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书院 > 都市小说 > 重回明朝当皇帝 > 重回明朝当皇帝第1部分阅读

重回明朝当皇帝第1部分阅读

    《重回明朝当皇帝》

    简单说明

    简单的说明

    古董知道自身的历史知识是不过硬的,但古董既然在写以明朝为背景的书,就有那么一份自信在:也许用不少硬伤,但总体的把握不会差得太远。又看到关于对第二章政变的处理的质疑,古董不想再说什么,依旧是坚持从前的处理办法。这是有原因的,如果你静静的读一下《明史》,思考一下明代君臣的问题,也许会明白古董的用意。

    关于李谪凡的封王,文中早有安排,只是没有明写。当然有些不符合明代的制度,有些“冒进”,古董承认其中有古董的私心在。

    还要说的是:文中人物的话并不代表作者的意思,也不一定正确。

    最后要说的是,古董写这部小说的目的是探讨一种可能性,关于国家民族的。古董看来,如果文化消亡了,与真正的亡国灭种也没有什么区别!

    谢谢大家。

    第一节

    大明隆庆六年五月二十五日。

    久旱的北京城迎来了一场雷雨,京师人心欢喜。可是紫禁城中,却是一片惶恐,愁云满布。嫔妃,太监,宫女,还有坐镇在太监值班房中的内阁大臣们都是忧心冲冲,强自镇静的脸上隐藏着深深的不安。

    这都是因为大明皇朝的当今天子隆庆帝病情严重。

    三天前内廷的消息是“上不豫剧增”,皇上的病加重了。今天,又闻“上疾大渐”,这即是病危通知书了。

    内阁首辅兼吏部尚书高拱端坐值班房中,脸色微黄,疲惫中带着悲伤,平日清明的眼睛中因为浸着泪水而略显浑浊。

    隆庆还是王爷时,高拱就是王府的侍讲;隆庆登基后,高拱就当上了内阁首辅。当政这几年,隆庆对他信任有加,而他也不负所望,大干了几场,威胁北疆多年的蒙古俺答汗就是在这一时期归顺大明的。隆庆与他,可以算得上是历史上的模范君臣了吧,当年刘备诸葛亮想必也不过如此吧。

    想到此,高拱心中悠的一痛!知遇之恩,难以为报!圣上若有不测,应该怎么办呢?毕竟东宫太子还只是一个十岁的孩子,十岁的孩子怎能治理这诺大的天下!

    高拱皱起了眉头。

    内阁次辅江陵张居正面无表情地闭目养神,这位张大人才华横溢,精忠为国,计谋深远,与高拱可以说是一时瑜亮,这几年同心协力,成就了不少大事。

    可惜,同周瑜诸葛亮一样,现在张居正和高拱也渐渐不能相容,嫌隙日生。前不久,两人的党属还相互攻击。

    而另外一位内阁大臣高仪年事已高,现正伏案小息。

    房中死水般寂静。

    外面是轰鸣的雷声,瓢泼的大雨。

    一道闪电霹雳而下,如同一条火龙飞临下降人间!

    闪电的光芒照亮了整个紫禁城,值班房的宣纸窗户上清晰的显出外面宫殿树木的轮廓。

    “不好。”高拱心道。急忙叫外面的太监去打探消息。

    张居正也是神色一变,立起身来。

    高仪醒了,揉揉迷糊的眼睛,问发生什么事情了。

    “轰隆隆”的雷声接连而至,仿佛是要震醒大明所有还在睡梦中的人。

    “走水了,走水了——”

    声音从内廷方向隐约传来。

    三位内阁大臣神色一变,相互看了一眼,焦急不已。

    这雷雨天宫殿因为闪电着火是常有的事情,雨天火势蔓延不开,用不着担心。但是现在皇上在病中,莫要惊了圣驾,加重病情。

    虽然三人心中都明白圣上是病入膏肓,回天乏术了。可是大明承平日久,积弊丛生,这几年稍有好转。如果陛下就此去了,国家的重担落在年幼的太子身上,未来就充满了变数,三人对此都担心不已;皇上才登基六年,正是大当为之年,上天保佑,说不定就有转机呢。三人都如此想。

    好一会儿,去打探消息的小太监才回来。高拱忙问道:“是哪里失火了?”

    “东宫。”

    三大臣闻言失色!

