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书院 > 其他小说 > 大唐之理工天下 > 大唐之理工天下第26部分阅读

大唐之理工天下第26部分阅读

    ,家与楚地,尝欲去j党,涤浮娼。疏不知世以昏兮道不行,我独醒兮人皆醉。”

    渔父曰:“振佩鸣珂,其生若何?胡不钓云林,挂烟罗。笑迷津而指道,以长歌。”

    歌曰:微风动兮百花坞,扣舷归兮满江雨,挂云帆兮何足数,来灌婴兮沧浪浦。

    又曰:泛蓬莱兮戏袅鹭,澄水镜兮照虹霓,来灈缨兮沧浪溪。

    以而渐回远汀,还依曲岛,鹤性多暇,龟年自保,难知避世之由,但见无羁之抱,苹风夕起,层台艳艳之波,兰露晓浓,两岸绵绵之草,去影绕分,余声尚闻。似落寒林之叶,不归暮岭之云,渡若洲边,称为渔者,往往潇湘水上,乱入鸥群,至今兹地长闲,斯流无极,前溪后溪之山影,千年万年之水色,吾欲棹孤舟而钓沧浪,其奈名未成而来不得。

    高人作赋一首,并未飘然而去,反而主动走到郑张两个少年面前,且看他要说出什么话来,且听下回分解。

    一百 此去经年

    高人在两个小公子面前作揖,笑道:“二位可是去西京进学的?”

    郑大郎见他相貌不凡,不是农民工打扮,也觉得同是学子,不是同窗也是同学,也就生了几分亲切。也多因为他随口做出一赋的才学震惊,极为仰慕。也有礼道:“正是。某是济阴东张家庄郑家大郎,名元畅,这位是同乡张家二房的二郎,名仲朗。不知兄台哪里人氏,如何称呼?”

    高人道:“原来是郑元畅,张仲朗小兄弟。某是泉州清源郡县人,姓林,名波,表字方舟。”

    表字自然是有来历的,有表字的人和没表字的人说话,那心理就像有手机号和没手机号,有和没开的人感觉一样:优越啊!因此郑张二位兄弟的崇敬之心就愈发强烈了。

    于是郑元畅就说道:“好一个方舟!端方有度,舟济众人,看来你家长辈对你期望也是有万民的胸怀啊!”

    林方舟笑道:“元畅兄好才华,竟然解的此字。不过呢,我不过是书生一名,没有那么大的胸怀。平日里只要能效仿渔父泛舟江湖之中,想吃鱼吃鱼,想吃虾吃虾,也就生平满足了。”

    张仲朗也恭维道:“方舟若是不嫌弃,不如我们寻个地方,好好畅谈一番?”

    林方舟正要接话,曹三对郑元畅低声招呼道:“大郎,此时不早了,不如先行住下,安排好明日舟楫,再交游不迟啊。”

    于是郑元畅就说:“方舟兄,你居在何处?我们还未找到住处,不如等我们安顿好了,再来寻你不迟。”

    方舟却又笑:“巧了,我所住的客栈,正好有几间空房,不如我们一同前去?”

    “如此甚好!”

    一行人便随着林方舟而去。不多时却来到镇子上一家客栈,名字却叫“赵氏酒家”。小二一看是林方舟,顿时嫌恶道:“怎地是你?今日不行,不行,你却往别处吧!”竟然要作势欲赶。林方舟却一点不惧,道:“今日怎地不行,我身后一行贵客,确实要几间上房,我好心好意给你们家招徕生意,你竟然不识好心,将要赶我?”

    小二才看清身后一行人,当首是两个公子哥儿,身后还跟着挑夫仆役,才明白这林方舟不知结交到什么人家。这也不干他事,既然有客上门,那他也不计较了。

    “哎呦几位啊,我们客栈有上好的客房,温水饭食,一应具备。里边请,里边请!”

