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书院 > 其他小说 > 正德王朝 > 正德王朝第3部分阅读

正德王朝第3部分阅读

佬们跌破了一地的眼珠子。

    为什么呢?

    很简单,我们在前面就说过,梁储也是帝师!

    刘瑾够狠吧,想整谁就整谁,刘老大的铁血手段,大明文官们是闻风丧胆。但就是这么样一个狠人,也不敢整梁储整得太过份。

    刘老大的政治智商非常高,他清楚什么人能得罪,什么人不能得罪。

    比如杨师傅,刘老大整他的手段,就是调去南京养老喂鱼。而梁师傅呢?

    刘老大只是下调了一级职称,让他去修书。

    还有一层关系,那就是梁师傅和杨师傅,他们是同一科的,成化十四年(1478年)戊戌科。梁师傅的排名还在杨师傅的前面,是二甲第一名进士。

    换句俗话,梁杨两位师傅,那是一起同过窗(同年也算),一起扛过枪(教皇帝读书),一起分过赃(先后进了内阁且先后当上首辅)。

    这两位都是正德皇帝心腹中的心腹,彼此又有三同的铁杆关系,牵一发而动全身,连刘老大都不敢往死里整的帝系势力集团。

    看到这儿,我们就知道,连分析都不用分析,梁师傅这种金牌政客,别说出使了,就是出京,那也是一件政治大事,足以震动大明朝野上下,就像不久前的杨师傅被贬到南京钓鱼一样。

    皇帝今天吃错药了?

    在场的大佬们都在脑海里冒出了无数的问号和感叹号。

    正德皇帝没有让大佬们胡思乱想太多时间,就在刘老大一咬牙,准备舍出老脸劝谏皇帝时,三位大人进来了。

    “梁师傅,听说你去过安南?”这是正德皇帝的第一句话。

    皇帝发话了,胆大包天的刘老大也只好闭嘴,乖乖的站在旁边听故事。

    “皇上临摹千字文的时候,老臣被派往安南册封其王。”五十四岁的梁师傅老老实实地回答道。

    梁储,字叔厚,广东承宣布政使司广州府顺德县人,师从陈白沙门下。弘治四年,进翰林侍讲,不久改洗马,在东宫侍奉正德皇帝。

    当时朱厚照同学刚刚出生,因此梁师傅算是从龙旧臣,根红苗正。

    比如刚刚那句话,“皇上临摹千字文”,很小的小孩才临摹千字文,这句话是从侧面告诉皇帝:师傅我老胳膊老腿的,困难的事就别让我去做了,如果有躺着数钱的,麻烦你交给我去办。

    “朕听闻你没有要安南国王的金银珠宝?”朱寿从朱厚照的记忆里搜出了这么一条消息。

    这是梁储的得意之作,想当年弘治皇帝还狠狠的夸奖了一下他,要知道出使安南那种鸟不拉屎、到处都是雨水的地方,对于梁师傅这种书生来说,真是的提着脑袋在玩。

    当初要不是迎合老皇帝那贤明的本性,你以为师傅我愿意不成?梁储想是这么想,但没敢说出来,嘴里应了一声,笑道:“年少轻狂而已,不堪一提。”

    “那就行了,朕有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交给梁师傅去办。”朱寿同学完全没有尊师敬老的觉悟,连商量的语气都没有,直接就下了旨意,不容人拒绝。

    在场的大佬们听到“惊天动地”这四个字,颇有些不以为然。

    因为他们都知道,依照皇帝爱玩的本性,射箭射中红心,在皇帝的口中,那是惊天动地;看到一个长得漂亮的妹纸,那也叫惊天动地;没事杀了一头小兔子,也叫惊天动地。

    反正对于正德皇帝来说,他干的事,没有一件不惊天动地。

    这也难怪,从小就注定要当皇帝的人,心理状态跟普通人那是肯定不一样的。

    农民认为皇帝的生活就是天天扛金锄头。

    宅男认为皇帝的生活就是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

    腐女认为皇帝的生活就是骑着白马给自己送红油纸伞。

    一百个升斗小民,有一百种yy方式。

    因此君心难测的皇帝,说什么是惊天动地,那就叫惊天动地,反正整个大明江山都在陪他一起玩,谁叫他是皇帝呢。

    真玩崩了,不是还有我们这些支手擎天的大臣么?

