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书院 > 其他小说 > 正德王朝 > 正德王朝第4部分阅读

正德王朝第4部分阅读

子,这时离他进入内阁,才半年不到。

    接替他位置的,是刚从南京赶回来的杨廷和杨师傅,他和李东阳、焦芳一起,组成了新的内阁三人组。

    这件事告诉我们:多说多错,少说少错,不说不错。

    这是后事,暂且按下不提,王鏊自请辞职还得走走流程,这个漫长的早朝还没结束呢。

    看着焦芳得意洋洋的表情,以及王鏊的颓丧,李东阳叹了口气,只得站了出来:“皇上,臣也反对设立东海公司。”

    居然还有人不怕死?

    宅男朱寿出离地愤怒了:老虎不发威,你当我是hellokitty!

    但他再没政治智商,也知道李东阳跟王鏊不一样,李丞相的智谋,连刘老大都甘拜下风,焦芳也无从下手,更别说武力跟智商成反比的罗祥罗公公了。

    朱寿望着号称四朝不倒翁、浑身没有一点破绽的李丞相,咬紧牙关,不发一言。

    第十三章 皇上发飙了

    今日的早朝,可谓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先是张永张提督坑了刘老大一把,把杨师傅叫了回来;然后是李丞相抛出琉球使节团这个毒饵,刘老大又只有捏着鼻子吞下去;紧接着是皇帝大发神经,搞出了夷州承宣布政使司、夷州海事总督和皇家东海公司这些机构。

    几派势力你争我斗,王鏊一不小心成了第一个牺牲品,皇帝的怒火正在蔓延,一向老j巨滑的李丞相会成为第二个吗?

    “圣上息怒,请听老臣一一道来,”李东阳智珠在手,缓缓说道,“圣上所说的夷州,是否是小琉球?”

    不得不说,李东阳的学识惊人,一语中的,击中了少年皇帝的要害。

    可惜他对着的是朱寿,可怜的宅男根本就不知道大小琉球之分,也不知道夷州亶洲这段无头公案,甚至完全不了解台湾的古代史。

    他那点可怜的地理知识,全部来源于大航海时代的地图。至于历史知识,则是无数笔下文学和日本的漫画读物。

    茫然地在朱厚照的记忆里搜了一遍,可耻的顽劣少年,历史知识和地理知识都还给了他的生物老师,当然不能回答这个问题。

    皇帝不能说不行,朱寿只能把求助的目光望向了“学富五车”的刘瑾。

    被朱厚照同学深刻崇拜的刘老大,此时似乎也抓了瞎,没有说话。

    李丞相也没让皇帝和刘老大难过很久,微笑道:“小琉球是太祖皇帝亲封的不征之国,我大明以孝治国,因而绝不能设置夷州承宣布政使司和皇家东海公司,侵犯小琉球百姓们的宁静,不过夷州海事总督倒是可以设置,以靖我大明东南海域,也为大、小琉球,暹罗、占城、苏门答喇等国营造一片人间乐土。”

    不得不说,李丞相的瞎话,那是张嘴就来。

    先是把小琉球和后世的台湾混为一谈,直接毙掉了东海公司这个心腹大患,至于夷州承宣布政使司,那是顺道灭掉的,狠狠打了少年皇帝的脸。但随后又替皇帝留了一点面子,同意设立夷州海事总督,避免朱寿恼羞成怒。

    这一招可谓是连拖带打,没有了东海公司这个捞钱的,也没有布政使司这个打根基扩大地盘的,海事总督那就是个空架子,要兵没兵、要人没人、要钱没钱、要地没地,悬在海上,天天喝西北风,说不定哪天就被看不顺眼的走私犯们绑了人票,丢到大海里喂鱼。

    除了傻乎乎的少年皇帝和财迷心窍的罗祥主席外,李丞相的险恶用心人尽皆知。

    “臣附议。”焦芳在刘老大的暗示下,也站了出来。

    “臣等附议。”在场的各部尚书、侍郎也站了出来,甚至连梁储和刘宇这两个新鲜出炉的夷州新贵也站了出来。

    对于梁储来说,去海外当土皇帝没劲,还不如在京城里当帝师,反正内阁首辅是妥妥的到手之物。先前要不是皇帝逼迫,梁师傅是绝不会勇于任事的。

    刘宇虽然对海事总督有点眼热,但他本来就是都察院的老大,既然刘老大他们都反对,那就只好顺水推舟。他打定主意一直呆在京城里,至于海上的事,鬼大爷才会去管呢。

    罗公公眼见在场的各派大臣都赞同,而太监大佬们都不说话,心知大势已去,自己的发财大计彻底泡汤,看来只能跟在刘老大后面吃点回扣了。算了,反正一年也有几万两白银呢,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吧,形势比人强,罗公公也只好认命了。

