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书院 > 其他小说 > 凤逆九天 > 凤逆九天第15部分阅读

凤逆九天第15部分阅读


    珊瑚刻盘青玉尊,因之假道入梁园。梁园山竹凝云汉,

    仰望高楼在天半。翠幕兰堂苏合薰,珠帘挂户水波纹。

    别起芙蓉织成帐,金缕鸳鸯两相向。茵饰地承雕履,

    花烛分阶移锦帐。织女西垂隐烛台,双童连缕合欢杯。

    蔼蔼绮庭嫔从列,娥娥红粉扇中开。黄金两印双花绶,

    富贵婚姻古无有。清歌棠棣美王姬,流化邦人正夫妇。

    明拓高延福墓志铭:

    唐高延福乃高力士之父。早年力士在宫中因事坐累被遂,高延福收养为子,故冒其姓。高延福后因高力士之故而扬其名。高府君墓石明时尚存,后流失至农家。后农家欲改为柱,为清乾隆时毕阮购得,石赖以不毁,然字已多残损磨灭。此拓则仍完美,当是明时旧拓也。至可珍贵。是册后有前人详跋。

    第五十七话 词中有誓两心知

    据说新城长公主出嫁之日,风和日丽,绵绵下了几天的雪,在公主凤鸾出皇城的那段时间,也为此停下。

    韦正矩披红一身坐在高头大马上,平日里的温文和煦多了几分得意之气。按照婚礼习俗,新驸马带着迎亲队伍在袅波殿前仪式般喊了声“新妇子出来”,便见新城长公主在众人的簇拥下登了车。

    “吉时已到!”

    内侍一声高唱,喜乐奏起,彩车便在百余人迎亲队伍下开始摇晃起来,向前推进。很快的,整齐划一的皇家仪仗队迎上,前后连绵数里,浩浩荡荡。

    坐在美轮美奂的彩车内,出来宫门那一刻,李如荼耳中喜乐声中又听到了更盛的欢呼声,想必京师已万人空巷来看公主的婚礼。彩车行至中途,百姓接过喜童撒来的喜果金钱,一边大声道喜,一时热闹非常,几次彩车都过不了人潮汹涌之处。

    李如荼悄悄掀起盖头一角,偷偷隔着窗纱看去,在那太阳沉下天地交界的地方,残留着一抹淡淡的霞光,云朵色彩由绯红到粉红,渐渐暗淡下去。唐代的婚礼和现在不同,是在黄昏时分进行的,所谓“昏礼”。李如荼曾经以为自己将穿着白色婚纱挽着父亲的手臂,走过长长鲜花铺撒的红色地毯走向新郎与神父,此刻却坐于公主大婚特制彩车内向着未知命运慢慢驶去。

    为了一睹公主风采的百姓一路跟随到城门下,眼看彩车与队伍慢慢消失在视线后才带着余庆散去。

    此时空中又缓缓飘落雪末,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李如荼心中暗暗与过往道别,在渐渐寒冷间睡了过去。

    润州远离京师千里,为体贴新城长公主此行足足走了月余,到了新城公主府,已经是浓冬之际,在抵达时免了下婿转席遮扇的习俗。受了夫家觐见之后直接开始拜堂了。好不容易坐上喜床,李如荼已经觉得周身欲裂,坐在满是喜果的床褥上,她感得极是不适。

    身边的是李明为她张罗的两个婢女,真的是同胞姊妹,姐姐十六岁唤作千树。妹妹小三岁唤作万树,这女孩儿一般皆是以花儿起名,这对姊妹却以“树”为名,想必是多少有点功夫底子的。一个多月相处下来,李如荼很是感谢李明的帮助,这两个娃儿性格随和聪敏,却不深沉,实是适合她地脾胃。

    院子似乎有些声响,万树连忙跑去窗户前一瞧。乐呵呵地回头道:“禀公主,驸马爷到了。”

    李如荼心中一紧。龙凤烛所出地明亮柔和地光线此刻透过从头披到肩地盖头刺了她地眼。旋即驸马已经到了门前。唤了声:“韦正矩求见公主。”

    千树万树看向喜床公主方向。见她点点头。便欢喜地开了门。亲友们长揖之后离去。剩下操办仪式地喜娘喜童。以及新科驸马。带了酒气地韦正矩。仍是眼中清明。有礼一揖迈进路房内。