    “太子殿下呢?”张居正厉声问道。

    小太监见张居正声色俱厉,心中害怕,道:“殿下,殿下……”

    “没有的东西。”高拱骂道。

    高仪忙道:“你慢慢说,太子殿下怎么样了?”

    小太监喘了好一会儿才道:“雷火击中了太子殿下身后的柱子,太子殿下安然无恙。现在已经和贵妃娘娘到乾清宫去了。”

    三大臣松了一口气,相顾一笑,张居正道:“天佑大明。”

    太子殿下颇为聪明,早在隆庆二年三月,太子就“出阁就学”。隆庆为他选择了高仪、张四维、许国等14位大臣做讲读,俱是一时名臣。

    太子虽小,但聪明知礼。一日,在宫内御道上恰遇高拱等阁臣匆匆出来,他先就彬彬有礼地问候:“先生良苦从政!”众阁臣连忙谢道:“愿殿下勤学。”太子天真地说:“是哩,刚读完《三字经》。”稍顿,又叮嘱道,“先生们先歇歇吧。”一幅纯然可爱的样子。

    又一日,隆庆兴起,在宫中纵马奔驰,太子见了,连忙劝阻:“父皇,您是天下之主,一个人这么跑,就不怕摔了?”隆庆勒住马缰,久久抚摸其头,大为感动。

    太子对嫡母陈皇后亦非常亲近,皇后考问他功课,都能对答如流。因为有了这个小家伙,两宫之间竟毫无芥蒂,宛若一体。

    现在皇上病重,国之储君遇险而无恙自然是万千之喜。

    只是他们不知道随着那道闪电,一个来自后世的灵魂随之侵入了太子殿下的躯体,取代了太子殿下的魂魄。

    历史在这里发生了一个不小的转折。

    这时,乾清宫执事太监匆匆前来宣旨:

    “圣上宣内阁高大人,张大人,高大人紧急晋见!”

    高拱问道:“圣上龙体如何?”

    那太监一摇头,道:“阁老莫要多问,请速速前去。”

    内阁三大臣知道事情不好。跟着太监急急忙忙的赶去乾清宫。

    至哀无声!

    隆庆此时躺在御榻上,皇后和贵妃隔着垂帘坐在床边,太子立在一旁。

    高拱一行,肃然跪下。

    隆庆颤颤地伸出一只手来,抓住高拱的手,一面看着身边的皇后与贵妃,一面对高拱道:“朕……以天下累先生了……”高拱哽咽,哪里能说出话来。隆庆缓了缓,又说:“今后的事情,与冯保商榷而行。”高拱唯是点头。

    隆庆又示意,冯保便朗诵了一遍遗嘱。共两道,一道是给太子的,还有一道,是给顾命大臣的。

    给太子的遗嘱,有这样的话:“你要依三辅,并司礼监辅导,进学修德,用贤使能,毋事怠荒,保守帝业。”

    给大臣的则说:“东宫幼小,朕今方付之卿等三臣,同司礼监协心辅佐,遵守祖制,保固皇图。”

    读毕,床前哀声大起。高拱流泪奏道:“东宫虽幼,祖宗法度有在,臣等竭尽忠力辅佐。东宫若有什么障碍,臣不惜死也要排除。望皇上勿以后事为忧……”他且奏且哭,泣不成声。勉强说完,便放声号啕,引得一旁的皇后、贵妃也失声痛哭。

    冯保见不是事,使个眼色,两名小太监督慌忙扶起高阁老,示意退出。三位大臣遂蹒跚出宫,一路哀哭。

    隆庆又熬了一晚。第二天,五月二十六日,崩于乾清宫,当政仅6年。

    此后又是丧事、下葬和劝进新皇等一系列程式,到六月初十,皇太子登基,宣布第二年为万历元年。大明第十三个皇帝隆重登场,他,就是明神宗。

    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了。

    第二节

    当沈觉非发现自己变成十岁的万历皇帝时,唯有苦笑。

    上帝啊,虽然我不信你不戴十字架;真主啊,虽然我吃猪肉,嘲笑一盘散沙的阿拉伯;玉皇大帝啊,虽然我说你怕老婆软耳朵;王母啊,虽然我考证你长得实在很丑;老君啊,虽然我常笑你老倌儿没脾气;如来啊,虽然我说唐三藏是你的私生子;观音啊,虽然我说你活该一世无夫,可是,可是,你们也不用着跟我开这样的玩笑吧?

