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书院 > 其他小说 > 正德王朝 > 正德王朝第9部分阅读

正德王朝第9部分阅读

    次被皇帝惩罚,其中的味道,老练的政治高手们,谁闻不出来?

    于是各大政敌指使下的言官们,开始把雪花般的奏折飞向保定行宫,在朱寿的案头积累起高高的一捆。

    正当刘老大满心惶恐地缩在府中,时刻担心着手下的厂卫们破门而入时,又一道圣旨传到了京师。

    “给事中赵士贤、任良弼,御史张津、陈顺等数十人,危言耸听,杖十记。”

    这下全世界都安静了,上书的言官们,被皇帝陛下打了十下屁股,惩罚不重,却代表着皇帝的意思:刘老大还有朕罩着,想搞七搞八的家伙们,统统给朕老实点。

    这话也是张永等太监,以及杨廷和等文官们的意思:刘老大虽然不听话,但京师里能镇得住场子的恶狗,目前为止,也只有他一人而已。

    刘老大坐的那个位置,注定是被众人围殴的对象,因为他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有句俗话:能力越大,责任也就越大。

    张提督是不会把自己放在火上烤的,更不会学高凤那样去当孤臣。而杨师傅,更不是可以舍身饲虎的人。

    纵观张提督和杨师傅的履历,我们可以发现,在弘治、正德、嘉靖三朝的政治风波中,这两人虽然屡遭打击,甚至是削职为民,但居然都能善终,以他们的政治地位来说,足以笑傲江湖,让刘老大等人汗颜了。

    杨师傅等人,只是想慢慢地杀死刘瑾,为培养第二个“刘瑾”争取时间,如果刘瑾死得太快太早,反而对他们什么好处都没有。

    在正史中,刘老大一死,他们立即推了钱宁出来,然后又推了江彬出来,总之,这些都是注定要被牺牲的二号人物,尽管他们权倾朝野,但下场都是身首异处。

    写到这儿,忽然想起某国的某个时期,某位伟人,联合某几位大佬一起,搞掉储君的故事。由此可见,任何即将发生或者已经发生的事情,在漫长的历史中,都能找到相似的例子。

    看清楚了这点,我们就能够明白皇帝的圣旨所含意思了。

    在大家为可怜的刘老大悲叹期间,还是让我们回到保定的白洋淀旁吧。

    杨师傅j计得售之后,自己也没高兴太久,因为皇帝又下了一道旨意,让他的宝贝儿子杨慎当自己的伴读书童。

    有人也许会觉得奇怪,当皇帝的伴读书童,那不是从龙之道,号称升官无限的最佳途径么?

    别说伴读这种职业了,就是跟当今圣上在一个地方呆过几年,也能快速升到封疆大吏。

    那么杨师傅为什么还闷闷不乐呢?

    其实很简单,就一个道理:盛极必衰,过犹不及。

    杨师傅当上阁老,已经是位极人臣了,如果他的儿子再受宠,那么毫无疑问,短短数年,他就将成为刘瑾第二,被众人当肉盾狂轰乱炸。

    远的不说,就拿宋朝的蔡京父子来讲,蔡攸与父亲蔡京同受皇帝器重,于是便成了不共戴天的仇敌。

    有些人肯定会觉得不理解:父子骨肉亲情,怎么会搞到这种程度?

    其实在权势面前,哪有什么亲情可言,父子相残、兄弟相争的事例,数不胜数。

    因此倘若杨慎被皇帝重用,而那时杨廷和也没退休致仕的话,那么父子俩必定会各立门户,而且绝不能成为一派,相互争斗,在所难免。不然,就是父子俩都被皇帝一窝端,杨家落得身死族灭的下场。

    那么杨慎能成为第二个蔡攸吗?

