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书院 > 其他小说 > 正德王朝 > 正德王朝第17部分阅读

正德王朝第17部分阅读

百二十余人,改赐朱姓。

    他的义子中,最出名的是钱宁和江彬这对生死好基友。

    钱宁是著名的小受,《明史》列传第一百九十五《佞幸传》中就记载,朱厚照经常枕着他的大腿睡觉,这是明史中唯一一例帝王同志介绍。可能想象,一个男人枕着另一个男人的大腿睡觉,他们之间,绝对可以称得上是基情燃烧的岁月。

    并且朱厚照一直住在豹房,从来不跟夏皇后等嫔妃进行互动,到了后期,更是在宣府建起了镇国公府,把美女、男宠全部带到那儿,开办无遮拦天体大会。

    为了能够更好的和俊男美女们交欢,朱厚照还废除了尚寝官和文书房侍从皇帝的内官,以减少对自己行动的限制。为皇帝而设的经筵日讲,他更是以各种借口逃脱,根本就没听几次,甚至连早朝也不愿去上。

    但朱寿穿越之后,这些事情都没有发生,新豹房里的各种美女,人凄、萝莉、洋妞,诸如此类,都被他一一清退。朱厚照那些荒唐的举动,也被他纠正了不少。

    至于经筵日讲和早朝,他更是比自己的老爹明孝宗还勤劳,搞得文官们叫苦不迭。

    朱厚照留下的这具少年身体,素质很好,朱寿自己也很注意体育锻炼,再配以刘老大经常搞来的新鲜活动,他的身体可谓是越来越好,跟李凤姐常常可以大战三、五个来回。

    因此王庄妃的怀孕,虽然时机不太对,但是有这么多监视的宫女和太监作证,朱寿也就只好听任张太后的处理。

    明朝的皇帝们,最大的问题,不是江山,而是子嗣。

    也许是重八哥和朱老四父子俩杀气太重,接下来的皇帝们,嫡系子嗣都不广。反而是支房,繁衍出了数十万皇族子弟。

    十六个皇帝中,只有朱厚照一人,是真正以嫡长子身份登基的,也就是说,他既是皇后的长子,也是上一任皇帝的长子。

    从重八哥建立的嫡长子制度来说,朱厚照从出生开始,就注定是皇帝的唯一人选,这是封建宗法社会的一件盛事。

    张太后的次子夭折,只有朱厚照一个儿子,因此对孙子的渴望,就到了一个病态的程度。她并不在乎王庄妃过去如何,甚至不在乎王庄妃的野心和城府。相反,只要她能够得到一个孙子,她甚至可以把王庄妃托上皇后的宝座,以确保这个孙子的正统性。

    对于前一世的朱厚照,张太后也许没有多大影响力。但对于这一世的朱寿,张太后不仅是他的政治启蒙导师,同样,平易得跟个农家妇女似的张太后,在朱寿的心里,已经隐约把她当成了自己真正的母亲,完全代入了朱厚照这个角色。

    不管是从政治上,还是从亲情上讲,朱寿都不会反对张太后的决定。

    朱厚照留下的全部记忆和智力水平,让朱寿这个宅男不仅能够领会张太后的指导,而且也能够很快适应明朝的政治形势。

    前文一直在说朱厚照聪明,也许有人就会问,这小子到底有多聪明呢?

    史载,他从小便以聪明见称,前一日讲官所授之书,第二天,他就能倒背如流。明朝的宫庭礼仪非常复杂,尤其是太子的礼仪,但他在数月之间,就能将这些繁琐的礼节一一记牢。

    他八岁时,老爹明孝宗有一次来东宫探望,他就率领东宫群官,按照礼节,一板一眼,毫不逾矩,令同样当过太子的明孝宗惊叹:这小子天生就是个当明君的材料。

    他不仅能文,而且能武,从小精于骑射游戏,箭术过人,明孝宗为了将他培养成为太祖一样的旷世圣君,对他的骑射也颇为纵容,还请了许多箭术高手来教他。

    因此,继承了朱厚照文武全才特性的朱寿,对王庄妃的事情,采取了默认的态度,出于礼仪,偶尔还会去庄妃的宫中探望,不过平日里还是跟李凤姐李宁妃混在一起。

    李宁妃和王庄妃之间,本来势如水火,不过魏彬魏公公是她们共同的盟友,见状就说了两个字:“夏后。”

    是啊,夏皇后还在呢,你们两个闹腾啥呢?

