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书院 > 都市小说 > 永徽长歌 > 永徽长歌第18部分阅读

永徽长歌第18部分阅读

起,高句丽兵的武器齐刷刷的扬了起来。万文立知道,在一次号角声,他们就该冲锋了。

    “咚咚……”

    一阵急促的鼓声突然响起,万文立脸色剧变。听着声音,竟是从城的临海面传来的,难道盖苏文那老贼——

    “哈哈——”万文立凄惨的笑了一声,没有想到自己想轰轰烈烈的守城而死都不得,盖苏文啊盖苏文,不愧为老狐狸,即使到了最后,你还是喜欢奇袭。

    金城临海面有一处海滩,那边金城的城墙比这边整整矮了半截,况且如今几乎所有的兵士都在这边守城,若是高句丽兵到了那里,可真是入金城如入无人之境了。

    万文立笑了两声,有停住了。因为前方的高句丽军也停住了,本来准备冲锋的士兵交头接耳,明显有些混乱,似乎他们也不知道这鼓声是哪里来的。

    然而没疑惑多久,天地间猛然传来比鼓声更加震撼人心,更加惊心动魄的巨响。

    “唐——风——”

    噗通——

    万文立吃惊过甚,一下子从城墙上栽了下来。

    这一声唐风,如同穿金裂石一般,一下子击穿了无数高句丽士兵的心,听这声音,唐兵的人数,只比他们多,不必他们少。

    “吹号,攻城。”

    盖苏文铁青着脸,没有时间疑惑哪里来的唐兵,反正不是自己的身后就是了,金城近在咫尺,若是今日不能拿下,被唐兵抢了先,那日后恐怕是在也没有机会翻盘了。

    万文立刚爬上城墙,就听见他等待已久的呜呜的声音,大惊之下,用尽平生的力气大喊道:“唐兵已经进城了,我们守住半个时辰,高句丽兵就完了。大伙儿拼死也要给我守住。”

    高句丽的百姓本来就暗自怀疑,听万文立如此一说,皆喜形于色,在他们的心中,这时的唐兵,简直比他们平时拜的神灵还要亲切。

    金城的东城门缓缓的打开了,城中的百姓欣喜而有崇敬的看着无数唐兵从船上下来,浩浩荡荡的往城中而来。那声势,连身后的海浪都远远不及。

    “来的刚刚是时候。”

    听到远处的号角声,薛仁贵笑了一声,扫了一眼金城的城墙,一摆手,呼啦一下子,前方的士兵冲进了金城。

    ………………

    “契苾何力!”高阳洲惊慌的看着自己身前这个威名远播的大将,心中不知怎么的,突然有了一丝安慰,还好,败在他手里,还不算丢人。

    要说这高阳洲也够倒霉的,被唐兵火烧了城墙之后,无奈之下退到城内,本想打个巷战,可士兵和百姓都不愿意。这里又非空城,若是真的巷战,唐兵肯定会不分士兵百姓一众屠戮,再说唐军的火器如此厉害,若是惹毛了对方的大将,真的将这城焚了。那恐怕是没有人能够逃出那如苍天震怒一般的烈焰。

    契苾何力冷哼了一声,怒道:“如今你怎么肯献城了,哼,非要把你们打怕了,打软了,才肯屈服,真是奴性十足。”

    高阳洲的脸刹那见变的通红,刚要反驳,契苾何力又道:“我没有时间和你在这里磨牙,高茫,交给你了,我要如今高句丽的动向。至于他的命,随你的变。”

    事到如今,高阳洲知道,自己恐怕是要受苦了,他内心急转,让他吃点小苦,他也不反对,可若是把姓名赔上,那就不值得了。

    “看来只好投了唐军了。”高阳洲暗自算计,到底应该把握一个什么火候才对自己最有利呢。

    可惜没有人理会他,高茫压根就没打算收降,直接把高阳洲扔给手下逼供的人,临走前还做了一个杀头的手势,而高阳洲的命运,就此而定。

    “将军,我们何时出发?”

