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书院 > 历史小说 > 崇祯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 > 崇祯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第17部分阅读

崇祯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第17部分阅读

    ,这次喝的却是葡萄酒。好在,我们都是见过世面的人,没有出现乡巴佬的状况。不就喝点红酒吗,谁又不是没喝过呢,难道潞王家里没点葡萄酒。

    我见这个汤若望似乎对中国文化了若指掌,谈笑间仿佛名家大儒,要抛却样貌和发音,你甚至会觉得自己在跟一个土生土长的中国人谈天论地。我不知道这个汤若望到明朝多长时间了,居然汉话说的蛮利索。当然,跟徐光启比起来,他对儒家的了解还是差了很多。

    我不得不觉得传教士是一群杰出的人士。科学家,哲学家,探险家,文学家,艺术家,政治家,等等。往往集于一身。

    “我们所居住的这个地方,我们把她叫做地球!”汤若望就这样开始了对我们这群人的科普教育。

    要接受新鲜事物,说实话,很难。我母亲,我叔父,我的妙儿亦复如是,这些知识其实早就存在我的脑海里,但我也只能装着第一次听到一样。

    “你是说,我们脚下的土地是一个球?”我疑惑地问。

    “事实上,是这样的!”

    “可是,我知道的是我们脚下的土地是四四方方的一块,有一只巨大的乌龟驮着在大海上漂流,如果乌龟动一动就会引起地震来着。”

    我说的可是我们汉人的古老传说,汤若望入乡随俗,当然不能批驳我们流传的故事太过荒谬。

    “我们曾经也有这样的传说故事,只不过不是乌龟,而是巨鲸。不过,经过几百年的研究,我们已经证实了我们脚下的土地的确是一个大圆球。我们泰西有个叫做麦哲伦的人,在一百年前就率领他的船队一直往西走,最后又回到了出发点。这就很好的证明了我们的地球是一个球,而不是别的。”

    我知道啊,麦哲伦第一次环球航行,第一次从实践证明了地球是一个球体。

    “我记得成祖时,我们的三保太监也率领船队航海,不过,他怎么没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啊!”唉,这个时候,我自揭老底,还不是想说明,我们这里的人目光短浅。既然都航行到了非洲的好望角,为什么不能再前进一步,把环球航行的伟大创举落在咱们中国人的头上。

    郑和啊,郑和,国人提到你的时候总是洋溢民族自豪感,但我却表示十分的遗憾。以当时你的条件,完全可以做一次环球航行的,可你为什么不呢。

    我知道,你去航行的目的和麦哲伦不一致,人家主要目的是证明世界是圆的,其次才是什么开辟航道,殖民列国等等。而你的目的却仅仅只是为了宣示你大明王朝上邦天国的伟荣。

    目的的不一致,造成了结局的巨大差异。你死而有憾啊。

    “这个……”我想汤若望对郑和可能不太了解,毕竟一个外国人怀着伟大的信仰来到中国不久,不可能对我们伟大的文化全盘就熟。

    “三保太监下南洋,也让我们认识到了这个世界比我们整个大明广大多了。”徐光启在一边解释道。

    “嗯!”汤若望只能附和。

    唉,算了,我也不应该为难这位国际友人了,这个时候的他,可一点也没有想要通商啊,签订不平等条约啊,这样的想法,他单纯只是为了信仰才来到中国的,的的确确是友人。

    “好,既然事实证明地球是球体,你知道,如果圆形的东西,必然有一部分在下面,比如,如果我们在上面,我们脚下的那一面必然也有人,他们为什么能站稳而不掉到天里去呢?”我承认,我纯粹是在诱导他,要不然,聊一个地心引力之类的话题就得一整天,还说不到一点头绪。

    “这就要涉及到小兄弟刚才问的那个问题了,因为本质来说,人和苹果都是一样的,都算是一件物品,在我们那些科学家无数次的研究和积累的经验总结,得出一个结论,在地球上的物体都会受到来自地球的引力,这种力叫做重力。不管是人,物品,都会受到这样的力,不管物品的大小,形状。当然,所受到的力的大小会有所不同!”

