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书院 > 都市小说 > 名门艳女 > 名门艳女第11部分阅读

名门艳女第11部分阅读

“自己身上有钱,心才踏实。况且这钱又是你辛辛苦苦挣的,不应该说成存私房钱才对。你已经长大多了,自己也该为自己想些出路,比如学点绣艺、竹艺、织布之类的手艺。再说,你有这笔钱,都可以用来读两年书了。”

    “读书?”

    我一下子是问非问地讲出了口,这才想起在外几年。

    年年都有人对自己说“应该读书”的话,这儿自己的母亲又无意间说出了这读书的话题来。

    忙问:“阿妈,我能再读书吗?”

    阿妈顿觉说错了话,但还是说:“你早就被学校当自动退学而除了名,但一定要读,也有办法。”

    “我?差不多都忘记知识了,可还是想读。”

    “只要你想读,我就支持你去读,但是学校收不收的事,帮不了你的忙。不过,姑父也许能帮你一把,他可是神通广大,你阿哥,就是靠他才教上书的,阿姐也是靠他帮忙这个月底开学,就要去上班了。”

    第一卷  111不落的魂魄4

    [正文]111不落的魂魄4

    ------------

    本来我以为自己不可能还有读书的希望,却听阿艰这么一讲,希望重现。

    便说:“阿妈!谢谢您的指点,过几天就找姑父去。”

    我的回来,给整个红村带来的震动,不亚于两年前汉今当上老师的景象。

    人们纷纷前来观看我给父母买回来的两块手表,这可是全村人第一次亲眼看见。

    过去只是听说村子里有一名叫李成华的人有过一块表,只是大家从来没见他戴出来见过天日。

    这回能亲眼目睹,算是开了洋荤,都赞不绝口。

    几天来,人们不停地传扬我是如何如何的能干、如何了不得,有的还说我当上了万元户。

    而我的心里,却酸得要死,对大家给我抬得太高的名声忍受不了。

    我知道,这样在家里长久呆下去,会被寨子里的人识破自己心慌的一面。

    等大家将自己摔下来的时候,就什么都没有了。

    为此,我在心里暗暗打起小算盘:“如果姑父能帮我读上书是最好不过的,万一读不成,也别留在家里,再出远门打工,尽量保住这个来之不易的提高家庭地位的意外收获。给大家一个高不可比的玄念。也给阿爸留一个不再自卑的心情,全村人都仰望着自己和自己的父母。”

    ……

    对我想去读书的事,阿爸不大赞成:“丢了三年的书,重新去念,恐怕是白读一场。再说,家里又没有钱,读什么书呢?”

    但我决意要去读,阿爸也就勉强应许。

    经过几番周折,终于又坐在了双溪中学的教室里,只不过不是高一,也不是高二,而是初三。

    原因是我自动退学后,学校已无学籍,只有初三才可招收无学籍学生读书,名叫末班生。

    比复读生都不如,学费也要比正读生高一倍,一共三百四十元。

    高一、高二,学校明文规定,不许招末班生。

    我只好横下一条心,初三也照读不误。

    第一次开学学前测试,我终于考了一个可耻的全班倒数第一名。

    各科成绩十三分、十分、五分、八分、六分。

    惟独体育还考出了一个全校的第一名,这个第一不是跑出来,而是跳舞跳出来的。

    有同学说:“你头脑简单、四肢发达。”

    可怜的我,停了三年书,怎么比得过倒数第二名以上的学生呢?

    “读初三,也许真的只是来过一回读书的瘾,但不管怎么说,既然来了,就应该努力,考上与考不上都不重要。关键是要学习认真,别人不知情况,当然会嘲弄。”我不断地自我安慰着。

    ……

    一个月后,汉晨来双溪中学取自己第一个月的工资。

    顺便前来看看我,见我有些不好意思的样子。

    不觉难过起来:“姑父给我讲了,说你边降三级,读初三。有什么难题,千万不要窝在肚子里,要多问老师。我们虽然对你不报希望,但是不希望你跟我和阿哥一样,空走一趟学生路。”

    “问老师难题的事,不用你说我也会去做,你不知道,我在外面生活几年,早就将脸皮磨得比城墙的转角还要厚。至于希不希望的事,也请你们不要抱,我现在就可以说,绝对没有希望能考上个什么学校,只想能拿到一张高中毕业证就天公地道了。”

    第一卷  112不落的魂魄5

    [正文]112不落的魂魄5

    ------------

    汉晨淡淡地笑了笑说:“我高考失败后,阿爸差点被气死,之后却又像什么事都没发生过一样,天天给我们逗乐,还让我陪他下棋,每次汉今都帮我下输他,他每次输了棋都要大笑一场,你说阿爸这个人是不是变化极快?”