    契苾何力悠然的在太师椅上喝着茶水,听的高茫一问,才安然道:“修整一晚吧,刚刚传来消息,薛仁贵那边已经把盖苏文拖住了,他那边拖住,我们这边就好办了。”

    高茫愣了一下,他还真不知道这事儿,想来是自己的传讯出了些问题,竟然比契苾何力得到的情报还要晚了。

    “看来这次皇上交付的任务,并不难完成啊。”

    契苾何力长叹了一声,语气中,有微微的落寞。

    ………………

    “比预料中还要顺利一点。”

    李治翻看了战报半晌,有些欣慰的道。

    “怎么,皇上,打胜仗了?”西越凑到身前道。

    李治点点头,喜道:“这次他们打的不错,看来收高句丽有望。”

    “那皇上为什么亲征呢,听别人说,先皇可喜欢亲征了。”

    李治看着一脸疑惑的西越,无比头疼她的天真,可又没有是办法,这话她也毫无顾忌。

    “朕本来就不喜欢屠戮杀伐,那流血的战场,只会叫人发疯,而一个君主,又要时刻保持清醒的理智,我怎么能比得上先皇呢,先皇文治武功,从古至今,还无人能相提并论呢。”

    西越不相信似的又仔细打量了李治的脸一下,突然笑了。

    “若是皇上如此对别人说,恐怕没有人会相信的,谁都不会相信,一个挑起两国战争的皇帝,会是一个心软的人。不过既然皇上对我说了,那我就只好信了,要不然皇上也没有一个真正相信你的人。”

    李治一把把西越拥在怀里,感叹道:“是啊,只要你相信就好。”

    西越的脸通的红了,挣扎着推开李治,跳了好远。李治心里惋惜的摇摇头,这个西越,总是若即若离的,本来还以为她喜欢沈从,可那时却推荐沈从出关,看来自己的猜错错了,可若说他喜欢自己吧,却又总是离自己很远,让自己触摸不到。

    李治当然不缺女人,所以他也不会真如皇帝一般对女人有强烈的占有欲,他只是纯粹的从欣赏的角度看着他生命中每一个值得他看的女人,这样他才活的像自己,活的像一个心怀热血的中国人。

    七十五 朝堂巧现骆宾王

    午后的日光让人感到慵懒,每个人的眼圈里都有了些倦意,可这些站着的文武大臣们,谁都知道,现在可不是瞌睡的时候,天威震怒,若是稍有不慎,殃及池鱼,岂不冤枉。

    李治怒气冲冲的回到两仪殿,冷眼扫了长孙长孙无忌一眼,看他在那里假寐,冷哼了一声。

    李治这次是真的怒了,自己在芙蓉园逛的好好的,没想到上来个书生就要告御状,书生口口声声说自己曾经有幸一睹天颜,可这话谁信呢。长安城里见过李治的人确实不在少数,可一个普通的书生上来就说见过李治,李治说什么也不相信,再说了,谁的画像都可以传,皇上的画像,谁有胆子传?

    这次李治在芙蓉园可是露了大脸了,这天也不知道怎么的,似乎整个长安城的读书人都知道皇上今天要来似的,李治终于知道,什么叫做众目睽睽之下。

    冷眼将文武百官扫了个遍,最后李治还是将目光停在了长孙无忌身上,这个老狐狸,这几年一直没有抓住他的尾巴,也就这么由着他,反正他的权利只是表面上很大,但实际上几乎都被李治抽空了,李治还在琢磨着,他们难道就不垂死挣扎一下吗。

    “宣那书生上来。”

    又呆了半晌,李治咬牙道。

    不一会儿,自殿下走上来一个书生,百官偷眼一看,顿时感觉有些可笑,心想怪不得皇上发飙,这个书生,实在是——

    实在是太小了。看他身高,也就十三四岁,即使在少年早成的古代,众人都有些啼笑皆非。如今一个三尺孩童,竟然嚷嚷着要告御状。

    说是孩童,可这书生礼数齐全,三跪九叩之后,跪着等李治发话。

    李治已经平复了自己的心情,但还是狠狠的瞪了长孙无忌一眼,明摆着告诉他,要给他好看。然后把眼光转向殿下跪着的人,问道:“你要状告何人啊?”