    回到明代当皇帝?!

    玩笑开大了。

    九天之上,参加宇宙神仙代表大会的各路神仙呵呵笑道,“小样,现在知道了吧。”

    “既来之,则安之。”沈觉非只得如此想了。

    凭借残存在体内的万历记忆,加之时时小心,步步在意,沈觉非很快就基本适应了这个身份。他身为太子,国之储君,举动都有一大群人跟在身边,大伴冯保,东宫赵尚宫奉礼近侍一大群人随时指点提示,几天下来倒也没出现什么差错。即便是有所不妥,众人见他不过是一个十岁孩子,遭遇如此大变,举动有异于常,也不会奇怪。

    六月初十,经过了一系列劝进、礼仪后,沈觉非坐上了皇位,改明年为万历元年。鉴于沈觉非年纪太小,在大臣眼中,还不具备独自处理政事的能力,因此政事实际上由万历生母李贵妃,司礼监冯保,内阁大臣一同处理。

    当天,内阁首辅高拱的第一封奏疏就到了,是《特陈紧切事宜以仰裨新政事》。

    这道疏内有大玄机。表面上,是建议皇帝如何处理政务的,一共五条,不胜其烦地讲了上朝该如何,见了群臣应说什么,奏章是如何一个处理程序,等等。关键是三点:一、要求“一切奏章俱发内阁拟票”;二、如果有不经过票拟就“内批”了的,大臣可以向皇帝问个明白才执行。最后一点,一切奏本都应发下,如果有不发的,那么原奏事者就要面请皇帝发表一个明确态度。

    这是项庄舞剑,意有所指。

    原来明朝宦官为害甚烈,英宗时候的王振,武宗时的刘瑾都是权倾一时,祸害不浅,至今士人思之胆寒。现在幼主登基,高拱害怕冯保弄权,故而上疏,设计限制太监权力。

    沈觉非知道明朝的规矩,大臣的奏疏由皇帝阅览后,要么扣下不发,要么交给内阁票拟,然后交给六部施行。现在内阁首辅上此奏疏,若是万历将他发给内阁,内阁首辅高拱票拟一个同意的意见,冯保的权力就大大受了限制。

    司礼监冯保稍一阅览,脸色即是一变,知道是冲着自己来的。一面将奏疏读给万历帝和李贵妃听,一面暗自思考对策。

    沈觉非有些古文功底,对明朝的那些事儿也多少明白一些,听着听着就大致明白了高拱奏疏的真正意图。他倒是想立即批准,印象中明朝太监也太猖狂了些,无论从哪方面考虑,都应该设法限制。但是考虑到自己还是一个“十岁的孩子”,沈觉非向李贵妃问道:“母后,该如何批呢?”

    李贵妃出身平民之家,入宫之后也没有过问过政事,还没多少经验,想了一会,问冯保道:“冯保,按祖宗规矩该如何处理?”

    冯保正自紧张,听李贵妃如此问,灵机一动,已经有了主意,躬身答道:“高首辅所言之事,祖宗都是定下了制度的,批示‘知道了,按照祖宗制度办’就可以了。”

    沈觉非略一思考,就明白了。暗骂,好个狡猾的冯保,批示一个“知道了”,等于没有作任何批示,既不赞成,也不反对,让内阁无可奈何;“按照祖宗制度办事”,那太监还不是照样弄权。好个太极手法,好个冯保。

    却听李贵妃道:“就这样吧。”

    一锤定音。

    母亲发话了,万历身为子女,也不便反对。

    冯保立即将朱笔递到了沈觉非手中,沈觉非有些无奈的写下了“知道了,按照祖宗制度办”几个红字。看着这些还算清秀的红字,沈觉非感到格外的刺眼。想不到自己做了皇帝,还是这般身不由己!当下意味深长的看了冯保一眼。

    冯保j计得逞,暗自欢欣,正巧对上小皇帝的眼光,心中莫名的一惊。多年伺候人看人眼色的他立马觉察到小皇帝这一眼大有文章,深黑的眸子中隐含着一丝淡淡的笑意,还有一丝淡淡的不甘。

    想到朱家皇帝处置大臣太监的手段,冯保就打了一个冷颤。

    沈觉非不再理会冯保,对李贵妃道:“母后,夜深了,请早些安歇吧。”

    沈觉非却是不能安睡,他知道不久高拱就要被罢免,由此开始了张居正的十年专国。历史上对张居正评价毁誉参半,但是沈觉非知道张居正虽然私德有玷,但确实是治世之能臣,医国之名手;如果没有张居正,明朝恐怕要早亡几十年。

    但是那都是自己来的那一个时空发生的事情了。

    在这一个时空,有了自己的参与,情况该有了不同,该怎样办呢?