    “其实阿爸不是变化快,可能是无可奈何的一种表现吧。难道他还是整天愁着脸过日子?人都是这样的,一旦希望全部破灭了,反而会格外高兴。这种高兴,比真正获得希望的高兴要真实得多,所以就是无可奈何的高兴了。”

    “去你的吧!哪儿学来的油嘴滑舌?”

    我见汉晨有些不高兴,便说:“你别生气,我只是说一说,又不是跟你争输赢。”

    “阿妹,说正经的,感觉你好漂亮。”

    我听到这话,羞红了脸说:“姐,你也漂亮。”

    “好了,好了,不摆这些,新消息,汉收也在读书了。”

    “他也读书?在什么地方?”

    “在我教书的地方,你来这儿的时候,家里人都不曾想到过。等我去了红光小学时,见学校里的老师正在开会,讨论申办一个初中班的事。才申请一个星期,就被教委批准了,由于没有招到几名学生,学校就放宽了条件,只要愿读书的,不论学籍如何都可以去读。而且,还免收一个学期的学费。当时我第一个就想到把你接去报名,可我回家不见你回来,就知道你肯定在这儿读上了书。阿妈听了这事说这样的好事,不如让老四去读书,爸爸也赞成。就这样,汉收也跟你一样,读上了书。不过,第一次单元测试,他考了一个倒数第三名,把人都笑死了。”

    我不在意地说:“总比我好,考了倒数第一名。”

    汉晨听了这话,感到自己的言语伤着了我。

    忙说:“都是第一次考试,你们俩的基础不是差,而是根本没有成绩基础,加把劲!会赶上去的,汉收有我管着,保证不出一学期,就会帮他补上去。你在这所有名气的中学读书,凭着良好的学习风气,我相信你也能赶上。”

    “尽力而为,不会浪费光阴。”

    汉晨从兜里摸出五块钱说:“帮不了你多少忙,只能从每月的工资里抽出五块钱来补充你的生活费,因为我还要供汉收,村小收到村民交来的粮食,也只能够我自己吃。”

    “我暂时还有钱,不要给我,等我的钱用完了,自然会向你要。加上姑姑还让我去打饭时不要交饭票。”

    汉晨听到这话时,忙叫我小声点,不要让人听见。

    还说她读书的时候,汉仙也是这样帮她,我这才明白过来。

    汉晨收回钱说:“不要也好,我手头多少也宽松些,好办事。”

    我见天色已近黄昏,便催汉晨赶路。

    “记住,没钱时,一定要写信给我。”

    “快赶路,你看这天,黑得这么快,小心安全。”]

    “艳子,我们是名门之后,天不会开我们的玩笑,放心,我走了。”

    第一卷  113复原名门1

    [正文]113复原名门1

    ------------

    汉今因民师招考没走成后,就对代课工作这事不太感兴趣,他每天都在寻找别的路子。

    终于他在放寒假前,获得了一个消息:四川省农科委下派了两名农技干事到边城来传授农技知识,并要开办一个农技学校。招去学农技的学生,通过学习可以获得中央农业广播大学的大专文凭,有了这个文凭,就可以参加乡里和农业局的招干考试,用不着非要在农村当上几年村干部才可去考干。

