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书院 > 其他小说 > 闷棍之王 > 闷棍之王第3部分阅读

闷棍之王第3部分阅读

发现,前面的车辙印,没了!!

    这怎么可能?明明紧跟着车辙印走的啊?怎么就没了呢?老李慌了,赶忙下车,看了看走过的路,只有他一辆车的辙印!老李想,糟了,走岔路了。于是,老李又调转了车,开回去准备再找那要命的车辙印。老李开回去七转八转,却怎么也找不到那便道的车辙印了。老李也是个老司机,确信自己走得路应该没错,但,为什么路就没了呢?老李百思不得其解。转了大约一个小时,眼看着天暗下去了,就是找不到路。老李不得不承认,他迷路了。这时,他已经是又饿又渴,车上的水早就喝完了,当时手机还远未普及,老李知道,要是今天走不出这里,那可就糟糕了。

    就在疲惫的老李马上就要绝望的时候,忽然发现旁边的山下有一条很隐蔽的小路。老李大喜过望,有路就有希望!老李不管那么多,开车来到小路的入口处,那路很窄,处于两座山的缝隙处,只能容两辆车并排走过。老李没多想,将车开了进去。

    这是一条下坡路段,老李开了一个小时,天已经全黑了。幽幽山谷,只有老李一辆车,在这神秘的路上走着。老李心里有些害怕,但他坚信,这条路,一定能通向有人的地方。很奇怪的是,这路一直是下坡,而且坡度还挺陡,看地势,这路似乎通向一个盆地,但老李在若羌呆了十几年,没听说有什么盆地。但现在不容老李多想,开到尽头才是首要任务。

    大约又开了半个小时,突然老李觉得眼前豁然开朗,两旁的山没有了,变成了巨大的下坡,路也没有了,融入了下坡之中。而这下坡通向的地方,黑幽幽什么也看不清。老李心一凉,难道又错了?但既然

    走到这里了,就继续沿着坡下吧。

    由于是下坡,老李开得倒也轻松。也不知开了多久,老李已是饥渴难耐,就在老李快撑不住时,下坡不见了,车开在了平地上,终于到头茂密的松林!奇怪了,若羌是全国出名的干旱少雨贫困县,哪来的松林啊?老李下了车,只觉脚下软软的,仔细一瞧,竟然是草地!

    老李看了看周围,这是哪里啊,周身都是茂密的松树,自己竟然置身于松林之中!有松树和草就一定有人!老李不顾疲惫,先把车放在原地(前面的路没了)向松林深处走去。

    走了不一会儿,就看见了亮光,老李终于见到了希望,走近了亮光,原来是一个蒙古包,老李敲了敲门,蒙古包里走出来一个蒙古族老太太,老李比划着说明了自己的经历,老太太倒也和善,让他进了蒙古包里,给他砌了一碗茶。老李看看四周,蒙古包里设施十分简陋,没有电,用一盏不知什么年代的煤油灯照明,显眼处挂着一幅成吉思汗的画像。这里似乎只有老太太一人居住,老李又比划着说明今晚要留宿,老太太笑着答应了。指指自己,又指指蒙古包外,摆出睡觉的姿势,老李明白老太太今晚把蒙古包让给他住,而自己另寻住处。老李挺感动,这里的人真朴实啊。

    这一晚老李没吃东西,喝了几碗茶就呼呼睡去了。第二天一早,老李起来到了外面,再一次被身边的美景惊呆了,这是一处位于深山里的草原和松林,到处绿意盎然。远处稀稀落落的有几个蒙古包。羊群在远处山间的草地上吃草,几个蒙古族牧民骑着马向远处走去。不一会,老太太回来了,给他端来了奶茶和酥饼。老李早就饿了,狼吞虎咽吃完。

    吃饱喝足,老李比划着问了问出去的道路,老太太摇摇头。老李有些失望。他又问了问周围几个蒙古族人,他们都不知道。老李觉得很奇怪,他们难道不出去吗?老李没办法,不能耽搁了,反正也吃饱喝足了,老李决定自己找出去的路。

    老李从车上取下水壶,从老太太那灌了一壶水。开上车,原路来到昨晚进来的那条下坡路上。老李想,原路找回去,或许有希望,不行再回来。走到下坡路的路口,老李又看了看那片美丽的草原和松林,怎么也想不通在荒凉的群山深处竟然有如此美丽的土地。感慨一阵,开车开进了那条神秘的路。

