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书院 > 都市小说 > 毒麦 > 毒麦第55部分阅读

毒麦第55部分阅读

时起得还晚,今天是谭晶来,他就格外早一些,这没能瞒住他老婆的眼睛。在卢支书起来不久,他老婆也起来,这也不正常。他老婆平时虽起得不早,可是今天,因着卢支书的改变,她也改变。这里面的东西,德志是男人,却不太了解女人心里面的情况。

    卢支书的卧房里堆码了不少药,分门别类的,非常整齐,充满了药味儿。

    有些药比较贵,他家的房门是老式的铜锁,很容易打开。

    他家没有被盗的经历。

    从他父亲和他父亲的父亲开始,对于药品,都是严格管理的,虽不值钱,也怕人乱用,免得伤害到别人。

    这种传统一直延续,到了卢支书这一代,更加发扬光大。

    谭晶拿了证明,二话没说,和她婆婆一起离开。

    她们要翻越一座山,到另外一个村,从那坐客货两用车,实际上还是轻卡,到山下赶场。那边的山路非常险要,有车曾经翻下去过,车上的人全部遇难。但是,这条公路是惟一的,连接着村子和外面的世界。

    还有一条路,是从小路下山,到另一个乡,那个乡非常小,后来就撤掉,和其它的小乡镇合并,成为一个大乡,就是目前这大乡。

    谭晶走后,卢支书和他妻子没有睡回笼觉,也到了该起床的时候了,他们要洗脸、刷牙,然后做早饭,等德志和尹懋来吃。

    吃完早饭,德志对卢支书说:“要去走访农户,做调查问卷,看看村民的真实想法,愿不愿意投资做水利。”

    “好啊!我们这就去吧。”卢支书说,真让人有点想不到。德志再看看卢夫人,只见她有些怒气,脸上没有任何表情,她的故作镇定,已经透露出来一个信息,就是对刚才给谭晶开证明,已经触动了她的敏感的神经,卢支书见情况不太妙,赶紧想回避,名义上陪尹懋和德志走访,实际上是避免他妻子的盘问,一旦开问,肯定是没完没了。

    他借着这个机会,带着德志和尹懋到一组走访。

    调查问卷是老外设计的,非常繁琐,好在在巴东的时候,德志他们已经习惯了这种问法,习惯成自然,就没有再说什么。

    问多了,就轻车熟路,德志就开始迫不及待地问,这引起了尹懋的不满,不仅当面提,还在以后开会时进行揭发和打击。

    一组分布得有意思,从高往低,沿着山势往下走,仿佛一条巨大的豌豆角,那些农户就像豌豆米,沿着弯弯的沟,分布在边边角角上。

    上面两户人家都不在家,有人在家,可惜是老人,耳朵背,听不到,卢支书很有经验,看到这种情况,赶紧撤退,寻找新的农户。与老人说话,自然要小心些、耐心些。

    这两户人家居住在红田村最边上,翻过山,就是另外一个村子,那里有公路。红田村的村民经常从这两户人家门前过,他们也没有什么赚钱的行当,农民以农为主,自然要从土里想办法,弄来弄去,还是觉得种烟划算。

    他们的壮劳力都上山去忙烟叶了,这些东西就是费时费力,赚钱,赚的也是功夫钱。再年轻一点的,要么上学,要么打工,总不屑于这个村。

    卢支书很清楚农民的生活、工作习惯,就说:“走吧,走吧,去下面的屋场。”

    下面的屋场是处于这座山的坡下,德志他们很快走到了那地方,有四五户人家。

    进了屋,主人请他们喝茶。喝茶就喝茶,没有话说。房梁上挂着的腊肉,如未雕琢的黄玉,飞舞的灰,辗转起伏,被火苗吹得七上八下。山里人爱烤火,特别是高山之人家,离开火,就不自在。有了火,就特别安心。

    在喝茶的时候,围着火炉而坐,感到特别舒服。腊肉一直熏,到了盛夏的时候,就不再烤火,做饭的时候,一般还会升一会儿火。

    这户人家是女主人接待的,家里的儿子媳妇在外打工,两个孩子在家,由老人照顾。

    孩子在上小学了,在山下读书,住校。

    没有孩子在跟前,可以更好地了解情况。尹懋和老人套近乎,说了不少话,就是不说到点子上,德志考虑到还有不少农户要走访,天色不早,于是拿出调查表,打开文件夹,摊在腿上,说:“对不起,打断一下吧!我们还有不少事要做。”

