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书院 > 其他小说 > 沧溟步光 > 沧溟步光第2部分阅读

沧溟步光第2部分阅读

    ,契尔年科已刷刷刷地在黑板上划了一张示意图,指点着道:“大纵深战役理论是根据早期的‘连续战役理论’发展起来的,连续战役理论将进攻地带的宽度设定为300-400公里,战役的纵深设定为200公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随着新式武器的大量涌现,‘大纵深战役理论’在作战的纵深考量上,比‘连续战役理论’前进了一大步。但是,今天我可以明确告诉大家,它已经过时了!”

    众人忍不住咦的一声。

    “原因很简单,因为有了导弹!”契尔年科顿了顿,“如果战斗发生在今天,我们甚至可以直接从这里,也就是莫斯科,向这里,也就是柏林发射导弹,实施‘点|岤式打击’、‘斩首行动’,一举端掉法西斯的老巢,从而大大推进胜利的进程。现代战争已经发展成为全纵深的武装对抗形式,苏联军队内已经不再提‘大纵深战役理论’了,‘全纵深同时打击理论’正以矫健之姿登上军事舞台。至此,我们不难发现,从连续战役理论到大纵深战役理论,从大纵深战役理论到全纵深同时打击理论的阶梯式发展,都无一例外地以武器的进步为推动。尤其是,从大纵深到全纵深的里程碑式的跨越,导弹武器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导弹是一种新型高科技武器系统,威力之大,超人想象。而且,导弹可以和原子弹结合起来,就是‘导弹核武器’,由于这种武器的无可抵御性,军事家们称之为‘绝对武器’!大家试想:如果我们端坐这里,喝着咖啡,利用导弹就可以轻松地把原子弹发射出去,从而可以把美洲、欧洲的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从地球上抹去的时候,这些国家或国家集团、大西洋彼岸的那些战争狂人还胆敢向我们挑衅吗?!去年,英法联军发起抢夺埃及的苏伊士运河的侵略战争,在解决苏伊士运河问题上,就充分显露出了苏联导弹核武器的巨大威慑力。我们严厉地警告英国人法国人:假如你们不停止在埃及的侵略,我们就用导弹核武器干掉你们!现在每个人都承认,是苏联决定了埃及的命运!或者说,是苏联的导弹核武器决定了苏伊士运河的命运!我们给以色列人写信说,只要用3到4枚核导弹,以色列就不复存在;10枚核导弹足以扫平英格兰!”

    契尔年科的讲课再次被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打断。同感于社会主义阵营的空前强大,心中的激动溢于言表。

    “导弹武器的横空出世,是武器领域的一大革命!我敢说,它对战争的影响,不亚于欧洲工业革命对人类的影响。未来之战争,必定是陆、海、空、天的全纵深全方位作战,是陆军、海军、空军、天军的全面协同。高精尖武器是现代战争的决定性因素,谁掌握了高精尖武器,谁就有了主动权,在未来战争中,用于首战的,也必定是天军!我们苏联导弹部队的口号就是:首战用我,用我必胜!”

    契尔年科喝了口水,稍作停顿,接着滔滔不绝的讲,讲导弹在现代军事中的作用,导弹的发展,讲导弹的原理、系统组成、操作的基本知识等等。

    突然,莫尔?赫留金站起来疾步走上讲台,以最快的速度刷刷刷地擦掉黑板,气极败坏的道:“学员同志们!我想,我刚才已经强调得非常清楚了,如果你们认为还有再强调一遍的必要,那我就再说最后一次:只准听,不准作记录!听到没有?不准记!”老莫说到这里已经变成了一种激动的吼叫,象一头抓狂的北极熊,“如果连基本的保密纪律和课堂纪律都无法遵守,我想,这个课也就没有再继续上下去的必要了!导弹是高精尖的武器系统,想要掌握和使用它的人,也必须和它本身一样,是严整有序的!”

