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书院 > 都市小说 > 永徽长歌 > 永徽长歌第6部分阅读

永徽长歌第6部分阅读

    “长孙大人,这件事就交给你了,一个月内给朕答复,若是你敷衍塞责,朕绝不饶你。”

    李治说这话的时候,笑容满面,没有丝毫的霸气,但众人都觉得他现在非常严肃。

    难道做皇帝都是这般,喜怒无常,让人看不出心中所想?

    李恪在一旁冷眼旁观,他对李治可以说是相当了解,但没想到他一坐上龙椅,变化竟然这么大?

    “好了,经济暂且揭过。”李治喝了一口茶水,高声道:“来人。”

    见小桂子进来,李治指着几位大臣道:“你差人告知急问大人的家眷,就说朕有事商榷,今天几位大人恐怕回去会很晚,另外准备一些便饭吧,朕也不是什么有钱人,就不要奢靡了,几位大人是不会介意的。”

    “是,皇上。”小桂子答了一声。

    “朕再来说一说这军队的问题。”

    李治一说到这里,几人的眉毛多忍不住跳了两跳,尤其是李恪,更是双眼直视着李治,想知道他现在是什么意思。

    “我朝以府兵制建军,自武德皇帝南征北战以来,颇显成效。朕思索再三,认为这是我朝现今最合适的建军之法。

    先皇亲征高丽未果,以各位看此因何在?”

    这里的人几乎都略通军事,且大都随太宗皇帝征战过,所以也多多少少有些经验,至于李恪,更是军事大家。

    看几位大臣都沉默不语,李治指着长孙无忌道:“舅父,这里您最有资格,要不您先说说?”

    长孙无忌抬起头,看禇遂良和高季辅都低着头假寐,心头不爽,于是沉吟道:“还是吴王殿下先说吧,老臣记性不好,还要想想怎么说呢。”

    李恪眼中寒光一闪,但也无法,毕竟自己只是一个藩王,比不得长孙无忌这个中书令。

    “那三哥,要不你就先说?”

    李治这么一说,李恪在也不能沉默了,只好道:“微臣鲁钝,不明所以。”

    李治深深的叹了一口气,心知李恪不敢留下话柄,只好兀自道:“那还是朕来吧,先皇只所以亲征高丽的原因,像是大家都是很清楚的。征其未果,只要有三:其一,高丽正值国内一统,我朝进犯,致使民心向背;其二,我军士气不足,君暮将疲;其三,”

    说到这,李治停了一下,意味深长的扫了一眼众人,加重语气道:“其三,战事久拖,士兵思农,无心恋战。”

    “想来大家都知道了,这也是府兵制的缺点,但以我朝之经济,又不得不以府兵制建军,无法实施募兵制。不过朕以为,需组建一支小部队的募兵制以待不时之需。平常时令其护卫京师,有战事就拉到战场,各位以为如何?”

    提到军队,几个人都开始谨慎起来,军权是一个臣子在君王中的价值所在,但这又是一个敏感的东西,有的时候,不如不要。就像现在,几位大臣都明白,李治初登基,肯定会揽权,若这个时候紧抓兵权,那可真是不顾死活了。

    “何为募兵制,请皇上详细道来。”李恪疑道。

    李治就很系统的解释了一下募兵制的基本制度,尤其是对募兵制与府兵制相较之优缺点,说的极为详细。

    “皇上,恕臣直言,募兵制对“经济”要求太高,虽然战力强劲,但仍不适合我朝。”李恪对李治提出的募兵之法颇为吃惊,而且李治把两种兵制的优缺点说的极为清楚,他深通军事,当然李恪就明白了李治的用心,当然下意识的不想李治多了一支护卫京城的军队,所以出言反对。

    “皇上,老臣认为此法可行,我们只需组建一小部分的军队以实验募兵制法,应该不会影响我朝的财政。”

    长孙无忌一听之下,立刻表示了支持。

    “微臣认为可行。”高季辅不说则已,一句话就将众大臣拉到了支持李治的这一方。

    李恪说完之后就后悔了,盖因为这关系到他内心最隐秘的想法,所以说话的时候就欠考虑了一些,虽然李治并未表现出特别的关注,但李恪现在却不会在天真的认为李治并没有注意了。