    但出乎在场所有人预料的是,宅男朱寿在这时展现了他的皇帝风范。

    “圣上,你不需要听命于他们,你有命令他们的权力!”一个魔鬼的声音从皇帝朱厚照的记忆里传来,被宅男朱寿记在了心底。

    这个魔鬼,就是刘瑾刘老大。

    无意中挖了一深坑的刘老大并不知道,他这句话将塑造一个什么样的帝王出来。

    后世的宅男在yy时都遵从一个原理:在yy的世界里,我,无所不能。

    不管多么违和的事情,在笔下文学里,都是能自圆其说的,深受yy文毒害的朱寿也是如此。

    作为一个皇帝,一个没有明显制约的皇帝,朱寿就算不知道魏忠贤魏九千岁是怎么倒台的,也明白自己是大明的皇帝,是大明独一无二的权威,是整个天下的中心。

    只要不是搞到天怒人怨,老天爷扔出李自成、哈赤等大杀器,皇帝对上大臣和太监,那简直就是十七、八个大汉轮暴一个小姑娘。

    此刻,在朱寿眼中,以刘瑾和李东阳为首的臣仆们,就是那个可怜的小姑娘。

    这是他从对付刘健一役中得到的体会,当初朱厚照刚登基时,刘老首辅整天在耳朵边念叨,烦得要命。

    连吃饭、玩耍和坐姿,刘老首辅都要管着小朱同学。

    正好处于青春逆反期的小朱这下子不干了:你不让我玩得开心,我就让你一辈子不开心。

    于是他首先让刘老首辅滚蛋,紧接着辞掉了吏部尚书马文升和兵部尚书刘大夏,对,就是前文收藏郑和下西洋档案的那个刘大人,到了今年年初,还把刘老首辅设为五十三人反动集团的首领,一棍子打到死得不能再死。

    而给小皇帝出主意的,就是现在正站在旁边冷笑的刘瑾刘老大。

    今天的早朝,刘老大是最大的受害者,连续不断的被大臣和太监好基友们打脸,打得都快肿了,正窝着火呢,眼见皇帝被众人联合起来逼宫,心里不由得快意起来:你们这群人慢慢开心吧,小皇帝马上要发飙了。

    不得不说刘老大的确是大明朝最了解皇帝的人,他暗示焦芳附议李东阳,打的就是逼宫的主意。

    李东阳和张永设套给刘老大钻,如果一点都不反击,岂不是显得刘督公很没用?

    刘瑾是那么废材的人吗?当然不是,依照他对皇帝的了解,知道小皇帝正处于愤怒的边缘。

    “统统给朕闭嘴!”宅男朱寿果然发飙了,在摆出皇帝威风的同时,也显示出了他的幼稚和可笑,“刘瑾,那个小琉球果真是什么不征之国?”

    朱厚照和刘瑾之间的配合,可以用亲密无间来形容,朱皇帝一脱裤子,刘老大就知道他想放什么屁。

    “回圣上,小琉球确实是不征之国,”刘瑾面带微笑,眼神里都是得意,“不过圣上设置的是夷州承宣布政使司和皇家东海公司,跟小琉球有没有关系,老奴才疏学浅,不敢妄下断言,不过方才李少师言之确凿,似乎能够证实小琉球与夷州是同一个所在,老奴真是大开眼界,还请李少师出示相关证供,以免误了我大明江山。”

    少师兼太子太师是李东阳的荣誉职称,他一听刘瑾开口,就知道遭了刘老大的道。

    刘瑾最初并没有说话,其实是在挖坑给李丞相跳,这个坑不深,但也不浅。

    要证明小琉球就是夷州,别说正德年间了,就是放到六百年之后,也是一桩无头公案,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反正没个定论。

    而朱寿所说的夷州,是不是传说中的那个夷州,也是未知之数,就算是,皇帝不认账怎么办?