    众人相顾骇然,见讲台上暴跳如雷的老莫,觉得他又可怜又可气。

    契尔年科一直孜孜不倦地讲了三个多小时,虽然讲得唇焦舌敝,但仍站得笔直。轮到提问讨论环节,学员们争先恐后起来。

    姚大炮首先发问:“导弹虽然打得远,但精度太差;枪虽然打得不远,但百米之内,取上将首级如同探囊取物。因此,如果让我选,我首选的武器是枪!搞一发导弹要花几百万上千万,如果用来造枪炮,都能装备一个集团军了!俗话说双拳难敌四手,导弹再厉害,能厉害过一个集团军?而且,导弹发射操作太复杂,这玩意不是从库房拉出来就能打,还要上发射车,发射架,起竖,装燃料,开机,扫描……这一通折腾下来,得好几个小时,黄瓜菜都凉了。我说,能不能搞成枪一样,直接装个板机,到时这么一抠――”他眯斜着眼睛比划了一下,众人忍不住窃笑。

    契尔年科道:“不错,导弹号称千人一杆枪。导弹是战略武器,枪是战术武器,这两者各有用途,不具有可比性。但未来的战争,一定是战略的战争,是人和人不见面的战争,导弹的价值就在这里。当然,导弹的操作的确复杂。迄今为止,人类战争史上还没有任何一种武器能象导弹一样,被称之为‘武器系统’。复杂源于威力。长矛比木棍复杂,也就比木棍厉害;枪比刀复杂,也就比刀厉害;战舰比渔船复杂,也就比渔船厉害!”

    姚大炮争辩道:“听你这口气,将来如果有了导弹,别的都成多余的了,甚至连陆军都可以不要了,是吗?我告诉你,你这是唯武器论!唯导弹论!是错误的!无论啥战争,打到最后,必定是陆军和陆军的对抗,必定是人和人的决斗,也就是说,不管你从几千公里的大纵深全纵深干起,干到最后都得在200米范围内解决战斗决定胜负!我们中国地大人多,来它百十个导弹核武器,不怕,不象日本那疙瘩,卵蛋大个地方,俩原子弹扔下去鬼子就哭爹喊娘的招架不住了,我们呢,先把人藏到山里洞里,让你打,你的导弹核武器总是有限的,等你打完了,就该看我们的了,那就来呗,保证来两个死一双!”

    契尔年科淡淡一笑,平静的道:“你说无论是什么战争最后必定是人和人的决斗这个观点,我不敢苟同。这是传统的战争思维模式。我很欣赏西方有位叫克劳塞维茨的战略家,他在著名的《战争论》中一语道破了战争的本质:战争的本质是为了达到一种政治目的――而不象你所认为的必须要从肉体上消灭对方。用精确制导武器就能快捷地达到这种政治目的,使对方始终处于全纵深瘫痪、全纵深挨打,防不胜防、躲无处躲的被动状态,这种震慑效果会使对方心理防线全面崩溃。用你们中国的古话说:不战而屈人之兵!”

    姚大炮正待继续说话,有人突然插话问:“既然导弹这么厉害,那各个国家自然都不甘落后,会不会引发世界性的军备竞赛?”

    契尔年科目光如炬,斩钉截铁的道:“对,必须搞军备竞赛,这一点勿容置疑!因为敌人虎视眈眈,形势咄咄逼人。伟大领袖列宁早就告诫过革命者:‘一支军队不准备掌握敌人已经拥有或可能拥有的一切武器,一切斗争手段和方法,谁都会认为这种行为是愚蠢的甚至是犯罪的!’二战中我们苏联用2700万条性命,换来了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就是:在这个弱肉强食的星球上,和平永远是空中阁楼,武器是国家存在和人民生存的根本保障。必须要做军事大国、军事强国,甚至要不惜一切代价做超级军事大国。血淋淋的历史告诉我们,不重视血的教训就要流更多的血!美国人把苏联人造卫星上天的那天,宣布为他们的‘国耻日’!美国和苏联的军备竞赛早就已经开始了。别无选择,只能一条道走到黑。人不会永远住在地球,因为地球迟早是要被毁灭的。所以,军备竞赛不仅仅在地球,还将在太空……”

    这个话题太沉重,甚至太可怕了,教室里突然陷入了一片死寂。;

    第一章 异国师生(10-12)

    (10)

    这天,几个学员找马人合诉苦,说因为课堂上不让记笔记,时间长了都忘了,跟没学差不多。一个学员不满道:真是莫名其妙,讲都讲了,为什么不让记?这不是掩耳盗铃吗?

