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书院 > 都市小说 > 毒麦 > 毒麦第43部分阅读

毒麦第43部分阅读

    会的地势高,比一组的地势低。

    到二组和一组的路还是石子路,没有铺沥青路,从这个现象看出,九书记尚没有能力修通到二组一组的路。路沿着山体而建,缓缓向上,弯来弯去,就到了二组。二组建在较为平坦的地方,但是比起平地来,显得就是丘陵了。

    德志问九书记牛场村的来历,九书记说:“这里不是放牛的地方,也不是大型的养牛场,而是这个地方过去是个交易耕牛的地方,因为较为集中,名声慢慢传了出去,到底从什么时候开始称呼‘牛场’真不知道。这个从古时候就有了。后来,行政村合并,就将这个村上报为‘牛场村’,实际上这里除了几头耕牛外,有些名不符实了。”

    德志弄明白了,这里原来并非养牛场,难怪来到这里,没有发现什么牛呢。

    二组的房屋依山而建,看起来错落有致,非常有意义,房屋大多数是木结构的,上面盖着青色的小瓦,也有人家翻盖了新房,用砖混结构,或者用框架结构,框架结构的房屋极少,那是有钱的村民盖的新房。大多数都是半框架结构,比如房梁用钢筋混凝土浇灌而成,再就是墙体里面放点钢筋啥的,但总体上仍是砖混结构。一般家庭都是按照这个建筑模式在走。

    二组地势较好,因此住户较多。再往上走,又要爬山。

    先是沿着小沟朝前平着走一段路,然后就是爬山,顺着修建的毛公路,走起来并不吃力,但是久而久之,就有些费劲。好在德志和尹懋前不久才从黄田村爬过山,多少受到过锻炼的,对付这样的山路,还不算艰难。

    绕过一座山,那山如同一位打禅的观音,双手合着,栩栩如生,九书记说:“这座山就是观音山,外形非常像观音,那山峰不是人工雕刻,是天然形成,吸引了不少善男信女,来此处拜山烧香,我们党员不信那个,但是,也不禁止他们烧香。”

    “那么水源是不是在这山里?”德志问。

    “不是,水源在一组,观音山山上没有水源,一组的水源水量很大,还有其它出水的地方,汇集起来,形成小溪,绕过观音山山脚,流到山下去了。”九书记介绍说。

    德志边走边看,看到那小溪之上,竟然搭建了一座简易的石拱桥,小巧别致。桥上长满了青苔,小桥下边,就是潺潺的溪流,水声叮咚传来,加上山谷中的鸟鸣,的确非常静谧。

    九书记说:“一组住户在山上。”

    “还有多远?要走多长时间?”多长问。

    “不远了,要把一组走完,恐怕还要二个小时。”九书记说。

    德志看看尹懋,尹懋不说话,只是埋头走路,看样子不是容易的事,人就怕胖,一胖,就要努力和地球引力对抗才能爬得高,尹懋身上的肉最近渐长,好在在山区,想不爬山都难,除非什么事都不做,否则,出门就得爬山,开门就会见到山,在山区,无论如何是回避不了山的。

    做水利项目,必须要找好水源,而水源一般隐藏得较深,位置都比较偏远,要想让水源合格,卫生达标,远离开人行道和农田,就必须要找一个比较远的地方的水源,这就增加了工作难度,特别在水利工程开始之前,就必须要把水源确定下来;水源一旦确定,才好计算管道长度,才好确定水池所在的地方。一环套一环,必须要做好第一步工作。第一步做不好,其他工作就不必做了,做了也是做无用功,根本没用。

    九书记善于爬山,很显然,他在等我们赶上去,故意放慢了脚步,尹懋在说着机构里其他同事的坏话,德志担心他会攻击到自己头上,就问他:“这里是观音山,来烧香的人说这观音很灵的,你觉得呢?”