    那书生丝毫慕初次见君王的觉悟,声音四平八稳的道:“皇上,草民青州骆宾王,为天下书生请命,状告我主万岁,私改圣贤,亵渎我巍巍中原之文化。”

    “扑通——”

    群臣疑惑的抬起头,猛然间又低下头,谁都装作没有看见李治从龙椅上摔了下来。

    骆宾王的话太过骇人,以至于竟然没有人出来喊大胆了。

    当然,文武百官都不知道,李治不是因为骆宾王要告的是他而吃惊,而是本身就对骆宾王的出现吃惊不已。

    “这个骆宾王怎么会来京城呢,唐风怎么也不和我说。”

    李治整了整身上的龙袍,咳嗽了一声,看下面的人都巍然站立,不禁佩服他们的修养,竟然没有出声,又看了一眼骆宾王,才柔声道:“哦?你说你要告朕,说说看。”

    骆宾王凛然不惧,高声道:“皇上要改革文字,我唐唐数千年中原文化,岂不是要因为皇上而流失殆尽?当然秦始皇焚书坑儒,遗臭万年,莫非圣上你也要效仿?”

    李治早就知道骆宾王是一个胆大包天的人,又是一个倔强的书生,想来这也应该是别人授意,他刚好有这意向,就被利用了而已。

    不过文字改革确实比李治想象中的难度要大的多,现今只有长安书院,这天子脚下的书院,才开始普及简化字,而其他的地方行政,根本就是任你百般命令,他自安然不动。

    文武百官本来就对这事儿比较反对,看如今这骆宾王如此明说,都禁不住交头接耳,一个个都在思虑,皇上会将这书生如何如何。

    在他们的眼里,甚至是长孙无忌的眼中,这书生都死定了,改革初始,皇上一定会找人来开刀,这也是为什么百官都反对这项决定,却少有人出来说的原因。如今突然站出来一个不怕死的书生,还在大唐的百姓面前将皇上的真面目揭穿,他不死,他才奇怪了呢。

    不过李治显然没有像他们想象中的大怒,反而很和气的对骆宾王说:“恩,不错,你说的有些道理,不过朕可没有焚书坑儒啊,朕只是推行简化字,并没有强迫你们去学是不是?”

    骆宾王反驳道:“那皇上还下旨说三年以后,科考全部要用简化字?”

    李治嘿嘿笑了两声,感觉似乎有些龌龊,才止住道:“朕只是要自己身边做官的这些用简化字罢了,至于你们全天下的书生,随你们的便,中原文字寓意深刻,博大精深,朕可没有断了他的意思。”

    骆宾王一时语塞,这皇上说的看似合情合理,但科举用简化字,那全天下的书生还是非学简化字不可,寒窗苦读为的就是一朝能榜上高中。

    李治见他不说了,起身对百官道:“众位大人都回了吧,阎立德留一下。”

    “是,皇上。”百官鱼贯而出,长孙无忌回头看了骆宾王一眼,眼中阴霾一闪即逝。

    骆宾王对于皇上对他的态度百般不解,自己一个无名书生,竟然得皇上如此看重,本来自己说话就很重,而且都是大逆不道之言,而皇上在百官面前,竟然神色不变,丝毫不放在心上。看来这个皇上,心胸还是很开阔的。

    一路上,骆宾王脑筋急转,自己真是撞了大运,非但没有被皇上杀头,而且被带进了宫,自己这一辈子,恐怕就只有这一次进宫的机会了。

    不过伴君如伴虎,若是皇上想秘密的杀掉自己,那可真是太冤枉了。骆宾王一会高兴,一会又忐忑不安,虽然来的时候,已经有了死的觉悟,但事到临头,他还是有些揣揣。

    带着两人走进了御书房,李治才收起笑容,严肃的对阎立德道:“阎大人,你是工部尚书,自然应该懂得土木之学,你来说说,我大唐如此辽阔地域,哪里最适合建造一座能照应四方,且地理优越的城市?”

    阎立德看着硕大的大唐地图,心头一惊,暗自揣摩,难道皇上准备迁都,这可是大事儿啊,看样子自己竟然是先知道的,这难道预示着自己将被皇上看重了吗?