    之后七人又就具体的细枝末节讨论了许久,才终于敲定了这一增军方案。

    “这募兵之法,就请长孙大人最后核对后交中朝大臣们讨论。好了,几位大人也都累了,走,朕今天也算是道东,请几位大人吃顿便饭。”李治站起来,看几人都李恪站了起来,只高季辅的身体晃了两晃,也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

    “走吧,三哥,你扶下高大人,高大人年事已高,朕都有些于心不忍了。”

    高季辅不似旁人那般对李治恭敬,苍笑了一声:“能让皇上挂心,老臣真是荣幸,皇上放心,我这把老骨头还能折腾几年,想是能帮皇上平定内闱。”

    李恪对高季辅还是很尊敬的,毕竟是老臣了,高季辅和许敬宗两个人是当时有名的文学领袖,许敬宗这个人比较张扬,不懂得收敛,所以更多的人喜欢高季辅这样比较内敛的人,李恪也不例外,在他看来,他比长孙无忌可爱多了。

    第二十一章 分配任务之玄机

    皇帝要请客,即使是李治交代了要节俭,可谁敢呢,做的多了皇帝也许只能说几句,毕竟那么多老臣在,他不可能说重,但若是太简单了,那可就指不定被皇帝怎么着呢。

    筵席摆在了望月亭,时至盛夏,虽然殿内凉爽些,但相对的也比较阴郁,李治不喜欢,他还是喜欢露天用餐。

    “朕还是挺怀以前大家陪朕吃饭的时候的,禇大人,好像就你没和朕吃过饭吧。”

    趁着上菜的功夫,李治笑道。

    “回皇上,臣没这么福分。”

    “什么福分不福分的,”李治高声道,“不要客气,大家都是朕的长辈,很多都是看着朕和三哥长大的,在朝堂上有君臣之礼,在这儿还讲究那些什么,喜欢吃什么尽管说,朕叫御厨去做。”

    望月亭下是一个不大的池塘,里面游满了各种各样的金鱼,霎时可爱。

    几个人有说有笑,虽然不一定是真心,但起码在外人来看,是一副君臣和睦的风景。

    “三哥,这是龟兹进贡的葡萄,非常好吃,来舅父,这个是西域的西瓜,大家都尝尝吧。”

    李恪吃了一个葡萄,感觉有一种特别的味道,是很好吃。

    “皇上,这似乎不是中原的产物吧。”

    李治微微一笑,“这是西域的贡品,不过三哥不必担心以后吃不上了,朕已经把种子都准备好了,这种水果,在我朝的兰州一带种植就可以,不过对农技的需求很高,三哥,朕想托你办件事儿。”

    李恪一愣,心想李治这人怎么变的这么快,一会儿吧,皇威十足,一会儿又平易近人。现在更是有些询问的意思了,似乎是在求人办事儿了。

    李恪刚要说话,李治突然面容一僵,继而道:“三哥,这事儿还是以后在说吧,来,几位大人尝尝,这可是葡萄酒,用葡萄酿造出来的。”

    高季辅端起夜光杯仔细打量了一番,又闻了闻里面的酒,心疼道:“皇上,这太奢靡了吧。”

    李治被高季辅一副心疼的样子逗得哈哈大笑,一边笑一边道:“高大人不必如此,这个夜光杯就赏赐给大人吧,虽然现今这葡萄酒确实很稀少,但待我朝的葡萄能收了之后,自然就不算什么稀有之物了。”

    “没想到这番邦竟然有如此美味啊!”于志宁泯了一口酒,赞道。

    李治看他那副痴迷的样子,知道他是爱酒之人,当即道:“于大人若是喜欢,就送你一些好了,反正朕不太喜欢这葡萄酒,不过朕倒是喜欢这西域的食物,口食之欲,朕却是舍不掉。”

    “皇上说笑了,皇上喜欢什么叫臣子去找不就好了,喜欢吃,也不是什么罪过,比之喜欢声色犬马要强多了。”

    高季辅这番话可谓是意味深长,李治点点头道:“虽说朕是天子,但毕竟还是凡躯,怎么可能没有缺点,大家都一样,只是相互弥补罢了。不过这皇宫里的东西,朕吃一辈子也吃不完了。”

