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书院 > 都市小说 > 永徽长歌 > 永徽长歌第1部分阅读

永徽长歌第1部分阅读

惚,似乎已经看到了李治口中所说的仙人在向他招手。

    “孩儿问,仙人能算到的最远的未来,我华夏是何状况?”

    这问题却不在太宗猜测之内,也是李治实在是忍不住了,想自己一个二十一世纪的时代青年,见到临死前的唐太宗,不把以后的事情说出来,这心里就总是憋的难受。

    可要真的说什么元朝暴政、闭关锁国、帝国主义入侵,唐太宗能听懂吗。

    不过李治确实有些小聪明,在加上他继承了这个身体的二十年的记忆,所以信口胡编。

    “蛟龙不游逍遥海,

    繁花似锦独不摘。

    天若不忧天不在,

    唯有鸠占雀巢来。”

    李治想起了这几句打油诗,随口就说了出来,初始还能平平稳稳,到最后两句,想起自己成了唐朝的第三代皇帝,不禁喜忧参半。

    喜的是自己可以大展拳脚,凭自己的见识和知识,只要保持一颗忧国忧民之心,起码能将贞观之治维持下去。

    忧的是这是一千多年前,即使自己真的就将中国四方一统,也说不定被后世那个皇帝把自己打下的家业败掉,莫说千年之遥,满清只闭关锁国了两百年,中华文明就被远远抛下,若不是自己的民族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和坚韧性,早已经成了砧板上的鱼肉,任人宰割了。

    太宗不知道这后事,只以为这“鸠”是如高丽,匈奴一类,所以看李治脸色忽喜忽忧,心中不悦,嘴上就带着些许严厉。

    “治儿,难道你就不能在有生之年把这些隐患除掉,让他们永远不得翻身吗?”

    李世民毕竟是一代帝王,自是有着王者的霸气,这一句话点醒了李治,对呀,自己只要努力,说不定真能将大唐的江山翻上几番,到时即使是在乱,也不过就是内乱罢了,再说自己来自现代,深谙战争之道,在于人心,只要自己抓住这全世界人的人心,那还怕什么?

    哼,还有东方的那个岛国,李治心下发狠,以前的我只能对着老天骂你几声,在公共场合还得对他们逢迎媚笑,可现在——

    李治的脸上不可避免的露出杀机,他心里暗暗决定,如若不行,即使灭了它,也不能让他成为中华的祸害。

    看到李治的气质瞬间就由一个温文尔雅的太子变成了冷酷的王者,太宗心里不胜唏嘘,原本自己只是想让李治守住自己打下的这份基业,所以极力想把他培养成一个守成的皇帝,没想到自己临终之前,还是看到了他的野心,不过也许他会把大唐推向另外一个巅峰吧。

    “唐风,过来拜见你未来的主子吧。”太宗深感自己时间不多,来不及听李治详细分说,将死之人,听到后人如此赞扬自己,太宗就已经很满足了。

    看黑衣人出现在李治的身前,太宗喘了两口粗气,缓缓道:“唐风是我在贞观十年创建的一个组织,专门负责网罗天下情报,从军旅,百姓,商人,三教九流,莫不有着唐风的足迹。”

    看李治一副恍然的样子,太宗点点头,又道:“这个组织的领导者均被称为唐风,他已经是第三代了,前两代已经为了保护我而去了。”

    唐风依然用他毫无情感的声音回到:“主上何必感伤,保护主上是我们的天职,一死尽忠,是我们最光荣的事。”

    太宗越发的虚弱了,就连他的儿子李治的脸都看不清了。

    “治儿,”太宗继续道,若不是这临终前的话是他早就想好的,恐怕他都无法在继续说下去了。

    “长孙无忌是长孙皇后的哥哥,我在位时,无垢(长孙皇后)总是劝阻我不要重用外戚,所以至今长孙无忌都没有位列三公,可他是我朝堂上的开国老臣了,论功勋,世上无出其右者,论才能,无忌堪比子房啊。所以治儿你无论如何,都不能听信谗言,而疏远了他啊!”