    上坡比较吃力,老李开了半天,才从尽头出来。由于天还早,又吃饱了肚子,老李精神倒不错,拐了几个弯,很快就发现了便道上的车辙印。老李顺着车辙,这次没有迷路,顺利开了出去。

    回到若羌,老李问了很多人,但都没打听到那片地方。他们还认为老李在开玩笑,这干旱的鬼地方怎么可能有草原和松林呢?老李没办法,也就不问了。

    后来,老李特地开到了当初迷路的地方,想再找到那片土地,但是诡异的是,那山谷里的下坡路,再也找不见了。

    至今,老李还念念不忘那个梦幻般的地方。他相信,那个神秘的美丽草原,还隐藏在若羌附近的深山里,隐藏在这个以干旱缺水著称的国家级贫困县境内深处不为人知的某个地方。

    故事八:老者

    这个故事也是酒桌上听来的。讲故事的人是一个姓赵老司机,他为南疆某地区的勘探队开了一辈子的车。(具体哪个地区我就不说了,怕遇见熟人)50多岁就内退了。

    那件事发生在1992年。勘探队决定对罗布泊地区进行一次彻底的地质勘察。当时的罗布泊,已经彻底干涸,真正成为了寸草不生的不毛之地。勘探队派出了7名队员,两辆北京jeep(当时还没有陆虎,巡洋舰之类的)。老赵就是其中一辆车的司机。

    勘探过程很顺利,小队花了三天时间深入罗布泊腹地,取得了第一手的地质资料。但在回来的过程中,发生了意外。另一名司机开的车在高速行驶过程中为了躲避戈壁滩上的石块不幸翻车了,所幸里面的队员只是受了轻伤。但那辆老jeep却就此报废。由于老赵的车上已经放满了设备,人也坐满了,报废车上的三名队员是无论如何也挤不进来的。队长当机立断,自己与那三名队员一起留守在这里,由老赵和其他两名队员开车尽快到县里找一辆车接他们。为了减轻车的重量。老赵卸下了一些设备。在给留守队员留足了水与粮食后,老赵与其他两名队员赶紧朝县城开去。

    由于报废地点尚在罗布泊腹地,开车去县城也要一天左右。老赵以最快的速度,超目标赶去。走了有两个钟头,老赵忽然看见前方远远处有一个人影。老赵吃了一惊,这不毛之地怎么会有人呢?那人所在的地方也是车子的必经之地,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他加足马力,朝人影开去。走得近了,老赵看清了,那竟然是一个老者!!虽然现在赶路要紧,但在这种地方遇见人不能不管。老赵下了车,对那老人喊了一下,老人看起来倒不劳累,轻快得走过来。老赵说:同志,你怎么一个人在这里啊?那老人说:我是考察队的,出来找水,迷路了。老赵心下怜悯,决定搭老人一程。老赵说:我们要去县城,你搭我们的车吧。老者看起来既不兴奋,也不激动。平静的说:好。

    车上的人给老者腾开一个位置。老者上了车。那老者看其来很书生气,戴个眼镜。开车过程中,老赵问那老者来自哪里。老者说:上海。老赵又问了一下他到这里来的原因,老者貌似话不多的样子,就简短地说来考察。老赵想老者可能是累坏了,也没再问。车上的队员给老者递了水,老者也没表现出饥渴的样子,也就象征性地喝了几口。车上的人觉得有些奇怪,那老头不像是困在这里获救,倒向是来旅游,随便搭个便车。

    路上老者一句话也没讲。车又赶了半天路。老赵与另两名队员要解手,于是就停了车。三人下了车,就留那老者在车上。三个人把尿都灌在了随身的塑料瓶里备用。在这不毛之地,尿也能救人啊。三人灌完了尿,准备上车。有个队员忽然叫出声来:那老人,不见了!老赵大吃一惊,赶忙过来一看,果然,刚才还坐车里的老人,不见了!!

    老赵急忙吩咐队员四处找找,奇怪的是,方圆都是开阔地,但那老人就如同蒸发了一样,就是没了!!老赵觉得十分不可思议。这是已近下午,老赵觉得现在回县城找车救那四个队友最为要紧,于是决定:不找了,先走吧!