    这顿饭一直吃了将近一个时辰,期间众人都没有谈论朝政,不管是长孙无忌,禇遂良,还是高季辅等人都对李治如此熟悉各种菜肴和水果而吃惊,但又都不好说什么,这也不是什么大错,在说李治也没到谁家去抢,也没下什么征集水果的诏书,虽然高季辅想说‘勿以恶小而为之’,但又不想破坏这得之不易的气氛,只好放在心里,想着以后找个机会在说。

    午后的阳光有些慵懒,但仍然洋溢着火热。李治吩咐准备了冰梅汤后又带着众人回了政事堂。

    “好了,朕不想打扰你们休息,但这事情还是早解决的好,拖并不是一个好习惯。”

    还是体恤下臣的开场白,李治却丝毫不觉得脸红,也许是当了皇帝脸皮变厚了吧。

    “朝政部分以前一直是由长孙大人主管的,朕新登基,想重新划分疆域,丈量土地。察均田制的实行情况,令准备对朝中官职进行改进,希望能更加的合理化。长孙大人,这件事很重要,但大人已经有了差事,朕也不能差遣疲兵,就着禇大人和高大人共同办理此事,这里有几点建议,希望两位大人做个参考,这个不急,只要在九月之前报上来就可以。”

    说完,李治把早已经准备好的关于精兵简政的方针交到了禇遂良的手里。说是精兵简政,其实是李治根据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的官员分配情况对唐朝官职进行了优化,删减了一些无用的,又加上了一些有用的官职,总体来说其实是只增不减。

    “是,皇上。”

    禇遂良往高季辅看了一眼,把纸卷了递给高季辅,高季辅接了怀揣了。

    两个人都心知肚明,说是建议,其实也就是圣旨了。

    长孙无忌没有反对,毕竟还有禇遂良在那里,两个人官品相当,禇遂良也是老油条了,肯定能处理好这事儿。

    “经济、军队、朝政均以妥当,那朕就说下一件,就是关于科举制度的革新。”

    李治说完,拿出六张黄麻纸,上面就是李治与玄奘讨论后的关于科举改革的七条意见。

    几位大臣都仔仔细细的看了一遍,李恪虽不太懂这些,但众人都在看,也不好呆着,只得也从头看了一边,虽有些领悟,但毕竟必不得那些主管这方面的臣子了。

    (这七条在第十九章,还不算远,大家应该还记得吧。未免有注水之嫌,这里就不重复了,有兴趣的大大可以回去看一下)

    “几位大人对这些有什么意见,尽管提出来,大家商议嘛。”

    李治摆出很大度的样子道。

    “皇上,这第一条——”禇遂良疑道。

    “国以民为本,禇大人也要考虑一下贫民百姓嘛,毕竟我朝人数最多的还是贫民。当然,对他们的要求可以严厉一些,这样行吗?”

    李治问了一句,却没有人敢回答,禇遂良也不说话了。

    “皇上,这第二条的时间设定不甚合理。”张行成道。

    “这只是朕初定的一个章程,时间需要斟酌改进的。”李治点点头,向张行成笑了一下。

    “这第三条

    ……”

    之后就是几位大臣轮番质疑,幸亏李治准备充分,才一一化解。

    “皇上,这第七条似乎闻所未闻。”

    李恪终于找到一个机会问了一句,虽然这是不能在浅显的问题了,但总比干坐着强。

    “这自然学,”

    一提到这个,李治就兴奋了起来。

    “你们可发现纸张上的字有些异样吗?”

    “皇上,这字僵硬的很,似乎不是毛笔写上去的。”禇遂良答道。

    几人纷纷点头称是。

    李治也知道禇遂良虽然是自己要清除的对象,但毕竟是初唐四大书法家之一,对于书法是很有研究的。

    “这些不是人写上去的,这些是印上去的,就如同玺印一般。”李治解释了一句,众人就都明白了。

    “想必这印的速度比写要快许多。”李恪若有所思。

    李治随手拿起一本不太厚的书,放到书桌的中间,指着道:“这书一天可以印上千本,加之装订,检错,不出五天就可以完成,当然,这都还是初期,刚刚开始,若是等这技术成熟了,会更加多。”

    李治说这话的时候,异常的得意,声音都有些高昂,就好似印刷术是他发明一般。

    几人倒吸了一口气,虽然已经猜到了会快很多,但如此之迅速,还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