    曹三自然先和他去交接,带着挑夫上了楼,他们要了一间上房,一间下房,分给主仆人住。又订了酒食,让送到二位公子哥的房间。一行人方才安顿下来。下人们拿了粟米饭和菜汤,蹲着楼梯上自己吃来。上房内却只听的见光筹交错,吟诗作赋的声音,可见文人书生,总是很能扯的。下人们吃完了饭食,闲来没事,说不了几句话。但房间里却仍然不停。

    曹三寻思着正要向店家打听码头上船行的消息,却听见房里主人唤他。进去应时,之间喝高了一半的郑大郎道:“曹三,我们带着这位方舟兄弟一路去西京,你去定船时,别忘了加上这个数。”

    既然是主人开口,又是一个书生,那也就罢了。

    曹三答应下来。然后去寻那点小二。

    曹三手里捏了三枚钱,塞给小二,问道:“我们要去西京,问你打听点消息,再将我带到码头罢!”

    小二接了钱,热心道:“客人你要去西京?这路线可远了!这里的船行,跑到汴州,板渚的也不少。只是黄河现在涨水,船到不了大河,你得在板渚换船去洛州,再从洛州走崤山到一路经过陕州,潼关才能去的西京。这一路一千二百里,走得快的要二十天,走的慢的要一个月。”

    “这个我自然知晓,现在西京方向,可有什么稀罕事?”

    店小二一拍头:“哎呀,你说这个我才想起来,就这几日,黄河上还真是出了一个稀罕事物。听说济南郡去西京有了一个用了仙法的火船,只需七日就能到,也不知道是真是假。而且虽然是官府的船,只要出钱就能坐的。客人你此去若是见到,可千万告诉我一声。”

    济南郡的水路往西京少说也得一千里,正常的两桅快船,在风向好的时候,走到洛口就要七八天。往洛口向上,还得寻的纤夫,如果机会不好,耽搁天是常事。走陆路,两京道五百里,十天也少不了。今日竟然有七日就能到的火船,端的是非同小可。

    “小二,让你说稀罕事,你也不要吹牛来寻我的开心。从济南郡去西京,快马也得五日七日,你竟然说行船就能到,莫不是欺负我没出过门,没跑过河吗?”曹三心底一寻思,觉得不可思议。

    “哎呦客人,我每天见你这样的人没有八十,也有一百,我寻你的开心做什么。我也是前几日听说,你这一去要是打听清楚了,再来埋怨我不迟。”小二辩解道。“你若是不信,就当我没说,诺,前方就是码头,随便问一下船家就知道胡家船行是哪家了。你办事罢,我先回了!”

    客栈走不了一炷香就是码头,曹三觉得这三文钱花的有点亏,听得一个吹牛皮一样的话,还不如不打听呢。

    码头上他寻的了胡家船行,交待清楚后,他忍不住问了一句这个火船的事。谁知道船家竟然点头说:“你消息可真是灵通啊,不错,我在板渚的黄河上看到过。那个船不用风帆也不用纤夫,不管什么天气,点上火,突突冒着烟就往前开,开得可叫那一个快!要是我能买到这个船,那可真是天下哪里都去的,十天半月都能到了!啧啧”

    曹三谢过船家,赶紧往回,他要把这个消息告诉小主人。

    “办妥了?”郑大郎已经醉了八分,张二郎已经倒下呼呼大睡。只有林方舟还在灌酒。

    “办妥了,我们明日就能走。只是,我今日打听到黄河上有新式火船,去西京只需日哩。二位郎君身子尚弱,不如想办法坐这船,也不用忍受路上一个月的大车颠簸。”

    “有这等奇事?方舟兄,听见没有?我们不用一个月,不出十天就能到西京了!”

    古代的交通就是这么落后。从长安到济阴(今日定陶)也就600公里,就得如此麻烦。这还是河东道离长安近的地方,如果是江南东道和岭南道这些偏远地区,那花的时间就更久了。

    林方舟听到更是哈哈大笑:“哎呦我今日,醉得如此厉害。竟然做白日梦,十天就能到西京了!”

    “方舟兄,不必如此惊讶,虽然路途遥远,可是事在人为。哪怕像你一样缺少盘缠,不也从家中来到了这里吗?”

    林方舟嚎啕大哭:“话虽如此,但某从泉州来这里,沿途三千多里地,可是足足走了一年多啊!”