    在那天的凌晨,老赵顺利赶回县城,找了辆jeep,又连夜赶回了罗布泊。在第二天的将近中午,救援的车辆找到了留守的队员。于是两辆车顺利离开了罗布泊,完成了勘察任务。

    在车上,老赵就向队长回报了见到老头又消失的情况。队长也是惊奇万分。说回去一定向上级汇报。

    回去后,这件奇事老赵一直念念不忘,多次找上级领导反应情况,但却屡屡不见答复。队长也汇报了,同样没什么结果。当时新疆还不大稳定,哪有闲工夫管你这种似真似假的事情,也就慢慢压下去了。

    两年后,老赵在一本书上读到八十年代年一个科学家在罗布泊失踪的案件。他忽然觉得那老者的脸确实与这个失踪的科学家几分相似,但又一想,科学家是在八十年代失踪的,但看到老者是1992年,差了好多年呢。但老赵越想越觉得老者长得确实像这位科学家。要是真是他的话,那科学家已经在罗布泊里游荡了近10年!!

    那老者究竟是什么人?他为什么突然出现,又突消失呢?老赵始终也没有找到答案。他想,这辈子,也许是找不出来了。。。。

    故事九:消失的牧民

    这个故事是一位姓孙的朋友讲给我的。他一直在南疆的巴音布鲁克草原做倒卖羊毛的生意,说白了,就是开车进到草原深处的各个牧点上门收购蒙古族牧民手头上的羊毛,然后再运出来卖给经销商(新疆人俗称“二道贩子”),由于收购羊毛时价格可以压得很低,所以每年这位朋友都可以发一笔小财。

    那是2004年10月,老孙赶在封山之前最后一次进巴音布鲁克收购羊毛。10月的巴音布鲁克,已经有些许凉意。老孙开着他那二手的北京212(这种车在草原上跑最适合不过),向一个又一个牧点开去。

    所谓牧点,就是蒙古人放牧,居住的地方。现在的蒙古人,虽然有很大一部分放弃了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搬到了乡里县里,但仍有一小部分依然保持着这一生活方式。哪里水草丰美,他们就去哪里。而那水草丰美的地方,就自然形成了一个牧点。一个牧点的人很少,最多也就四五十人。人多了,容易发生争抢草地的情况。

    由于牧点是流动的,所以找到这些牧点,是老孙遇到的最大困难。但老孙从小就在五区(巴音布鲁克草原最大的居民点)长大,他熟悉这里,很清楚哪里的草长得密,哪里必定会有牧民来。

    老孙开了两天车,走了四五个牧点,但收获却不大。这几个牧点水草不是十分茂盛,羊放得少,羊毛当然就少了。但老孙很清楚,再往里开,一定能找到大的草场,大的牧点。

    老孙继续往草原深处开去。大概开了半天,草越来越好了,老孙心里一乐,快到了,这附近草这么茂盛,一定有大的牧点和成片的羊群。这次可以满载而归了。又往里开了一个小时,临近傍晚了,老孙突然觉得有点奇怪,这么好的草,沿途应该有羊群才对呀,怎么开了这半天,连羊影子也没看见?难道这里还没有牧民来?但很快,老孙就否定了这种想法,因为老孙看见前方山腰有几个蒙古包的影子。

    老孙大喜,赶紧开了过去。离蒙古包渐渐近了,但老孙的心却越来越凉。因为,这片蒙古包里,好像没有人!!一般像这种傍晚,牧民都回来吃饭了,蒙古包的烟囱上会升起炊烟,远远就能看见,但这几个蒙古包却看不见炊烟。而且,随着生人的到来,远远处就能听见蒙古人养的狗的吠声,但老孙一直没听见,蒙古包静悄悄的,没有一点声音,在傍晚快吃饭的时间,这种安静,是不寻常的。

    老孙很快开到了蒙古包边,急忙下车,扯开嗓子喊:老乡,有人吗?喊了好几声,就是没人应。老孙走到一个蒙古包门前,朝里张望,里面好像没有人。老孙索性钻进蒙古包里看个究竟。这是个很传统的蒙古包,整洁的被褥,干净的茶几,正对着门,还挂着成吉思汗的像,老孙掂了掂茶几上的茶壶,里面的水还是温的!!在蒙古包外,还晾晒了几件衣服。老孙摸了摸,还很湿,好像刚洗过不久。一切的迹象显示,这里的人应该刚离开不久,但是天快黑了,他们是去哪里了呢?

