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书院 > 其他小说 > 篡唐 > 篡唐第41部分阅读

篡唐第41部分阅读

    任凭郑士机和他人争吵,他和另一位南来族老,始终一言不发。

    “够了!”

    郑善愿呼的站起来,“尔等吵个甚?”

    他心里面,其实比谁都恼火。可偏偏,却发作不得。

    这一次才是真的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不但未能将南祖一宗成功收入帐下,反而搭上了两个族老的名额。

    可这是在祖庙,不是菜市场。

    郑善愿深知,当南祖宗房归入安远堂之后,已经使得安远堂,从某种程度上坚如磐石。这时候再提出把六房逐出安远堂的提议,显然不合实际。所以,郑善愿不论心里如何痛骂郑仁基,痛骂郑威,也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失败的结局。

    他正准备结束这次族老会,却见郑祖盛站起身来。

    “自大士兄故去,至今业已一百四十八天。

    可是安远堂到现在,还没有提名接替大士兄的人选。今日大家既然聚在一处,何不把此事敲定下来?否则十八族老却一位,终究是一个麻烦。

    诸公以为如何?”

    郑善愿心里咯噔一下,目光极其凌厉的向郑祖盛看去。

    这条安远堂的老狗!

    郑善愿暗自咒骂。他本想就此休会,待下一次,他要运作起来,把安远堂族老名额消减一名,以补偿给七房的郑士则。没想到,这郑仁基还真是步步紧逼,寸土不让啊。

    以前怎么没发现,这家伙如此深藏不露。

    “祖盛叔所言极是,补足族老成员,乃当务之急,应该做出决断。”郑善果拢手点头。

    “既然如此,不知仁基贤弟,可有合适人选?”

    郑仁基看了看郑源,郑源立刻起身道:“族叔故去,乃我安远堂一大损失。当选一德才兼备之人,接替族叔之选。我安远堂郑世安,虽是六房旁支,但德行纯善,郑族叔在世时,就有辅佐之功。如今更培养出三代族人言庆,以十岁而夺取云骑尉之爵。更手创了咏鹅体,诗书双绝,享誉士林……所以,我提议郑世安。”

    郑善愿一口水喷出来,差点给呛死。

    而郑士机更是瞪大了眼睛,“一介阉奴,也敢称德才兼备,你安远堂没人了吗?”

    “郑贤侄,世安贤弟当年是为了救大士贤弟才落了个残疾之身。

    阉奴之称,我劝你还是收回去。论辈分,世安贤弟是你的族叔,论德行,他忠直尽责,更有培育贤良之功。你这样诋毁长辈,传扬出去,岂不是说我郑氏无德。”

    郑祖行厉声呵斥,郑士机嘴巴张了张,悻悻坐下。

    知道这时候,郑元寿才明白了,郑言庆要和他交易什么。

    原本以为是安远堂的事情,看起来安远堂的问题,早已经被六房私下解决。虽然不知道郑仁基究竟是用了什么样的手段,迫使得郑威等人低头。但郑元寿估计,此事当和郑言庆有关。

    突然有些后悔,昨日不该逞强。

    早知道真应该和郑言庆做一笔交易,哪怕能落得郑言庆一个承诺,也是一件好事啊。

    可没想到……

    郑元寿心中暗自苦笑,同时又感慨万千:如今的小孩子,可真不得了啊!这个郑言庆,才是真正的谋定而动。看起来他是下定决心,要把郑世安推进族老会。

    这孩子,日后非池中之物。

    郑元寿在思忖此事,后悔连连。

    那边郑善愿也不得不做出决定,“既然六房决意提名郑世安进入族老会,而大家意见又不统一。

    索性咱们举手表决,同意郑世安入族老会的人,举手吧。”

    郑善愿话音未落,郑元寿突然抬起头来。

    “我同意!”