    心中微微有些喜悦,阎立德看了一眼地图,指着一处地方以极为确定的语气道:“皇上,该是这里。”

    李治哦了一声,思索了一会儿,才道:“朕准备建造一座堪比拟长安的城市,这可是名垂青史的机会,你下去准备,给朕递交一份对这城市的详细需求分析出来,这里要有地理上的,经济上的,军事上的。你自己需要什么人,自己去找,一个月后,给朕交上来。”

    阎立德喜形于色,若是真的由自己主建一座城,那无论自己名声功绩如何,这史书上,肯定要垂上自己的名字了,这好事儿,可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

    遣走了阎立德,李治才对身体已经微微发抖的骆宾王道:“朕记得你就是那个青州什么县令的儿子,七岁做了一首‘鹅’,是吗?”

    骆宾王大吃一惊,他哪里会想到,皇上竟然知道自己。

    “你这几年是不是在道王那里供职?”

    李治见他不答话,又问道。

    道王?

    骆宾王也是冰雪聪明之人,只一刹那就明白了皇上不杀自己的原因,心中暗自吃惊的同时,也知道皇上不是欣赏自己,而是现今需要自己,而当自己的话都完了,那就没有什么价值了,到那个时候,自己的性命可就危如累卵了。

    李治自然有他自己的想法,东北方的战事已成定局,胜利只是时间的问题,两个月的时间,足够那边安抚人心了,而他的目光,自然就从东北方收了回来,转而放到了别处。

    唐初时外方的王侯权利都不是特别的大,况且大多是忠于大唐的,有一部分还是皇室。道王李元庆,自然就是其中之一。

    而李治对李元庆的关注,也从来都没有停住过,因为他还需要这位政绩卓著的王爷,辅助自己平定战后的民乱。

    七十六 朕是苍天之子!

    高句丽的战报还是每天准时的送到李治的手里,让他感到高兴的是,盖苏文显然还没有达到能与薛仁贵或者是契苾何力任何一个人抗衡的地步,更让李治欣慰的是,太宗皇帝亲征时,领军将军皆是举事名将,诸如李世绩、契苾何力、李道宗、薛仁贵之类,仍没有能拿下高句丽,虽然他明知道这是因为特定的历史时期的愿意,可他内心里还是有小小的虚荣心。

    只是打了胜仗他很高兴,可骆宾王这里,就有些头疼了。

    这个名垂青史的才子,是李治非常看重的,无论是他的文才还是胆识,这与禇遂良不同,对于禇遂良的处置,其实对两个人都好,但骆宾王年轻气盛,正是大展拳脚的时候,若这个时候受了大挫折,心灰意冷,却不好办了。

    在有一件事,那就是文字改革,这远远要比李治预期的困难的多,有时候,李治真想杀几百个人来以儆效尤,可他不能。以前的时候,看电视剧,觉得魏征力谏的时候,李世民忍让如斯,简直是丢尽了皇帝的脸,而且也不怎么真实。现在才知道,不是李世民想那样,而是他不得不那样,否则就保不住他善纳谏的美名,而在民众间他的威信就会下降。

    秋日的凉风如今却让人感到有些烦闷。少有人能看得出,李治看似悠闲的步子里,蕴含这几多焦心忧虑。

    当然,至少西越能看得出来,皇上不知道,可她知道,一旦皇上有烦心的事情,总是会不由自主的把拳头松了又攥,攥了又松。

    “皇上,不如摘花瓣吧。”

    李治愕然的接过一朵娇艳的鲜花,西越又伸出葱白的手指,指着花瓣道:“一个花瓣就是一件事儿,皇上把他们全都揪下来,自然就没有烦心的事情了。”

    李治没有说话,只是感觉似乎又回到了熟悉的年代,自己坐在公园里,无聊的看一个女孩子在那里对着鲜花撒气,恨恨的撕扯着花瓣。

    “可惜你终究不懂。”李治叹了一声,真的开始一片一片的将花瓣揪下来,当然,他心里想的,不是将那些烦心的事情放下,而是该怎么解决。

    也许所有人都不这么认为,但在李治的眼中,高句丽直属小事,灭高句丽,一是因为确实是时机已到,而是因为李治的小小的私心。他想证明,虽然没有人看到,但他还是想证明给自己看,自己并不比以前的李治差,至少他高宗,在五年之后,才有机会灭了高句丽,而自己这个催化剂,却让大唐发展的步伐生生的拔起了五年。

    当然,对于人口迁徙的控制,他做的也远远比高宗迅速,当然,并不一定比高宗好,但至少在短短的三年的时间里,关陇一带的人口向东流?br />免费小说下载shubao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