    这些东西三言两语是解释不清楚的。科普宣传就这样费力。

    “哈哈!”我似懂非懂地哈哈一笑。

    而我母亲和朱常汶表示如坠五里云里,让他们一次就理解这么多,确实有些困难,好在,我压根并不想在这个时候提高我们国民的整体科学素养,那得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靠我一个人是不够的,靠一个徐光启或者一个汤若望也是不够的。社会进步到二十一世纪,我们全国人民的科学基础都还不够完善,更别提四百年前了。

    “科教兴国”确实不只是口号那么简单的事情。

    我本来还想反过来给汤若望上上课,比如给他讲讲什么是万有引力,不光是地球对他上面的物品有吸引力,这些物品同样对地球有吸引力,而且推广到整个宇宙,但凡有一点质量的物体之间都会有吸引力。这就是万有引力的表述。跟什么质量的乘积成正比,跟距离的平方成反比。连公式我都还记得一些。

    也就是说,我本来想做那颗苹果砸倒汤若望这颗思索的脑袋上,让他豁然开朗一下,发现万有引力定律。那就没牛顿他老人家什么事了。我相信以汤若望的科学素养,多半研究得出来,反正这个时候距牛顿发现万有引力不过四五十年光景而已了。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还有多少科学技术没有积累起来呢。

    可是,我这样做的意义何在呢,不管谁去发现,万有引力总是在那里,不悲不喜。

    我甚至还想跟他说说e=c2,这个伟大的公式。但明显的是,这个公式更加的超前了,恐怕连他都理解不了。

    第零五七章 尊师重教

    酒足饭饱,我大呼过瘾,“今天听汤先生一席话,我顿感胸中许多疑惑亦然而解,真是胜读十年书啊。不知以后还能否听到汤先生的教诲!”我状若茅塞顿开的感觉。

    “我这次到北京来的目的是为了觐见大明皇帝而来的,这位徐先生也是我在路上偶遇。听徐先生说他和我的老前辈利玛窦是至交好友,这次我去拜谒利玛窦的时候遇到徐先生,徐先生真是饱学之士,令在下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

    “老朽这次蒙皇上召见,让我出仕,老朽深感圣恩,敢不从命!于是就和汤先生相约而行。”

    我对徐光启的个人履历不是很了解,我知道他在仕途上并不顺趟就是了,可能这之前被我哥哥罢官了,这次又想起了要启用他了,不过,徐老爷子现在都已经六十岁的人了,还有多少时间留给他发挥余热呢。年富力强的时机已经过去了。

    “今天得遇两位先生,真是大慰平生啊!想起以前,小可真是井底之蛙,连地球是圆的这样的事情都不知道,真是徒活了这十多年。”

    “哈哈,小兄弟休要自贬,照你这样说,老朽更是白活了这六十年,想当年老朽十岁的时候,连苹果为什么要落地这样的问题都问不出来,可见,小兄弟已经高人一步了。有小兄弟这样的求甚解的苦功夫,日后必定名满天下。”

    我日后可不就得名满天下吗。

    “两位老师有礼了,所谓能者为师,小可愿拜两位为师,学学这泰西诸法!”

    “好好,孺子可教也!”徐光启见我小小年纪居然对泰西诸法这么感兴趣,不得不认为我是一个异类,但这甚合他的胃口。

    其实,我让他们来教我,也只是一个名分而已,我不想我自己无师自通,当然,虽然一些理论指导我不需要他们,但光说不练假把式嘛不是,他们动手实践的能力肯定比我强多了。

    “好,老朽就收了你这个学生,汤先生以为如何?”徐光启欣然接受我这个学生的提议,边咨询了一下汤若望的意见。

    汤若望这个时候想到的还有他传教的大业,不过,看这个小孩如此虚心求教,这要不把自己的学识教给他,还真枉费了人家的一片热情。

    我看他心里有所想,便开口道,“汤老师,学生认为,传教是一件任重道远的事情,不可急就。再者,学生对贵教还有些保留意见,所以,想让我学生加入贵教的话,请老师谅解,学生有些不便。”我可是要做皇上的人,要是未来的皇上都成了基督徒了,那还得了。我可是一个提倡宗教信仰自由的人。