    魏彬的意思很明白:大家都是在皇宫里混的,又都有共同的利益,二一添作五,在我这个共同盟友的拉拢下,你们俩就化干戈为玉帛,一起对付夏皇后才是正事。

    李宁妃年纪虽小,但也绝不糊涂。所谓不想当皇后的嫔妃,绝不是好少女。既然大家都有共同的敌人,那么只要王庄妃不来争宠,她也就不再对王庄妃下黑手。

    王庄妃此时是一心保胎,对其他的嫔妃,提防心很重,不过有张太后照料,倒也经常有惊无险,反而害了数十名宫女的性命。见李宁妃送来同盟好意,也就欣然笑纳,至于私底下会不会玩什么宫庭无间道之内的,那就不得而知了。

    总之到了戊辰科殿试那天,朱寿的后院,火势还没有大到让他焦头烂额的程度。

    殿试,也就是廷试,是戊辰科的重头戏,也是天下文人翘首以待的盛会。

    此时如同儿戏的大明运动会已经结束,杨一清的组织能力让人惊艳,在缺少资金、满朝反对的情况下,他仅仅凭着朱寿的有限支持,就将运动会搞得有声有色,而且各项目魁首,既有汉人,也有蒙古人、朝鲜人、倭人、乌斯藏人、吐鲁番人等。

    杨一清固然是劳苦功高,不过他的弄臣名声,也被文官们骂了个十足十。

    倒不是因为他去拍朱寿的马屁,拍皇帝的马屁,那可是天下最黄金的职业,其中代表就是刘瑾刘老大。

    杨一清被骂的主要原因,是他主办的大明运动会,开了猜彩。短短数日间,猜彩就令京师的百姓们疯狂了。在朱寿和张鹤龄等人的布局下,猜彩更是波及大明定国神针科举制。

    朱寿听闻杨一清的府门,经常被人浇上大粪、泼以狗血,其家人上街,也经常被文人们扔以臭鸡蛋之类的,心中也过意不去。

    等大明运动会一结束,朱寿就把杨一清重新调到三边。进左都御史,总制延绥、宁夏和甘肃三镇军务,这就是杨一清的新职务。

    朱寿看着这位面白无须的大臣:老杨,辛苦你了,去边疆玩一会长城吧,等有时机了,朕再把你调回来。

    杨一清不辛苦,反正这是他的老本行,辛辛苦苦的做弄臣,不就是为了这一天么?不过他到了三边之后,有一个人倒是非常辛苦,那就是性情狂诞、以为自己是天下第一帅的安化王朱寘鐇,此乃后话,暂且不提。

    把目光重新回到殿试上来,会元杨慎和李东阳本有师生的名份,因此戊辰科除了有“银子科”、“少爷科”、“猜彩科”之类的美名外,还有一个“师生科”的名声。

    细细研究这一科中进士的名单,三位阁老、六位尚书以及数十名高官的子弟和门人,就占了三成以上。

    不过李丞相跟刘老大一样,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殿试的时候,照样站在奉天殿之上。

    以杨慎的才能和家世,在这一科是没有敌手的。因此朱寿很有兴趣地望着自己的伴读小书童,对在一旁侍候的刘老大问道:“杨用修可是解元?”

    解元,是乡试第一名。与会元、状元合称为三元。在科举制盛行的千余年间,能连中三元者,都成为了神话般的传说级人物。

    整个大明朝,得到官方承认的连中三元者,只有一人,那就是商辂。

    其实还有一个连中六元的变态天才黄观,是中国科举史上的第一人,县考、府考、院考、乡试、会试、殿试,均获第一名,时人称“三元天下有,六首世间无”。

    提拔他为状元的,就是重八哥这个更变态的天才。不过黄状元的考试能力是超人,政治、军事能力就是低手了,朱老四登基之后,恨这家伙忠于自己的侄子,将他从登科录中除名,因此朱老四的子孙们,是不承认黄天才连中六元的。

    朱寿一开口,刘老大就明白了皇帝的心思,心里有些郁闷,乡试去年就结束了,眼下也没法去改结果啊,只得老老实实地回答:“非也。”