    尹懋没说话,当时撅着嘴巴,德志没注意,继续说:“那么,我们就言归正传吧!”德志一边说着,一边拿着笔,准备开始问答。

    尹懋一句话不说。

    当时,他就站起来,到外面去。卢支书看了这一幕,然后又到外面去,陪着尹懋说话。

    德志没注意到尹懋的变化,他记录完毕,跟主人告辞,然后走到外面。尹懋阴沉着脸问:“问完了?”

    德志点点头。

    尹懋继续问:“怎么说?”

    “愿意投资,我们出一半,他们出一半都愿意。”德志说。

    “好吧,我们再问两家,如果他们都没意见,就可以做一个方案,可以动工了。”尹懋说。

    于是走访下一家,大概情况都差不多,德志心里有了数。

    走访完毕,在回卢支书的家的路上,尹懋说:“姚弟兄,下次注意些,不要打断别人的话,更不要不耐烦地说‘言归正传’,人家不懂,也会小瞧我们。”

    德志倒不觉得这样。他说:“言归正传,带有书面语的性质,下次尽量少用。但我并没有恶意。”

    “你没有恶意,我也没恶意。见了村民,不能说文言文,他们听不懂,就达不到沟通的效果。”尹懋说。

    德志听了尹懋的话,知道这是尹懋在教训人了,关键是德志影响到他在人前的威信,他说的话,有人打断,接着是质疑,更让人受不了,特别是老大当惯了的人。

    德志为保持同事之间的关系,为了和谐,就没有再犟,无论尹懋说啥,他都不反对了,只是承认以后注意点,小心祸从口出,这个是真的,如果尹懋是机构的一把手,有可能马上挨批,接着就是到了年终扣分。

    回到卢支书的家里,奇怪的是,卢夫人竟然没有再生气,而是笑脸相迎,一看,家里又多了一个女人。德志正在纳闷,卢夫人介绍说:“这是我二姐,她从高山上下来。”

    卢夫人的二姐话非常多,一直喋喋不休,不知道在说什么事,不知道是说一件事,还是说了好几件事,总之,房间里除了电视机里面的演员的声音、音乐所发出的声音外,就属于她的话最多了。

    德志在等着饭好,卢夫人的二姐开始自我介绍起来。原来卢夫人的二姐夫也是国家工作人员,在山村里有房子,经常在周末回到家。

    在城里上班,也有房子,但是他们不住,给城里的孩子住。他们的孩子已经参加工作,但收入很少,买房子等于天方夜谭,非常不现实,只好让老人帮一把。

    卢夫人的二姐夫已经退休,但又被单位返聘回去,继续为单位发挥余热,同样,给他一点收入,加上自己的退休金,每月除了两老人的开销外,还有剩余,可以帮补他们的孩子。要不然,房子按揭贷款无法还清。

    卢夫人的二姐来卢支书家,是经常的,她经常来开导卢夫人,因卢夫人有些小心眼儿,卢支书本身又有点缺陷,时间一长,自然就被卢夫人看出来,看出来后,自然就会胡思乱想。

    女人需要有人开导,否则就会走入思想的死胡同,山村地处偏僻,没有心理医生来开导,在这个时候,姊妹之间、妯娌之间,甚至女村民与女村民之间,就需要相互说说话,吐吐心里的怨气,这样,心情自然会舒畅些。

    看起来卢支书言辞短,不爱多说话,好像技术人才都有这么个缺点。喜欢做事的人,总在琢磨事,喜欢说话的人,一天不说话可能会憋出病来,这是个人的性格使然。

    卢支书在卢夫人面前话少,是因他心里在琢磨技术,思考如何给人、给家畜治病,而对于夫人的心病,却无能为力,这个心病,就由卢夫人的二姐来治疗了。

    第一卷  第190章 全能村医

    卢夫人的二姐来了,经过姐妹俩一交谈,她就感到好多了。卢支书有时候特别期待他二姐来家里玩,有时候又特别烦她来。因卢夫人的二姐话一旦开始,就没有停下来的意思,不管别人怎样说,不论怎样打岔,就是无法停止,刹不住车,无论怎样去试,总是不行。