    “那是他们的信仰,我却不信。不过,我觉得我评论别人,心情就会爽起来。也有力气走路,不觉得累。”尹懋说。

    “难怪呢,有人会把仇恨化作力量,会把爱化为动力,看来,此话不假。你把背后议论当成前进的能量了。”德志说。

    “议论不算什么,说出来,心里舒服了,对健康有益。”尹懋说。

    德志心想,这人真怪!自己满腹牢马蚤、满嘴怨言,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长短上面,真是缺德!但是,他偏偏以此为乐,真是令人匪夷所思!自己更得要小心,尹懋既然在德志面前喋喋不休地议论其他同事,那么很有可能,他会在其他同事面前议论德志。

    德志觉得和这样的同事在一起时间长了,是否会变得消沉或者负面,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德志尚未听说同事们对德志的态度有所变化,而是像以前那样毫无变化,既不亲,也不疏。

    九书记在前面,德志为了顾及影响,担心九书记听到他们的议论,会从骨子里看不起这些人,没准九书记会想:这是个什么机构?同事们怎么会这样?这个机构招聘的都是些什么人啊?

    对德志和尹懋来说,九书记是外人,机构内部的事,最好内部解决,当着外人或者生人的面来数落同事,恐怕让人看出不团结。一个机构里的同事相互斗争,不信任或者猜忌,这个机构离解散也就不远了。

    总算到了一组。

    一组建在高山之上,坡度比较二组的来说,要陡峭多了。这些农户均是依山而建的房屋,从山下往山上望过去,真的比较漂亮,如同房屋上的青瓦,一片压一片,看起来挺美。这个一组居住得的较集中的就是这一块。

    九书记说:“那里有一处水源,二位先生要不要看一看哪?”

    尹懋说:“在哪里?当然要看,没有水源,水源不行,就不能做水利工程,我们是来做好事的,不是来做坏事的。不能因着我们的疏忽,或者大意,或者盲目自信,就把本来的好事变成了坏事,这些都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

    “真是在为我们在上课啊!”九书记说。

    “哪里哪里,我在学习中,只不过有感而发。”德志赶紧说。

    九书记所指的水源,就在路边,那水量很大,从山洞里流出来,并未经过农田或者大路。九书记双手捧着接了一点水,然后喝起来。他喝完水,甩了甩手上的水珠,说:“这水,是我们做梦都想喝的水,可惜,离家太远了,弄不过去,只好眼睁睁地看着水流走。”

    德志说:“此处水源就叫‘观音山’水源吗?”

    “可以这样称呼,观音山很有名,也很好听。”九书记说。

    “我们的规定是对于准备使用的水源,一定要做好标记,包括水源所在的地名,做好规划图,然后可以向捐款人交代清楚。”德志说。

    德志说完,也学着九书记的样子,手捧着一掊水,先漱漱口,然后喝了点,看着这水的外观,应该没问题。德志想起每天清晨,宣恩县城区的市民都背着盛水的器具到山上采水,说不定,他们所取的水就像这样的水。

    尹懋也喝了点水。三人都喝这真正的矿泉水,心里美滋滋的。看看头顶上的农家房舍,德志心想,可能快到了。果然,九书记说:“前面都是一组地盘,这里还算居住得较为集中,其余的部分比较零星,到处都有一到两户人家。”

    “那么,山上还有农户吗?”德志好奇地问。

    “有,在山顶,还有两户人家,非常远,如果你们现在去,晚上肯定要住在那里。”九书记说。

    “那我们能不能让他们来开会,我们就不去他们那两户人家那里了好吗?”德志问。

    “当然可以。我看群众会今晚是开不了了,最好在明天上午开。”九书记说。

    “我们不想明天上午开会,因村民白天喜欢做事,召集他们来开会,他们会耽误做事的。”尹懋说。

    “不怕,有我书记在,你怕啥?”九书记说。

    “我们晚上住哪儿呢?”德志问。

    看无广告,全文字无错首发小说 , 138百~万\小!说网- 13800100co ,您的最佳选择!

    正文 第147章 夜宿农家

    九书记说:“住一组组长家里。【!138百~万\小!说网”

    听到这话,尹懋皱皱眉头,很不情愿的样子,德志也不想住在村民家,但是,一组离村委会的住处太远了,恐怕走夜路既辛苦,又危险。

    山中有野猪,野猪一般不会主动攻击人,但是,如果受到惊吓,同样会对人不客气。这是山里人说的。九书记说危险,可能是担心他们走不好夜路吧,但是对于耗费体力来说,还真是这样:爬那么高的山,走那么远的路,非常辛苦,但谁个知晓?