    他站起身来,目光扫视众人,沉声道:“郑族叔德才兼备,当为新晋族老不二人选。”

    刹那间,郑善愿张大了嘴巴,呆呆的看着郑元寿,脑子里是一片空白……

    第二卷 弥勒净土血莲台 第048章 囚徒(上)

    对于在祖庙外面等候结果的郑氏族人而言。祖庙里的风云突变,出乎所有人的预料。

    原本以为会有一场漫长的争吵,但仅仅半个时辰,一切尘埃落地。

    六房继续执掌安远堂,南祖郑氏归入六房名下,也使得自郑大士故去以来,风雨飘摇的六房安远堂,一下子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稳固。吞并南祖,不仅仅是南祖郑氏所带来的巨额财富,更重要的是,南祖郑氏手中掌握的两个族老名额,一并归入安远堂。

    郑仁基未必能完全控制郑威兄弟,但安远堂因此而获得了五个族老名额,已超过著经堂,成为整个郑氏家族当中,拥有族老最多的一房。以后只要是有关六房利益的问题,这五名族老的力量,将会对整个郑氏家族,产生出巨大的影响。

    至少,三代以内,安远堂稳如磐石。

    经此波折。郑善愿对族老会的掌控力,被削减了大半。

    郑世安成为族老,接替郑大士在族老会的位子,也出乎了大多数人的预料。

    一个五体不全,家奴出身的人,竟然堂而皇之的入主族老会?

    你可以觉得不服气,但必须要接受这个事实。所有人都清楚的认识到,进入族老会的郑世安,再也不是他们可以在私下里偷偷议论,乃至于咒骂的残疾老人。

    他已凌驾于大多数郑氏子弟之上,成为那十八个可以操纵族人生死的大人物。

    “郑兄,恭喜恭喜!”

    郑威兄弟随着郑仁基,在集市中见到了郑世安。

    两人亲热上前问好,而郑世安在经过了片刻的诧异之后,很快调整了心情,连连还礼。

    郑言庆当初告诉郑世安,要送他入族老会的时候,郑世安把他当作一个笑话。

    然而二十五天之后,他居然真的成为这族老会中的第十八位族老,恍若做梦一样。在和郑仁基郑威等人寒暄的同时,他偷偷的打量了一下旁边和郑宏毅嬉戏的郑言庆。不仅仅是郑世安在观察言庆,包括郑仁基兄弟,也在偷偷打量言庆。

    这孩子,究竟是怎么做到的呢?

    在郑威做出决定之前,郑仁基一点也不清楚郑威的选择。

    别看他在祖庙里做出一副平静的模样,但实际上,当郑威宣布归入六房名下的一刹那。郑仁基以为自己听错了。好在他接手安远堂以后,就面临了一场危机洗礼。

    如今的郑仁基,和几个月前的郑仁基,已大不相同。

    他看着言庆,脑海中却浮现出父亲郑大士,临终前的一番话语。

    “仁基,你性子兔脱,不够沉稳。让你接掌六房,说实话为父并不放心。以后的路,就要靠你自己去决断。但有一点,你要牢牢的记住:一定要拉拢住郑世安,哪怕以父执之礼待他。当初我想捧起言庆,为宏毅做一个帮手。而今看来,那小子胸怀锦绣,绝非池中之物。但是,只要你拉拢住郑世安,就拉住了他。

    哪怕那小子是为郑世安谋求利益……记住,最后得益的,还是咱们。

    所以,你既然压制不住他,不妨就帮衬他。只要有那孩子在。俺就能坐稳安远堂。”

    当时,郑仁基不以为然。

    然后当郑言庆受封云骑尉,并拜师长孙晟之后,他明白了郑大仕那番话中的含义。

    言庆的道路,已越走越宽,不再是一个郑家能够束缚。

    既然无法束缚,那就放手支持吧!当言庆让郑为善把他的意思传递到安远堂的时候,郑仁基也不太相信,言庆能起死回生。只是他要尝试,那索性就试试看。

    反正情况已经坏到了极点,难不成还能更坏?

    可郑言庆,再一次让郑仁基吃惊了……

    他居然做到了,而且是手段是如此高妙,甚至高妙到,让郑仁基都看不清楚的地步。

    言庆是如何说服南祖郑氏,改变了主意?

    他又是怎样说动了崔至仁出面,使得郑善果登门?

    这所有的疑问,却抵不住今天在祖庙中的震撼。居然连郑元寿,也站在言庆一边?

    “郑兄,听说您和吴县张家,关系不错?”