    汉今得到这个信息后,还专程跑到农业局去证实过。

    所以,下决心教完这一学期后不打算再教书了,去报读农技校。

    他觉得,这才是最现实的事情。

    学了农技知识,即使考不上乡干部,也能干些属于自己农民份内的事。

    阿爸万万没有料到,他按汉今的说法去办事,样样都被汉今言中,一切都顺顺当当地办成。

    而且用茶场评估出的一万六千多元资产去作抵押,贷到了七千块钱。

    申请来茶场做工的人,几乎遍布了全寨子所有的人家。

    那些村干部家庭和有过仇恨的家庭都不请自到,这令阿爸大喜过望。

    他选好茶场员工后,就去找村长签正式合同,而且一定要签十年,而不是四年。

    要求就是十年不变承包费,新增加的机器设备属于私人所有,任何人不得干预经营情况。

    村长毫无反应地将这几个要求加进了合同,他还怕阿爸反悔不干或干一年左右就退让,这样村费开支将无着落。

    现在可好,阿爸一包就十年,就不怕村费无着了。

    而阿爸心想:“当初自己还以为这个茶场的资产不足三千块钱,谁知评估办的人一来就说打了大折扣的评估。只茶园一项都要值两万块钱,六七岁年期的茶树正是高产的时候,加上茶叶市场正在上涨,评估办的人还不断地说自己遇上好时机了。”

    阿爸对这些话深信不疑,他安排好修房造屋的工人后,自己一溜烟赶到小园丁茶园去观看想要看的东西,打听能打听到的技术,一天到晚都兴奋不已。

    好像是人生第二个春天的降临,无处不是他咿咿呀呀地唱:“这是我们伟大的祖国,是我生长的地方……”

    回到寨子后,阿爸开始着手摆弄那些已有的炒茶机、揉茶机、柴油机。

    摆开安装好了开机试验,神了,一切正常。

    接着又将在小园丁茶场看到的烘干机样式,改变成土烘柜模型。

    自己茶场没这样的家具,就用石头砌,下面加坑用火攻,上面的石头柜里横架钢条。然后再做十几把钢网筛,功能跟烘干机差不了多少。

    制手工艺茶的专用铁锅,也由他改成了用火烧的普通灶台,一共十个。

    不出半个月,厂房也正式完工,其他用具如喷雾器、采茶兜之类的东西分别购满。

    坐在厂房里的机器旁边,阿爸恨不能将这些东西当成他的孩子。

    谁要是走去摸一把,必然会被他吼一顿,而他自己却动不动就去摸一下,表达自己内心的爱抚。

    第一卷  114复原名门2

    [正文]114复原名门2

    ------------

    晚上,阿爸清点余款,还有三千六百块钱,心里有底,该是请人吃饭的时候了。

    于是,第二天阿爸便悄悄地上街,请农业局管收购茶叶的张明荣、外贸公司收茶人何国安、供销社收购茶叶的李跃进以及工商所、农药站、税务所、卫生防疫站、银行和评估办的专管人员一同去民族饭店饱餐了一顿。

    从不认识到熟悉得像亲兄弟姐妹,临走时还一人送了两百元的红包,希望各部门支持这个垮了架的村办企业。

    各部门的人收了钱,欢喜得难以控制情绪,老汉来老汉去地喊得像巴山豆一样,生怕自己的主儿翻脸不认账似的。

    这场景,使得阿爸在大街上被一路簇拥着走,很是不自然,过往路客注目,还以为阿爸是新上任的县太老爷。

    等送过了北门大桥,各部门的人才发现自个儿有点失态,便纷纷伸手向阿爸告别。

    阿爸的两只手,上上下下忙乎了一阵子后,走了。

    各部门的人都说:“干了这么多年的工作,还从来没遇到哪个茶场的厂长,像老汉这样出手大方、阔气。”