    太宗这些话说的四平八稳,虽是将死之人,但话语之间,仍隐隐可见当年叱诧风云的壮志豪情。

    “孩儿明白,舅父是我大唐的擎天伯玉柱,架海紫金梁,孩儿还要用他治理天下呢,只要他不反,孩儿就不会动他。”

    太宗叹了一声,他如何不明白,长孙无忌是李治的舅父,这本身对李治来说就是一个威胁,怪就怪长孙无忌威望太盛,在朝几十年,加上是开国元勋,对李治的威胁也最大。如是以往他认知的李治也就罢了,那时的他,性情懦弱,而且长孙无忌又是其舅父。但现在……

    自己在时,凭着与我的布衣之交,长孙无忌说什么也不会有异心,可若是我死后治儿逼迫过甚,他真的就说不定……

    第四章 悲送太宗迎新主

    “治儿,我在问你一句,你是准备守业,还是创业?”

    太宗这个问题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事,在他最后的时刻,他竟然发现了李治的另外一面,心里感叹他隐藏之深之时,也为大唐未来的命运担心。他可不认为李治说的大唐能持续千年是恒定不变了的,太宗在位几十年,对人心了解的最是透彻,休说现在大唐看似强大,即使真的能强大到四方来朝,也有可能顷刻之间,灰飞烟灭。

    李治这回没有半点犹豫,既然事情已成定局,自己何必瞒着太宗,在他临走之前,在听听他的意见,唐太宗毕竟是历史上少有的杰出的政治家,无论对经济、文化,军事还是外交,都有着自己的见解。

    “孩儿虽然不如父皇英明神武,但也有万丈雄心,要让寰宇遍插大唐的旗帜。”

    唐太宗根本就不用理解他话里的意思,听他的口气就真的自己的担心果然成真,可他还能说什么呢,难道自己千辛万苦选出来的太子,自己还不信任吗。

    “若要开拓,必须从整体调整国家部署,治儿,听朕一句劝,莫要心急,大唐虽说较之武德年间,已是大大进步,但连年征战,已是军疲民伤,尽管朕尽最大的努力给你把军队的战斗力保存下来,但你至少还要需三年的时间来调整适应。”

    “朝中人才济济,但大多不适战争,武官中契心何力、李勣都是千里挑一的骁将,你需小心把握。”

    说到这里,太宗的眼睛合上了,嘴里仍蠕动着,但声音已微不可闻。

    “治儿。朕自有自知之明,贞观年间连年征战,致使大唐不得休养生息,虽然我极力推行均田制,但还是只能保持现状,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李治沉默了一会儿,想起后世网上对于李世民的争论,认为他确实有些过于动武,几个邻国本不应该打,但他却坚持己见。

    “父皇在为儿臣铺路。”总算是将死之人,李治不可能说一些尚未盖棺定论的判断,只得顺着他的意思道。

    唐太宗猛地咳嗽了几声,欢欣道:“你明白就好,朕虽深知民心之重,纳谏之重,但仍有善始,却无善终。魏征在十谏疏里说朕已不能纳谏,这也是事实,朕知道晚年还是犯了很多过错,所以朕自觉没有资格往泰山封禅。治儿,希望你能——”

    李治刚要说什么,太宗摆手把他止住,又道:“治儿,朕知长孙一脉势大,朕在时还好,等朕大行之后恐怕你要处处制肘与长孙无忌,但朕还是希望你能给他一个机会,提点他一下。不要让他走上绝路。”

    “旁人都以为你仁孝但懦弱,但朕知道那只是表象罢了,你能被封太子,本身就是一件不凡的事。治儿,若势微,你就把武媚娘迎出来吧。她定能辅佐你铲平朝中的势力,只是不到万不得已,朕不希望你如此做。”

    李治一愣,武则天竟然如此受唐太宗的重视,竟然把她列成了翻转乾坤之辈?

    “治儿,最后朕在问你一句,朕大行后的号?”

    李治不明所以,答道:“父皇庙号太宗、谥号文皇帝!”

