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书院 > 都市小说 > 毒麦 > 毒麦第56部分阅读

毒麦第56部分阅读

    沟底部,再缓缓地往上走。

    平缓处都被开了荒,种了庄稼,往山上走,就是树林子了。走在林荫道上,不免有些寒气迎面扑来,看到那些密林中隐藏的坟墓,全是石头堆砌而成,上面有一些花圈的龙骨,挂着星星点点的碎纸片,随着风,飘来飘去。

    卢支书介绍说,那些坟墓是红田村另类墓。

    所谓另类墓,就是不准许进入自家山林里埋葬的墓,这些墓是非正常死亡或者是死得不光彩的人的墓,这些人没地方可埋,都不接受,惟独埋在属于村里的集体山林里才行。

    有些故事,德志不好细问,只是知道个大概而已。走过了密林,前面有一户人家,木制结构的,房檐下面,还有地板底下,全是一些啤酒、白酒瓶子,堆码得整整齐齐的。

    这个场景好像在哪里见过的,德志就是想不起来,或者在梦里,或者在巴东?这些酒瓶子不方便运走,就不运走,留在家里,总有用处。难怪每年有那么多酒厂生产那么多酒,都到哪里去了?酒水被人喝了,瓶子被用来做房子了,看来,做酒这一行,对人的好处多得多啊!

    开始爬坡,这些山坡不是一般的陡,德志的嘴,几乎挨着前面的路。这是一场和地球引力的战斗!

    爬得越高,越有成绩,爬得越久,身体越好!难怪山区很少看到胖子,敢情有些热量,都耗费在爬山上了。这就是环境影响人的表现。

    四组的光棍到底是什么样的?德志心里满是问号。

    第一卷  第191章 交合时分

    带着对光棍村的臆想,德志爬山爬得格外起劲儿。在山区工作,不爬山是不可能的,这不同于平地,不用和地心引力做反作用力的实验,每升高一米,就觉得战胜了自己。

    “前面是姚家湾,说起来是个湾,实际上没有水,是人们的希望。水源有,但比较分散。”卢支书说。

    从山下上来,转一个弯,眼前就是一处房子,木结构,上面覆盖着青色的瓦片。门口散落着不少石块,一些石碑胡乱地摆放在门前。

    门前是一块菜地,四周围了一圈竹篱笆,防止鸡钻进去偷偷啄食菜地里面的青菜。

    他们说着话,有人迎出来,笑呵呵地多卢支书说:“什么风把书记给吹来了?”

    “山谷的风。来介绍一下,这是香港dashg基金会的两位先生,来我们村来做水利项目,解决大家吃水困难的问题。”卢支书说。

    “好,好,欢迎,欢迎,求之不得,求之不得。”那人一边说着,一边伸出手来,要跟德志他们握一握。

    “这位是村里的能工巧匠,姚世江。”卢支书介绍说。

    德志心想,这下子可好了,终于找到一个和自己同姓的人了。从相同的姓上,就觉得幸福,如果他们配合,可以把这个项目圆满地完成。

    “很高兴认识你,姚师傅。”德志一边说着,一边伸出手去给他握。握手的时候,德志感觉到他的手满是老茧,看来,这双手经常劳动,磨出了厚厚的茧子,甚至手都要比城里的同龄的白领要大一些尺寸,常劳动者,手就显得大一些。这是德志的观察和对比。

    姚世江请德志他们进屋。

    姚世江的堂屋中央,挂着像,供奉的牌位上却写着天地君亲师,真是不可理解。

    堂屋的上方的檩子和木板,是青瓦片,正反相扣,严丝合缝,看不到蓝天,倒有一些透明的玻璃瓦,让光线可以透过那玻璃,射进屋内,显得比较亮堂。

    牌位前方,还有一些未燃尽的香烛,可能只有在过年的时候,供奉供奉,让心里得到一些平安。平时,不是早晚磕头烧香,反正心里有就行了。

    姚世江的堂屋不招待客人,在偏房里招待,偏房里有火,有电视机,可以边烤火、边看电视、边聊天,总比坐在空荡荡的堂屋里要强得多。堂屋里也可以坐,不过不是春秋冬三季,这三个季节,气温总是偏低,没有办法久坐。

    多年养成的生活习惯,就是坐在偏房里。

    偏房的旁边就是厨房,厨房的略低于偏房。厨房里也没有木地板,这样做的好处是,厨房里做饭时,就用不着担心打湿了地面。

    偏房也叫客房,招待客人的地方。电视机不大,可能姚世江经常不在家,即便在家,也不怎么看电视,大多数的时候,还是电视机在看他,比如说,累了在火炉旁容易睡着,睡着后,电视机还在响着,却没人看。

    从厨房里出来一名妇女,姚世江说:“这是我屋里的。”

    德志心里泛起了嘀咕,不是说是“光棍村”吗?怎么还有女人?