    不过朱寿不是朱厚照,他想出来的事,还真的可以称作是惊天动地。

    因为他开始下旨:“吏部右侍郎梁储,晋夷州承宣布政使司左布政使,加五军都督府后军都督佥事。”

    夷州承宣布政使司?在场的大佬们全体当机了,这是哪儿?我大明有这么一个地方么?

    宅男朱寿看着目瞪口呆的众人,心里暗爽:你们这些土包子,当然没听说过这个地方了,想当年我玩大航海时代,这个地方可是赚钱的好地方,号称最佳三角贸易的黄金地带。

    从后世穿越而来的朱寿,开始了他在大明帝国的第一个现实游戏。

    第十章 大明东海公司

    在历史被宅男朱寿改得乱七八糟之前,我们还是回到那个正在开早朝的宫殿内吧。

    听到皇帝的旨意,梁储的第一个反应是高兴:老夫升官了!

    他原来是吏部右侍郎,妥妥的正三品,人送绰号“吏部小三”,排在尚书、左侍郎之后,这也是刘瑾刘老大拿来恶心梁师傅的花招。

    因为梁储先当的吏部左侍郎,后晋升吏部尚书,被刘老大一降,直接成为了吏部小三。

    而承宣布政使司左布政使为从二品,比吏部尚书虽然低一级,但比左侍郎高,并且是地方的第一人,好过在中央受阉党和文官集团的两头气。

    同样,五军都督府后军都督佥事的品级要更高一些,是正二品,并且能够掌管卫所。

    也就是说,这两个官职,一个是行政第一把手,一个是军屯管理的大佬,如果都放在夷州的话,那就是上马管军、下马管民的超级boss,职权比总督还大。

    于是梁储的第二个反应就来了,纳闷:夷州在哪儿?

    让大臣们郁闷去吧,以宅男朱寿那不到三十分的政治智商,是绝对想不到立即去解惑的,因为他颁布了第二道旨意:“都察院左都御史刘宇,总督夷州、东海、南海及琉球等地事务。”

    这下子在场的大佬们开始想笑了,首辅李东阳已经准备布置手下,一会好封还皇帝的“乱命”。

    如果刚才梁储的任命还属于乱点鸳鸯谱的话,那刘宇的任命就是乱弹琴了。

    这一点连刘宇这个坏人都深表赞同,本来他是都察院的老大,正二品的左都御史,任职一个地方总督,是一点问题都没有。

    不过大家都知道,总督一地,那是需要有真本事的。刘宇这厮,坑蒙拐骗、吹牛拍马倒是天才,不过要让他去干点正事,那可比登天还难。

    我们来看一下明朝的总督是怎么回事。

    总督,是朝廷临时授予某大臣的一种官职,带有军事巡查性质,如宣府、大同总督、陕西三边总督等,其巡查范围有遍及数行省者,也有限于一省内若干府州者。

    总督与巡抚的职能相同,都管辖地方民政、司法及军队,其区别只是官衔(官职级别)不同,总督与巡抚也互不隶属,而职能上却互相监督。

    同样,总督跟布政使也是两套系统,互不隶属。

    明朝规定在外任职的总督、提督、巡抚、经略、总理、赞理、巡视、抚治等人员,可以加都御史或副都御史、佥都御史头衔。

    刘宇自己就是都察院的老大,没有加“提督军事”这四个字,意味着他就是去监督梁储的,什么事都可以插一脚,什么钱都可以赚一把,但军权和行政权是坚决不让他沾手的。

    让刘宇这种人到处乱混,别说那个没影子的夷州了,就是现有的两京十三省,那也得让他玩废掉。

    朱寿没等大家回过神来反驳,颁布了第三道旨意:“司礼监罗祥,晋皇家东海公司董事会主席。”

    听到这句话,正在思考如何封还皇帝圣旨的李东阳被自己的口水呛了一下,在他的咳嗽声中,只听见罗祥弱弱地问道:“圣上,公司是何物?董事会主席又是何物?”

    这个白痴!