    德志初次和她接触,不了解情况,等一开口,便知道了她的为人。看到这个情况,德志赶紧住口,将注意力转移到电视节目上,看她说得热火朝天,就是没有几个听众。

    尹懋此刻已经变得喜笑颜开起来,他心里可能十分喜悦目前这个长舌妇,这个女人和他的妻子非常相像,不论外形,还是爱说话的程度,都有许多雷同的地方。尹懋有将近一个月的时候没和他妻子在一起,此刻,暂且得到安慰的事是,能够接触这个女人,暂且能嗅到女人的味儿,算是一种心理的满足。

    卢支书(从今往后,德志就不敢称呼他为卢书记,考虑到尹懋的偏执,必须要这样去做,方能化解尹懋心中的成见,仿佛受过什么刺激,对书记这个称呼感到十分敏感,或者十分反感,总之,为了避免激化矛盾,德志就改口不惹不必要的麻烦了)一回家,仿佛有人在他家安装了电子眼,很快热闹起来。

    这些闻风而来的,是卢支书的牌友。

    其中,最积极的就是卢支书的小爹,可惜的是,他要来牌,卢支书不跟他来,原因很简单,他小爹的赌注很小,小到可以忽略不计,打了一天一宿,差不多十元钱能对付,最多的时候,是二十元,回到家里,遭到没完没了的批判,直到他婶娘批斗累了倒头睡着为止。

    没想到天一亮,他婶娘又开始工作,这个工作就是宣传训导,后来,他的小爹就开始装聋作哑,直到他婶娘彻底熄火,不再说话,他小爹才开始理人。没过多久,又开始故伎重演,日子就这样反复、旋转着前进。

    没变的是山川,变的是岁月。

    晚餐在愉快的环境下吃完,那些牌友被卢支书支走,因德志和尹懋都是外来客,且是来帮助红田村发展的贵客,多少还要注意一下国际影响。

    当晚,卢支书的舅舅来访,他舅舅总是带着笑容,好像没什么烦恼,也没啥压力,他的任务就是安度晚年。其实,他舅舅、舅母在家帮着儿子照看孙子,山中岁月容易过,孙子也容易带,不用让孩子上幼儿园,也没有像城里爷爷奶奶那么辛苦,要去接送孩子。

    卢支书的舅舅喜欢吸旱烟,跟卢支书的小爹一样,只要他们中间其中一个来卢支书家,家里就如同着了火,烟雾缭绕的,远远地看着,还真的像那回事。

    他舅舅看到卢支书正在吃饭,卢支书赶紧问:“吃饭了吗?”

    “吃了。”他舅舅回答。

    “再喝点酒吧。”

    “不了,你们慢慢吃。我才吃了,很饱,在家闲着没事,出来转一转,散散心。”他舅舅说。

    他舅舅不吃,不吃就不吃,卢支书也不劝,常来常往的,免了很多俗套。

    他舅舅笑眯眯的,看到德志、尹懋也不打招呼,德志见了这种情况,知道这里的风俗,老人不向晚辈或年轻人打招呼,都是正常的。

    晚饭后,大家看了一会儿电视节目,德志不喜欢看,就拿着英语小词典,记记单词,不虚度光阴。

    到底记住了多少,德志不清楚,这个好像没有什么可以考评的,也不好把握,德志没想到要参加英语的考级,只想过着这种生活,学习是快乐的。

    卢支书和村民,包括尹懋,都不会指出德志什么不妥,只好不不侵犯、互不影响就行,德志能够很快饶恕尹懋,尹懋指出德志的错误后,没有马上后悔,过了大概有十分钟,自然就会向德志献殷勤,他觉得德志咋说跟齐老师有点关系,不是裙带关系,而是半个老乡的关系。

    德志的家乡城市,正是齐老师的大姐所在的城市,有些事,还真说不清。要说没缘分,齐老师也不会招聘德志,要说没关系,全省有那么多人,为什么就找不到合适的人,非得找德志呢?

