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书院 > 其他小说 > 争宋 > 争宋第60部分阅读

争宋第60部分阅读

   人群中一名四五十岁的人说道:“大家静静!听王侍郎怎么说?!”

    人群渐渐静了下來,王旁叹口气:“王旁不才,曾管理晋香府,让大家都用上煤炭,但今日不同往昔,家中又遭变故,现在无心再参与煤炭经营之事,还望大家谅解。”

    人群中一阵唏嘘叹气之声,刚示意大家安静的中年高声说道:“王侍郎,您的遭遇我们都知道了,您放心,我们都是百姓也钦佩您的所作所为。只是大家有个想法,能替百姓说话的以前就是包丞相,现在包丞相不在了,就希望您能帮帮大伙。算我替大家求您了,请您务必跟皇上说一声,不能眼睁睁的看着百姓挨冻啊!”

    此话音落地,人群中便一阵呼声:“王侍郎,您帮帮我们吧,家里老人孩子不能冻着啊!”

    见此情此景,又听到百姓提及包拯,王旁一阵心酸,现在自己是泥菩萨过河,又怎么解决百姓的燃煤之急呢。正犹豫间听蔡京叹口气,王旁明白蔡京是叹气刚刚西门所见。阮星走到近前对王旁说道:“王侍郎,您打倭奴都沒皱眉头过,这事既然您回來了,还有什么难得到您的!您看看这些百姓,多可怜。”

    “是啊!王侍郎,我那一刀都不曾见您皱眉!”瓦壮也低声说道。

    若不是看到今日此景,也许王旁去过开封府,心灰意冷寻子度残生。现在王旁被这些人架高了,并非他骄傲,而是他想到如今月下已经不在了,大不了就追随月下而去。京城他还有什么牵挂?赵曙,你不是要修理我吗?好吧,为了修理我,占我家财,你就让百姓挨冻!那我王旁也绝非省油的灯!既然如此,这几年我就和你这个短命皇上好好的玩一玩。

    想到此王旁说道:“大家给我三天时间,三日之内我必定会让大家暂时有煤用!晋香府沒了咱不怕,咱弄汾香府,蜀香府,淄香府,衮香府,只要有我王旁在,定让大家用上煤!”

    听到淄,衮两地阮星大喜,那可是离梁山很近的地方,百姓顿时欢呼起來:“王侍郎好样的!”

    王旁高声到:“请各位让路,在下还有要事去开封府!”人群立刻闪开一条路,恭敬目送王旁离去。

    第二百一十五章 开封府验尸

    人们目送王旁离去,即为又沒买到煤失望,同时王旁的出现也给这些百姓在这至冷的冬天,带來一丝温暖的希望。有的人小声嘟囔:“三天啊,你们说王侍郎能做到吗?”;“切!你见过有王侍郎沒有做到的事吗?”;“等等看吧!”

    在王旁的身后,是百姓心怀忐忑的议论,不光是百姓忐忑,连蔡京心中也有几分忐忑:“公子,您今日都去尚书府请辞了,万一朝廷批准了您的辞呈,那您想办事都不好办了。”

    “我开始干晋香府的时候,不也不是侍郎官职吗?”王旁淡淡的回答,三个人不再说话直奔开封府。

    开封府的侍卫几乎少有不认识王旁的,但今非昔比,王旁此次來开封府却不是來见义父,也不是來办公事,而是变成了事主,一件奇怪火灾的当事人。开封府前侍卫犹豫一下,是否直接放王旁进去。王旁微微一笑:“你们不用为难,请去通禀一下知府大人,就说王旁求见。”

    “那您稍等片刻!”侍卫急匆匆向开封府内奔去,不一会娄青跟着侍卫出來,远远的就跟王旁打着招呼:“王公子,您可來了,李知府正在议事堂等您。”

    王旁跟着娄青进了开封府,临行回头对蔡京和瓦壮说道:“天这么冷,你们别等我,先回家吧。”二人答是。王旁与娄青从开封府大门而入,穿一进大院到第二进院落去议事堂走了有六七分钟的路程,两个人故意放慢了脚步,王旁向娄青询问到:“娄大哥,这新任知府所说可是真的?”

