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书院 > 历史小说 > 宋耻 > 第二百五十二节 清君(4)

第二百五十二节 清君(4)

州的赵构行宫里发生了一番激烈争论,尤其是江北藩镇竟然要干预朝廷宰相任免的要求,这让朝臣们争吵不休。尤其是各地军队开始集结在临安,主战派官员开始要求平叛。认为东藩谋反,朝廷不平叛,根本说不过去。

    秦桧则质问,如果平叛失败,朝廷该如何,陛下该如何?主战派声言,国君死社稷,否则国将不国。

    赵构接见了前往扬州的韩世忠,问东藩军队如何,韩世忠表示,官军无一可当。要是韩家军和岳家军健全,或可一战。杨沂中也表达了同样的意见,而且杨沂中带到山东的部队,两万人只回来了五千人,其他都被东藩给抓了,状告说这些人抢掠民财,荼毒百姓,给卖到燕云挖矿去了。

    最能打的,还是从陕西奉诏退回来的岳家军,可岳家军士气低落,不管是王贵,还是杨再兴,都无法给岳家军重新注入岳飞那样的精神,这只军队已经成为普通的军队,也就是纪律性尚可。装备、训练水平、战斗经验,都比不上东藩军。

    赵构又再三询问晏孝广,确定李慢侯是不是真的不造反,不让他退位,能不能不过江。

    晏孝广表示,按照李慢侯说的,确实不打算当皇帝,但要给岳飞伸冤。还要派人来重申岳飞冤案,哪怕是皇帝也要审理。

    赵构权衡再三,他让晏孝广再跑一趟,如果李慢侯有诚意,将军队退到江北,他就答应李慢侯的要求。

    晏孝广再次赶到扬州,李慢侯二话不说,就将部署在上海的军队撤到通州。此时通州聚集着大量藩兵,因为江藩也从陕西撤军了。朝廷勤王令并没有让他们去临安,可是他们以这种借口,从陕西将自己的主力撤回。江藩也怕啊,他们已经察觉到,秦桧征调他们去陕西打仗,给那么高的军饷和赏格,竟然是诡计,是调走他们的主力。先收走家军兵权,接下来肯定就是动他们这些藩镇了。到时候没有强军在手,他们自身安全都得不到保障。

    不但江藩撤军了,连吴阶都跑到了扬州,拜见李慢侯。他看明白了,李慢侯兴兵,天下要变了。此时不敢进过来站队,弄不好新王登基,他吴家要完。吴阶一点都不看好朝廷,因为他就是带兵的,很清楚朝廷已经没有能打仗的兵了。别说东藩军,他吴家军都能打到临安去。

    吴阶拜见李慢侯,不求别的,希望求一个世守秦凤的藩镇地位,他觉得东藩虽然兵强,但名不正言不顺,应该会拉拢他。但吴阶不会跟着东藩反朝廷,也不想帮朝廷打东藩。他是来表达中立的,以免东藩将他吴家军当做大患,毕竟藩镇集团中,就他跟东藩关系远,江藩集团几乎都是李慢侯的旧部。

    结果吴阶是秘密来的,李慢侯却直接将他拉了出来,带到了谈判桌上,跟朝廷谈判。李慢侯一直不是以东藩的名义,而是以所有藩镇的名义,并且拿出了江藩集团的授权书,说是可以代表江藩。

    看来江藩已经彻底投靠了李慢侯,吴阶也只能硬着头皮在谈判桌上表达立场,既不偏袒东藩,也不顺从朝廷,将中立的态度公开化,这让他头大不已,量不得罪很可能都得罪了。

    江藩集团的授权,也让吴阶对李慢侯更加担忧,他在陕西见过江藩的军队。虽然士兵都不是西军出身,可军官大多有西军背景,指挥打仗经验丰富。士兵五花八门,但都很能打。骑兵是河北山东流民出身居多,步兵来源复杂,也有大量北人,但也有一些川兵、浙兵,也都很能打。这些能打的兵,人数还不少,不下十万人,如果都效忠东藩,东方尽起精锐,不下三十万。这股力量,足以平天下了。

    只是谈判桌上也好,私下也好,东藩似乎并不打算坐天下。一开始争的也不过江北的半壁江山,后来只争到了一个河北。在吴阶看来,河北跟陕西一样,都破的不像样,甚至还不如陕西,至少陕西出强兵。

    东藩得到河北,增添不了多少威势。

    东藩说无意争天下,一开始吴阶还不信,当东藩撤回了江南的军队,他才信了。

    这时候他也不想卷入东藩和朝廷的内斗中,他借故军务紧急,告辞回陕西去了。

    陕西的形势复杂,西夏人和刘豫反击之后,大量土地再次被他们占据,朝廷又下诏亲王,岳家军南撤,丰州等地根本无兵镇守,江藩南撤,更是将吴阶的后路都留给了西夏人,此时陕西确实非常危急,一个不甚,西夏人就能夺取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