    郑威试探性的问了一句,立刻引起了郑仁基的关注。

    郑世安说:“我与张三郎有些生意往来,要说关系不错的话,还是小孙与三郎亲密。”

    郑威愣了一下,抬头向郑言庆看去。

    张三郎……他敏锐的觉察到,郑世安对张仲坚的称呼,带着一种长辈式的骄傲。

    如今张仲坚在南方,一代大鳄。

    他手控大半个江南的丝绸锦缎,又掌握七成以上的蔗田。更重要的是。张仲坚握有砂糖和冰糖的秘法。背靠天子对张家的信赖,手中资金有极为充沛,使得他隐隐成为江南第一豪商。南祖郑氏,自五代之后没落,早已经是今不如昔了。

    若非如此,他们也不会想到归宗。

    郑威想到这里,顿时生出要和郑世安交好的心思。

    他郑家在南方倒也富庶,但是和张家一比,显然差距甚大。

    “郑威,你们究竟是什么意思?”

    就在郑威想着,要如何与郑世安交好的时候,一个愤怒的声音传来,只见郑士则从集市酒楼中跑出,冲到了郑威面前,“之前说好的事情,你为何有中途改变。”

    郑士则当然愤怒!

    为了拉拢郑威,他可是让出了一个族老的名额。

    现在,入主安远堂已经成了泡影,还平白搭上了一个族老的名额,他赔大发了……

    郑威抬头笑道:“士则贤侄,既然你问了,我不妨把话说清楚。

    我郑氏自南渡之后,虽说要归宗认祖。但根基却在江南。而在江南,非我独大。”

    “那又如何?”

    “吴县张氏,答应让出新安、宣城两郡蔗田,并与我平分这两郡砂糖生意的利益。”

    “啊?”

    “条件就是,我要加入六房。”

    郑威神色淡定,似乎丝毫不以反悔而羞愧。事实上,南祖五代之后,郑氏就着力发展商业。如今他们的生意已到了一个瓶颈阶段,需要新的刺激点来发展壮大。

    宣城郡、新安郡,大约等同于后世的江西地区。

    这些地区最适合种植蔗田,可是郑威想要获取这边的田地。困难重重。这时候,张氏过来了。张仲坚与郑威商议,联手发展两郡蔗田种植,使得郑家喜出望外。

    郑威说:“士则,我是个商人,谁能为我带来利益,我就与谁合作。

    非常明显,你们从最开始与我联络,并未给我带来任何利益。除了两个族老的头衔……我长年在南方,要这族老之名又有什么用处?但是和六房联手,我名利双收。

    你可以笑我市侩,也可以笑我粗鄙。但我要告诉你,天下熙熙为利而去,天下攘攘为利而来。古人尚且如此,我又有何不对?所以士则,我只有对你说声抱歉。”

    郑仁基则是一喜。

    郑威不会长住荥阳,对他而言是一件好事,有利于他更好的控制安远堂。

    郑士则气得面红耳赤,指着郑威,半天说不出话来。

    这时候,郑善愿带着郑士机等人从旁路过,喝止了郑士则的出言无状,而后笑了笑:“仁基贤弟,果然是好手段啊……还有郑叔父,恭喜您进入族老会,日后郑家的发展,还要请您多多费心。”

    一副皮里阳秋的模样,说完之后,他带着人就走了。

    郑世安倒是惊醒的很,郑善愿那句话,颇有挑拨离间的意思。

    于是郑善愿前脚刚一走,他后脚就说:“仁基贤侄,如今荥阳的事情已经落定,我留在这边,意义也不甚大。而且言庆也要继续求学,我想过几日,就和言庆返回洛阳。

    至于巩县的田庄。我回洛阳之后,派人过去照看吧。”

    我不和你争权,也无意取代你安远堂的宗房地位。有个族老的头衔,我已经心满意足。

    所以,我离开荥阳。

    郑言庆一直在关注这边的动静,闻听郑世安这么说话,不由得暗挑大拇指,赞了一声高明。

    爷爷并没有因为身份的改变,而得意忘形。

    相反,他很清醒,知道以进为退的手段。他回洛阳,倒是正和了言庆的心思。同时也表明了态度,打消郑仁基的顾虑。果然是人老成精,别看郑世安本事不高,但察言观色,揣摩人心的本事,却是远高于其他人。郑言庆轻轻点了点头。