    留在一组住,就是不习惯,不习惯也没办法,走上这条路,就是要受得了苦,否则不如回家。

    一组组长在院坝里等他们,看见他们,老远向九书记打招呼,九书记也向他问好。他们被让进屋。

    这是一座木屋,才进屋,看不到什么,一盏昏黄的电灯泡亮着,过了好一会儿,才勉强能看见。

    木屋的靠墙的位置是一个火坑,里面正燃烧着木头,墙壁已经熏黑,看不出木墙壁是是什么树做的。墙上挂着辣椒、洗衣粉等日常用品。另外房间的门口,墙壁上钉着不少钉子,钉子上挂着鞋子,解放鞋居多,当然,还有一些拖鞋和皮鞋,男士女士的皮鞋都有。但是解放鞋可能是公用的,都能穿,所以悬挂的特多。

    这是一个五口之家,三代人,有一个小儿子,才两三岁,会说话了,但是说的话都是电视上的,普通话不太标准,爱骂人,不知道这是谁教的。

    九书记说明了来意,然后向德志和尹懋介绍说:“这是一组组长,姓杨,是本村最年轻的村组干部。你们就叫他小杨吧。”

    德志想起来,那次帮他们整理宿舍、换玻璃的村民,就问:“九书记,上次在宿舍帮我们的是谁?”

    九书记说:“哦,那是二组组长。他也姓杨。我们侗族,姓杨的蛮多。”

    尹懋说:“那我们怎么称呼他呢?”

    “直接喊他名字吧。”九书记说。

    “那他叫什么名字?不好意思,好事做了竟然没让人家留下姓名。”德志说。

    “他叫杨天意。”九书记说,“学习雷锋,做好事不需要留名。”

    “那就奇怪了,雷锋做好事不留名,为什么人人都知道是他做的?看样子还是留名了。”小杨说。

    “看看,你还是党员呢?那学习雷锋可是主席提出来的,谁敢不听?”九书记说。

    小杨笑了笑,不以为然,说:“我年轻不懂事,那主席不见得都对,我们要辩证地看问题。那雷锋值得学习,不见得样样事都值得学习吧?”

    九书记说:“你太嫩了。当着两位先生的面,我不和你争论。我们这次来,要组织一次群众会,准备搞饮水工程,帮助村民解决吃水困难。”

    “哦,那真是太好了。两位先生才是做好事,比雷锋还138百~万\小!说网。

    “为什么?我们不是学雷锋。这钱来自香港爱心人士,他们大多数也不认识雷锋,更不要说学他们了。”尹懋说。

    正说着话,小杨的妻子端着一个铝锅过来,将铝锅放在铁架子上,大家一边烤火,一边看着那铝锅冒出汩汩的热气。

    原来,他们是用柴禾来做米饭,不用电饭锅。他们总认为祖先留下来的饮食习惯很好,用电饭锅煮饭,没有用木柴做出来的饭香。

    小杨的妻子没有出去打工,小俩口一心为了孩子,情愿收入少点,也要陪着孩子。加上现在村里分配的烟叶种植任务繁重,出门打工,弄不到多少钱。还不如在家里。一年下来,种烟卖烟,收入和打工的收入差不多。打工收入看起来多,但是当地消费贵,也攒不住钱,不如在家,赚了钱都是自己的,消费不算太高。起码这电费可以省下来,还可在其他方面略有结余。

    小杨管教孩子比较宽松,故他的儿子在他面前总是很放肆,倒是在他妻子面前反而收敛许多。这个家庭挺有意思,一般的家庭都是男人当家,严父慈母,但是在侗族的一个家庭,这个规矩被打破,说明侗族自有自己的习俗。