    老马何尝不知道这条规定实在是不可理喻?只是如何做苏联专家的工作,既达到目的,又不和苏联人产生矛盾,一时苦无良策。他寻思,解铃还须系铃人,这事情还得着落在老莫身上。但老莫又十分固执和教条,此规定刚刚颁布,岂是说改就改的?这可如何是好?正思索着,一人敲门进来,原来是俄语翻译李双。李双走过来,对着马人合低语了一番,马人合点点头,展颜道:“嗯,这虽然有风险,但总比干瞪眼强,可以一试。”

    李双走后,马人合立即叫来黄汉生,说如此如此。过了一会儿,黄汉生去带着一个年轻人来了,说:“陆江津同志来了。”黄汉生身后跟着一个年轻人,他向马主任敬了个礼。

    马人合示意陆江津坐下。

    陆江津坐在椅子上,微微有些拘谨。江津皮肤白皙,额头宽大,双颊瘦削,鼻梁直而高,五官轮廓分明。虽然长相平平,但一对大眼睛却清澈明秀,使整张脸生气盎然。

    马人合漫不经心的递给陆江津一张《人民日报》,说:“江津,你看一下今天的社论。”

    陆江津接过来快速浏览了一遍,茫然问:“马主任,为什么给我看这个?”

    马人合道:“听说你过目不忘,我想现场测验一下。”

    陆江津恍然大悟,脸上不由得露出了腼腆的笑容。

    马人合道:“就刚才那段社论,你给复述一下,能说多少算多少,没关系。”

    陆江津将报纸合上,垫到屁股底下。

    马人合和黄汉生见此情景,均感不解,马人合问为什么要把报纸坐到屁股底下?

    陆江津说报纸在手边就老忍不住想看,脑子里一分神就容易忘,学校考试的时候,老想着作弊的人一般都考不好。

    马人合和黄汉生哈哈大笑,马人合说:“原来是这样,你把报纸给我吧,我得验证嘛。”

    陆江津的神情已放松了许多,将报纸交给马人合,专心地复述了起来。

    片刻,马人合惊讶地打断陆江津,看了看老黄,道:“果然厉害。你在字面上背错了一处,但四组数字却一个没错,连小数点后面的都精确得很!江津,你是怎么做到的?”他又转向老黄:“这是今天的报纸,刚拿到手的,他不可能提前看过。”

    黄汉生的老树皮脸浸润了一层笑意,点了点头。

    陆江津道:“我对数字特别敏感,看了一般不容易忘记。”

    马人合道:“很好,江津,派给你一项任务。保密室里有本《利用喷气工具探测宇宙空间》,你给翻译成中文。你俄文不是也很好吗?我去学校调人的时候,只知道你俄文和数学很不错,那时还不知道你记忆力惊人呢。”他向黄汉生点了下头,黄汉生会意,起身去将门反锁上,并站到窗户边,目不转睛地望着外边。

    陆江津看着这场景,心中一阵惊疑。

    马人合放低声音,说:“其实,这本书没有必要让你去翻译,我们有专业翻译小组呢。翻译只是掩护,你的实际任务是,去保密室把课堂上听的东西全记下来,交给俄文翻译李双同志。”

    陆江津一愣,这不就是地下工作吗?李双又是谁?这个名字觉得似曾相识。

    “记住,这件事只有我和黄副主任知道,你谁都不许说,当然了,充分信任李双就是。从今晚就开始吧。”马人合的语气很凝重,随后又补充了一句:“任务的密级是:绝密!”

