟着他帐下的两名将军和四五名副将,他?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