    郑仁基,也松了口气。

    郑善愿那句话,的确让他心存顾忌。

    然则郑世安这番表态,却让他立刻将顾忌打消。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这个道理郑仁基非常清楚。既然人家表明了,将会以他为安远堂之主的态度,那郑仁基也要有所表示。毕竟安远堂这次能度过危机,可是全靠了郑家祖孙的出力。

    “言庆前途事大,叔父要回洛阳,也是正理。

    如今言庆拜在长孙大将军门下,也的确需要留在洛阳。只是叔父想要撒手不管,躲清闲却是不成。这样吧,小侄拜请叔父,管理一下洛阳的产业。那边的老军们,对叔父也很尊敬,管理起来,也比为善强上许多……刚才大将军私下对我说,他即将卸任右武侯大将军的职务,陛下意封他为永安太守之职。为善的年纪也不小了,一身好武艺,若留在洛阳倒是有些屈才,所以我想让他随大将军去。”

    第二卷 弥勒净土血莲台 第049章 囚徒(下)

    郑元寿,要升官了?

    郑言庆听到这个消息。倒是很惊讶。

    看起来,郑元寿是要交好郑仁基,此前一点这方面的消息都没有,应该是被他隐瞒。

    永安郡,位于后世山西霍县,于北魏年间设立永安郡,开皇初废除郡制,更名霍邑。大业三年,隋炀帝废州县制而重新使用郡县制,永安郡之名得以重新使用。

    其所辖范围,包括后世的霍县和洪洞县,是太原通往关中的必经之路。

    由此可见,隋炀帝虽然对郑善愿不太满意,但是对郑元寿,基本上还算是中意。

    郑仁基说的不错,郑为善一身好武艺,留在洛阳有些可惜。

    倒不如随着郑元寿前往永安,至少也有了一个功名。这对郑为善,对二房而言,都是大有好处。

    “既然如此,老朽也就不矫情。趁着还能干活,为咱安远堂再出一把力吧。”

    郑世安很痛快的答应。

    他知道什么时候该谦虚,什么时候当仁不让。

    过分的谦虚,反而会让郑仁基觉得,他是有所图谋。痛快的答应下来,则会让郑仁基放下心来。这老儿对人的心思把握,可以说炉火纯青。果然,郑仁基笑了……

    “言庆哥哥,你要回洛阳吗?”

    郑宏毅有些舍不得,拉着郑言庆的手,轻声问道:“干嘛不留在这边……我在这里好闷。徐大哥不在,你也不在,没有人和我玩耍,也没有人与我讲故事。”

    郑言庆搂着郑宏毅,轻声道:“好男儿志在四方,宏毅你也不小了,当学会为叔父分担忧愁。你这次偷偷派人告诉我,我很高兴。虽然我在洛阳,但会盯着你的……莫要日日玩耍,功课不能落下。我听说颜先生就要回来了,若是发现你怠慢了功课,少不得会被责备。这样吧,我和徐大哥有空,会经常回来看你。”

    郑宏毅这才露出了笑靥。

    说是要走,可一下子也走不得。

    郑世安成为族老,这身份地位噌噌直涨,要做的事情。自然也就变得多许多。

    二房郑祖盛兄弟听说郑为善要走入仕途,心中无比开心。

    特别是郑祖行,郑为善是他的骨肉。如今有出息了,他这个做爹的,自然非常开心。所以再三邀请郑世安酒宴,已表达他心中的谢意。在郑祖行看来,郑为善能有这等出息,不是依靠郑仁基,而是靠了郑世安祖孙的光,所以对郑世安更加亲切。

    郑世安原先的住所,自然不能再居住。

    身为族老,住处太寒碜了,岂不是丢了郑家的脸面?

    于是郑仁基等人商量了一下之后,就在洞林湖畔破土动工,修建起一座大宅院。

    占地大约有百顷,这还是郑世安再三要求,才缩减成这种程度。

    分前中后三进庭院,院中套院,曲径通幽。紧挨着洞林湖,是后宅花园所在之处。

    有假山流水,亭台楼阁。

    当郑世安看到这图纸的时候。好一番感慨。

    几曾何时,他会想到自己有这么风光的一日吗?这里的位置极好,站在阁楼上,可以耳听洞林寺禅钟梵音,欣赏清清湖水,波光粼粼的美景。湖边还有一座樱桃林,闲来无事,与好友相聚,把酒言欢,的确是?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