    陆江津肃然地点了点头,心里咚咚打鼓。

    (11)

    初冬的夜幕降临得早,吃过晚饭,天已完全黑下来。

    陆江津披上一件军大衣,怀着紧张忐忑同时又有一丝亢奋的心情前往保密室。说实在的,自从到了国防部五院后,他的心情一直揪着,没放平坦过。大学还没毕业,他就被要求停止上学而参加工作,这在本校的历史上并不多见。那时他正在攻读研究生,这一天他正在图书馆百~万\小!说,学工部的人突然来找他,让他马上去学工部一趟。陆江津连忙随他来到学工部。一进门,就觉得学工部办公室里很安静,而这么多人一脸肃然地坐在这里,这种安静就显得很不正常,透着一层紧张,甚至诡异。临窗长椅上坐了两个军官,正在聚精会神地翻看一大堆档案资料,其它人都表情严肃,连喘气都显得小心翼翼。为首的军官长得一派阔眉星目,话音圆亮,他见陆江津进来后就说:“你就是陆江津同学吧?机械工程系,籍贯贵州,父母双亡,祖上三代贫农,无海外关系,父亲在长征途中牺牲。对吗?”

    陆江津点头。

    那军官目不转睛地打量着他,看得他心里直发毛,他感觉那目光似乎带着温度,烤得自己快要出汗。

    军官斩钉截铁的说:“好,你的档案我提走!”

    陆江津一时没明白是什么意思,学工部主任低声对他说:“陆江津同学,恭喜你,你马上要参加工作了。”

    陆江津错愕的说:“工作?可……我还没毕业呀。”

    那军官说:“你要去参加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比读书紧要得多,至于你的文凭,不必担心,将由学校给你颁发研究生毕业证书。”

    陆江津忍不住望了学工部主任一眼,学工部主任确认地点点头说:“陆江津同学,你提前大学毕业了!祝贺你!”

    只上了一年多的研究生连毕业论文都没写,就发给毕业证,这在本校历史上还属首次。这一切越来越像一团迷雾,让陆江津心中更加不安,斗胆问:“请问……我是去参加……什么工作?是……去部队吗?在哪里?”紧张得有点语无伦次了。

    为首的军官面色一沉:“不该问的不问!去了就知道了,你赶紧回去准备一下,明天一早我派车来接。”

    学工部主任亲自送他出来,郑重叮咛他一定按军官的意思去办可不能耽误,他苦笑着说:“自从他留下了你的档案,用他的话说,你就是他们的人了!他们部队上的可是说一不二的,我们也是不能再过问的,你一切好自为之吧。你知道他是什么来头吗?老天,他拿的可是周总理的手谕!”

    陆江津听了又是一愣。

    陆江津就这样被草草葬送了学业生涯,带着紧张甚至恐惧的心情,第二天一早就被一辆部队的吉普车接走了。陆江津上车后才想起昨天忙天慌地的,还有一件事忘了做,就是给老家写封信。吉普车一路向南,到了一个大路口又折而向西,开了十多分钟后进了一座士兵守卫的大铁门,来到一座没有标号、没有楼名的普通小楼。车没开多长时间,这个地方离学校似乎没多远。陆江津平常不太爱出校门,尽管离得不远,这个地方他从前也没来过。到了驻地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写信。正写着,那个阔眉星目的军官带着一个干事来了,军官神色严峻的说:“从今以后,你所做的一切,都不得向外人透露半句!”

    陆江津下意识地捂了捂手下的信纸,迟疑的问:“那……家人呢?”

    军官道:“一切外人,当然包括家人!”

    家人也成了外人,陆江津又是一愣。

    军官将陆江津手下的信纸抄在手中看了看,撕得粉碎,然后扔进垃圾筐里。

    陆江津急了,脸胀得通红的道:“这是我写的家书呀……”

    军官说:“以后向外面投送的所有材料都要留底存档,书信一律经过保密检查后再统一封装寄出,小罗,回头给他拿两张复写纸来。”

    罗干事答应一声。

    军官脸上这才露出一丝亲切,说:“陆江津同学――不,同志,欢迎你来国防部工作,现在可以告诉你了:你将参加世界上最先进的武器――导弹的学习和研制!”

    陆江津惊得啊了一声,脑袋立马就大了一圈,一切都明白了,却又感到一阵空茫。就在军官向他明示任务的这一刻,江津知道,他的人身自由就彻底的失去了!而这个军官,就是马人合。陆江津穿上了不太合身的军装,成了一名中级尉官。很快,他和其它一大批人,被送往石景山。到了石景山教导大队陆江津才知道,国防部在这次大规模的“拔青苗行动”中,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