    老孙又进了另外几个蒙古包,都毫无例外地没有人。没有老人,没有小孩,没有狗。老孙在一个蒙古包里,发现一把猎枪,这可是放牧的蒙古人最信赖的东西啊!无论去哪里他们都不会把猎枪落下。老孙拿起枪,仔细一瞧,枪上膛了!怎么回事?一般来说牧民不会轻易给枪上膛的,万一走火不是闹着玩的,除非发生了非常危险的情况。但在这个平静的蒙古包里,怎么会有一把上了膛的猎枪呢?老孙脑子乱糟糟的,这个牧点的一切看似寻常,但仔细一想却都不寻常。夜幕降临了,牧点依然很安静,安静得有些可怕。老孙抱着一线希望,坐回车里,想再等等看,说不定不一会牧民就扶老携幼得开开心心回来了呢?但老孙一直等到天完全黑,也没有等到这一幕。

    老孙有些害怕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这里的牧民呢?羊群呢?马呢?怎么一切有生命的东西,都消失了?消失的干干净净,无影无踪。这个水草肥美的牧点里,到底发生了什么?老孙越想越害怕,不能在这里呆了,这里的一切都不对劲!于是老孙也不管收不收羊毛了,调转车头,离开这个诡异的地方。

    老孙离开了,从后视镜上看着那几个蒙古包逐渐消失在夜色中,老孙紧张的心才放下来。这一趟老孙不准备再收了,也没心情再做事了,老孙连夜将车开到一个牧点,过了一夜。在牧点里,老孙向蒙古族同胞说了这一天的所见所闻。牧民也觉得很奇怪,他们世代居住草原,也从未听说有这等事。老孙没问到有价值的东西,也就只好罢休了。

    老孙从草原回到县里,第一件事不是把羊毛转手,而是到县公共安全专家局报案。但公共安全专家局里的police听了他的故事却不以为然,在他们看来,那牧点里的牧民都集体搬迁了,蒙古包是他们特意留在那里来年再回来住的。老孙想police讲了一些细节,解释他们绝不会这么做,但police怎么说也不愿立案,还说老孙无理取闹,老孙没办法,只好郁闷得走出了公共安全专家局。

    第二年初,老孙再一次进草原,想找到那个无人的牧点,但奇怪的是怎么也找不到了。不仅蒙古包消失了,那片极为肥美的草场,也消失了,好像从来没有存在过一样。

    每当老孙向我提及此事,他都掩饰不住内心的恐惧:他们真的不是搬走,他们真的是消失了,消失了!消失在大草原的深处,消失在那浓浓的夜色里。。。。。老人,小孩,羊群,马匹,还有狗。。。。

    熟悉南疆的人一定清楚,新藏公路虽然修的较早,但由于要穿过海拔4000米以上的喀喇昆仑山,山路险峻,风雪频繁,极易发生翻车事故。而且从南疆翻越昆仑山脉后到达的是地方是后藏的阿里地区,熟悉西藏的朋友也一定清楚那里是个什么样的地方。。。所以,历来新藏公路就不是车辆进入西藏的最好线路,一般开车去西藏还是走青藏公路的比较多。而正是因为这条道上车比较少(基本上都是军车),又多在昆仑山深处,所以这里发生的怪事很多,今天我就给大家讲一个。

    这是我的一个小学同学讲给我的。我们就叫他小冯吧。虽然新藏线走得车不多,但我的这个老同学特别的有胆,他是跑运输的,特别讲究经济效益。他觉得从新疆绕到青海走青藏线实在太绕弯,一路上光油钱就不得了,再加上他自认为开车水平高,所以每次跑西藏,他都坚持走新藏线。几趟跑下来,倒也没什么事。

    那是去年9月。小冯有一趟货要运到西藏。当然,还是走的新藏线。跑这条线小冯也算有经验。一般跑新藏线的车,在叶城都要加满油,而且还要再带上一些备用。昆仑?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