    卢支书说:“嫂子,今天带两名好人来走走。”

    “噢,是好人啊!”姚世江的妻子吃惊地说。

    “是啊,来帮我们做自来水工程的。”姚世江解释说。

    “那是好事,说到水,你们男人无所谓,我们女人可就太需要了。做饭洗衣,哪一头都缺不了。”她说,“快请坐,我来沏茶。”

    “女人需要水,男人也需要啊!没有水,那多没劲儿!”卢支书说,然后转向姚世江,“是吧,大哥!越到晚上睡觉,越需要水,没有水,那多难受,是干的,做起来一点都不爽。”

    “对,对,对,兄弟说得对。”姚世江说。

    他妻子羞红了脸,骂道:“没正经的,在外人面前,给你一个面子,等以后再收拾你。”

    卢支书哈哈大笑。

    其实,德志和尹懋都是结了婚的,知道他们在说什么,也就没插言插嘴,怕他们产生误会,有损国际机构的形象,此时此刻,宁愿装糊涂,倒要好得多。

    卢支书的的妻子和德志的姐姐同岁,山里人结婚早,卢支书的孩子都入伍参军了,德志的姐姐的孩子还在上小学。要说城乡女人的差别,在生育方面就开始了。

    卢支书的妻子还不算老,还算得上水灵,晚上用起来应该不赖。姚世江的妻子略显老成些,看起来上下一般粗,如同泡菜坛子,可是皮肤红润,就像三月桃花,看着外形不行,晚上拉了灯,做起来也不会太差。这要归功于姚世江,有着一身的蛮劲儿,身体强壮,想那活儿做得也挺好,把他的老婆喂养得还算养眼。特别是在这光棍村里,女人奇缺,无论怎样的女人,只要有,就有一种马蚤味儿,这马蚤味儿,就能吸引一些老男人的,让人想入非非,惟有自己解决自身的问题了。

    姚世江是石匠,村里村外,若家中老了人,需要立个石碑啥的,都会来找他。他的手艺,他的字,写得不咋的,可是,石匠在山村里比较奇缺,那些字即便不好看,总比没有写字要强得多。

    姚世江有两个女儿,都在上学,老大和老小,相差七八岁,本来想要个男孩的,却没有如愿;奇怪的是,当时那一拨人全部生了女孩,姚世江的妻子心里有了对比,于是理直气壮地说:“不能怪我不会生男孩啊!是怪你没选对时候。”

    姚世江想想有道理,可能是在做的时候,情到深处,就不能自制了,控制不住,就狂泻而出,这个事无法掌控,谁让他自己猴急,弄了半天,早就硬得像铁棍,一进去,没戳几下,就泄了呢。

    那一批女人,仿佛商量好了一般,都争先恐后地生了女娃,大家谁也不笑谁,生的女娃多,应该说没几个光棍才是,但是,不是一朝的,光棍是老男人,女娃还小,如果说自产自销,那是要遭雷劈的。这些女娃,和那些老男人,都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血缘关系,丝毫不能弄错。

    姚世江家的给大家沏茶,端出果盘来,里面有瓜子,还有糖。这样的条件,在光棍村里还算不错。

    因姚世江常在外面跑,凭着手艺,到处都不愁吃喝,还有钱赚,这就是干石匠的好处。

    他在外挣钱养家,他老婆在家耕田,养猪,有种植,又有养殖,种植的包谷,吃不完用来喂猪,猪长大了,卖几头,吃两头,屋里的房梁上,悬挂的就是一条一条的腊肉,熏得焦黄,油光发亮,非常诱人。