    阿爸自有打算,抓蛇要拧七寸喉,这些人虽是单位上的小人物,但却都是与他将来直接过招的人。

    话言话语就是在这批人的嘴里,公的母的由他们说了算。

    喂好了这批人,受益无穷。

    这一点是汉今没有想到,即便想到这一点,他也是做不到。

    汉今一旦见到几双生疏的眼睛都围着转圈,准会怯场、心虚、话语无绪。

    他不可能做到阿爸这样一旦平衡好架子,你就别想往架子上爬,乖乖地站在架下望着架上的葡萄流多少口水都可以。

    只要你心甘情愿地给葡萄树浇水施肥,到头来一定会有好果子吃。

    首批茶叶在春分节后五天就开采了,阿爸亲自带头,一律采摘芽尖。

    采回来后,就自己在工艺锅里胡乱地抹。

    因为茶叶的生长采摘时间不等人,容不得细细费时考究。

    这么一抹,就抹出了一百八十多斤圆不圆、扁不扁的干茶叶。

    这样的茶叶,阿爸恐怕卖不到钱,想了老半天,怨恨自己没有学到技艺。

    一名工人采茶回来,睁着一双快要掉下地来的眼珠子问:“厂长,您就是跟以前的厂长不一样,制的茶叶都是我们从来就没有看到过的!像这样的茶叶,不知是谁发明的制作方法,肯定学了很久才学到吧?”

    阿爸起初听了这番话,还以为工人在讽刺他。

    可是,细细一想,嗨!眉目就出来了,这些茶叶全是独芽,开汤又不见色,只闻其清香鲜味。

    茶叶的嫩度就不用比了,倒不如重新取一个茶叶名称,并申明是自己的发明。

    阿爸心想,这是春分节后产的第一批早茶,这比人家别的茶厂还早五至八天时间,不如就取它个“春分早”。

    卖不上价不要紧,反正都做成这副模样了,谁也没办法改变干茶样。

    谁知阿爸带两名工人将茶叶背起,一路赶往县农业局茶叶收购站,找到张明荣。

    谎说自己如何如何精制、如何如何挑选原材料。

    张明荣先是皱了皱眉头,过完秤后,又微笑着开出了一个建县以来的天价,每斤六十块。

    之后还问阿爸卖不卖,阿爸心惊脸不变色地假装思量着。

    张明荣以为阿爸还有疑问,就主动说:“老汉,看您会处事的份上,我再给你加三块钱,六十三,行不行?”

    阿爸心领神会般地说:“行,六十三就六十三,不过我要留十斤下来。”

    第一卷  115复原名门3

    [正文]115复原名门3

    ------------

    张明荣不解,问:“十斤?想做啥?”

    阿爸把他拉到一边悄声说:“老张,十斤茶里有一斤是送给你的嘛!余下的九斤,你还用得着我解释吗?”

    张明荣笑脸顿开,伸手拍了拍阿爸的肩说:“看你这两下子,我认了你这个老兄弟,回去后抓住清明前的这段时间,再做五百斤同样的‘春分早’来卖给我们农业局,局里只要有了批量,就好办事了,道多不少的难办啊!”

    “恐怕不成!五百斤干茶,需要二千六百多斤鲜茶叶才能做出来,我只有一百多亩茶园,采不出两千多斤鲜叶!”

    “你放心去做茶,尽最大努力,有多少采多少。再说,近两百亩的茶园,在距清明节的这十四天里,采五百斤干茶叶应该不成问题,这一百七十六斤干茶,不就是在四天时间内就采成了吗?”

    阿爸只好说:“尽力而为。”

    阿爸取了一万一千零八十八块钱的卖茶款,无比激动地出了农业局,将余下的九斤“春分早”分成二两、三两和半斤的分量,送给自己读书时的一些留在边城工作的同学和各管理及支持自己的部门人员。

    开口都一样地说:“希望你能帮我宣传宣传,边城无广播电台、电视台、报纸之类的传媒,只望你的一张嘴了。”

    每位收到茶叶的人,听阿爸说这“春分早”创下了边城最高价,无不拍胸担保做好宣传的事。

    外贸公司何国安更嘴臭:“老汉,为啥不将‘春分早’卖给我呢?我愿出七十块钱一斤收购。”引得阿爸心花怒放,只是在心里想:“你何国安的为人,我早有所闻,压价钱的本事有很多,真正落到实处的时候,恐怕又是另一番模样了。”

    阿爸想得不错,外贸公司是自负盈亏的企业,企业一般都会为自身利益的风险着想,在收购价上永远也斗不过农业局这样的国家机构。

    阿爸是精明人,张明荣是拿国家的钱做事,胆子能放开到如此大的地步,是有他的办法。

    能帮自己一下抬?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