    是无作为让历史像从前一样呢?

    还是参与其中,改变历史的走向?

    参与其中,就一定是好事么?沈觉非深深的怀疑,他明白自己只是一个常人,即使有了皇帝的权势,也未必能做成多少大事。穿越时空不是上厕所,以为认为回到古代,就可以改变历史创造辉煌的想法,在沈觉非看来,相当的不实际。

    他还记得王安石的教训,良好的愿望,完美的措施,结果了,折腾了天下黎民,北宋也在党争中灰飞烟灭了。

    可是如果自己不介入,那么要看着明朝灭亡,鞑子入关,剃发易服,从此汉家无衣冠么?

    神州陆沉!

    文明毁灭!

    天雨粟!

    鬼夜苦!

    不,决不!沈觉非低声道。

    既然上天给了我一个机会,就不能错过!

    也许我做不了千古一帝,也许我建立不了丰功伟绩,也许我最终会失败,也许我改变不了什么;但是我一定会坚持做下去,为中华为大明坚持下去,留下一些火种!

    想明白了这些,沈觉非长长的出了一口气:就让张居正放手去做吧,让他整顿吏治,清查钱粮,均平税收,训练军队,分化敌国。

    让他给我打造一个坚实的基础吧。

    我面对的敌人有西北的边患,北方的蒙古,西南的土司,东海的倭寇,东北的女真,还有漂洋而来的西洋人。

    从后世来的沈觉非深深明白:只有战胜他们,中华才能从烈火中重生!像凤凰那样新生!

    十年,给张居正十年时间。

    而我,也要利用这十年时间来熟悉大明,了解大明。

    知道了大明的底细,才能当好这个家!

    不知不觉间,已经旭日东升!

    此后政局激烈变化:

    六月十六日早朝时分,一行绯袍犀带的高官,迤逦来到会极门。没见着皇上,也没见到两宫,只见太监王蓁奉圣旨出来。

    各部首长一起跪下。只听王蓁高声道:“张先生接旨——”

    不等众人有思考的余地,王蓁便连珠炮一般念开了圣旨:

    “皇后懿旨、皇贵妃令旨:说与内阁五府六部诸臣,大行皇帝宾天先一日,召内阁三臣在御榻前,同我母子三人亲受遗嘱曰,东宫年少,赖尔辅导。今大学士高拱揽权擅政,夺朝廷威福自专,通不许皇帝主管,我母子日夕惊惧。现令高拱回籍闲住,不许停留。尔等大臣受国厚恩,如何阿附权臣,蔑视幼主?从今往后洗涤思想,忠心报主,如再有这等的,典刑处之。钦此——!”

    高拱伏在地上,越听越不对劲,当他明白过来后,不禁“面色如死灰,汗陡下如雨,伏地不能起。”

    晴天霹雳!

    这不可能,这怎么可能?乱命,乱命啊!

    但是,他已经被这突如其来的打击完全击溃了。结果与他的期望,相距太远。他头脑中只是一片空白。

    紫禁城、文渊阁、绯袍犀带……难道,这一切就将永远与他无缘了?

    在旁边的张居正连忙将他扶起,又唤了两个小吏来,将老头儿搀扶出宫去。

    张居正当日即升为首辅。

    不几日,另外一位辅政大臣高仪病故。

    此后便是他长达十年的“江陵柄政”时期。

    大明朝也迎来了一个新的时代。

    第三节

    时光飞逝,转眼已经是万历二年三月了,再过两个月隆庆皇帝的三年国丧就要结束了。想到此,万历皇帝沈觉非轻轻的笑了一声,这两年守孝,这样规矩那样礼法,可把他闷坏了。合上案上的书卷,伸一伸懒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