    答案是肯定的。

    第二十九章 新的勋贵集团

    在明史之中,杨家父子都各自有传,并且都列各自卷首。

    杨慎,字用修,他在前文拍卖会时已经出现过,是明朝三才子之一,与解缙、徐渭并列。

    但这三大才子,运气都非常不好:一个被活活冻死、一个被无期贬死、一个疯掉穷死。

    所以什么江南四大才子、大明三大才子之类的东东,如果你穿越了,千万不要去当,否则便会享受各种稀奇古怪的死法。

    不过他的才子之名,倒是一点也不夸张。

    简单举个例子吧,那首被誉为千古绝唱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就是他写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句话,曾经让无数人黯然泪下、神魂颠倒。

    抛开文学上的成就,杨慎在政治上的运气,也不是常人能比的。

    他从小就得到了李东阳的赏识,固然有拉拢他父亲的意思,但能够成为李首辅的得意门生,这就意味着,他不仅是皇帝的亲信班底,更是文官集团未来的领导者之一。

    这是一个比他父亲还要有利的优势,在原来的正史中,他明年科举失败,四年后得到状元,人生到达一个顶点,不过又因先后得罪正德皇帝和嘉靖皇帝,没能成为大明文官集团的带头大哥。

    在被朱寿这个宅男改得乱七八糟的后正德时代,杨慎除了跟父亲一起侍候皇帝外,还在积极准备明年的科举。

    朱寿让他当自己的伴读书童,这只是一个通俗的说法。前文就说过了,皇帝身边的人,绝对不能没有官职,就连递草纸擦屁屁的太监,起码都是七品官。没有官职的人,除了宫女外,是没有机会在皇帝面前露脸的。

    因此杨慎的官方职务是:詹事府司经局的正字。这是一个从九品小官,但詹事府那是什么地方?

    那是专门侍候太子和皇帝读书的,大明的阁老们,大多数都是依照考进士、进翰林、入詹事府、升六部这一捷径,最后才当上阁老的。

    虽然不是左右春坊的要职,但司经局也算是不错的了,好多进士还求爷爷拜奶奶的哭着想进来呢。

    如果明年杨慎高中,别说是状元了,就是跟他父亲一样,考个第三甲同进士,不出十五年,必定成为大明朝的新阁老。

    今年才十九岁的杨慎,可谓是春风得意马蹄疾,看着他父亲的苦瓜脸,心里颇不以为然。

    跟他父亲和老师不同,杨慎有个致命的缺陷:目无余子,意思就是不怎么瞧得起人,看人都是用鼻孔来看的。

    他这个恶习后来被杨一清改掉了。据史书记载,有一年,杨慎去看望杨一清,看完后者的藏书之后,很装13的想考考杨一清,因为我们都知道杨用修的记忆力超群啊,用自己的长处去打别人的脸,岂不是很爽?

    但杨慎被反打了一记脸,不管他问到什么问题,拿的是什么书,杨一清都能背出来,并且熟得很。这下小杨同志被震住了,从此性格大变,老老实实的钻研学问,看人也不把鼻孔拿出来了。

    由此可见,装13这回事,一定不要在很nb的人面前施展,不然被打脸的可能性,非常之高。

    不过朱寿喜欢杨慎,并不仅仅是出于以上的几个原因,而是杨慎读懂了他的心思。

    让我们把目光投向几天前的大明武学院。

    几十年前,于谦从三大营中挑选精英,建立了十万团营,从此成为大明的精锐部队。宪宗朝,团营被恢复后,又扩充到十二营,大约有十四万人。

    到了正德皇帝登基的时候,团营的精兵,只有六万零五百人,加上老弱,也才不到九万人。于是又从五军、三千两营中挑选精锐出来,组成八万人的新精锐团营。

    朱寿在开设大明武学院之后,打的主意,就是用武学院培养军官,用十二团营培养士卒。

    但他使用团营的主意,遭到了文官集团的极力反对,甚至是太监集团,也有很多人不赞成。张永张提督曾经在私下里对皇帝说:“此乃取乱之道也。”

    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不妨从团营的设置原因来看,于谦建立团营,起因就是土木堡之变。

    正统十四年(1449年)发生这场战役,不仅让明英宗朱祁镇被俘虏,五十万明军丢得一干二净,更重要的影响,却是它成建制地消灭了一个统治集团:武勋贵族,简称勋贵。

    朱重八起家的班底,就是他那班淮西哥们,虽然被重八哥下狠手整死不少,但总有一群人幸存下来,加上朱棣靖难时涌现的一批精英武将,这些人就组成了大明前期很有特色的一个统治集团:勋贵。