    我知道徐光启已经让全家人都信了洋教,但他只是一个儒者,而我却是未来的皇上,不可同日而语。后世的老蒋,每次提及他,总是有人说,他在多少年多少年加入了基督教,我不知道这能说明什么问题。

    “这信教与不信教本来都是一件自由的事情,老师我也不勉强,能得你这么一个聪明伶俐的学生,老师我也十分满意!”汤若望明显也不打算急于求成。

    “那真是太好了!”可问题出来了,按说认了老师,就应该拜师,那就得下跪,敬茶。可我堂堂信王殿下,跟一个外国人下跪,那说出去,是会让人认为我丢了咱们大明王朝皇家的颜面的。但这个情况下,他们不知道我的身份,如果不跪的话,显得我不真诚。再说,跪徐光启也是不能够啊,我是君,他是臣,这要跪了,那还不乱了套了。

    “那我就奉茶敬献两位老师了,至于这下跪,学生看就免了,既然两位老师都是信教的人,上帝面前人人平等,两位老师应该不会强求这个!”我只有这样一个理由可以说出口了,至于他们认为我诚不诚心,还是认为我在装怪,那就由得他们了。

    徐光启和汤若望相视一眼,明显感觉我这个小孩知道的还很多,居然还能说出上帝面前人人平等。要知道在这个大明王朝,处处显出尊卑,何处可有一丝的平等。特别是这个徐光启,更是惊诧莫名,他可是在这一套等级制度下成长起来的人,对此的感受那是比汤若望更深刻多了。

    “哈哈,学生真是有见地,如果老师我还拘泥于礼法,倒显得老师我做作,也显得我信教不诚心。也罢,这跪也就不用了!”徐光启居然难得的显得大度。

    不是说他好为人师,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让徐光启做帝师也是足够的。试问在这个大明王朝,有谁能有徐公一般高义,一般科学素养。让别的王公大臣解一道相似三角形的问题,他会吗?让他讲一讲什么时候栽秧,什么时候打谷,他会吗?不过一些追逐名利的行尸走肉而已。只有我们的徐老师,身为士大夫而叛逆出士大夫。胸怀天下,这个天下还不只是咱大明王朝的天下,而是整个世界。假以时日,整个宇宙也都在他的思考范围之内。即便他成不了治世能臣,但做一个中西文化交流,传播的使者,构建科学的桥梁却是胜任的。

    “杨老板,还请杨老板送两碗新茶上来!”

    “好咧,小的这就吩咐!”他出门吩咐跑堂赶紧泡两杯新茶,端上来。

    不一会儿,店小二托盘上放着两碗香气四溢的茶进了房间,我让妙儿接过来,然后我亲自奉到两位老师面前。

    我先递给徐光启,再递给汤若望。

    “两位老师,请受学生一拜!”我只是稍微弯了弯腰,最多不过十多度,离九十度下拜还差的远呢。并且轻轻作揖。

    两位老师,特别是徐光启也不以为意,欣然接受,并轻轻茗了一口茶,这就算礼成了。他徐光启在不知不觉中就成了未来的帝王之师了。

    如果以后他再想起必定觉得今天的遭遇匪夷所思,如云如雾。

    唉,可能是我这种甚深的求知欲打动了他们俩。

    “两位老师容禀,学生的姓名希望老师不要问,以后自会在适当的时候告知。”我知道如果这个时候说出我信王的身份,必定会让我和徐老师,汤老师之间产生隔阂,我可是王爷,给王爷当老师虽然也是一件十分荣幸的事情,但那必然会拘束很多,完全没有了师生之间的那种情谊。