    韦正矩显然有点兴奋。强压着心跳得快蹦出胸口地感觉。接过喜娘系着红绸地金箔秤杆。握在手中。道了声:“得罪公主了。”。便缓缓挑起盖头。慢慢地新娘低头状似羞涩地模样出现了。韦正矩深深吸了一口气。将滑落地盖头递给公主。

    李如荼不想接。却无奈见他停在半空地手在烛光下如暖玉般。着柔和地光。只得伸手去接。手上不觉碰到对方地手。那一瞬间。李如荼似乎听到韦正矩渴望地声音。紧接着。他有力地手指一握。拉住了她地手。把她从床上扶了起来。

    李如荼呆呆地望着他。他眸中。似是得到了等了千百年地宝物般。闪耀着激动欢喜地光芒。

    李如荼深切地感受到。他确实是真心喜欢自己地。过去地已经过去。她是否能忘怀过去重新开始。他是否真地能给自己带来幸福呢?

    新房内没有前厅的喧哗,却在熠熠的烛火中,隐隐听到对方的心跳声。

    他们就这么对望着,直到喜娘上前道喜,命打扮喜气的童男童女捧上用彩线牵着地七彩玲珑玉杯,说了一大串的吉庆话,便催促他们喝下合卺酒。

    之后,两人在喜娘指导下对拜,分别上了喜床坐下,向床下喜童散掷金钱彩果,口中念道:“今夜吉辰,新城长公主下家韦氏。伏愿成纳以后,千秋万岁,保守吉昌”。

    在一系列的仪式过后,喜娘把两人尾打了个结,名曰:结夫妻,便领了赏钱欢天喜地退下了。

    随着众人退下,室内只余二人促狭地眼观鼻,鼻观心。

    “你仍是……放不下他么?”他艰难地开口询问,那是喝了酒壮胆之下才能道出到话语。

    过了许久,李如荼点点头,诚实道:“是。”

    这个字,划伤了他的心吧?李如荼感觉到对方的轻微颤抖。

    她不能骗他,也不能骗自己。

    他面上掩饰不住的失望很快地被收起来,启唇张了,却说不出话来,半晌才道:“我等你。”

    李如荼禁不住抬脸看他,他也同时转脸与她对视。

    这次与方才幸福洋溢的眸子不一样,是坚定又带着期待的。

    李如荼脑中响起当日在荣承闺院内赏菊时,他曾笑如三月,道:“此菊虽无绿牡丹的华贵傲然开放,又无玉芝初放地芳香诱人,却独有自己特殊的美。”这等气度似乎是与生俱来般,给她一种暖在心头的感觉,就好似面对困惑或黑暗时,灵魂深处燃起豆大却明亮且微笑的火光。他投下了一粒种子,播种着,却未必有任何收获,却不计较。

    “我不知……要到什么时候才能……”她复又低头,不敢看他的脸,踌躇道。

    “我愿意等的话,我便继续等。到了某日,我另觅良缘,我定当告之。”他仍是坚定却没有给她压迫感,反而轻松。

    她有点感激地点点头,默不作声,她什么时候变得如此自私?

    突然耳边响起衣服悉声,莫不是他要洞房?李如荼面上一白,拧头看去,却见他正温柔地解着结,对她温和一笑,“我想起有些书尚未读完,今夜便有请公主先行休息了。”

    “千树万树守在外面。”

    他从容地点点头,细心理好她的尾,摆在床上。

    李如荼呆呆地目送他潇洒地从后窗跳了出去,融于夜色之中。

    唐朝时婚礼习俗:

    唐代的婚礼和现在不同,是在黄昏时分进行的。

    在婚礼地这天,新郎骑马带着迎亲地队伍,来到新娘家的庭院里,在房门口高声朗诵“催妆诗”,催妆诗”就是催促新娘子快快化妆,尽快上车随新郎回去举行结婚仪式。根据段成式《酉阳杂俎》中记载:“夫家百余人扶车,俱呼曰:新妇子出来。其声不绝,登车乃止,今之催妆诗也。”这是新郎带来地人在烘托气氛。新郎此时还要吟催妆诗,然后新娘才会登车。贾岛曾经做催妆诗:“不知今夕是何夕,催促阳台近镜台。谁道芙蓉水中种?青铜镜里一枝开。”赞扬新娘子象水中的芙蓉一样的美丽。

    当迎亲的队伍快要到达新郎的家时,新郎一方便会有很多人挤在路中间,挡住新娘的车子,不让过。这时候,新娘一方就要赏些酒食,还要做一篇“障车文”,然后才可以通行。

    当新娘的车子到了新郎家的庭院中时,下一道程序就开始了,叫“下婿”。方法是:新娘一方所有到场的女性宾客,人人手中拿一个棍子,打新郎。这是为了煞煞新郎的威风,不让他今后欺负新娘。