    不一会,锅里就冒出了米饭香气,夹着包谷的清香。自然,他们也爱吃包谷饭,不吃不习惯,粗粮吃了,浑身有劲,吃精米白面,时间长了,总是不适应。

    厨房传来剁骨头的声音,没过多久,骨头剁好,小杨家的将铝锅端下来,然后放上高压锅,德志有点担心,可是,看见别人都纹丝不动,自然对高压锅十分信赖。德志就不再动了。德志害怕高压锅,他记得他的妻子使用高压锅时,盖子被顶上天花板,然后掉下来,自然有些恐惧。那是因为高压锅的皮垫老化漏气所致,不知道这个高压锅有没有问题。

    高压锅质量很好,不一会儿就飘出了肉香,接着开始喷气,如同旧式的火车头。

    小杨家的赶紧过来,将高压锅从铁架子上撤下来,放在地上,等高压锅自然冷却,其时,德志的肚子开始咕咕叫了,小杨家的可能听到了,因她正在德志旁边蹲着,他去里屋拿出一个大盘子,里面放着水果和瓜子,说:“刚才忙忘了,饿了吗?先垫一垫。”

    尹懋说:“算了,谢谢!饭快好了,等一会就吃饭了。”

    他一边说着,一边伸出手去抓了一把瓜子,慢慢地嗑了起来。

    德志见状,说:“谢谢!不说,还真忘了。刚才肚子在唱‘空城计’呢!”

    大家哄堂大笑。

    原来“空城计”大家都清楚。

    说起来是少数民族地区,实际上受汉族文化习惯的影响还蛮深。

    九书记介绍说,当时做民族成分统计的时候,乡村组干部一起下乡,挨家逐户地问村民知道自己是什么民族成分吗?他们多数都不清楚,只说祖先都在这里住,死的时候没有告诉什么民族,干部就说:“那就填侗族吧!少数民族有优惠政策,不要白不要。”

    结果,大多数都听了干部的话,填上了“侗族”,他们就是侗族的了。当然,也有清楚自己是什么民族的,就自己报了,干部填写,所以在牛场村,汉族人倒是少数人,少数民族成了多数人。

    当然,这是在登记过程中发生的插曲,总而言之,少数民族因为是少数,政策各方面都有所倾斜,倒是一件好事。

    小杨家的将骨头从高压锅里倒到铁锅里,然后放在火上煮。肉香满屋,裹挟着烟子,既呛人,又舍不得离开。烧好了肉汤,小杨将桌子搬过来,将肉汤放在桌子上,又从厨房里端出几样小菜,不一会儿,饭桌上竟琳琅满目,非常丰富。

    德志很快就适应了这里的环境。白炽灯泛黄,因灯壁上不满烟尘,桌子黑亮,也是用过几代人的,非常结实;椅子是靠背椅,符合人体曲线,坐着挺舒服。

    小杨的父母在厨房,德志说:“请他们来一起吃吧。”

    “算了,桌子太小,坐不下。”小杨说。

    “去吧,两位老人忙了好半天了,一起吃热闹些。”九书记补充道。

    小杨才去邀请二位老人过来。老人不肯,小杨家的跑过去,再请。两位老人才过来,斜着身子坐在小椅子上。

    小家伙挺活跃,就是不来吃饭,一个人在那里骑马玩。德志说:“小朋友,过来吃饭啊!”

    那小家伙装作没听见,仍在那里玩。

    “别管他,刚才吃了零食,现在不饿,每次吃饭都不好好吃,人家吃完了,他又要吃。”小杨说。

    “还不是你惯的?!”小杨家的说。

    “都有责任。”九书记说。

    大家不再说什么。两位老人不主动夹菜,九书记就给他们夹。两位老人一直说“够了够了”,并劝德志和尹懋吃菜。

    德志看到那些菜,的确看不清楚其本色,但是,吃起来特别香。德志以前在律师事务所上班,经常在外面吃饭,吃过不少好吃的,但是,比较来比较去,还是农家饭香醇,可以放心地吃。

    德志和尹懋已经声明不喝酒,九书记就不勉强,可能考虑机构有纪律,又没混熟,自然要先忍一忍再说。

    德志没有酒瘾,以前在律所,多少有些酒量,但是,觉得每天过的生活简直一团糟,几乎每天被酒精毒害,从律所出来,德志就没想到要再回去。但是考虑到读了那么多年的法律,中间断然放弃有些不舍,对孩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