    娄青点头到:“公子放心,开封府上下对此案极为重视,而且你别看这李知府刚刚上任,却对公子早已倾慕,他原來是薛向手下,对了,公子可知道‘青苗钱’就是这个李参所为。”

    “青苗钱?”王旁沉吟了一下,青苗法他倒是听说,但青苗法并非眼前的事,那是神宗登基以后王安石变法中的一项重要的新法,不过他不可能现在对娄青说起过许多年以后的事。

    娄青见王旁迟疑,补充说道:“这个李参李知府,在任盐山知县时,正好遇上荒年,他命令财主开仓售粮,无钱买粮的送给糠和秕谷,救活了数万人。后來他任淮南京西陕西转运使时,为解决兵士缺粮,先贷钱给百姓,待收获粮食后以粮偿贷,这个贷的钱叫‘青苗钱’。”

    王旁一听暗自竖起大指,难怪北宋年间经济如此发达,毕竟不是王旁一人之力所能做到的,这个李参是薛向的手下,薛向理财就有一套,这个李参更是了得。听罢此事,王旁不由对李参多了几分好感。有了这几分好感,自然对李参所说案情的疑虑就少了很多。

    说话间二人來到议事堂,娄青通禀后将王旁带入,议事堂中只有李参一人在,他的案头放着一大堆案卷。这些案卷中包括每次皇上召见王旁时候,起居舍人的记录。还有王旁历來所有奏章,仁宗的批奏,甚至还有朝廷之上对王旁弹劾的记录。

    看得出李参沒少下功夫,他眼前的纸上写了一整页王旁可能得罪过的人,或者得罪过王旁的人。有的用笔在名字旁边勾画去了,甚至有的注明此人去向。

    见王旁进來,李参请王旁入座,看着手头的纸摇头说道:“王侍郎,你小小年纪,十四五岁就登殿面君了,但是怎么得罪了这么多人。”

    王旁本來是一副认真的样子,闻听此言不由苦笑了一下自嘲的说道:“若非如此,怎会有今日的下场。”

    李参皱着眉头:“可是说你得罪人,又好像实际沒有得罪什么人,你看,你不过是玩劣了些,刻薄了些,狂妄些却找不出哪个人跟府上有血海深仇。更何况,你所做所为也是为朝廷谋利了。这事就怪了,对了,你觉不觉得会是倭奴人所为?”

    王旁听了李参的话,心中暗想,自己年少轻狂确实惹了不少麻烦,可人生难得第二回,轻狂一下无可厚非,只是若是真因此导致月下殒命,那可是自己人生一大憾事了。他想了想对李参说道:“李知府,既然你也说我府上失火并非是有人纵火,只是我夫人死的蹊跷,可否带我去看看夫人遗体。”

    李参命仵作侍候,并亲自同王旁一起去停尸房。

    仅仅几分钟的路程,王旁却觉得脚步十分沉重,他的内心很纠结,终于要看见月下了,他甚至希望出现点什么奇迹,比如月下并不是真的死了,而是暂时昏迷。总之当王旁看见月下静静的躺在那里,王旁的心彻底凉了。

    王旁不知道开封府用的什么办法,竟将月下的遗体保存完好,月下整个人就像睡着了一样,她的神态很安详,甚至王旁似乎觉得,月下的嘴角还有微微的笑容。

    王旁身后的仵作将验尸结果告诉王旁,他还说道:“令夫人无伤,无中毒迹象,若是真无他因所致,倒也算是善果。只是令夫人如何火中毫发无损,这倒是件奇事。”

    死了,死了,一死百了。月下竟走的如此平静,不由的王旁看的也平静,他深深的叹了口气。难不成老天庇佑,让我见到月下完好,可是即使有老天庇佑,因何还将月下带走呢?更何况,月下跟自己什么都沒说,包括孩子什么样子,有什么特征。人海茫茫,让自己怎么去找?

    王旁看着月下的遗体,呆呆的愣了一会。他体会过伤心,痛苦,却沒想到这一刻,当他清醒的意识到月下再也不会醒來的时候,他会有些轻松释然。回想自己这几年,对于月下的牵挂是习惯,对于月下的爱护是责任,一份恩师的重托。他爱月下,就像爱一个亲人,一个伴儿。却从相识到如今一直是生离,如今变死别。

    王旁感觉有人拍拍了他的肩头,回头看是李参:“王侍郎,此处寒凉,我们还是回去说话吧。”王旁转身走到门口,回头又看了看月下,心中难过走出停尸房,听到身后门关上,心里咯噔一下。至此阴阳两隔,除了怀念再无牵挂。

    再次回到议事堂,李参见王旁情绪平复很多,这才开口说道:“素闻王侍郎见多识广,此案开封府已经尽力,但终究还成了悬案,至此仍无线索。在下心感愧疚!”