    接下来就又该新娘出场了,这个仪式叫“转席”。具体是:新娘下车后到走进屋子中,脚不能够沾土,所以新郎家要准备几块毯子,轮流铺在新娘的脚下,直到新娘进了屋子。新娘子在房门口要从摆放在那里的马鞍上跨过,或在上面坐一坐,取平平安安的意思。

    新娘和新郎都进门后就开始拜堂了。这时候,新娘要用扇子遮住芳容,不让新郎看见。新郎要当众吟“却扇诗”后,新娘才将扇子移开,让大家看见她的容貌。李商隐有“却扇诗”云:“莫将画扇出幄来,遮掩春山滞上才。若道团圆是明月,此中须放桂花开。”是将新娘比作了桂花。

    至此,热热闹闹的仪式才算结束。

    第五十八话 待晓堂前拜舅姑

    公主是天子之后等同“君”,夫家为“臣”,所以公主下嫁之后,常常不需以家庭礼仪向公婆行家礼,反倒要公公婆婆跟她行君臣之礼。

    虽然在显庆二年,唐高宗曾下诏书要求公主下嫁后仍需按照传统习俗拜见公公婆婆。只是到此时为止,尊贵的金枝玉叶们仍照样我行我素。此次新城长公主下嫁更是皇帝浩荡加身,次日最重要的家庭礼仪“见舅姑”便变了味儿。

    大清早,李如荼在千树万树的巧手下,迷迷糊糊中已经梳妆好,穿着朝服到了前厅,给戳戳人影吓了一跳。

    韦氏本是氏族之家,从北朝到隋唐仍未甚衰败,朝野内盘根错节,自从武后得势更是平步青云,自成一派。前朝不但出了个震慑沙场的飞虎将韦桃符,先帝太宗时期更有仅次皇后的韦贵妃,生十王子李慎,死后陪葬昭陵。韦贵妃的堂妹同样侍候先帝,死后追封正一品。

    此时在朝中为要的不下十数人,连同三位诰命妇人皆穿着朝服,在门外静立等待。另外官职较低、氏族尊长、直系亲属都盛装,跟在下。一见新城在转角处出现,都先后跪下行礼。

    李如荼面上摆着皇家威仪,心底却过意不去,眼中跪下半数人皆是比自己年长,有些更苍颜白,虽然地面积雪已清,膝下又有软垫,毕竟大冬天跪一个二十出头的新妇,体寒心寒。

    韦正矩也跪在列中,目光柔和一面悠然地望着她。

    李如荼不觉别开脸,在虚引下进了前厅,坐上了上位。

    韦正矩之父韦庆嗣,官至彭城郡公此时身着正二品紫袍绣有用径为三寸的小独科花纹饰,佩金鱼袋,花犀带饰,领头端庄仪礼地向李如荼问安。随后是朝中官任中书令的堂叔等,

    紧接着就是三位命妇。最后是尊长及年轻一辈的官员,翰林待诏、参军、校书郎等等。

    前前后后整整上百人,李如荼头痛欲裂,即使一早就读过了韦氏族谱,但是仅仅京兆杜陵韦氏东眷房这一支,已经让她一个头两个大了。

    她保持庄严宝相。正襟危坐。看着眼前满满当当跪着地人。从他们恭谨地脸上透露着各色眼神。心中暗叹。这些人有哪一个是真真正正为一场婚礼而雀跃。只不过是为了氏族兴旺而集体出卖了韦正矩地人生。再满面堆笑地演出一场好戏。本以为远离漩涡中心。谁知嫁入这庞大家族却是另外一场较量才刚刚开始。

    她又看了韦正矩一眼。只见他穿着奉冕大夫地崭新官服。新恭敬乖巧地立在一旁。面上微露讪色。再无一贯地霞姿月韵。

    又是一种内外不一地经典面具男。

    一番仪式用了足足两个多时辰方见过族内重要人员。其他房地人据说这两天会陆续分批拜见。李如荼脑中轰鸣。拖着疲惫地身躯还得强打精神回到后堂。千树万树马上捧上蜜水为她补充体力。

    “公主。可以传膳了吗?”

    李如荼伸伸腰身。传来地酸软让她甚是难受。嘴上问道:“族内地长辈们呢?”