    刘瑾刘老大心中暗骂,他这个小弟听话是听话,但就是智商堪忧,超过十的数字都不会计算,因为他没有那么多手指。

    唯一的长处,就是心狠手辣。

    当然,对于刘老大来说,他从不认为吹牛拍马是一项长处,要知道,大明朝敢跟刘老大比拍马屁的人物,目前还没有出世。

    按照刘老大的想法,赶紧等皇帝发完傻,然后大家该干嘛干嘛去。封还圣旨这种事,自然有李东阳去做。

    他们这群太监,首要任务是陪皇帝玩耍,而不是陪皇帝发傻。

    罗祥这一问,正好给了朱寿同学发挥的机会:“公司,就是帮朕捞钱的,你把它当户部看就行了,东海公司,就是让你在东海、夷州、南海、琉球等地捞钱,在这几个地方,东海公司就是朕的户部,有什么样的银子,你就给朕捞什么样的银子,有人敢挡路,就是忤逆朕的旨意,就是大逆不道;至于董事会,就是另一个司礼监,主席,就是首领太监,你就是东海公司董事会第一任首领太监。”

    升官了!发财了!

    听了皇帝的话,罗祥的两眼直冒星星,管它夷州在哪儿,就是东海和南海,捞银子的法子,罗公公闭着眼睛也能总结一、两百条出来。

    皇帝拿大头,自己拿小头,怎么样也能富可敌国。

    况且有皇帝当后盾,谁敢来阻挡?真当罗公公的刀子是被醋水泡大的么?

    至于琉球,就被罗公公选择性地忽略了。因为那是太祖皇帝的不征之国,罗公公虽然心狠手辣,但胆子也没大到那种程度,敢去侵边,万一哪天皇上不高兴了,砍掉的可就是罗公公的脑袋。

    罗公公已经没有了一个脑袋,如果再丢一个脑袋,那就太不好玩了。

    羡慕、忌妒、恨!

    这是在场所有太监大佬们的心态,包括刘瑾这个罗公公的原老大在内,无一不痛恨这种好事怎么不落到自己头上。

    不用去分析了,大家的一致心态是:坏了罗公公的好事,老子得不到的,你小子也别想得到!

    所以后世的某个读者告诉大家,千万不要得罪太监。

    至于李东阳等文官,都被气得快笑出来了,皇帝爱玩不要紧,瞎玩也不要紧,反正都在皇宫内,最多祸害一下京师的平民百姓,起不了大风大浪。

    这下可好,都准备去祸害东海一带了,别说那个没影儿的夷州,就是琉球、东海和南海,本来形势就非常复杂,海上的银子虽然好赚,但势力犬牙交错,倭国又在内乱,到处都是兵荒马乱,搞不好就会引火烧身,糜烂东南各省。

    在嘉靖朝席卷东南的倭寇,此时并没有形成势力,但苗头已经有了,李东阳避之惟恐不及,哪里还敢沾染?

    就连焦芳这个二五仔,也只能苦笑,望着刘瑾,不发一言。

    “圣上,早朝既已议定,移驾豹房可好?老奴找了几个射箭好手,个个身怀绝技……”刘瑾只得站出来,准备把小皇帝引走,至于刚才那几道旨意,就按流程,让李东阳解决掉吧。

    他跟李东阳虽然势如水火,但大家都是有政治智慧的,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心里都跟明镜似的。

    不用他明说,小皇帝心血来潮的几道旨意,就这样被抹杀了,连这间宫殿都出不去。

    “正是,老奴也找了几个力士,要不杀只老虎来玩玩?”张永粗声粗气地说道。

    太监和文官集团联起手来的时候,别说皇帝了,就是玉帝,也得抓瞎。

    刚刚才升官的夷州三人组,立马泄气了,比如罗祥,他不甘地望着皇帝,但又不敢忤逆在场大佬们的意思,呆在那儿,什么话也不说。

    “宣,司礼监张雄,垂帘杖其父,杖责三。”朱寿没有丝毫起身的念头,坐在龙椅上,似笑非笑地望着两位心腹太监。

    听到这句话,刘瑾脸色一白,没敢再开口。张永也讪讪地笑了一下,赶紧望向别的地方。

    倒是李东阳眼神一亮,如同发现宝贝一般,嘴角露出了一丝淡淡的微笑。

    其余几个大佬,有的跟李东阳表情相同,有的跟张永相同,只有罗祥满脸笑容,似乎怀里抱了一座金山。

    在场的人,不是朝中大佬,就是内宫精英,自然明白皇帝这个旨意是什么意思。

    算起来,张雄也是皇帝的心腹太监,不过年资很浅,跟八虎是没法比的,在宫中排辈的话,算是八虎的徒子徒孙。

    前些时候,他怨恨自己的亲生父亲没有爱心,让自己成为太监,因此坚决不见老爸一面。要知道大明是以孝治国,不孝,那是可以杀头的罪名。

    于是宫中兄弟们就劝他:别背个坏名声。这小子听是听进去了,不过居然搞了一出“棒打亲爹”,并且还隔着帘子看,打完了,又来一出跟亲爹抱头痛哭的戏码,被文官集团大肆抨击:“这丫太没有人理了!”