    幸亏德志反应比较敏捷,回答问题很到位,加之德志本身就在律师事务所上班,多少积累了一些社会知识,对付齐刘两个女流之辈还是绰绰有余。

    后来德志一到江城,就见到了芭比,刘###就很明白地告诉大家说:“芭比已经定下来,一定会被录用的,大家都不要争了。”

    大家都不敢吭声,深怕一旦提出异议,就会遭到打击报复,毕竟权力在人家手里攥着。

    德志觉得这事办得非常好!德志心里很清楚,这就是血浓于水的道理。明明借着德志和伊妹的名义招聘,目的是为芭比的进来挂两个羊头而已。

    这是往事,不值一提。

    卢支书的舅舅来玩,没有任何目的,他看得起卢支书,也没有当着大家的面骂他,就算对得起他。说实话,卢支书还真比前任支书要强得多。他是技术型的支书,不像前任,干啥事都要雁过拔毛,哪怕盖个章,还至少要一盒烟呢。

    卢支书有技术,就不愁钱,无论给人看病,还是给猪做手术,都来钱,有了钱,就要名望。孩子读书就像他妈,一般般,加上山村里的教师少,教学质量又不咋地,结果他儿子勉强混到初中毕业,就面临着上高中还是上技校的选择。

    卢支书问他弟弟,他远在云南的武警部队的弟弟毫不犹豫地说:“还读啥书?当兵算了。“

    卢支书就听了他弟弟的话,将孩子交给了他弟弟,送到了云南,让他弟弟从那想办法,接着是他父母也去了昆明,家里顿时冷清了许多。

    他舅舅闲扯着往事,看了会儿电视节目,然后走了。同样,也没给德志、尹懋打招呼。

    他舅舅走了不久,他小爹、婶娘也跟着走了。不过,他幺爹两口子和他舅舅走的方向不同。

    德志和尹懋在他们走了后,洗脚上床睡觉,卢支书还没睡,有人来找他,需要打点滴,他一直等那人打完点滴才睡觉。因要树立比较好的形象,卢支书一直憋着,没有招呼牌友来打牌。

    次日一早,德志发现卢支书眼睛发红,于是就问他:“昨晚哭了?”

    “没有,看电视看的。”卢支书说。

    “什么节目?这么好看?”德志问道。

    “来了病人,也不算好看,只是看个热闹。没把它当回事,如果迷上电视剧,看了上集想下集,天天都想看,不如一开始就不看,只不过山村里实在没有啥娱乐活动,除了看电视,就是打牌。”卢支书说。

    “今天干什么?”尹懋忽然问道,德志不知道他怎么突然出现在眼前,并且突然问了这话。

    “继续走访,到四组,昨天走访了一组,今天走访四组,最远的两个组走完,就走访附近的二、三组,最后一个组是五组,实际上是四组的山脚下,如果一并走了,恐怕时间来不及,如果时间足够,就把五组也顺带走访了,那里的农户不太多,恰好在一个山坳里,三面环山,一面和我们对应。”卢支书说。

    “好啊!谢谢!”尹懋说。

    “嗯,我老婆已经做好了饭,吃了饭我们就走。”卢支书说。

    德志当然没意见,倒是尹懋有很多看不惯,啥事都想问个究竟,表面上随和,实际上不满,但心里的变化不容易让人看出来。

    吃晚饭,德志带着相机,尹懋还没有。不知道领导为什么不把相机一次性都配够,有的同事有,有的同事没有,总是给人以不公平的印象,总是让人怀疑背后给某些同事特别的好处。

    卢支书问:“你们爬山挺厉害的吧?我们今天从小路走怎么样?”

    德志赶紧回应道:“好,好!”

    尹懋的眉头动了动,锁成一团,德志心想,完了,这家伙不想走小路,小路很陡峭,走起来更难走。爬完陡坡之后,今后几天的腿肚子可就要疼好久的。

    既然德志已经表态,尹懋善于当好人,也就不格外与众不同。

    “四组是个光棍村,以前是个小村,分布最广,地盘最大,光棍的分布也分散。”卢支书介绍说。

    从小路走,先要从三组下山,也就是从卢支书家下坡,走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