    看几人都没意见了,李治道:“这就交给剩余的张大人,于大人处理吧,也是在下次中朝时交文武百官商议。几位大人若有本奏可以留下,没有的就可以回了。”

    又谈论了几句,李治就下了逐客令,他可是一点都不客气。

    众人都没有什么事,只李恪留了下来。

    第二十二章 杨妃之命运抉择

    皇宫对李恪来说并不是一个陌生的地方,尤其是座落在太极殿西北的兰林宫,因为那是他的生母杨妃住的地方。

    “三哥,朕登基时没有立皇太后,是因为先皇并无指示,而母后又不愿意要这个虚名,朕也无法,只能把兰林宫更名为安宁宫,又按着皇太后的规格置办,你不会怪我吧。”

    走在往安宁宫的小路上,李治笑道。

    李恪尴尬的笑了一声,“怎么敢呢,皇上,真是谢谢你。”

    李治丝毫不介意他话里的毛病,心知这杨妃是李恪的软肋,就可能自己如何拿捏了。

    刚走到安宁宫的外围,就见太监宫女都在外面站着,侍卫在外圈守着。

    “皇上驾到!”小桂子看众人竟然都没有注意,连忙喊了声,他的相好的,那个叫小怜的小宫女就在这里,小桂子可不想皇上一怒之下把一众全部发配充军。

    李治看众人都跪下了,说了声平身,拉着李恪就往里走。

    “皇上,太娘娘刚刚说。”一个小宫女拦住了李治,刚说了一句,看小桂子直使眼色,才看见李恪在后面,结巴了两下,又继续道:“皇上,刚刚太娘娘吩咐,没有她的命令,谁也不准入内。”

    李治两兄弟对视了一眼,李治并没有生气,他只是奇怪,平常只吃斋佛的娘娘今个儿怎么会如此这般神秘。

    “那你去通秉一声吧,总不好叫皇上等着啊。”小桂子看皇上没有生气的样子,不禁谢天谢地,连忙上前打圆场。

    那宫女就是小怜,听小桂子一说也知道不能让皇上等着,走了两步到内房,刚要说话就听见里面娘娘喝了一声。

    “谁?”

    小怜心中奇怪,娘娘怎么会知道我来了,但口中还是不敢怠慢,忙高声道:

    “太娘娘,皇上和吴王来了。”

    里面扑通一声,又传来手忙脚乱的声音,过了几息才又听见太娘娘道:“叫皇上和吴王进来吧。”

    这个杨妃可是大名鼎鼎的人物,李治登基后也来看过两次,杨妃不愿意称皇太后,而太宗其他的妃子还不被李治放在眼里,李治索性就名义上不设皇太后,却按着皇太后的规格和权限为杨妃配置了仆人,侍卫和宫女。这还可以顺便向李恪示好。

    再说杨妃确实是一个淡泊名利的女人,一生侍佛,从不染指朝纲。

    而最令李治放心的就是唐玄奘对她给予了及高度的评价,李治甚至因为他过分的夸奖而恶意的想两个人之间是不是……

    杨妃自称太娘娘,见两人的地方正是平常侍佛的佛堂。

    佛堂里供了一座观音神像,神像通体雪白,似乎是用汉白玉雕刻而成。

    杨妃正在门口迎着两人,见两人同来,脸上透着高兴。

    “皇上,恪儿,真难为你们来看我这孤家寡人,这里也没有坐的地方,要不然咱们出去坐坐吧。”杨妃这一说话,仍芙蓉如水的面容上淡起了阵阵笑意。

    杨妃走在最前,李治和李恪两人跟在后面,不分前后。

    安宁宫里有一个小花园,不过花园里只有一条长椅。

    “来,恪儿,坐这里,皇上做这边好吗?”

    杨妃坐在中间,把李恪揽到右侧,指着左侧空出的椅子对李治说。

    李治欣然坐下,知道唐朝以左为尊,杨妃这么做,肯定不是无意而为之。

    也许这是她的明哲保身之策吧,在这个时代,若是杨妃真的是一个争强好胜的女人,他就不可能平平安安的活到现在,还这么滋润。

    “恪儿,你今天是特意来进宫看望母后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