    勋贵集团和文官集团,在英宗朝以前,地位是差不多的,当时文官们的地位,还没高到让武官们低三级的地步。文官和武勋的抗衡,是当时的政治面貌,而太监们,还在努力读书呢。

    成立于宣德元年的内书堂告诉我们:知识,真的可以改变命运。

    从此,太监们站起来了,他们逐渐成为了大明朝举足轻重的一股政治势力。

    勋贵和文官之间的决战,便是土木堡之变了。当时太监集团的杰出人物王振,领导了这场历史大戏。

    大戏落幕之后,人们惊讶地发现:英国公张辅死了,泰宁侯陈瀛死了,平乡伯陈怀死了,襄城伯李珍死了,遂安伯陈埙死了,都督梁成、王贵也死了,这些成年勋贵们的死,让勋贵集团从此青黄不接。

    有人会说了,文官集团也死得不少啊,尚书、学士、六部官员,也有上百人,但是文官集团有个三年一期的科举补充,而勋贵们呢?死一批,还得等十几年,才能长出下一波。

    等少年勋贵们懂得政治的时候,大明朝的政治形势,早就不是他们能玩得转的了。

    因此,太监王公公改写了大明朝的历史,让勋贵集团从此成为了低三下四的文官跟班。

    朱寿的做法,傻子都能看出来:皇帝是想培养新的勋贵集团。

    这下可捅了马蜂窝。

    我们知道,皇帝是没有隐私权的,连坐马桶的时候,都有几十号人围着你侍候的家伙,还想奢求有隐私权?还想微服私访去泡妹纸?做梦去吧。

    因此皇帝的每一个做法,不需要多久,就能满朝皆知。

    武学院的军官,配上团营的士兵?皇帝陛下,别在这儿做梦了!大明的文官们,是绝不会允许第二个勋贵集团出现的,而太监们,也不希望有新的势力,来瓜分皇帝对他们的爱心。

    故而朱寿想重整团营的想法,遭到了上下的一致抵制,最后只得不了了之。

    在这个过程中,杨慎居然脱颖而出了。

    弘治朝以后的大明精兵,通常是用洪、永操法,即五日之内,两日走阵法、扎营寨,三日演练武艺,每月会操两次。

    而大明武学院的学员们,在朱寿的要求下,是每日都要操练。

    上午学策略,教科书是《孙子》、《吴子》、《司马法》等兵书,以及《论语》、《孟子》等百姓喜闻乐见的普及型读物。

    下午学武艺,十八般器械、火器、车阵、运输、天文、地理等等,不管马、步、骑,都得学习。

    这是武学院左丞许进许老头设置的教学内容,他还请来了一批不得志的边将和文人,甚至还有几个游侠儿,说是可以教授当探子的学问。

    朱寿曾经很有兴趣地想了解一下明朝的大侠们,于是就降尊去听课,没想游侠儿们虽然不怕死,却非常怕皇帝,跪在地上,连头都不敢抬,更别说站在皇帝面前讲课了。

    再看他们的长相,比曹雄那个老农民还可耻,居然个个长得奇形怪状,实在是不符合朱寿心中的“豪侠”风范,这让想找到一个西门吹雪的皇帝非常受伤。

    怎么就没有剑客来辅佐朕的大业呢?朱寿仰天长叹,为自己没有穿越到武侠世界伤心。

    他只能把心思转回到一千五百名光猪小正太的身上来,这才是他的军官团,是他的希望所在。

    于是,他把一百五十名小旗都召集起来,准备给这些小正太们洗脑。

    看着跪在地上的少年们,朱寿并没有立即训话,因为皇帝是不能首先开口的,这是朝规。

    因此一直跟随身边的无业举人杨慎就开口了:“诸位将士,尔等,都是圣上的奴仆!”

    此时还没有被任命为伴读小书童、詹事府司经局从九品正字的杨大少,第一句话就石破天惊,震得朱寿一愣一愣的。

    这家伙,太合我意了!朱寿心里非常高兴,这才是yy之道啊。

    杨慎没有浪费他父亲给他争取的这个机会,第一句话,就打动了朱寿的心思:奴化军官们的思想,让他们成为皇帝的私人军队,而不是朝庭的军队。

    有人会觉得奇怪了:历朝历代,皇帝不都是代表着国家么?所谓朕即天下,怎么还分皇帝的军队和朝庭的军队,这不是公开宣扬军国主义么?