    “李知府不必如此,我夫人走的如此安详,也算善终,至于为何火中毫发无损,其中必定有原因,既然现在沒有线索,不如先从寻找小儿入手。也许可以一解究竟。”

    李参看着王旁,王旁神色哀伤但却十分有条理,真是很难想像王旁二十出头的年纪,竟然有如此的冷静理智,若假以时日此人必定十分了得;李参看了看案头的那些案卷,心中早有脉络。王旁得罪所有人,都不如威胁到一个人。自从昨天见到王旁,李参心中就已经明白,难怪皇上要屡次派此人出使。只是从失火上去查,已经确认非故意而为。

    李参说道:“王侍郎所言极是,也许寻到抱走小儿之人,就能解开令夫人死因。府上大火之后我已经派人监视贵府周围出入人等,并暗查京城中家中有婴儿之户,均无令郎下落。另外,据府上妾夫人所讲,令郎小手臂处有一胎记,形似水滴。有这个胎记就好办了,王侍郎可贴出悬赏,或者有些收获。”

    王旁见李参所说在理,开封府也的确是在尽力查访,先谢过了李参并向李参告辞:“我回府即刻准备,有劳李知府费心。”

    李参客气的说道:“王侍郎不必见外,当年李某也曾与薛师正(薛向)共事,常听他提起您,待他日府上事物处理完毕,咱们再好好叙一叙”

    “正合我意!”王旁说罢再次告辞李参,离开开封府。

    此时已过晌午,王旁溜达着朝府宅走去,一边走一边暗自寻思,自己真的是沒什么头绪,若非今日李参所说,自己竟不知道孩子还有胎记,幸亏柔儿记得,回去谢谢柔儿再问细致些吧。放下这件想起今日还有两件事要办,一是答应了百姓,三日内解决煤炭问題;二是答应宰相曾公亮晚上过府拜望。不知道曾相找自己什么事呢?或者燃煤之急可请曾相帮忙?!

    想到此王旁做了深呼吸,冰冷的空气吸进肺里,让他清醒了很多,似乎见到月下遗体之后也安心了。早日将月下下葬就是了,入土为安也了却一桩心事,自今日起又是形同孤家寡人,心中不免有些凄凉。

    王旁想着月下,便想起二人相识,抬头正见走到锦绣路门外。一切都是天意,当初这里名叫仁和楼,月下女扮男装擒梁乙埋,才与王旁相识。梁乙埋?会不会是他所为?可是王旁私下得到消息,西夏虽有小摩擦來犯,却因英宗答应通商暂时也是风平浪静,而且梁乙埋似乎也还算专心打理西夏事。不管怎么说他是一个嫌疑人,李谅祚是我兄弟,若真是他所谓,一定要了这个狗贼的命!

    王旁想到这,迈开步子进了锦绣楼,店内有几分冷清,只有几桌散座,掌柜崔福尽心招呼着客人。看得出老人家在苦苦支撑着,好吧,既然我回來了,那就一切从头开始吧。

    第二百一十六章 生意不好做

    王旁來到锦绣楼,勾起无数相思回忆,想起在此与月下相识;想起在此大办酒席和月下成婚;更想起仁宗皇上御赐锦绣楼金字招牌的无限风光。如今,这里却一片冷清破败之相,上下三层的偌大酒楼,只有一楼大厅还坐着几桌散座。

    老掌柜崔福今年已经年近六十,还在來回招呼着客人,现在锦绣楼经营的不景气,自从仁宗驾崩经过几个月国丧过后,买卖店铺再开张已经大不如从前。崔福沒办法,辞了不少厨工伙计,左右压缩着费用支撑着店面。这两天,崔福隐约听说王旁回來了,一直想去府上看看,但苦于店中沒人照应,别看零星几桌客人,可崔福也不敢怠慢。