    “文皇帝,哈哈,文皇帝——”李世民苍凉的笑了一声,“好啊,文。”

    李治正疑惑间,就见太宗猛地扬起手,颓然的抓了两下,终于无力的垂了下去。

    李治趴到太宗的耳边,才听见太宗临死之前的喃喃。

    “愿来世莫生于乱世!无垢,我好——”

    最后的两个字依然细不可闻,一代千古帝王,就这样,带着自己内心最深处的心愿回归他本能的宿命了。

    李治也不知他这最后一句到底是什么,也是是悔恨,也许是思吧。

    “主上一生崇武,征战无数,虽然被后世盛赞文治,但还是有些悔恨武功的。”

    唐风一直都僵硬着面无表情的脸上似乎也流露了些许伤感。

    李治愣了一会,苦笑道:“是吗,父皇是不是还对高句丽不忘啊。”

    停了一会儿,李治对着李世民的尸体三跪九叩,起身后长长的叹了一声。

    “唐风,我要知道你的情况。”

    唐风似早已准备好,见李治问,立刻道:

    “唐风是自贞观十年先主亲自组建的秘密组织,志在网罗天下情报,因此三教九流,无所不扩。官商农贾,亦不遗漏。组织内有各行人才,但均在暗处。

    唐风分十一楼,在十道与京城各设一楼。组织内均以暗信相通,各个楼主均世袭制,且相互不得相见。京城第十一楼是我负责的。”

    “你们不止是网罗情报吧?”李治意味深长道。

    唐风不以为意,依然寒声道:“组织内不涉军旅,但另外的使命就是控制江湖,在江湖上,唐风的另外一个名字就是‘十一楼’,是赫赫有名的杀手组织,内部武林高手不泛其人。有宗师级高手一人,从宗师两人,在江湖上的势力最大,第二的势力据说叫‘无情花’,应该也有一位宗师级的高手,只是对方行动周密,唐风还不得其准确情报。”

    这绝对是特务的头子!

    李治忽然想起锦衣卫,粘杆处之类的组织,这些,都是统治者用来辖制手下的有力工具,唐太宗的唐风似乎就更胜一筹,一直在暗地里行动。只是这个世界竟然有武功这一说,难道中国的古代真的有侠客之类的人吗?

    李治对这件事上了心,即便自己不学武功,也要几个高手保护自己才好,看唐风来无影去无踪的身法,的确有一种安全感。当然有收获就有付出,李治的付出就是权。他的行动唐风几乎全部知晓,虽然他如一个木头人一般,但李治心里还是不舒服。

    不舒服归不舒服,李治还是忍下来了,毕竟唐风是他现今最有力的生命保障,万一哪个皇子突然造反,杀进京师,唐风还可以保护他不是。

    用了将近半个时辰,李治终于了解了唐风的概况,心里震惊这个组织庞大严密的同时,也开始计划,自己怎么才能在老虎的爪子上在加上几块铁片。

    “殿下,先主毕竟临近大行,忘掉了一件事。先主曾吩咐,若殿下登基,请殿下务必与玄奘请教,先主说,玄奘能帮殿下平定朝纲。”

    唐僧!李治心中一阵兴奋,没想到自己竟然能亲见到他,虽说自己的记忆中有他的印象,但李治一般时候都不去回想,他不想这个躯体有什么后遗症留下来,所以能不动就尽量不动。

    “这后事如何处理?”

    唐风说完后,李治指着李世民的尸体问道。

    “主上看着办吧。”

    唐风出奇的淡淡的说了一句,一转身消失不见了。

    不会吧,李治苦笑,难道还得自己演上一出戏吗,唉,真是命苦,当了皇太子了,还要为李世民哭丧,罢罢罢,都当作占了你儿子的身体的补偿吧,谁叫我这么命苦,竟然成了李治。

    “父皇——”含风殿内,传出了李治竭声的哭嚎,声音传出宫殿,远远的散去。

    “陛——下——”长孙无忌和禇遂良愣了一下,首先反应过来,心中暗暗责怪太子鲁莽的同时,也不敢怠慢,立刻跪趴在地,仰天长嘶。

    “陛——下——”

    从含风殿开始,就如同一阵飓风一般,无论是官兵商民、老少男女,全都匍匐在地,哀嚎不已。

    第五章 做人别太吴子牛

    第二日,天朗气清。

    昨日太宗驾崩,因哭声震天,长安方圆百里皆知。李治只好与群臣发丧于含风殿,并宣读太宗遗诏:

    太子即位。军国大事,不可停阙;平常细务,委之有司。诸王为都督、刺史者,并听奔丧,濮王泰不在来限。罢辽东之役及诸土木之功。

    因群臣力谏,李治不得以,只好连夜赶回长安,入主两仪殿。并连夜调遣驻扎在附近的三万禁军回防长安,又责令刑部协同大理寺卿唐临维持长安治安,凡在此期间作j犯科者,予以重处。

    “太子殿下,长孙无忌求见。”在一旁随侍的太监小桂子一句话惊醒了正在发呆的李治李治闻言道:“还不快快有请。”说罢整理了一下亦鹋,看看没有不妥之处,就站在御书房门内,等候长孙无忌。

    李治还未登基,所以也不用奏事的太监喊报,没等多久,就听见外面响起了脚步声,走到门前停住,就听见跪倒之声,继而门外长孙无忌道:“微臣长孙无忌,参见太子殿下。”

    李治整个晚上考虑了很久,还是没有定下自己对长孙无忌的态度,因为长孙无忌有才固是有才,但毕竟是关陇士族的代表,历史上唐高宗登基的永徽年间朝政完全是由他把持这的,这使得朝廷完全被关陇士族所垄断。朝堂之上纠结了一群他的党羽,如禇遂良、柳奭之辈。驾驭得当故能帮着李治度过来到古代的适应期,但若一个不小心,让他夺权做大到了能与皇权抗衡的地步,那岂不是成为自己雄心壮志的绊脚石?

    但不管怎么说,李治还是决定和长孙无忌长谈一次,毕竟只太宗寥寥几句话,和以前李治看上的一点史料,并不能确定长孙无忌的真正为人,李治又想起自己曾经看过的贞观长歌,那里的长孙无忌简直就是天下第一忠臣智者了。

    电视剧说什么也不可信,李治早就知道这个道理,但还是无形之中对长孙无忌充满了期望。

    自己来自二十一世纪,深知自己成了唐王朝的统治者,那最重要,也最紧缺的就是人才,自己是有雄心大志,但却是极度紧缺人才,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文化,李治有信心,虽然他知道自己脑中的知识在古代其实大多都是无用的,但只要他能善用人才,从战略上把握住国家的整体走向,那基本上就ok了。

    看起来长孙无忌对自己还是很放心的,毕竟我还要叫他一声舅父,自然会站在他那一方。李治看长孙无忌在门外就大礼参拜,心中对他的戒心却丝毫没有减弱,以前看电视剧里大j大恶的人太多了,他现在谁都不敢轻易相信。

    推开门,李治走了出去,看长孙无忌跪在那里,连忙上前搀起,口中笑道:“舅父何必多礼。”

    长孙无忌已年迈七旬,虽然精于休养生息,但身体也大不如从前了。身穿一身朝服的他跪在那里,晃晃悠悠的,看的李治心中都有些前歉疚,好像他很不敬老一般。

    长孙无忌叫了一声“不敢”,却也没有后退,却被李治上前拉进了御书房。

    拉长孙无忌的时候,李治瞧见了他的脸。这是一张爬满了皱纹的脸,他长的有点像赵忠祥,只是脸稍微要长些,胡须不是很长,但却已经花白了。

    “舅父请坐,治儿正要差人去请您,不想您亲来至此。”

    李治极力表现出恭谦之意,见长孙无忌丝毫不以为意,情知他已然奠定了他一手遮天的权势联盟,自然对李治就不如太宗皇帝那么尊敬了。

    不过李治毕竟是他的外甥,二人也算是有些宗亲,况且辅佐一个懦弱的“李治”,本来就是一件很容易的事,至少长孙无忌可以毫不顾及的把贞观之治延续下去,当然,顺便也把自己一族的势力延续下去。

    但政治的君臣之间,还是没有真正的“情”。想当初李世民和李勣“两情契合,水||乳|交融”,那正是英雄豪杰们所追求的“外虽君臣,内实骨肉”的锦绣场景,李勣病倒,太宗剪下自己胡须入药,可李世民临走之时的一旨试探,让这一切都如聊斋上的画皮一般,变成了一场脱口秀的表演。

    “舅父亲来,正是时候”李治先开口道。

    “父皇大行,诸事未平,还要舅父主持大局,治儿毕竟年轻,对如今局势是一片茫然,还望舅父指点迷津。”

    李治这几句话说的诚恳之极,确实是发自肺腑的向长孙无忌请教,李治身为一个现代人