    当然,我认他们当老师的一个目的就是要让世人觉得我所知道的天文地理知识是我从这两位老师这里学来的,不是我天生就会的。这也就会在某种程度上解释我的一些奇怪言论了。

    再说,对徐光启的尊重是我发自内息的,我不想在这里面牵扯到权力。

    “敢问老师,现在是您们西历多少纪年?”我一直想弄清现在是公历多少年,因为我不知道我究竟是在公元1644年还是多少年上吊自杀的。

    在他们眼里,我看过《几何原本》,当然也就认识阿拉伯数字了,所以,这些都不是问题。

    “我从西历1618年登船出海,到1619年到了妈港(也就是澳门,至于当时葡萄牙人的名字叫什么,反正是根据当地中国人叫妈祖或者妈港而得名的――作者),在那里呆了三年,去年也就是天启二年进入广东,一路到年底来到北京,现在是天启三年,也就是西历1623年。”

    有了这个坐标,我就能理顺很多事情了,现在是天启三年,1623年,那么我登基是在天启七年,也就是1627年,今年我十二岁,还有四年,我当皇帝的时候十六岁。然后当了十七年皇帝,那么我死的时候应该是三十三岁,当然虚岁是三十四,是公元1644年。

    这是我作为二世祖根本没有的印象。

    第零五八章 稀奇玩意

    看得出来,徐光启和汤若望都比较高兴,所谓名师出高徒,他们当是名师,而我却也处处表现出一种未来高徒的架势,这或许让他们感觉到香钵有继也说不定。lwen2 笔下文学总之,遇到我,他们感觉比我还幸福。

    我想,他们或许可能会毫不保留地倾囊相授了。难得遇到我这样虚心求教的年轻人,现在人心不古,世道浇离,特别是在这个风雨飘摇的明末乱世之中,知识远没有碗里的米饭来得重要。

    而我作为未来帝国的当家人,当然会觉得知识和老百姓仓里的米粮同样重要,让他们家里有余粮,生活暂时性的过得幸福,鬼才会听李自成的号召,造什么反。

    可在这后世所谓的小冰河时期,连年的自然灾害,让我的雄心无法实现,所以,有人会说,是连年天灾才导致这么多的,才导致明朝最终的灭亡。我认为这个观点部分正确,如果没有这些灾害,让老百姓没有饭吃,我想,即便明朝会灭亡也不会灭亡在我的手里,再绵延个若干年是没有问题的。

    吃了饭,按说我这样的二世祖应该是叫几个舞女跳跳舞助兴,而徐光启这样的文人就会叫两个歌姬弹几首琵琶提高一点雅致,但我们都没有这样做,因为这不是北京城里面的酒啊,再说,作为基督徒的杨琨也没有这样的保留项目。

    “小五,为师爱惜人才,真恨不得把心中所学都交付与你,但不知道这次入朝会有什么事务在等着为师,为师就把这些年所有著作都送与你,希望你好好研习一番,也许对你并不多少实际用处,但作为助益也是可以的!”徐光启就吩咐身边的仆人,给我拿来了几本书,这当然是他毕生的心血。

    “《农政全书》,《几何原本》,《泰西水法》,老师,学生定当封为《圣经》,早晚研颂!”我接过书,看了百~万\小!说名,都是徐光启的传世之作。

    (《农政全书》是徐光启逝世后他的学生整理他的遗作而成书,名字也是后取的,这里就将就用一下了――作者)

    “这本《农政全书》,作为类书,记载了我大明很多农业技术和农政策略,都是为师深入田间地头的第一手资料,得来尚觉不易。虽然你也许毕生不会参与什么农业生产,但深入了解我们大明的农业产业,了解农政之不易,未尝不能为民请命,造福一方。”徐光启语重心长地说,看得出来,他对后辈都是寄予厚望的。所谓世界是他们的,也是我们的,但终将是我们的。

    他把我当成一名官宦子弟,将来可能会牧民一方,或者是什么封疆大吏,可学生我未来可是会当皇上的人。我当然知道,古代农桑之艰难。从古代到我们那个时代,我们伟大的祖国一直没有摆脱农业大国的帽子,工业化喊了几十年,但第一产业仍旧是农业,农业的就业人口仍然占全国的大多数,农村地区仍然是小农经济。更别说远远落后的明朝。在这个时代,连袁隆平都没有,更别说亩产万斤的科技卫星。

    或许,这个世界,亩产个百斤已经很了不起了。不过,作为能够养活十三亿人的土地,要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