    朱寿见刘老大也没办法,只好作罢,不去讨这个祥瑞好彩头。

    第十八章 殿试选诸子

    杨慎自然不知道一段君臣相得的佳话被腰斩,对于皇帝亲自出的策问,也是一笔挥就。

    殿试只考策问,应试者自黎明入奉天殿,历经点名、散卷、赞拜、行礼等礼节,然后颁发策题。

    奉天殿,建成于永乐十八年,也就是后世的皇极殿、太和殿,俗称金銮殿和中华第一殿。皇帝登基、册立皇后等重大仪式,都在此举行,它是皇权的象征,因而在中国历史上,有着与众不同的地位。

    在奉天殿举行殿试,是重八哥定下的规矩,史载“帝亲制策问,试于奉天殿,擢吴伯宗第一”。后世帝王虽屡有改动,地点也东换西换,不过朱寿决定依循祖制,仍然在奉天殿开试。

    皇帝和士绅,是串在科举制上的两只蚂蚱。朱寿虽然畏惧士绅们的力量,想了猜彩的狗血点子,但对于大明的国典,他还是放在心上的,况且这是他的第一科,录取的进士,将成为他政略上的得力助手。

    因此他使用的时务策问,题长三百余字,但中心思想只有一个:如何治理海洋?

    在二十口通商之后的年余时间,朱寿遇到过很多问题,比如贸易额的下降、盗商合一的猖獗、四夷的复杂形势、东海公司的管理等等。

    有些问题没有好的解决办法,有些问题没有找到解决的时机,但最大的一个问题,是朱寿的手下,缺乏人才!

    治军、经营、政略、攻掠、统治,诸如此类,都需要人才。而大明的人才,眼下都集中在士绅阶层中,如何把他们从士绅集团中拉出来,成为自己的嫡系,就是朱寿面临的最大考验。

    他并不需要熟读四书五经的士子,这种人治理地方尚可,但对于开海定边,完全派不上大用。但是放眼整个大明,又有几个人能明白海洋是什么玩意?

    朱寿的苦心,难免遇到尴尬之事。

    当然,一直跟在朱寿身边的杨慎,对海事自然是非常了解的,他写得一手漂亮的馆阁体,还没到日落,便交了卷。在后世,杨升庵的字,那可是价值千金的文物。

    殿试只有一天,日暮交卷,经受卷、掌卷、弥封等官收存。到了阅卷日,分交给各位读卷官,每人一桌,轮流传阅,

    廷试用翰林及朝臣文学之优者,为读卷官。

    读卷官们一致认为最好的十本试卷,会被进呈给朱寿,由他决定最终名次。

    一甲三人,分别是状元、榜眼和探花,称为进士及第;二甲若干人,称为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称为同进士出身,也就是后世所说的如夫人。

    最后由填榜官填写发榜。一甲三人立即授职,状元授翰林院编修。二、三甲进士如欲授职入官,还要再经过朝考,综合前后考试成绩,择优入翰林院为庶吉士。即俗称的“点翰林”,其余分发各部任主事或赴外地任职。

    殿试当日,朱寿在奉天殿上并没有呆多久,就回了乾清宫的暖阁。

    到了十本试卷进献那日,他拿起李东阳亲自送过来的试卷,长叹了一口气。

    十人之中,只有杨慎和韩邦奇言之有物,不过句句都是自己告诉他们的,没有任何新颖之处。

    焦黄中和刘仁两位大少爷的就不用看了,完全不知所云。

    那个刘老大一力推举的陕西老乡吕柟,更是迂腐得可笑,居然大谈太祖成法,看得朱寿火大,直接就将试卷扔到了刘老大的脸上,顺便也让历史上的泾野先生丢了状元的宝座。

    还有那个戴大宾,文章虽然写得花团锦簇,居然敢暗地里讽刺朱寿被j人所包围,能从大海扯到j臣,他的古文难道是体育老师教的?朱寿一怒之下,把这厮贬到了三甲。

    另外景旸、邵锐、黄芳等人,皆是流俗之辈。

    最后一个是韩邦靖,这个被朱寿寄与厚望的青年,居然说开海是弊大于利,会“启万世之忧”,朱寿很想将这小子一脚踢到夷州钓鱼去。不过看在他长兄的份上,决定把他扔回陕西老家去,到最北边的延安府米脂县当知县。