    “禀公主,此刻应该要散去了,没有公主召见是不得留在公主府内。”

    “什么?”

    万树年纪较小,被公主忽然打断吓了一跳,手上御赐的三镶玉刻花壶差点掉地上。

    千树藏起疑惑。问道:“公主还要召见谁人?”

    “你们两个,赶快去叫驸马留住大家。”

    千树万树面面相觑,在李如荼再喝一声“快去”之后,转身跑了出去。

    不一会儿,便见韦正矩面带忧色匆匆来到门前,还没作揖行礼,李如荼已经在内室走出道:“你请长辈们留步了么?”

    韦正矩还是规规矩矩地作揖,边道:“正矩已请家中尊长在前厅等候,未知公主有何吩咐?”

    李如荼心中翻了个白眼。跨步出了房门,立在台阶上,俯身对下地韦正矩轻声道:“我等名分上算是夫妻,外面的怎么说都是我的长辈,理应一一拜过。”虽然会很累,李如荼心中哀号。

    韦正矩抬头,看着凑近的李如荼的脸,在冬日的阳光下,她头脸上镶嵌了光晕。柔和美丽。有一种东西从脚底升起。化为绚丽的雾霭,充满在他的胸膛中。

    “你要……以家礼拜见我父母?。”韦正矩不可置信地疑道。

    李如荼勉强挤出一个笑容。然后对他身后奔来的千树万树喊道:“快点帮我更衣。”

    “是!”千树万树跟了上前,入屋后反身对呆立门前地驸马尴尬地笑了一下,碰上了门。

    看着公主一笑转身,韦正矩仍是恍惚未觉,就这样一凝眸,他便知他再也无处可逃。

    不一会儿,李如荼已经换上了常服,端庄素雅,打开门不见了驸马,想必他是张罗仪式去了,便与千树万树向前厅走去。

    方才的众人已经撤离了一半,估计是韦正矩有意安排,只留下直系亲属与族中尊长,人人面上略带喜色,似是对这个天子之女更为尊重了。

    堂前的桌椅已经重新排列过,韦庆嗣与族中一老站在主位旁,却不落座,正等公主前来。

    李如荼一行款款来到前厅,举止得仪地向堂前两位家长叩头行礼,随后接过千树捧来漆盘上地茶,恭敬地给尊长家翁奉上。两人喝过热茶,点点头笑道贺语,摆了贵重的见面礼在千树手上的漆盘中。

    之后,李如荼再一一给其他家中长辈敬茶,直把腰折断手提瘸。韦庆嗣正室在五年前已经病逝,没有续弦,仅有妾五人此番也出不得此等场面,只有韦正矩以及其余两个弱冠弟弟在场。其余的是韦庆嗣的兄弟偕同妻子儿子在场见过,这样一数也四五十人。

    当李如荼在韦正矩低声引见时,她突然感觉到一股奇特的目光从身后传来,一个扭头,她与一个清亮的眸子对接上了,是一对剪水双瞳,花遮柳掩间看不清相貌,只是让李如荼心头有点似曾相识的感觉。

    绿影一晃,那女子瞬间便没了身影,李如荼迷惑地转脸望向韦正矩,疑道:“她是?”

    “她便是堂哥未过门的妻子。”一把声音低啐,在人群后方传了出来。

    郡公:

    中国古代爵位名。晋始置。晋代开始确定郡公制度,如小国王,一般称为“开国郡公”。此后历代相沿袭用。至明初尚有郡公之封,以后便废而不用。

    彭城:

    徐州古称彭城,已有6000年灿烂文化。帝尧时建大彭氏国。有2500多年建城史,是江苏境内最早出现地城邑。夏禹治水时,把全国疆域分为九州,徐州即为九州之一。

    据《资治通鉴》卷八记载:“彭门记:彭祖,颛顼之玄孙,至商末寿及七百六十七岁,今墓犹存,故邑号彭城。”唐初,徐州与彭城郡名称多次互易,中后期徐州为节度使驻地。

    “见舅姑”仪式:

    书中的“见舅姑”仪式特别隆重,新妇见公婆后,还要依次见过婆家尊长和男女老幼一切亲属,新妇要在明亮的蜡烛前端坐三天,由亲属们观看、闹房。在唐朝,这一礼俗又称为“观华烛”。唐朝诗人朱庆余有两句诗说:“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就是指这一婚俗。但是为了简化内容,我就只选了前面拜公婆这一段而已。

    第五十九话 东风有意揭帘栊

    李如荼面色一变,望向那声音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