    朱寿自然知道这件事,他打张雄,其实就是给刘瑾一个警告:别忽悠我。

    为什么呢?

    因为张雄原本是跟张永的,还认了远亲。结果正德元年,刘老大成功上位之后,张雄又火速投靠了刘瑾,从此在两人间玩起了无间道和左右逢源。

    不过这事直到刘瑾被杀才捅了出来,实际上张雄是张永派到刘瑾身边的,一颗红心永远向着张提督。

    但眼下皇帝和刘瑾并不知道这个情况,朱寿只是从朱厚照的记忆里得知:前些时候,张永曾狠狠打过张雄一顿,于是张雄投靠了刘瑾,并出卖了张永,证据详实,若不是张永又打了刘瑾一顿,朱厚照又在中间和了稀泥,这事还真是个不死不休之局。

    朱寿找了个借口打张雄,除了替张永出气之外,顺便也警告了一下刘瑾。只打三杖,又给大家都留了脸面,反正去执行的锦衣卫们,都是公公们的下属。只要皇帝不吩咐,也没有人会认真打。

    而张永听到张雄这个名字,眼下也得假装不高兴,并且还得高风亮节的表示:自己不想追究。其实心里也在滴血:雄弟,可苦了你!

    这些门道,在场的人精们,个个摸得熟悉无比,自然也能读懂皇帝的意思。

    跟建文帝那个心理智商和政治智商都堪忧的家伙不同,也跟嘉靖帝这种政治天才不同,朱厚照同学的聪明,那是上了史书的,没人怀疑他的心理智商。

    但朱厚照的疯狂爱玩,那也是上了史书,大家都知道这个普通智商聪明到了极点的少年,政治智商无限趋近于零。

    只不过贪玩的皇帝,忽然变得精通平衡了,这是好事,还是坏事?

    大臣和太监们都同时沉默了。

    第十一章 罗公公绝地反击

    不管皇帝如何瞎胡闹,也不管太监们如何被打闷棍,内宫的事,自然有内宫的解决之道。

    如果那个不知影的夷州还算是小胡闹的话,那大明皇家东海公司就是彻头彻尾的玩崩了。

    为什么?

    近六十年后,王直王大王和胡宗宪胡大人的惨死,就能说明这个问题。

    王直是谁?

    他就是传说中的五峰船主,在日本一手遮天的枭雄人物,九州的几个所谓战国英豪都被他教训得跟孙子一样,占了平户岛,跟国内的官商们勾结起来,把走私生意做得热火朝天。后来被大明的海禁逼急了,直接在浙江外海当起了土大王,跟大明对着干。

    就是这么样一个枭雄人物,也因为想学宋江去招安,结果身首异处。

    按理说他招安是好事啊,为什么要被杀呢?

    某位伟人曾经说过:《水浒》一书,好就好在招安这两个字上。

    伟人总结得一点也不错,王直被招安了,那他就是个投降派,背弃了以前的革命盟友们,这是要被钉上十字架烧死的。

    那么谁是他的革命盟友们呢?

    翻开史书,不难发现,明朝的所谓海禁,除了朱重八用高压得以施行之外,其余皇帝都是睁只眼闭只眼。

    为什么?其实很简单,因为大家都能看到,海洋中,有着数不清的财富。

    明成祖派郑和七下西洋,很多人说是为了宣扬大明国威,以致劳命伤财。

    其实这种观点是满清皇帝们通过史书,硬扣在朱棣头上的。

    因为只要细细一算永乐朝历年的赋税收入就明白了,要支撑起七次下西洋的壮举,别说当时大明的国税了,就是把这些数字再提高两倍,恐怕也力不从心。

    更何况细究永乐朝的?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