    “书记,难得来一次山上,今天就别走了,中午我们喝两盅。”姚世江说。

    “不必了,我们还要走访,了解一些村民的需要,问问愿不愿意投资做水池。”卢支书说。

    “咋不愿意呢,都愿意,这是好事,做梦都没想到的,谁不要?”姚世江说。

    “有些人二啊,就是不要。加上没有补偿,问题就更多了。”卢支书说。

    “这个和政府做的不一样啊。政府有补偿。”姚世江说。

    “是啊,我们不给补偿。因这些项目款,是香港和国外爱心人士的捐款,凭着爱心奉献的。不是政府靠纳税人的税款来做项目,资金来源不一样,用途当然也有不同,更要把每一分钱用在该用的地方。要献爱心,人人都要献。献爱心的表现之一,就是不要占地补偿。”尹懋说。

    “是这样啊!”姚世江说。

    德志觉得有点###,问姚世江:“厕所在哪?”

    姚世江说:“从厨房出去,往右拐,直走,下了台阶就看到了。”

    德志答应了一声,然后穿过厨房,姚世江的妻子正在厨房择菜。她看见德志,赶紧站起来,她仿佛刚做了坏事一般,脸还是红扑扑的,问:“干嘛?”

    “上厕所。”

    “哦,厕所在那。”姚世江的妻子说着,用手指着外面。

    果然,德志出了厨房,右拐直走,下了台阶,就看到一些小猪,正哼哼唧唧在猪圈里玩,可能才抓回来的。看到生人,立马一惊一乍的乱跑,躲在墙角,惊恐地看着德志,德志心想,这些猪真猪,又没到过年,干嘛那么紧张?

    这些猪可能刚满月,没有见过多少人,再说,这个地方又偏僻,没有多少人来。看来看去,就是那几个人,容易记住相貌。德志长得不太凶恶,不至于会引起全体猪仔的恐慌吧。

    下了台阶,打开木门,就是厕所,在猪圈旁边建厕所,是当地人普遍的做法,反正猪喜欢肮脏的环境,臭味相投,村民都比较忙,哪里有时间给猪洗澡,再说,也没有水。

    德志尿完,关了厕所门,外面的母鸡起劲地叫,可能刚下了蛋,在向人表功,或者向公鸡卖萌,向没下蛋的其它母鸡单挑。其它母鸡闭口不言,惟独公鸡在回应。

    公鸡母鸡一唱一和,让姚家湾变得热闹起来。

    母鸡下蛋,有公鸡的功劳,那些土鸡蛋,个个都是受精卵,被公鸡打水的母鸡,大概都比较###,产蛋也比较积极,一般是两天一个,或者一天一个。不下蛋的母鸡,早晚是菜。

    回到客房,德志见尹懋正在填表,他填表,德志就不管。

    德志很清楚,一个地方,或者一个院坝,居住得比较集中的地方,只需要问一两户就可以了,情况大同小异,具有代表性,了解一下村民的真实想法,好调整实施方案。

    姚世江很懂的问卷的意思,常在外面跑,懂得多,不费力。就怕遇到少见多怪的农户,或者耳朵不灵的,问了半天,问不出什么,时间都浪费了,工作效率却不高。

    卢支书还在观察尹懋的工作手法,这个和政府有些不同,包括项目宗旨,还有项目手法,都和政府不同。

    问完了姚世江,尹懋说:“谢谢你,姚师傅!”

    德志吓一跳,以为尹懋在谢自己呢,连忙说:“不用谢,不用谢!”

    第一卷  第192章 四朵金花

    姚世江的妻子从厨房里出来,端着一个乌木果盘,因木头成色无法辨识,看上去黝黑发亮,可能长期使用,沾了油灰,又加上人手的###,自然变成了这个样子。

    果盘里有三个碗,冒着热气,看起来是喝的东西。德志不好意思问,眼角的余光看到了这三个碗,鼻子闻到了幽香。

    “卢书记,两位先生,来我家没什么好东西招待,刚煮了三碗花茶,请用,解解渴。本来想留你们在家吃午饭的,时候还早,你们还要走访,只好改天,专门请你们来吃饭。”姚世江家的说。

    “谢谢,谢谢!”德志说着,卢支书和尹懋也这样说,几乎是异口同声。

    德志走过一些地方,还没有发现农户家这样对待他的。太好了!怪不得刚才她在厨房里忙,德志正纳闷,不知在忙什么,难道是怕见生人吗?