    吃几年的风沙,这小子也许就成熟了。

    十份试卷只挑出来两份中意的,李东阳以为朱寿会从矮子中随便再拨拉一个出来,这也是皇帝亲点的常例,基本上没有帝王会认真阅卷,没想朱寿让他又去拿了十份卷子来。

    看到掌灯时分,刘老大和张永张提督的身边积了几十份试卷,都是朱寿看到生气之后,随手丢到他们身上的。虽然大多数都不是他们的关系户,不过雷霆雨露皆君恩,两人只有乖乖的站着,做一对难兄难弟。

    “咦,此子极佳。”朱寿忽然看到一份卷子,是山东人翟鹏所写。

    这份卷子洋洋洒洒数千字,对军事和海事,比杨慎和韩邦奇了解得还深刻,只不过文采稍逊,被阅卷官们扔到一百名以后。

    军事占领为先、沿海移民为次,以近海之海岛为据点,归化海上夷民,让他们仰慕天朝文明,从而解决人口不足的问题,是这篇卷子的中心思想。

    人才,绝对的人才!

    朱寿看了看翟鹏的名册:原籍抚宁卫,寄籍山东承宣布政使司济南府武定州,现年二十七岁,父祖三代皆是大明良民忠臣。

    他不是历史通,自然不知道后世翟青天的大名,不过嘉靖朝出将入相的文官代表翟鹏,就这么简简单单的走进了朱寿的人才小夹袋里。

    正史中那苦逼冤死的翟青天泪奔而过:我总算不用去当吊丝熬资历了。

    于是当正德三年的戊辰科殿试金榜一公布,天下文人跌碎了一地的眼珠子。

    状元杨慎,授翰林院修撰,这个大家都没意见,毕竟才学、人品和关系都在那儿摆着的。探花韩邦奇,嗯,大明高富帅之一,韩家大公子,皇帝的贴心小秘,大伙儿也没有意见。

    只是那个谁谁,跟韩探花一起得授翰林院编修的,榜眼?没听错吧,翟鹏!

    这厮才学虽然尚可,但大家都清楚,在这班高富帅中,他混个二甲末班车都算勉强,怎么可能挤掉焦黄中的权、吕柟的才?

    二甲头名焦黄中的父亲,大明最有文化的流氓,中国流氓中最有文化的焦芳焦阁老,更是气得火冒三丈。

    为了避嫌,他一直躲在旁边,跟杨廷和东拉西搞,但他那颗蠢蠢跳动的内心,是希望儿子进入一甲的。

    这他娘的是谁干的?他卷起袖子,准备跟李东阳开片儿,让李丞相见识一下焦丞相的王八拳。

    皇上亲笔点的!李丞相冷冷一笑,君子动口不动手,老焦,滚一边凉快去吧。

    焦丞相立马泄气了,他敢揍李东阳,可他不敢跟皇帝对抗。不过老流氓就是老流氓,欺负不到皇帝,那就欺负这些新进官场的小伙子吧。

    于是正德三年的奇景发生了,不管是什么派系的,只要是戊辰科的新进翰林,都被焦丞相整得个灰头土脸,包括杨慎在内,让他们充分领教了什么叫:姜还是老的焦。

    不过人才,始终是人才,放在哪儿,都能发光,焦丞相的打压,只不过是让他们更快地成熟而已。

    翟鹏的机会很快就来了。

    正德三年四月初,湖广大灾,流民满地。

    灾荒多机会,刘老大就以赈灾为名,让同乡侍郎韩福,出理粮饷。韩福这厮刮地皮刮得非常厉害,所到之地,见天低三尺,万民见白骨。

    但刘老大才不理会万里之外的闲事呢,他只负责收银子。

    此时东海公司第二届拍卖大会正在筹办中,朱寿整日里忙着算计沿海的走私集团们,也就没有心思管刘老大的捞银大计。

    于是刘老大越捞越起劲,干脆提拔韩福为副都御史,督理湖广逋赋,以安抚万民。

    一个叫王时中的御史看不下去,就上奏弹劾这对好基友,没想折子落到刘老大手中。

    王时中和刘老大一直都有仇怨,这下公私皆可得报,刘老大自然手下不留情,随便捏了个罪名,将王时中逮捕。

    杀人不过头点地,不过刘老大不这么想,他感觉自己最近的影响力越来越低,于是就把王时中套上重重的枷锁,让他站在三法司前面吹风。

    三天之后,王时中眼见就要被刘老大玩死,李丞相出面了:老刘,这样吧,你好好的在湖广捞钱,我保证没有人多嘴,王时中那个混蛋,你就当放个屁一样,把?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