    他去年春天从泉州出发,搭乘海船来到了杭州,然后走运河一路经过了淮阳。他没有船资,船家常常半路把他丢下,他也只能等着下一拨船,看准机会再蹭过去。一路上酒店上一半赖帐,一半是作诗写字以抵作饭钱。上一个船家把他带过了大野泽,丢在了济阴水驿,他在这里盘桓了半个月,才遇到了郑张二位涉世未深,比较好套关系的去西京进学的士子。

    真是一场四千多里的大冒险。这不算最远的,如果从岭南道的交州郡(今越南河内郡)出发,走海陆去西京,那得再加上四千里,总共八千里。考虑到季风和时间,他必须四月出发,海路走两月,运河走两月,陆路走两个月。在西京待两个月往回走,在长江口就是满了一年。正好赶不上东北季风,只好等六个月,花一年八个月才能回到交州。能忍受这样进京历程的,那得多拥护皇帝才行啊!所以对于唐代对于边远地区的控制,实在是相当的微弱。哪儿甭管多有钱多有粮食,都是屁用没有。封建时代的大国,太难了!

    一零一 国礼

    第二日,林方舟随着胡家船行的白帆船一路向西,路上风力适中,一日间也能行七八十里路。第二日间就到过了汴州,近了板渚。到了板渚,胡家船行在哪里却找到了跑黄河航线的船,曹三去打探消息,问那伙计最快去西京的路线。那伙计便满面笑容的回答:“这位客人,可算你撞上好运了!往日里这多半是要到洛州换了陆路去西京。不过这几日,洛口有了定期的火船,往来西京和济南之间。你要是坐上我的船去洛口,明日晚上正好赶上回西京的火船。”

    曹三就是再不相信,也禁不住这三番五次的说法。他只得又问:“那火船真如你说的那么神?我等也能坐?”

    伙计道:“千真万确。我还问过那火船的船工呢,他们说这船虽然是官府的船,但是现在官家还没有开始用,属于让他们练手的试航阶段,太子允许他们自己捎带旅客货物。”

    曹三问:“这火船多大?几日能到西京?”

    伙计答:“只怕有二十多丈长,五丈宽!跑起来却是飞快,一日能行两三百里地,从洛口到西京只需要四日。途中只有一般要注意,那就是你要先到陕州,在三门峡换船过去。我看你们货物不多,应当是没什么问题。”

    曹三又问了旅途要带什么东西,诸如此类,方才回来报与郑张二人。

    郑大郎一听如此,便说:“那还用说,自然是走这条路了。不说为了路上少走几日,也不用受那大车颠簸,就是为了看一看这么神奇的船,也必须走啊!”

    于是一众人便在板渚换了船,从运河码头雇了挑夫,和自家仆人一起,换运到高处的黄河码头上,上了伙计的八丈长的大船。正好这几日东风刮的急,回洛口正值顺风,顺利赶到了洛口水驿。

    第二日,一早,曹三就去码头上候着了,哪知道此时竟然冷冷清清,毫无异状。旁人告诉他,要下午天擦黑时候才来。

    果然,日头西沉之时,码头上不仅人不仅没有减少,反而渐渐增多起来。更有人在码头旁竖起了熊熊的火炬照明,把整个码头照的如同白昼一般,曹三叹道:“这得花费多少钱啊!”

    旁人有接过话头道:“这不算啥。这往西京去的客商,都争抢着能坐上火船。一个客房五百钱,。这一船上有三百间客房,每间客房三人,去一趟西京,便是百多贯的收入。不要说这火烛是船家买了,就算是让旅客自己掏,也是断无怨言的。”

    曹三盘算着,这本来一行五人,无论如何也要住两间。加上来一个蹭路的林方舟,也不用费事,正好三个书生一间,三个仆从一间,都落的个自在。

    他问道:“这客房要如何能订啊?”

    那人答:“你须得向船家自己订。这船是从济南郡开来的,谁知道东边的豪客订下了多少,剩的几间?不过多少总会有几间空的。你到时候在那个码头排队,排在前面,就肯定有房。”

    曹三谢过之后,快步向码头赶去,因为他远远看见有人已经在哪里排队了。

    ::分割线

    大唐太极宫内,朝会正在一片庄重严肃的情景中进行。

    “诸位,离泰山封禅只有三个月时间了,准备情况如何了?”李世民发话了。

    几位重臣面面相觑,长孙无忌看了看,只得头一个回到:“陛下,粮草早已在洛口,汴州,郓州仓调集完毕。左右神武军,左右龙武军已经分别驻扎在洛口,济阴郡策应。泰山脚下行营以及沿路,皆已肃清。”