    看来不是,姚世江常常在外跑,他在外头挣钱,妻子在家务农,养猪养鸡,里里外外在村里忙。看着也挺辛苦的。不过,姚世江一般不出宣恩县,甚至连恩施都没去过,比那些在深圳、上海打工的兄弟要幸福得多。

    他可以经常回家,也可以享受女人的温柔,看起来他的女人上下都是肉,没有三围不要紧,在一起睡,不仅看上去温暖,睡一起更暖和。小别胜新婚,更是惬意,哪怕再累,姚世江也要跟他女人做,直到他女人完全求饶为止。

    这些都是姚世江亲口说的,德志听了,觉得实在;不过,姚世江家的老是冲他翻白眼,估计等卢支书他们走了,会让姚世江好受,过一个年,吃一顿好吃的。

    姚世江眼睛小,看起来像公山羊的眼,笑起来眯成一条缝儿,不笑的时候,眼珠靠上眼皮,下边便空出白的来,显得色眯眯的,他说一些马蚤话,引起大家哄堂大笑。

    这还是初次与姚世江见面,他竟然像老朋友一样说话,毫无顾忌,口无遮拦,心直口快,不是想好就说,而是说了再想,或者根本不想。

    姚世江经常在外面跑,见多识广,认识不少人,久而久之,就会说话,不会说话,在这个社会,可能行不通,人都需要交往,在交往中才能产生机会,有机会才会赚到钱。

    德志喝的茶,是当地的一种油茶,里面有油,有茶,还有其他五谷,德志认不得,谁让德志从小长在城市呢?

    不过,值得骄傲的是,德志竟然分得清韭菜和小麦。这一点,比那些纯粹的城里人还要好。

    这种油茶,是姚世江的胖女人熬了半天的成绩,看起来,姚世江家的肉女人,身上的肉一坨一坨的,一捏,仿佛能挤出水来,难怪姚世江总是隔三岔五地往回跑,敢情是泥巴需要融化在水里头。

    德志突然想到,姚世江生女儿,可能跟做得过了头有关,新婚燕尔,早晚都想着去做那事,总想着要征服那块###地,自然而然,在征服与反征服,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之下,姚世江色眯眯的眼睛终于满足,操作过密,有些猴急,得到两朵金花,也算对得起和他女人无数次的交锋所付出的努力。

    离开姚世江家,德志、尹懋跟着卢支书到了姚家湾的另外一家。

    这家貌似没人在家,但有一位老太太坐在门口晒太阳。卢支书认识她,她也认识卢支书,这就好办。

    卢支书介绍说:“老人家,您身体最近怎么样啊?”

    “好好,还好!”

    “还好,就是还有点不好吧?”

    “书记,你太认真了。对头,年纪大了,腿脚不灵便了,机器零件也不中用了,不是头疼,就是腿疼,毛病多着呢,该死了。”老人说。

    “可千万别这么说。我还要给您庆祝一百岁生日呢。”卢支书说。

    “哈哈,谢谢书记这么上心,比我儿子还好。”老人说。

    尹懋看着卢支书和老人对话,很想插嘴,但一直没有机会,老人聪明,虽腿脚不便,可眼睛好使,观察到尹懋的需要,于是老人故意闭了口,等尹懋开口说话。

    果然,在一阵安静之后,尹懋说:“卢支书,我们该走了。还有很多任务呢。”

    卢支书没有回答,只是看着德志,德志见状,连忙说:“老人家的意见也很重要。不妨听听老人家的意见,尽量让所有村民都参与讨论中,到底要不要搞这个水利项目。”

    尹懋嘴撅了起来,很明显,他在生气,德志装作没看见。

    这个项目村条件比较艰苦,已经明确说了这个村,是交给德志来打理的,如果弄得好,功劳是大家的,要平分;如果弄不好,责任是德志的,这个没有人争抢。

    争抢功劳的多,承担责任的少。德志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在问卷调查的时候,尹懋明显地加入了自己的意思在里面,这是最大的忌讳,做项目,不要先入为主。好在这个项目还没正式开始,一些安排和部署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