    要知道皇帝耍起横来,那是谁都挡不住的。

    因此刘老大挖的这个坑,就是想让李丞相自己跳下去,花时间去证明小琉球和所谓的“夷州”是一个地方。

    既然李丞相不能马上证明此夷州是彼夷州,也不能证明夷州跟小琉球是同一个地方,那皇帝设置这两个机构,也就不存在违背祖训的问题。

    因此在证明结果出来之前,就麻烦李丞相不要站在这儿碍手碍脚了。

    至于其他附议的众臣,连领头的李丞相都吃了个暗亏,其他人也只能当作没发生过这回事。

    这个暗亏其实不大,坑也不深,只是想让李丞相闭嘴而已,既不伤筋也不动骨,着实恶心人罢了。

    由此可见,刘老大其实也不是什么顶尖的政客,要是换作后世的魏公公,早就将李丞相搞到天牢里去数星星了。

    因此把魏公公排在刘老大的前面,实在是众望所归。

    一个二流太监政客,配上一个横行霸道、啥也不懂的宅男皇帝,硬生生把局面扳了回来。

    李东阳苦笑一下,只能应道:“恕老臣鲁钝,眼下并没有真凭实据,只是依据旧日所学,妄加判断,还望圣上能给予老臣一些日子,证明此节,以免沿海生灵涂炭。”

    朱寿准备将蛮横进行到底:“朕能等,但朕的子民不能等,沿海千千万万的百姓不能等,大海上的银子更不能等!少师只管去收齐真凭实据来说服朕,但在此之前,梁储、刘宇、罗祥三人听旨,按朕之前所说的去办,退朝!”

    说完也不管众位大佬们的惊诧眼神,在众位太监、侍卫和宫女们簇拥下,径直离去。

    “臣等遵旨!”三位夷州新贵跪倒在地,齐声高呼,有兴奋的,有苦闷的,也有平静的。

    李东阳叹了口气,心里想道:“大明江山,从此进入多事之秋了。”

    刘老大也同样叹了口气:“林子大了,鸟儿多了,队伍不好带啊。”

    由此可见,大明朝的顶梁柱们,眼光还是比较敏锐的,至少比那个正准备去大玩宫锁心玉的宅男皇帝强多了。

    第十四章 朱厚照不是一个好皇帝

    作为一个儿子,朱厚照同学是非常幸运的,因为他拥有一个最好的父亲:明孝宗朱祐樘。

    但作为一个皇帝,朱厚照又是非常不幸的,因为他父亲给他留下了一个很强大的对手:文官集团。

    熟悉明史的人,都能从浩瀚的史料中查到大明文官们的风姿,而弘治皇帝留下的文官集团更加难缠。

    身为一个贤明的皇帝,弘治帝有着自己的择臣标准,他选中的大臣,姑且不论行政能力如何,单单从品德来说,大多数都是完美无缺的。

    比如“浑身没有一丝破绽”的李东阳,又比如“天下穷阁老”的王鏊。

    而且细查阁老和六部尚书们的履历,竟然个个都是独挡一面之才,虽然不是三杨、张居正那种奇才,但这些人组合起来,也能稳居大明前三的位置。

    对于弘治帝来说,这些人是得力帮手。但对于贪玩爱闹的正德帝来说,这些人无疑就是革命路上的绊脚石了。

    自从那日早朝之后,在大佬们的暗中支持下,文官集团开始对宅男朱寿的旨意进行不屈的抗争。

    首先上言的是六科给事中,专司谏言监察之职的他们不断地递上奏折,引经据典,总之就是一句话:皇上,你杀我们好了,反正我们不会通过你的乱命。

    什么是乱命?皇帝封三个官职,就是乱命?

    那大明朝还有什么不是乱命?

    给事中们的这些话有点诛心,明显是指着和尚骂秃子的意思。

    但这就是大明文官的风采,他们不怕死,而且是真的不怕死,对于这些人来说,名誉比性命更重要。

    于是我们经常看见戴铣、蒋钦、杨继盛之类的铁骨汉子,争先恐后的抢着送死,然后欣慰地说道:“我也算是青史留名了。”

    因此大骂j臣、扫皇帝面子这种事情,大明历代,屡见不鲜。

    宅男朱寿靠蛮横压下来的朝会决议,文官们就一个态度:老子坚决不合作,而且还是非暴力不合作。

    紧接着上奏的是十三道的监察御史们,话说夷州三巨头之一的刘宇,那可是都察院的老大,但百多位御史坚决不给自己老板的面子,折子如雪花般飞向刘瑾刘公公的案头。

    为什么是刘瑾?