    这话,对于朱重八和朱棣,倒是正确的,因为在这两个军事狂人的铁血政策下,还真没有谁敢跟皇帝叫板。

    但到了宪宗朝之后,还有几个懂军事敢征战的皇帝?不被文官集团们架空,那才真叫没有天理。

    为什么这么说呢?

    这事,正德皇帝最有发言权,不管是正史上的,还是穿越而来的。

    第三十章 要命的后勤

    在讨论军队国家化这种敏感话题之前,还是让杨慎发挥他超强的演技吧。

    在未来的数十年中,他完成了演员的自我修养,成功的脱离了正史中死跑龙套的地位。

    杨慎讲话的时候,是大明正德二年九月的一个午后,秋高气爽,阳光斜斜地射入行宫的大殿中,穿过镂空的窗户,在地上映出一个个斑驳的光点,洒在一百五十名新兵小正太的身上,也洒在皇帝、大臣、太监、侍卫和杨大少的身上。

    大殿是由皇庄内的议事大厅改建的,还散发出原木味和漆味,但没有一个人说话,安静得可以听得见众人呼吸声。

    “你们得皇上的恩典,能来此当兵,”杨用修果然是状元之才,知道这群土包子少年是农民、渔民和牧民出身,刚入武学院,没什么文化,也就把自己文皱皱的场面官话,换成了农村大妈聊天时用的大白话,“是祖宗数代积来的福气,虽刮风下雨,坐在帐篷里,也少不了你一日的俸禄,这些银子,是谁给你们的?”

    新兵正太们入学不久,除了每日里文学武操外,吃饭前还得诵读朱寿亲自撰写的《圣皇语录》。

    作为一个有雄心壮志的帝皇,朱寿的目标,是把自己所写的《圣皇语录》,推广成为全球印刷数量最多的读物,甚至还有野心在“全球”的后面,加个“历史上”。

    不过皇上的话,大臣们是不敢代笔的,这可是诛九族的大罪,因此只得朱寿自己苦想。

    可怜的宅男,文化素养太低,连后世某语录都记不住,皇帝再牛x,也不能随便乱说话啊,因此编得非常费力,过了两三个月,也才出了三条,并且都是赤裸裸的抄袭。

    第一条:将士皆以服从命令为天职;第二条:天下事,未有不由艰苦中得来而可长久者也;第三条:严明果断,浩气存胸,刚而无虚,朴而不欺。

    其实就是这三条,也是朱寿想了好几天,说了个大概意思,才由杨慎润笔写成。由此可见,《圣皇语录》的全球道路,是相当遥远而漫长的啊。

    有了《语录》,再加每月发俸禄时,总旗以上的少年军官们,都要亲自到朱寿面前领取。当然,朱寿是不可能亲手发银子给他们的,他可是皇帝,不能干这么掉价的事情。

    不过从太监手中接过银两时,少年军官们都会痛哭流涕,除了要表达对皇帝的忠心外,还有个原因,就是俸禄超过同级武官至少五倍。

    这一百五十名少年,就是前文从一千五百名学员抽选出来的精英,实授的朝庭官职,都是小旗。但在武学院学习期间,朱寿下旨规定,从一百五十名小旗中挑选出来的三位千户、十五名百户和三十名总旗,都享受五倍于同级正式军官的俸禄。

    武学院的军事编制并不完全,原本是一百一十二人的百户,只有一百人,并且还包括上级军官在内。

    升上来的军官们也只是暂时的,用许进许老头的话来说,就是:让他们先得意几天吧,到了军中,死上数百人之后,能活下来的,才称得上合格的军官。

    一将功成万骨枯,将军百战死,这些话,都不是开玩笑的。

    提前数百年过上金领生活的少年军官们,听到杨慎的问话,自然是毫不犹豫地大声吼道:“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经过两个多月的洗礼,少年们虽然还是新兵蛋子,但也有了几分精气神。百余人齐声高呼,声势惊人,将房梁上的灰尘都抖了不少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