    崔福刚刚算完一桌的饭菜钱,抬起头余光似乎看有人进了店中,他见小二忙着结账,于是走出柜上亲自迎上前來说着:“客官您里面请!”招呼着王旁。

    王旁认识崔福一晃四五年光景,但唯独这一年多事情格外多:首先是仁宗驾崩,然后是包拯去世,本來京城的百姓就总是难过不断,锦绣楼又逢王旁被支出使,京城生意受挫,加上王旁府上不太平。这崔福老掌柜这一年多格外费心焦虑,一年多不见已经是两鬓斑白,眼睛也花了,走近王旁说话竟然沒认出來王旁。

    “崔掌柜,您一向可好?”王旁见崔福这般模样,心中难免感叹,当年自己劝崔福继续经营仁和楼,虽说是自己出钱翻新店面,和崔福二五分账,但老掌柜费心尽力兢兢业业,就当作自己生意般去做。

    崔福听來人说话声音耳熟,眯着眼睛仔细瞧,认出是王旁,立刻脸上的皱纹堆在一处,人也笑开了花:“公子,您來了?!我正说今天去府上看望下。快快,小二,快给公子冲些热茶。”他忙不迭的招呼着。

    王旁找了桌子坐下,也让崔福坐下,一老一少两人一年多沒见,总要说说话,王旁开口说道“老掌柜,辛苦您了。我看这店里生意如此冷清,您怎么也沒和府上说一声?这偌大的店面人工费用开支都不小,这么几个客人怎么能维持?”

    崔福憨憨笑笑:“说什么啊,府上的生意不只这一处,我若是说了府上又该贴补这边,现在府上也难事多。我就不说了!”

    王旁拉着崔福的手说道:“老掌柜,您这是哪里话,当初我劝您留下來经营这店面,您那么精心,如今生意不好贴补这边也是应该的。”

    崔福拍了拍王旁的手,在他心里王旁即是自己的东家,同时也是个孩子。这些年崔福也算是看着王旁成长的,他面带惭愧的说道:“公子,当初多亏公子相助,我才能留下來看着这买卖,这近年生意难做,陆管家知道实情,都几个月不问店里要银子分账,这要是早年间我自己打理这铺子,恐怕连房租,官税都交不上了。 咱们现在店面沒有租金,有几个客人够交上官税,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烧,您回來了就好了。以后日子还长着呢。”

    王旁听崔福这么说知道小陆做的还算够照顾锦绣楼,但现在这些微薄收入哪够人工钱?他朝店里看了看问道:“崔掌柜,怎么不见您侄子崔喜?”

    “咳,不瞒公子,咱们店里经营开始走下坡的时候,我就先打发崔喜回老家了。当初您盘这店给了银子,我给孩子些,让他回老家娶媳妇种地,也算对得起孩子。要是他有心,在这也学不少东西,自己开个小客店之类的,总比在这耗着好些。我也怕他学精,学懒。”

    崔福指着店中的小二对王旁说道:“现在留下的小二,都净是些沒着落的孩子,这几个还是公子那会听了你张逸师父的话,帮忙安排些无家可归的孩子。当时你师父收留的孩子,现在都十六七能做些事了,让他们在这做着徒工,总比到外面吃苦好些。”

    王旁点点头,师父张逸这个团头,收养不少孤儿,这几年有些孩子慢慢长大成|人了,他自己也是受师父所托,不想让这些孩子入了丐帮,便能安置的就安置些活计。王旁想着,看了看那几桌散座的点的菜。

    崔福见王旁盯着人家桌上的饭菜,忽然想起來现在正是饭点,忙说道:“哎呀公子还沒吃饭呢吧。”

    王旁跑了一上午的确是还空着肚子,他点头说道:“您就随便让他们上点饭菜,我也很久沒吃到锦绣楼的饭菜了,您陪着我咱爷们一块喝两口。”

    崔福一听高兴的眼圈都红了:“好好!我这就去!”说着他亲自去张罗,一会功夫就回來了,手中端着一个盘子,盘子上一壶酒和几个凉菜。

    “來,崔掌柜,我给您满上!”王旁说着,给崔福的酒杯里倒上温热的酒。“崔掌柜,我刚才看了看,就这几桌客人桌上的饭菜,收上的银子还真不够这开销,我听小陆说您每月都自己贴补,这让我怎么好意思。”

    “嗨,我这老头子,前几年跟着公子沒少赚钱,现在我侄子也算安稳了,我就留下个棺材本就行了,哪还有什么图头。晋香府的事我都知道了,而且,唉!夫人也遇不测。不说别的了,能熬到您回來,我这老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