    很简单,宅男皇帝完全没有处理文山会海的觉悟,他正忙着跟新鲜出炉的王昭妃卿卿我我呢。

    嗯,戏暂时按下不表。

    先说刘公公的反应:这是要翻天啊!

    然后刘老大出离的愤怒了:这才安静几天啊,是不是我老刘的手段不够铁血,还止不了小儿夜哭?

    大家读完前文,应该对正德元年冬十月的那场政坛巨变记忆犹新。是的,就是那个五十三人反动集团,以刘健、谢迁、韩文为首的弘治老臣,被正德帝和刘瑾联手打翻在地。

    在那场持续了大半年的大明政坛风波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并不是号称“铁手无情、冷血一刀”的刘老大,而是顽劣皇帝朱厚照。

    被搞掉的五十三人,他们有同年、同乡、同事、门生、故旧,这些力量聚合在一起,别说刘老大了,就是八虎捆在一起,也不是对手。

    他们唯一的天敌,就是那个坐在龙椅上,满脑子都是“人凄、蹴鞠(足球)、角觝(摔跤)”之类玩意的皇帝朱厚照。

    因此在战斗到最激烈的时候,皇帝一言断决:说你们是反动集团,你们就是,不是也是!

    而对于那些敢胡乱说话的科道言官,皇帝也是一言堂:谁再妄行奏扰,必予严办!

    皇帝是不能有错误的,所以错的就只能是臣子。

    言官们也不甘心啊,既然皇帝不讲道理,那我们就去死去死吧:“闰月庚戌,杖给事中艾洪、吕翀、刘蒨及南京给事中戴铣、御史薄彦徽等二十一人于阙下。二月戊戌,杖御史王良臣于午门,御史王时中荷校于都察院。”

    一时之间,死伤无数。

    一边流血,一边派八虎抢占紧要位置,朱厚照这两手颇有帝王风范,直接打倒了联合起来的文官集团。

    但自从朱重八和朱棣这对强悍的父子离世之后,大明的皇帝再也没有干出诛大臣十族的事来。

    朱厚照总体来说,还是一个非常温和的帝王,跟他那两个杀人盈野、霸气侧漏的祖宗不同,他有着非常宽广的胸怀。

    这个描述很违和,其实在看《明武宗实录》的时候,这种违和感,无时无刻不飘浮在眼前。

    朱厚照很喜欢闹腾,玩女人、烧宫殿、出长城打蒙古人、自己封自己为国公,反正皇帝不该干的事,他都干了个遍。

    按理说,这就是一个典型的昏君啊,妥妥的。

    但自相矛盾、违和感十足的《明武宗实录》又写道:扬州知府蒋瑶扫了皇帝的脸面,而正德帝也只是开开玩笑,并没有怪罪他。

    还有那个“杀十六人”的应州大捷,一场十万人左右的大会战,居然只杀了十六个蒙古人就宣告结束,而且还打得小王子两年内不敢侵边,这是一件何等奇葩的事情。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矛盾的记录呢?

    其实看看《武宗实录》的成书时间就明白了,当时是嘉靖帝在位,朱厚熜是正德帝的堂弟,作为一个中了天字第一号乐透大奖的家伙,朱厚熜是没有兴趣替堂兄说好话的。

    尤其是长达多年的大礼仪之争,朱厚熜不惜与群臣反目,与杨廷和等人展开了大战,这场争战直接影响了朱厚照同学的身后名誉。

    因为所谓的大礼仪,就是谁的父亲是正统:朱厚照的父亲孝宗,还是朱厚熜的父亲兴献王?

    这场争爹之战,让朱厚熜对堂兄恨之入骨,因此就有了这本奇葩到了极点的《武宗实录》,跟所有帝王实录都不同,通篇没有一丝赞美,反而有点野史的风格:怎么好奇怎么来,怎么有趣怎么写。

    总之就一句话:你让我一时不开心,我就让你死了也不开心。

    因此在明白了朱厚熜同志泼过来的脏水之后,我们就能理解五十三人反动集团为什么没有被杀,而且对于那些前赴后继来送死的科道言官们,朱厚照同学也是一笑了之。

    “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