    说完了,长孙无忌就把眼神投向了李治。

    李治不慌不忙道:“陛下,封禅所需运输船舶,最后三艘大船将于下月完工。已完工的十五艘船,已经在黄河上下一千里航道,跑了十多个来回,从未出现过重大事故。所需船工一千余人,都已经十分熟练。下个月底,二十艘的船队可载随人员两万人,物资百万石。截至今日,安全乘坐过这些新式火船的测试人员已经超过了四万人。”

    李世民非常高兴,虽然多方消息早就让他知道了这种天降祥瑞的事,他在这种正式场合听到的感受还是很不一样的。

    “无忌啊,这番行程是怎么安排的?”李世民又问道。

    “陛下从济阴郡上岸后,第一日在兖州,第二日往孔庙,第三日到岱庙,第四日登泰山。第五日封禅。然后三日间就可以回到济阴郡登船返回。”

    “具体的时间,有没有请二位国师算过?”李世民又问。

    二位国师,正是指李淳风,袁天罡这嘻哈二将。

    这两人互看了一眼,还是李淳风站出来说:“陛下,七月十五适合投龙。”

    七月十五日又名中元节,是地宫大帝的生日。道教节日分为三元节,上元节就是元宵节,正月十五,是天宫大帝的生日。中元节就是七月十五,是普渡孤魂的节日。下元节就是十月十五,是水宫大帝的生日,是给运势不好的人消灾解厄。

    而这个投龙仪式呢,是道教祈福仪式中名为投龙简的仪式。古代的封建帝王在举行黄箓大斋、金箓大斋之后,为了酬谢天地水三官神灵,把写有祈请者消罪愿望的文简和玉璧、金龙、金钮用青丝捆扎起来,分成三简,并取名为山简、土简、水简。山简封投于灵山之诸天洞府绝崖之中,奏告天官上元;土简埋于地里以告地官中元;水简投于潭洞水府以告水官下元。这天地水三官又称三元。这种告请三元的投简活动目的是祈求天地水神灵保护社稷平安,人民幸福长寿。

    除了这种道教中最高规格的投龙,祈雨的仪式,也是需要“投龙”的。吴越和南宋时,每逢大早年间,皇帝都要亲临安府的嘉泽庙举行隆重的“投龙”仪式,敬献三牲,宣读祭文,然后向钱塘湖龙君跪拜,掷“投龙简”。这种投龙简,银质,上刻祈雨祭文,及皇帝年号、时间。解放后疏浚西湖时曾发现五代钱谬、钱弘俶、钱弘佐时期的五枚“投龙简”。

    关于这个书简的内容,也有一番故事。本来这些内容都是机密,除了皇帝和“神仙”,谁也不知道。但是唐玄宗李隆基这货,估计本身是个信佛的,因此他就拒绝密封这个书简,公开了内容,很装逼的说了一通为天下苍生云云的官腔,博得了一个很好的名声。

    而历史上唐代第一次封禅,是李治自己和武则天一起去的。当时他们是正月初一封禅,最后正月十五祈福。这个日期就是因为上元节正是道教传统中,天宫大帝赐福人间的日子,适合祈福。本书中取在七月十五,也正是因为李世民表示要夏天去。他身体已经很差,不愿意冬天出门。李淳风想来想去,决定先蒙一个日子,看看反应。

    果然,李世民一听是这个鬼节,有点不乐意。袁天罡马上接着走出来,说:“陛下,贫道掐指一算,今年五月初五,是天宫大帝巡视人间的日子,也适合祈福。我们找地宫大帝不如找天宫大帝,陛下是天子,应当选择这个时间。”

    李世民一听这个说法,就乐意了。然后说:“关于祭拜需要的仪仗,礼制如何,你们有没有意见?”

    司空房玄龄说:“陛下,此事事关重大,还需要朝会共同商议。”

    历史上,朝廷里的礼官学士对封禅礼仪中大到仪式的次序排列、祀坛建筑,小到玉册形制、皇帝服饰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这些文件都还保存在《唐会要》等书中,可以看出时人是如何重视这次大典。虽然这些材料显示出他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